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的演变脉络与未来走向,自然辩证法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哲学的演变脉络与未来走向,自然辩证法论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科学哲学的演变脉络与未来走向,自然辩证法论文不管是从科学哲学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现代科学发展的角度看,研讨 科技时代怎样看待科学 这一论题都特别迫切而重要。 它不仅牵涉对整个科学哲学发展脉络的回溯和将来走向的瞻望,而且还牵涉对现代科学技术观的整体性反思。 刘大椿教授在不同场合的演讲和发表的着述中把科学哲学的发展概括为 对科学进行辩护、对科学进行批判和对科学进行审度 三个阶段或三种视域。 这种概括言简意赅,对于把握科学哲学的整个脉络,具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既揭示了纷繁复杂的不同流派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也为理性地扬弃辩护的科学观与批判的科学观所蕴含的对科学的极端看法,合理地理解科技时代的科学所具有的
2、本质特征,提供了线索。 从辩护到审度 不只是视域的转换,更是立场与态度的根本变革,详细表如今从过去的一元视域转向多元视域,从要求科学绝对为真的理想追求转向成认科学只是有条件为真的宽容态度。 审度的科学哲学观对科学哲学将来发展走向的把握与现代语境论的科学哲学和特长哲学philosophy of expertise 有异曲同工之效。 然而,在我看来,把正统的科学哲学笼统地概括为 辩护科学 ,而把人文主义者和社会学家的科学哲学笼统地概括为 批判科学 的观点,固然立场分明,但是,与科学哲学的实际发展并不完全相符。 有鉴于此,本文仅就科学哲学的发展脉络与将来走向发表管见,以请教于刘大椿教授。 一、 逻辑
3、起点:从改造哲学到理解科学 科学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对科学的哲学反思,而是哲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具有独特的学科性质和学术地位的一门学科。 在悠久的哲学发展史上,科学哲学是哲学家族中的一个新近的成员,它的兴起归功于以石里克、卡尔纳普、亨普尔、赖欣巴赫等为代表的逻辑经历体验主义学派。 逻辑经历体验主义事实上是一场哲学运动的产物。 逻辑经历体验主义者的初衷并不是试图有意识地建立一门新的哲学学科,而是试图拒斥他们以为是 不科学 的哲学争论,进而把传统哲学研究引向 科学 的轨道,使哲学成为 科学的 哲学scientific philosophy。 由于逻辑经历体验主义者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是以科学研究方式为楷
4、模,来改造传统哲学的发问方式与论题域,因而,他们在改造哲学的同时,也附带着创立了科学哲学这门学科。 但是,从学理上讲,这门学科的真正建立还取决于之后的一系列发展。 假如没有后面的科学哲学家对逻辑经历体验主义的批判,以及他们在批判的同时,试图更合理地理解科学所带来的问题域的转换,逻辑经历体验主义也许只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有影响的流派罢了。 作为逻辑经历体验主义奠基人的石里克以为,哲学不是一个知识体系,而是一个活动体系,哲学的任务是澄清命题的意义,科学的任务是证实命题的真假,哲学的赋义活动是一切科学知识的开场与归宿。 而澄清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描绘叙述它为真或为假的条件,或者讲,提供证实命题的方式方
5、法。 艾耶尔在 形而上学的排除 一文中也指出,传统哲学家之间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结果的,他们的陈述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而是无意义的,由于没有证据能够支持或拒斥这类陈述。 结束这些争论的办法是寻找科学留给哲学来回答的那些问题。尽管逻辑经历体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之间的观点并不完全一样,但是,他们的共同理想是,通过对 形而上学 的拒斥,把哲学的视域转向澄清命题意义的实证领域,他们的立场大体上能够概括为以下四个基本论点:1 科学能够稳定地促进知识的增长;2 依靠于观察的客观的和严格的方式方法论讲明了这一点;3 科学理论能够被改写成一个逻辑的形式系统;4 科学是统一的,统一于物理学。 这些观点通常
6、被称为标准的观点或正统的观点。 卡尔纳普对这些论点的论证最具代表性。 卡尔纳普基于理论与观察的二分,区分了两类术语:观察术语与理论术语;两类命题: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两类定律:经历体验定律与理论定律;两种真理:分析真理与综合真理。 卡尔纳普以为,哲学家与科学家对 可观察的量 这一概念的用法是不同的。 对于哲学家来讲, 可观察的量 是狭义的,指人的感官能够直接感悟到的东西,比方, 蓝的 、 硬的 、 热的 等特性。 对于物理学家来讲,这个术语的意义愈加广泛,除了直接观察之外,还包括能够以相对简单的方式测量到的大小数量,比方,温度计测量出的温度,天平称出的重量,尺子量出的长度,等等。 而哲学家则不
