研究中国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理论,家庭教育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3326493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中国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理论,家庭教育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研究中国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理论,家庭教育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研究中国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理论,家庭教育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中国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理论,家庭教育论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研究中国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理论,家庭教育论文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研究中国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理论【】【】【】 关于亲子关系的论文:研究中国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理论 内容摘要:人口流动背景下,以留守家庭中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亲子关系为视角分析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理应是学术研究和实践干涉的重要逻辑与策略。该文聚焦于留守家庭亲子关系,落脚于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围绕家庭系统理论、父亲在位理论、亲子依恋理论、父母卷入理论,概括基本思想,评述学理价值,说明缺乏之处,提出应用建议,以期稳固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础、提高实践干涉的理论根据,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本文关键词语: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

2、;农村留守儿童;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analyzing and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ent-child relation between migrant parents and left-behind children should be an important logic and strategy for academic research and practic

3、al intervention. This paper uses four theoriesfamily system theory, father presence theory, parent-child attachment theory,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theory on parent-child relation of left-behind families. First, it summarizes their basic ideas. Second, it comments on their value and shortcomings. F

4、inally, it proposes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on application. This paper is helpful to consolidate and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practical intervention,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一、引言 作为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已经遭到、学界及社会组织的高度重视、广泛关注

5、和热烈讨论,并且比拟普遍地以为他们在教育、心理、行为、安全和社会化方面存在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区及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调合作、共同解决。然而,从媒体报道和学术成果的对策建议来看,在多元主体中,和学校被寄予厚望,肩负的责任和承当的任务也更为重大,留守家庭和外出务工父母的角色、功能、责任和义务却未被正确认知、高度重视和充分强调。其实,人口流动背景下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更多的还是要依靠家庭和外出务工父母才能得以解决,改善亲子关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解决渠道。 家庭是儿童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微观环境,父母是儿童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基石和资源,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交往互动的经过和结果,是儿童生命历程中最重要

6、的人际关系,对儿童生存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亲子分离是亲子关系的最大威胁,亲子不能共同生活,直接交往互动的时机降低、消失,情感联合可能因而受损、断裂,对儿童发展构成严峻挑战。人口流动背景下,父母外出务工,在城镇工作和生活;子女无法随迁,在农村生活和学习;亲子分居两地,无法一起生活,家庭构造和亲子关系均发生改变,并将威胁子女发展。只要把留守儿童发展问题嵌置于离散化家庭构造和差异化亲子关系中加以研究,才具有愈加贴合现实情境的意义与价值。 二、理论思想 1. 家庭系统理论思想 家庭系统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历体验式家庭治疗实践。心理治疗专家在家庭治疗经过中发现,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不只是儿

7、童本身的问题,更多地反映了家庭和成员的问题;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应从家庭系统内部和家庭成员关系中寻求突破;单一地对儿童进行干涉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基于儿童情绪问题的家庭治疗经历体验,家庭治疗大师莫瑞鲍恩Murray Bowen提出了家庭系统理论。 家庭系统理论以为,家庭是具有亲属关系的家庭成员所组成的一个系统;在家庭系统中,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各自的位置和角色,家庭成员之间都在互相联络、互相作用,构成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胞关系等各种关系;每个家庭成员也是一个子系统,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附属于家庭系统的,任何一个成员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的变化;家庭成员个体的问题是原生家庭成员互相作用的结果

8、1。 家庭系统理论还强调了家庭系统对家庭成员发展的作用。家庭成员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可能源于家庭系统的改变和家庭功能的缺失2。家庭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动态变化和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交往互动会影响儿童的发展。已有研究也证实,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既分别影响子女发展,又通过夫妻交往互动共同影响子女发展3;家庭系统越平衡,家庭功能越完好,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发展越能得以保障4。对于儿童来讲,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容易受所在家庭环境系统的影响,这凸显了家庭系统理论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家庭系统理论已经成为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研究儿童教育、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等问题的基础理论。 2. 父

