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行为产生的理论基础及培养策略(本科),社会心理学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3324207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他行为产生的理论基础及培养策略(本科),社会心理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利他行为产生的理论基础及培养策略(本科),社会心理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利他行为产生的理论基础及培养策略(本科),社会心理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他行为产生的理论基础及培养策略(本科),社会心理学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利他行为产生的理论基础及培养策略本科,社会心理学论文内容摘要:利他行为AltristicBehavior是人际交往中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通常表现于人的交往经过中,行为的发生是为了使别人受益。利用动机理论来对利他行为做了实际的阐述;研究表示清楚,培养利他行为在幼儿时期作用最大,利用模拟,表扬的方式方法对幼儿进行利他行为的教育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 关键字:利他行为 动机 作用 规范 1、利他行为的概述: 利他行为是指不期望任何回报的,无偿的关心,帮助别人的行为,华而不实包括援助,救济,捐赠等等。营救被埋者,为地震灾区捐款捐物等等都是利他行为.这些行为的表现方式固然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是为

2、了使别人获得方便和利益,而不指望任何回报.这是区别于一般助人行为的一个重要标志.助人行为包括要求回报的行为,如做志愿者是为了获取高额的补助;都照顾老人,希望过后得到回报等,都是在做出行为之前就对回报有一定的期望,所以助人行为不能等同于利他行为. 威尔逊以为人的利他行为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是一种本能行为。动物的保姆行为就是一种利他行为。在动物社会,有血缘关系的同种动物叫 真亲 ,无血缘关系的同种动物叫做 假亲 。动物学者经常观寨到,猿猴在失去母亲之后 经常由其他猩猩抚养,或由它们的哥哥蛆蛆照看:日本猴当母猴走失后 其幼仔就由猴群中地位较高的雄猴照顾,这类事例不胜枚举:在黑猩猩和猿猴的群体当中 还

3、能够观察到与此相类似的另一种情况:有的猿猴或猩猩把爱倾注在车不是自个亲生的幼仔身上 去背、去抱别人的孩子 带别的幼仔玩耍,给它们梳理毛,关心备至。动物的保姆行为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就是非亲非故却去帮助育儿 这种在一旁帮助别人育儿的个体叫做助手。世界上约有8600多种鸟,已经知道当助手的约300多种 助手围着与自个并无血缘关系的鸟忙这忙那,所有的行动都和鸟的繁衍有荧。 学习理论以为,利他行为之所以发生是由于这种行为在过去得到了强化.当利他行为遭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就更有可能再次发生.除了直接经历体验外,人们能否做出利他行为,还遭到个体对将来的奖励或惩罚期望的影响,例如能否得到社会或周围人的赞扬,

4、自个内心能否感到遭到安心抚慰等.因而,利他行为都是通过奖励或惩罚的强化作用而学习而来的.当一个人做出某种利他行为后,假如内心感到非常愉悦,在后来的类似情境中,自然会再一次做出利他行为;反之,当个体做出某种行为遭到别人的非议或其他惩罚,他很可能就不会再做出类似的行为. 社会规范理论以为,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是社会规范的作用,是人们根据社会规范来行动的结果.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主要有社会责任规范和回报规范.社会责任规范是指我们对于需要帮助的人负有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社会规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人们内化了这种规范,即便没有外来的奖赏,看见别人有困难也会主动的进行帮助.回报规范也称

5、互惠规范,它是指人们应该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并且不应该伤害那些帮助过他的人.只要少数人才不受回报规范的约束,他们具有高度依靠性的人-年幼的儿童,老人,残疾人或病人等.对于这些人,社会责任规范教育我们应该去帮助他们。俗话讲的 知恩图报 . 好人有好报 就是回报规范的详细表现 2、利他行为的动机理论 动机是指引起维持和推动个体活动以到达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是社会影响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心里媒介。 21、动机是一种内部激素: 它为个人行为提供动力,以使其维持自个的行为到达一定的目的。作为一种力它在主体内部驱使着主体向着某一目的而行动,因而,动机是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支配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在社会生活中

6、,不存在没有动机的行为,动机和行为始终是互相联络的,对个体的行为有一定了解后,就能够了解和预测个体行为。 22、动机为人的行为提出目的, 它使个体行为具有方向性。并明确其行为的意义。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所以动机所一起的行为总是指向知足需要着一方向,并明确其行为的意义动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当一个人产生某种需要是并不一定需要动机,如婴儿对饮食的需要,由于没有构成真正心理,没有目的意识,因而不能构成动机,相反,当机体有饥渴的需要, 但一个人集中做某事时也会废寝忘食,因而,动机的意识性是人的动机的主要特点。 23、人的动机也有无意识的成分: 当人们碰到危险时会下意识地躲开,这种动机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

7、下引起的,属于人的本能。 3、本能论,学习论,需要理论: 31、本能论: 是指个体与生具有的或不学而会的行为,由于这种本能是 自发 的无需考虑或考虑就会起作用,所以是一种在无意识领域起作用的一种心理气力。如当人的手触电时会立即把手收缩回来,这个行为是没经过任何考虑的,通常被称为 本能的反响。 32、学习论 学习论有联合论和认知论两大学派。联合论以为人的动机和行为的产生是刺激与反响间建立史无前例的联合的经过,经过学习,使一种刺激能引起某种反响这种新联合的经过句是学习。这一理论把学习动机成习惯的行成。 认知论中的强化论以为,人的动机来自于外界施加在个体身上的强化,一个人的行为所带来的不同的后果断定