7、以为这些量是可观察的量,由于这些量不是人的感觉能够直接感悟的。 但物理学家也不能由此进一步讲分子的质量、电子的质量等是可观察的量,由于测量这些量的程序比拟复杂和间接。 从感官的直接观察到复杂的间接观察之间的过渡是连续的,只是一个程度问题。 因而,可观察的量与不可观察的量之间的划分是很随意的。 卡尔纳普在进行了上述区分之后,接受了物理学家的观察概念,而不是哲学家的观察概念。 卡尔纳普以为,经历体验定律所包含的术语是指感官感悟到的可观察量或通过相对简单的技术测量得到的可观察量。 他把经历体验定律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定性的定律,比方, 所有乌鸦都是黑的 ;另一类是定量的定律,比方,电学中描绘叙述电流运
8、动的欧姆定律。 这些定律是科学家通过不断的重复测量归纳出来的。 而热力学被当时的哲学家以为是纯物理学, 而被当时的物理学家以为是哲学味太浓的论文。 他们的背景决定了,他们同科学家一样,不会怀疑科学,因此也用不着专门为科学辩护。 这些背景也决定了他们在作出观察与理论二分时,自然而然地承袭了传统科学观的立场,把观察证据看成是检验理论定律的唯一重要标准,把物理学看成是所有学科的基础。 这些观点与以牛顿力学为核心的近代自然科学构成的思维方式相吻合。 因而,在这场哲学运动中诞生的逻辑经历体验主义,不是为科学的成功提供辩护,而是以效仿科学研究方式来改造哲学。 结果,他们的工作使得哲学从过去 科学之母 的地
9、位,下降为 科学的助理 ,即,帮助科学家查找科学理论体系中的不可辩护的因素。 但是,他们论证问题的进路与观点由于极端而遭攻击。 所以,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当哲学家和科学史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批评时,逻辑经历体验主义改造哲学的目的就逐步地转化为怎样基于科学史的发展来全面理解科学观察与理论之间的关系、理论的变化与选择、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科学进步等与科学相关的详细目的,由此拉开了理解科学的帷幕,也诞生了科学哲学这门学科。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赞成刘大椿教授 把波普尔、奎因、库恩、拉卡托斯等人看做正统科学哲学营垒里的修正主义者,可以以看做从正统到另类的过渡人物 的观点,但对刘教师把
10、逻辑经历体验主义的科学哲学概括为辩护科学的观点持有保存态度。 科学哲学在经过历史主义转向之后,出现了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新实验主义、科学实践哲学等发展。 这些发展是进一步从不同的侧面理解科学为什么会成功、理论实体能否具有本体性、科学实验有没有自主性、科学观察与科学理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科学的方式方法、价值、目的是什么等问题。 不管科学哲学家之间的观点有多大的分歧,他们的目的都是试图对 科学究竟是什么 给出更合理的理解。 尽管这些后逻辑经历体验主义的科学哲学研究有一部分是为科学辩护,比方,科学实在论。 但是,也有一部分并不是为科学辩护,而是试图揭示科学的本来相貌,比方,反实在论。 因而,
11、无论是把逻辑经历体验主义看成是为科学辩护,还是把后逻辑经历体验主义的科学哲学看成是为科学辩护,都与科学哲学的发展史不完全相符。 我以为,国外科学哲学界把这段时期的科学哲学统称为内在论的科学哲学,是比拟恰当的。 与内在论的科学哲学发展相平行,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一批社会学家和人文主义者带着怀疑的目光从各自的视域分析科学,社会学家甚至驻足实验室零距离观察科学家的实验工作。 他们强烈反对独尊科学的科学主义思潮,试图彻底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揭示科学知识生产经过中存在的各类社会因素和人为因素。 人文主义者和社会学家对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批判,会聚成一股强大的气力,提出了值得科学哲学家关注的
12、论点。 于是,科学哲学的发展进入了多元的时代。 刘大椿教授把这个时代称之为 战国时代 。 这一比喻特别恰当。 这既从中国人的历史背景,道出了科学哲学的多元论局面,也把社会学家和人文主义者对科学的批判收编到科学哲学的视域中来。 在(思想的攻防:另类科学哲学的兴起与演化下面简称(思想的攻防一书中,刘教师把这类以批判科学为主的科学哲学思潮概括为三种类型:1本来以人文主义着称,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逐步浸透到科学哲学领域的欧陆反科学主义理论,主要包括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以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以福柯和利奥塔等人为代表的后当代主义等流派的科学哲学思想;2从分析哲学传统内
13、部杀出,之后,彻底走向正统科学哲学反面的叛逆,主要是以费耶阿本德、罗蒂等为代表;3借鉴另类思想反叛默顿科学社会学传统的 SSK、后 SSK 研究;十分是借鉴另类思想为新兴政治运动辩护的激进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和生态主义科学哲学,以及激进的、批判的、反科学主义的研究。 问题是,外表看来,这三类标准似乎大致划定了另类科学哲学的范围,但是,从(思想的攻防一书中选入的那些另类科学哲学家的观点来看,他们的概括似乎把 20世纪所有重要的哲学家都囊括在内,这就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什么是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与哲学的关系是什么? 哪些人文主义者和社会学家对科学的批判能被划入科学哲学的范围? 哪些人的