9、亲在位理论思想 父亲在位理论起源于20世纪中后期父亲缺位或缺失现象引发的父子关系研究。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家庭破损和父亲缺位现象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父亲缺位Father Absence是指因父母分居、离婚、死亡、失踪等原因此导致的儿童缺少父亲教育和关爱的现象5。父亲缺位现象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早期经历体验主义父子关系研究的焦点内容。然而,基于父亲缺位现象的父子关系研究却忽略了另一种现象:即便父亲不和子女共同寓居、生活,子女仍然会遭到来自于父亲的影响。于是,“父亲在位 成为父子关系研究的全新领域。 在已有父子关系研究基础上,从子女本身的感悟和体验出发,美国心理学家克兰珀Krampe和牛顿Ne

10、wton从家庭系统的角度全面考察了父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托心理学理论,借鉴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和神学等相关理论,提出了父亲在位理论,构建了父亲在位理论的动力学模型6。他们以为,“父亲在位 是子女的“心理父亲在位 ,即子女感悟和体验到的父亲在心理上的亲近性和可触及性,或父亲对子女的心理亲近和可触及;心理父亲在位能够详细表示为父亲总是在别人之前,总是触手可及,总是在场,总是存在6。 父亲在位实际上是子女在心理上对于父亲的感悟和体验,是子女内在的心理状态,是子女对父亲的心理建构;父亲在位不会遭到家庭构造的影响,任何家庭构造的子女都能够拥有品质不同的父亲在位;“高品质 父亲在位是子女的一种积极

11、心理状态,有助于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他们构建的父亲在位理论的动力学模型是一个嵌套构造,嵌套的层次由里到外依次是子女内心的父亲感悟、子女和父亲的关系、别人对父亲在位的影响、有关父亲的文化信念6。 父亲在位理论主张以儿童的视界、从儿童的感悟和体验出发来正确认识父亲在位及对子女发展的作用。根据该理论,父亲在位的概念不局限于客观层面父亲与子女能否共同寓居、一起生活,而是转至子女的视界来讨论子女在心理层面上对父亲的感悟和体验,子女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和子女对父子关系的感受与态度是“心理父亲在位发展 经过中最为核心的部分7。 当下,父亲在位理论已经被应用于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研究。该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为人口流动背景

12、下留守儿童发展问题研究提供了根据和启示。 3. 亲子依恋理论思想 依恋Attachment通常是指人与人之间所构成的亲密关系。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是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的奠基者,他最早对于母亲和婴儿之间的依恋进行了深切进入的研究,界定了依恋的概念,提出了依恋构成的内部工作形式,分析了依恋对子女健康发展的深远影响,逐步构成了依恋理论。 鲍尔比以为,依恋是个体在毕生的发展经过中与重要别人之间所建立的一种情感联合;亲子依恋是主要照顾者与婴儿之间所构成的特殊的情感联合,而情感联合的断裂会严重危及婴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儿童能够与多个依恋对象构成情感联合,儿童与母亲之间的依

13、恋是最主要的,儿童与父亲之间也会构成父子依恋;与不同对象之间的依恋对儿童有着不同的影响,母子依恋源自抚养活动与行为,可能对儿童后期的情绪发展更有影响力,儿童后期的同伴关系和侧重于社交领域的父子依恋之间有着更为严密的联络;个体建构依恋关系的目的是当面临危险、威胁、挑战时能够从依恋对象身上获得保卫,依恋对象是儿童心理安全的来源,为儿童提供亲近维系、避风港湾、安全基地,婴儿会通过向依恋对象寻求亲近,与主要照看者接触或联络来确保在害怕、压抑、焦虑时得以安全和幸存;个体在与依恋对象的交互中构成了一种稳定的内部工作形式,会根据对象的反响来评判自个的受接纳程度,然后构成有关自个、对象及依恋关系的认知表征8。

14、 亲子依恋具有持续性特征。依恋是一个终生建构的经过,儿童会在童年期里维持一种依恋关系,直至成人期发展出与配偶、恋人、朋友之间的依恋关系9。研究发现,婴儿期的亲子依恋与成年期的亲子依恋具有中等相关性,在个体一生中都起重要作用10。亲子依恋具有基础性特征。它是儿童与别人之间关系构建的前提或基础,假如亲子之间有良好的依恋关系,儿童就容易与别人之间建立较为和谐的关系;假如儿童基于前期不良依恋经历以为社会是冷酷的、无情的,那么他在人际交往中可能会怀揣着一种冷漠或不友善的态度8。亲子依恋具有阶段性特征。通常,婴儿对父母的依恋行为出如今生命的第一年;他们会在3岁后开场有能力忍耐父母的缺位或离开,并且会作出多