8、个体特定行为能否再次出现。强化论不强调人的头脑中所经历的经过和发生的变化,不考虑个体本身的内部经过对其外在行为的制约作用,只是注重外在的行为表现与周围环境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关系。 与自我强化论不同的是班度拉的自我强化论他,他以为,一是:强化论完全由个体把握和控制,当个体想要对自个进行强化时,随时随地能够利用强化物来奖励或惩罚自个。在某中情况下,个体的自我强化所利用的强化物可能与由别人施行强化所利用的强化物有所不同。二是;个体能否对自个强化的标准和根据也是由个体自个决定的,及个体内心已经确立了一定的规范。根据这种规范,个体先对自个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然后才决定能否对自个进行强化,以及进行积极的强

9、化还是消极强化。同样由于对行为评价取决于个体的自我判定,因而,能否继续某一种行为是完全由个体自个所决定的。 33、需要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为,每个人本身内部都具有一定的内在价值,人要求潜能的知足或得到实现是马洛斯需要理论的基本特征,在他看来内在价值是一种本能的潜能或基本需要,它的存在是通过潜能的要求而具体表现出出来的,而潜能的发挥和实现依靠于需要的知足。因而,人的行为都是基于知足一定需要的动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次是生理需要,如衣食,睡眠,排泄等; 然后是安全需要,包括免受恐惧和焦虑,对体制,秩序,法律,规范的依靠,以及对保卫者实力的要求等,第三个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即人们渴望

10、与别人维持有感情的关系,渴望在家庭和团体中具有一定的位置,第四个层次是尊重和自尊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及个体要求他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4、培养利他行为的途径和方式方法 行为是由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决定的,这是不容置疑的。利他行为的发生,与个体内部因素及外部情境因素有很大相关。人们如能更多地表现出利他行为,对于社会则大有受益之处。因而怎样激发和培养利他行为,就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家庭,学校,社会舆论,群众传播媒介等在儿童早期社会化的经过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儿童人格构成的经过中,对其人格中有利于利他动机构成的部分加以塑造,就会实现使他长大后表现出利他行为的目的.

11、首先是家长,老师和对儿童有教大影响的人的口头引导,例如,告诉他要在生活中多帮助别人,尊重老人等等.,但是,只要口头的教诲有时候并不起作用,原因是儿童没有看到相应的利他行为的典范,在他的头脑中没有相应的形象记忆,无法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利他动机.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为他们树立典范,如家长,老师要以身作则,时常注意做出助人行为,群众传播媒介传播助人行为的信息等,给儿童提供一种最真实的典范.经过这个经过之后,儿童利他动机的早期社会化才能完成. 5、讨论: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当个体的利他行为得到积极强化时,他就会做出更多的利他行为,当个体的利他行为遭到消极强化时,利他行为就会减少.年幼的儿童,由于其

12、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使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利他行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当代家庭,独生子女居多,怎样使他们打破以 我 为中心的观念,更多地显示出利他行为,则显得尤为重要。儿童是以行为的情境性和依靠性为特征的,怎样针对其特点寻求一条适宜的途径来培养儿童的利他行为?洛克指出:由于儿童通过典范比通过告诫学得更多,我们就能够给他们提供好的典范来教给他们更多的东西,儿童会热切地模拟有道德的人的行为。十分是当我们赞许他们这样的做法时。例如,一个人在做出利他行为后遭到了别人的奖励和称赞,那么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就会再次做出相应的利他行为;相反,假如一个人的利他行为遭到了批评和嘲笑,那么他在以后的类似的情

13、境中就不会再做出利他行为.有人曾经作过一个实验:把幼儿园的儿童分成三组,并使他们都做出一定的利他行为,如把自个的玩具让给比他小的儿童.第一组儿童被称赞为慷慨的人,第二组儿童只是遭到单纯的普通的表扬,第三组儿童未遭到任何表扬和鼓励.一段时间之后,经过观察发现,第一组儿童做出利他行为的最多,第三组儿童最少.原因在于第一组儿童的利他行为得到了积极的强化.假如整个社会构成对利他行为进行积极强化的环境和局面,那么,利他行为就会蔚然成风。 6、结论 因而,幼儿从典范身上看到的直观行为,是不用经过分析、提取就能直接影响简单认识和行为的改变。而复杂认识的提高,必须具有从典范的行为上抽取出其内涵的能力,然后才能导致复杂认识的提高。而我们的研究对象,还欠缺这样的能力。因而,此研究也揭示出,典范的作用,更合适于幼儿简单认识和行为的提高与改变。 以下为参考文献: 1 (美) W.巴克着,(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2 (美) 巴伦,美伯恩,社会心理学第十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王有权,社会心理学,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4 肖汉仕,应用社会心理学, 湖南师大出版社,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文化交流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