14、批判不属于科学哲学? (思想的攻防一书似乎对这些问题没有给出非常明确的界定, 在人物的选定上也给人留下了随意之嫌。 一些人文主义者和社会学家的研究之所以能够被称得上是科学哲学,主要是由于,他们在总体上用社会学的方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观点批判科学时,仍然表示出了一种认识论,即,社会认识论sociological epistemology,或者讲,他们是用社会认识论取代了逻辑经历体验主义者只基于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的认识论。 他们对认识论研究的这种推进,已经表示清楚,科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而且还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人类活动,同时,也告诫我们在理解科学时,还需要考虑伦理的、政治的、社会的、宗教的等因
15、素。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另类科学哲学的很多观点尽管极端,但是,它们构成的合力却足以把科学哲学家理解科学的视域从过去 辩护的语境 带到 发现的语境 ,并在 发现的语境 中探寻求索怎样既保存科学的认知价值,同时,也能够使基于技术的科学活动与各种社会价值的知足协调起来。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思想的攻防一书对另类科学哲学的梳理,尽管不很完善,甚至有可商榷之处,但对于我们反思与把握科学哲学的整个发展脉络来讲,却是开拓性的。 事实上,社会学家和人文主义者对科学的批判也是对科学的一种理解,但是,称之为批判较为恰当。 由于他们是抱着把科学拉下 神坛 的态度,揭示科学研究经过中充满的各类社会因素和人为因素。
16、这些科学哲学通常被称为外在论的科学哲学。 由于这些批判牵涉科学知识的产生、传播、评价等问题,因此才有可能被划归到科学哲学的领域。 因而,以理解科学为主的内在论的科学哲学和以批判科学为主的外在论的科学哲学,是并行发展的,既不是互相取代关系,也没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这段时期的科学哲学是理解科学与批判科学并存。 三、 将来走向:从认识论到知识学 科学史家梅森在他的(自然科学史一书的导言中指出,科学有两个历史根本源头:技术传统和精神传统。 技术传统将实际经历体验与技能一代代传下来,使之不断发展;精神传统把人类的理想与思想传下来并发扬光大。 这两种传统最初是相互分离的,但后来哲学家从祭司和书吏中分化出来
17、,不同行业的工匠也各自分开,到了近代,这两种传统的各个成分开场靠拢和汇合起来,进而产生一种新的传统,即科学传统。 因而,科学的传统中由于包含有实践和理论两个部分,因此所获得的成果也就具有技术和哲学两方面的意义。 然而,科学一旦产生并构成自个的独特传统之后,就具体表现出出强大的气力,反过来极大地影响了作为其根本源头的技术与哲学的发展,也影响了远离这两个根本源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甚至人类的生存与生活方式。 正如罗素所言,近代世界与先前各个世纪的区别,几乎每一点都归因于科学,科学在 17 世纪获得了极其伟大而壮丽的成功,科学带来的新概念对近代哲学产生了深入的影响。 假如我们把 19 世纪讲成
18、是科学时代,把 20 世纪讲成是技术时代,那么,21 世纪能够讲成是科学技术互相穿插、相互融合的时代,即,科学技术时代。 科学技术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人类生活已经被科学技术所包围,或者讲,我们的衣、食、住、行样样都与科学技术相关。 在这样的时代,怎样合理地对待科学就成为一个愈加关键的问题。 逻辑经历体验主义的兴起已经反映了自然科学对哲学的最大挑战,它所蕴含的科学主义观点也成为此后人文主义无法摆脱的 魑魅 ,使人文主义者和社会学家不得不在面对科学的自卫中研究问题。 20 世纪末在西方学术界爆发的 索卡尔事件 所引发的 科学大战 就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较量的一个例证。 这场 科学大战 超出了纯学术争
19、论的范围,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无论在社会影响的广泛程度上,还是在学术争议的剧烈程度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经过这场争论,科学哲学家也逐步意识到,科学已经不再只是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而是变成了基于技术的人类探寻求索活动。 十分是,当科学的目的从过去单纯的改造世界,扩展到还需要保卫世界时,对科学知识的讲明或解释就不可能只根据与人无关的经历体验证据、逻辑推理做出充分讲明,社会、历史与政治等因素也会卷入华而不实。 这时,在科学知识的产生经过中,社会条件与政治因素不再成为科学知识的 污染源 而遭致排除,而是科学知识的产生、传播、扩展与变化的必要前提或基本要素。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一个维度和一种影