15、种应对;他们的应对策略会被他们的认知对于照料人的熟识度、关于母亲去向或行踪的认知、关于母亲能否回来的认知所调和8。儿童在依恋关系的建构经过中具有主动性。他们会通过练习依恋策略进而达成与依恋对象之间建立和维系亲密关系的目的8。儿童的认知会影响其在依恋关系建构经过中的应对策略,进而影响亲子关系的质量和儿童个体的身心健康。 亲子依恋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领域的儿童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作为父母与子女之间更深层次的情感联合,亲子依恋常被用来代表亲子关系,分析其对子女发展的影响。 4. 父母卷入理论思想 为了探寻求索儿童教育和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国外学者针对父母在子女学习和生活中的介入行

16、为展开了深切进入研究,获得了丰富成果,被统称为父母卷入理论。父母卷入Parental Involvement是指为了促进子女的教育和心理发展,父母在家庭和学校等情景下介入到子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行为11,对子女的教育和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父母卷入的详细形式不尽一样。从父母所承当的角色看,父母卷入子女学习和生活的形式包括养育、沟通、志愿者活动、家庭学习、决策与社区合作12。华而不实,家庭学习是父母在家里介入到子女的学习活动中,包括教子女学习知识、辅导子女做作业等。从所处的场景看,父母卷入包括家庭卷入、学校卷入、家校沟通三个维度,华而不实,家庭和学校是父母卷入的重点场所,其内涵各不一样13。从

17、行为的类型看,父母通过与子女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来影响子女发展,前者如直接辅导孩子学习,后者如通过营造家庭环境来间接影响子女发展14。从子女的感悟看,子女是父母卷入信息的主动加工者,子女对于父母卷入的主观感受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父母能否有效地影响子女15。据此,父母卷入能够分为情感卷入、认知卷入和行为卷入三个维度16。情感卷入是指关心子女情绪和心情、排解子女不良情绪等情感类行为;认知卷入是指介入子女学习活动、帮助子女接触那些能促进其认知发展的活动或事物的各种行为,如辅导功课、帮助学习、购买书籍等;行为卷入是指管理子女行为习惯的行为17。国内有学者把小学生父母的教育卷入划分为家庭监控、学业辅导、亲子

18、沟通、共同活动、家校沟通五个维度18。 可见,父母卷入具有多种形式,从本质上反映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往互动,对子女发展有重要影响。当下,父母卷入理论已广泛应用于儿童教育和心理问题研究,父母卷入对子女教育和心理发展的影响是相关研究的焦点内容。 三、理论评述 上述理论对于研究中国留守儿童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但是也存在需要根据中国现实情境和儿童群体特征进行拓展、修改与完善的地方。 1. 家庭系统理论评述 有别于传统研究仅仅关注于儿童个体因素,家庭系统理论把视野拓展至儿童所在的家庭系统,主张将儿童个体的发展问题放置于家庭系统范围内部加以分析,强调家庭中其他重要成员和家庭关系网络对儿童发展的重要

19、作用。这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学术研究和实践干涉均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该理论启迪学者们应从亲子关系、父母关系、同胞关系及隔代关系等家庭关系系统入手来揭示影响留守儿童发展的外部因素。它强调了家庭作为外部环境因素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从微观层面为解释家庭系统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般性分析框架。 家庭系统理论的学术奉献主要具体表现出在三个方面。一是主张把家庭理解为一个由父母子系统、亲子子系统、同胞子系统等所组成的关系系统,把儿童发展问题放在家庭内部的关系系统中进行观察和考虑。二是关注家庭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的动态变化和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为每个子系统的特征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子系统的特征变化。三

20、是强调家庭系统的稳定、和谐、健康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据此,留守儿童发展研究也应该从家庭系统入手,重点关注以亲子关系、父母关系、同胞关系为代表的关系因素及其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家庭系统理论存在局限性,尤其对于中国农村留守家庭和留守儿童研究来讲,固然家庭系统理论提供了一般性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但是它尚没有能就家庭系统中各类关系子系统及其互相关系怎样量化或操作进行详细讲明,需要结合留守家庭现实情境和留守儿童群体特征进行详细化和本土化,以提高理论的适用性。 2. 父亲在位理论评述 父亲在位理论与家庭系统理论具有相通之处,均强调了家庭因素中父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重大意义。父亲在位理论与家庭