20、响的 社会 因素和人文视域与证据和理性的因素相并列,在知识产生与理论选择中占有了合理的位置。 事实上,人文主义者和社会学家批判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科学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二值逻辑的思维:要么,基于强调科学知识的真理性与客观性,排除主体性因素;要么,基于强调科学知识构成与理论选择经过中必然蕴含的各种非证据类因素,由此而得出科学提供的不是知识的极端结论。 社会学家和人文主义者在关注科学时, 从一开场就肩负着解构逻辑经历体验主义倡导的传统科学观的重任。 这一目的已经内在地决定了,他们的出发点与逻辑经历体验主义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潜意识地假定了真理符合论的前提,以及对科学方式方法论的信赖,
21、并把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与观察的中立性作为科学研究的起点。 正是基于这些潜在的共同前提,外在论的科学哲学对传统科学观的批评与反叛,必然会走向其反面,得出完全排挤科学认识具有客观性的各种观点。 因而,固然现有的各种科学观对揭示传统科学观的局限性和破除逻辑经历体验主义带来的狭隘的思维惯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他们的观点同逻辑经历体验主义一样,也是狭隘的,而他们宣扬的反科学态度更是难以令人接受的。 然而,尽管如此,他们的研究已经产生了应有的效果。 一方面,内在论的科学哲学家提倡把科学哲学的研究坚定地建立在科学史和现代科学实践之基础上的做法,不仅变革了哲学实践,而且,当他们汲取外在论的科学哲学的
22、研究成果,把他们的哲学研究视域退缩到各门学科的详细实践当中时, 出现了哲学研究的自然化现象,由此削弱了一般科学哲学的研究;另一方面,当内在论的科学哲学家反对外在论的科学哲学家的挑战,而外在论的科学哲学家则坚持他们的反哲学态度时,有一种趋势就是双方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意见,相互放弃各自的极端,共同揭示科学事业的多维度的复杂性。 这时,需要科学哲学家、科学社会学家、科学史学家共同探寻求索构成理解科学的跨学科纲领,用哲学的、社会学的、历史的术语理解科学,并在这种多学科的交界处,重铸需要分析的问题与范畴,进而开拓出一条整合的道路。 这一条整合之路并不是各自视域的线性叠加, 而是以理性的态度重建理解科
23、学的逻辑起点,出现了从传统的科学认识论向知识学转向的研究迹象。 (思想的攻防一书在第 9 章谈到现代科学哲学的新趋势时,注意到了这种转向的可能,并简单地分析了认识论走向式微,知识论开场崛起的脉络与原因,以及认识论与知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络。 这些分析是富有前瞻性的,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作者在明确区分认识论epistemology与知识论theory of knowledge之间的区别与联络时指出,认识论只是对知识本性的哲学研究的一种特殊方式,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坚持主 客二分的立场,它把知识看成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产物。 这样一来,认识论就把知识的本性问题转化为主体的认识本性问题。 换言之,主体更
24、详细地讲是主体的认识能力、认识特点和认识构造决定了知识的本性界线、性质和根本源头。当科学哲学的对象域从自然科学演变到所有的知识时,科学哲学本身也就越来越成为知识论。本文为了把这种知识论与认识论的定义区别开来,借用科学知识社会学家柯林斯的术语把(思想的攻防一书中所区分出的这种知识论或广义知识论称为知识学science of knowledge,意指系统地讨论科学知识的产生 、传播、评价、类型等问题。 知识学与认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关注问题的核心从 真理 问题转向对关于 对知识本性的一般哲学理解 ,科学知识的领域从自然科学的知识,扩展到社会科学的知识、人文科学的知识以及其他知识类型的哲学研究。刘大
25、椿教授把科学哲学的这种发展概括为 审度科学 ,并把审度科学看成是科学哲学健康发展的需要和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审度的价值在于避免极端,在于包容多元,在于走向综合。这显然也是在倡导一种跨学科的态度。 当科学哲学家的研究视域从认识论转向知识学时,就为科学哲学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视域。 知识学是以 知识 为对象,从概念意义上讲,需要澄清含有认知成分的知识与一般的信息和常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络;从内涵上讲,需要研究命题性知识、意会知识、技能性知识等不同的知识类型;从个人实践的角度来看,需要研究成长为科学家或专家的技能提高问题,以及学习者在提高技能经过中,到达专家级水平常,发生的情感转变、认知实践转变等带来的实践应对问题;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看,需要研究新手与专家、专家与专家之间的认知问题、伦理问题以及怎样理解与把握专家的评价或鉴定意见的客观性等问题。 这些问题域的转换既有助于科学哲学家从部门科学的哲学问题重新回到一般科学哲学的问题上来,也有助于到达从跨学科视域全面理解科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