21、系统理论也有明显不同,父亲在位理论针对父亲缺位现象从子女的视角提出了心理父亲在位对子女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 父亲在位理论的学术价值主要具体表现出在为儿童发展问题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任何家庭构造的儿童都能够拥有心理父亲在位,即便是父亲缺位的儿童,其发展也会遭到来自缺位父亲的影响。父亲在位理论启迪学者们应重视通过建构主观上高品质的心理父亲在位来缓冲客观上亲子分离和父亲缺位对于儿童发展的不利影响。 父亲在位理论也存在局限性。如前所述,子女的心理父亲在位是子女在心理层面上对父亲及父子关系的感悟和体验,会影响其发展;对于客观上父亲缺位的儿童来讲,心理父亲在位的质量是影响其教育和心理发展等的重要因素。

22、然而,遗憾的是,父亲在位理论并没有对心理父亲在位的质量展开更深切进入的讨论,没有阐释什么样的父子关系才是良好的父子关系,也没有讲明父亲缺位条件下高品质心理父亲在位的实现途径。 因而,在详细研究中,需要基于父亲在位理论,结合研究对象的现实情境和详细特征,进行理论的拓展与丰富,以凸显理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3. 亲子依恋理论评述 亲子依恋理论与家庭系统理论具有相通之处,两大理论均强调了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亲子依恋理论与家庭系统理论也有不同之处,亲子依恋理论已经深切进入到亲子关系内部,挖掘父母和子女在情感层面上的联合状态对子女发展的影响。 亲子依恋理论是较为成熟的亲子关系理论,它在经

23、过不断拓展之后逐步趋于完善。一方面,亲子依恋理论经历了从母婴依恋向父婴依恋的拓展。最初,亲子依恋用于描绘叙述母婴之间构成的情感联合。所以,早期的亲子依恋理论主要关注于母子依恋及其与儿童发展的关系。随着父亲在子女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学界开场越来越重视父子依恋及其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亲子依恋理论的研究对象已从最早的婴幼儿扩展到儿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在亲子关系研究领域中,依恋理论被普遍以为是一个理论内容丰富、经历体验验证有效的理论。 亲子依恋理论提醒学者们应该重视亲子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亲子依恋的概念框架也经常被用来预测那些经历过依恋关系丢失或消减的儿童发展结果19,为亲子关系与儿童发

24、展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详细的解释框架。 亲子依恋理论也有局限性,它更多地强调亲子之间静态意义上的情感联合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显然,亲子依恋并不等同于亲子关系。从本质上看,亲子依恋更多地强调的是一种静态意义上的亲子关系,是亲子关系的重要内容或维度。 4. 父母卷入理论评述 父母卷入理论与家庭系统理论和亲子依恋理论均有相通之处,它也强调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卷入理论与家庭系统理论也有不同之处,它深切进入分析了父母卷入子女生活和学习的各种行为对子女发展的影响。父母卷入理论与亲子依恋理论也有所不同,前者从动态意义上讨论了亲子交互行为对子女发展的影响,而后者从静态意义上讨论了亲子情感联合对子

25、女发展的影响;前者实际上强调了动态意义上的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后者实际上强调了静态意义上的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可见,基于亲子依恋理论和父母卷入理论,综合考量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情感联合状态和交往互动行为,是全面认识亲子关系的必要途径和应有之意,也是真正把握亲子关系影响儿童发展的先决条件。 父母卷入理论提醒学者们应重视各种卷入行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父母卷入有多种形式,并且和场域密切相关。家庭是父母卷入的重点场域,其形式既包括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包括催促、指导、帮助子女学习等。除此之外,父母还通过参加家长会等形式卷入子女的学校生活和学习中。十分是,父母卷入的形式和程度不同,对

26、子女发展的影响也不同。这启示学者们应重视父母在不同场域所选用的卷入形式和卷入程度对于子女发展所产生的不同作用。 四、理论应用 上述理论大部分是源于国外学者针对一般家庭和一般儿童的发展问题进行的理论讨论,尚不能直接用于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处于不同文化和情境中的特定群体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因而,在分析中国留守儿童教育和心理发展问题时,还要基于相关理论,结合留守家庭的现实情境和留守儿童的群体特征,对各理论进行修订、拓展、丰富、完善,以提高理论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1. 分析中国留守家庭的现实情境和留守儿童的群体特征 人口流动背景下留守家庭中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儿童的现实情境是修正与完善相关理论、构建

27、分析框架的重要根据。父母外出务工,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儿童被迫留守农村,在祖辈或其他亲戚朋友的监护下生活和学习,亲子两地分居,不能共同生活,家庭构造受损,家庭功能弱化,是农村留守家庭的基本现实状况。尽管如此,外出务工的父母仍然会通过视频通话、语音通话、文字留言、语音留言、写信、寄钱物、与监护人沟通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影响留守子女的发展。因而,在学术研究和实践干涉中应重视以亲子沟通为代表的亲子关系的作用,如关注亲子沟通的方式、内容和频率及其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应重视祖辈、同胞、亲戚和朋友对留守子女发展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 留守儿童尚未成年,其身体、心理、智力、人格、社会化等均处于快速发展、复杂多变

28、的重要阶段,极容易遭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且本身尚缺乏正确应对与处理内外部诸因素的能力和经历体验,也无法直接、及时地向父母寻求帮助和支持,处于弱势地位,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特征。这要求相关学术研究和实践干涉中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年龄、年级、个性等个体因素;应重视留守儿童在亲子关系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2. 基于家庭系统理论构建留守儿童发展问题的分析框架 第一,将留守儿童发展问题嵌置于留守家庭的关系系统中进行观察和考虑。家庭是一个由父亲、母亲和子女等不同的成员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家庭系统具有构造性,父亲、母亲和子女等不同成员在家庭之中占据着不同的位置,互相之间通过交往和互动构成了夫妻关系、父子关系、母

29、子关系和同胞关系等,各种关系纵横交织,构造复杂,影响着每个成员。所以,应将留守儿童发展问题置于留守家庭关系系统中加以考察。 第二,务必重视留守家庭关系系统中亲子关系离散化和隔代关系严密化特征。父母外出务工撕裂了留守家庭原有的内部构造,扯开了两类亲子关系:留守祖辈与外出务工父辈的亲子关系、外出务工父辈与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使亲子关系转变成为一种跨越地域空间的特殊关系,在形式上呈现出离散化特征,在本质上可以能发生了改变。因而,留守儿童发展问题研究中,既要重视外出务工父辈与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的现在状况、特征、变化、直接影响,又要重视留守祖辈与外出务工父辈的亲子关系的现在状况、特征、变化、间接影响。与

30、此同时,父母外出务工也迫使留守祖辈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交往互动更为频繁,进而使隔代关系愈加严密。所以,留守儿童发展问题研究也要重视隔代关系对留守儿童发展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这将是将来研究的重要转向。 第三,应重视性别视角下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对留守儿童发展的影响差异。家庭系统具有功能性,父亲、母亲和子女等不同成员在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父亲和母亲是通过亲子关系对子女发展产生影响的,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既分别影响子女发展,又通过夫妻之间的交往互动共同影响子女发展。据此,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应纳入性别视角,分析流动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亲子关系在性别视角下的现在状况差异,揭示父子关系和母子

31、关系的影响差异。 3. 基于父亲在位理论,拓展出父母在位理论,重点关注父母流动距离和亲子关系质量 根据父亲在位理论,父亲在位是指父亲总在别人之前,总是触手可及,总是在场,总是存在。显然,这是一种客观意义上或空间意义上的父亲在位,它通常有利于子女的健康发展。与之相反,父亲缺位可能不利于子女的健康发展。据此,能够分别拓展出母亲在位和母亲缺位。客观意义上或空间意义上的母亲在位通常有利于子女的健康发展,母亲缺位通常不利于子女的健康发展。 对于留守儿童来讲,父亲外出务工直接导致了客观意义上父亲在位的丧失,进而可能影响其健康发展。母亲外出务工亦是如此。这就意味着,父母流动与否决定了留守儿童能否拥有客观意义

32、上的父母在位;父母流动距离的远近则影响了留守儿童客观意义上父母在位程度的高低。在父母流动已经确定发生的情况下,父母流动的距离便成为影响父母缺位程度的因素。 同时,针对父亲缺位现象,父亲在位理论从子女的视角提出了心理父亲在位对子女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观点。心理父亲在位,是子女心理层面上的父亲在位,是父亲对子女的心理亲近性和可触及,是子女对父子关系的主观感受;心理父亲在位愈加注重子女内心对父亲的感悟,它不依靠于任何一种家庭构造,任何一种家庭构造的儿童均能够拥有心理父亲在位,客观上父亲缺位的儿童也会遭到心理父亲在位的影响,只不过父亲在位具有品质高低之别,高品质的父亲在位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子女发展

33、具有积极的作用。 据此,能够拓展出心理母亲在位,其品质的高低也会影响子女的健康发展。尽管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子女之间进行互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客观上母亲缺位的子女在心理层面上同样能够拥有母亲在位。换言之,无论何种原因导致不能与母亲共同生活的子女同样能够拥有心理母亲在位,其发展也会遭到心理母亲在位的影响。 对于留守家庭来讲,尽管父母外出务工致使留守子女面临客观上的父母缺位,但是他们同样能够拥有心理父母在位。假如外出务工的父母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向留守的子女表示出关爱、提供帮助、给予支持,留守子女在感受、体验、得到之后可能在内心里以为父母就在身边,以为亲子关系良好,那么他们可能拥有高质量

34、的心理父母在位,进而其健康发展得以保障。 详细应用时,基于客观上的父母缺位,可纳入“父母流动距离 变量。父母流动距离的远近既能够直接通过长度单位来测量,可以以通过务工地点的分布来代理。父母务工地点距离农村老家越近,其返回农村老家看望子女就越方便,外出务工可能给子女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会因流动距离较近而降低;与之相反,父母务工地点离农村老家越远,给子女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越大。换言之,父母外出务工,子女留守在家,父母流动的距离越远,留守子女在客观上的父母缺位程度越高,遭到父母流动的负面影响可能会越大。留守儿童发展研究有必要纳入父母流动距离的视角,有利于揭示父母缺位对子女发展的影响。在现实意义上,

35、根据流动距离远近能够把人口流动分为就地就近流动和人口异地流动两种形式,且分别照应了新型城镇化和传统城镇化。纳入父母流动距离变量,还有利于揭示不同城镇化类型怎样通过人口流动形式进而影响留守儿童发展,进而为农村家庭的决策优化和人口流迁的政策完善提供经历体验证据。 与此同时,基于拓展的心理父母在位,可纳入“亲子关系质量 变量。尽管客观上外出务工父母的流动距离越远对留守子女发展的负面影响可能越大,但是影响程度的大小可能会因留守子女心理父母在位品质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品质的心理父母在位可能会缓冲或消减父母远距离流动对留守子女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因而,留守儿童发展研究中有必要重点考察心理父母在位的现在状况

36、与作用。当下,心理父母在位尚缺乏合适的测量工具。所以,在详细操作时能够选择亲子关系质量变量来代替心理父母在位品质。在理论意义上,这有利于丰富父亲在位理论的内容,十分是高品质的心理父母在位能够通过高质量的亲子关系来达成。在现实意义上,这有利于从留守家庭的层面和外出务工父母的立场提供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强的政策建议,十分是对于那些务工地点离农村老家比拟远的父母而言,这样的政策建议能够在更大程度上降低远距离流动和长时间分离对子女发展的影响。 4. 综合亲子依恋理论和父母卷入理论,兼顾静态和动态意义,全面测量亲子关系质量 亲子依恋理论从亲子关系内部深切进入挖掘父母和子女双方在情感层面的联合状态对子女发展的

37、影响,更多地强调了静态意义上的亲子关系对子女发展的作用。从本质上看,亲子依恋从属于亲子关系的概念范畴,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亲子关系,它只是亲子关系的重要内容或维度,是静态意义上的亲子关系。 父母卷入理论从亲子关系内部深切进入分析父母在行为层面卷入到子女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对子女发展的影响,更多地强调了动态意义上的亲子关系对子女发展的作用。从本质上看,父母卷入从属于亲子关系的概念范畴,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亲子关系,它只是亲子关系的重要内容或维度,是动态意义上的亲子关系,也是构成静态意义上的亲子关系的必要前提。 可见,亲子依恋和父母卷入均属于亲子关系,但均不完全等同于亲子关系。所以,在详细应用时,需要综合亲子

38、依恋和父母卷入,兼顾静态意义和动态意义,对亲子关系的概念进行更为丰富化的界定和测量,才能真正反映亲子关系的本质,进而全面把握其现在状况与影响。 五、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们国家当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和协调配合才能得以很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生存与发展遭到家庭、学校、社区、社会以及本身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华而不实,家庭是影响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最为重要的近端环境系统;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亲子关系和留守祖辈与留守儿童之间的隔代关系及同胞关系对留守儿童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因而,以留守家庭的亲子关系为主视角,揭示亲子关系对留守儿童发展的

39、影响,据此采取应对措施,是学术研究和实践干涉的重要逻辑和策略。家庭系统理论、父亲在位理论、亲子依恋理论和父母卷入理论是留守家庭亲子关系和留守儿童发展研究与实践能够参考的理论。本文通过概括相关理论的基本思想、评述相关理论的学术价值和缺乏之处、提出基于相关理论的应用建议,能够为学术研究和实践干涉夯实理论基础,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和互相促进,最终助推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注释 11张志学:(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与现在状况,载(心理学探新1990年第1期。 22Minuchin P.Families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Provocations from the

40、 Field of Family Therapy,Child Development,Vol.56,No.2(1985),pp289-302. 33Rinaldi C M,Howe N.Mothersand FathersParenting Styles and Associations with ToddlersExternalizing,Internalizing,and Adaptive Behaviors,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Vol.27,No.2(2020),pp266-273. 44Beavers R,Hampson R B.The

41、 Beavers Systems Model of Family Functioning,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Vol.22,No.2(2000),pp128-143. 55Tamislemonda C S.Conceptualizing FathersRoles:Playmates and More,Human Development,Vol.47,No.4(2004),pp220-227. 6678蒲少华、李臣、卢宁等:(国外“父亲在位 理论研究新进展及启示,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79蒲少华、卢宁:(父亲在位理论:留守儿童教养新视角

42、,载(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8期。 810131415Bowlby J.Attachment and Loss:Retrospect and Prospect,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Vol52,No.4(1982),pp664-678. 911Lieberman M,Doyle A B,Markiewicz D.Developmental Patterns in Security of Attachment to Mother and Father in Late Childhood and Early Adolescence:Assoc

43、iations with Peer Relations,Child Development,Vol70,No.1(1999),pp202-213. 1012Chris Fraley R.Attachment Stability from Infancy to Adulthood:Meta-analysis and Dynamic Modeling of Developmental Mechanism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Vol6,No.2(2002),pp123-151. 1116Nokali N E,Bachman H J,Vo

44、truba-Drzal E.Parent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s Acade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Child Development,Vol81,No.3(2018),pp988-1005. 1217Epstein J L.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s:Caring for the Children We Share,Phi Delta Kappan,Vol92,No.3(2018),pp81-96. 1318Fantuzzo J,Tighe E,C

45、hilds S.Family Involvement Questionnaire:A Multivariate Assessment of Family Particip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Vol92,No.2(2000),pp367-367. 1419Desimone L.Linking Parent Involvement with Student Achievement:Do Race and Income Matter?,The Journal of Education

46、al Research,Vol93,No.1(1999),pp11-30. 1520Vyverman V,Vettenburg N.Parent Participation at School:A Research Study on the Perspectives of Children,Childhood,Vol16,No.1(2018),pp105-123. 1621Grolnick W S,Slowiaczek M L.ParentsInvolvement in Children s Schooling: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ualization and

47、Motivational Model,Child Development,Vol65,No.1(1994),pp237-252. 1722梅红、王璇、司如雨:(西部农村家庭父母教育卷入现在状况及成效-基于陕西省宁强县4643份数据的实证研究,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1823吴艺方、韩秀华、韦唯等:(小学生父母教育卷入行为理论模型的建构与验证,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1924Berlin L J,Ziv Y,Amaya-Jackson L,et al.Enhancing Early Attachments:Theory,Research,Intervention,and Policy,Journal of the Canadian Academy of Child Adolescent Psychiatry,Vol16,No.1(2007),pp147-1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农业相关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