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提出文字学的原因和目的,普通语言学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3311896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里达提出文字学的原因和目的,普通语言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德里达提出文字学的原因和目的,普通语言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里达提出文字学的原因和目的,普通语言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里达提出文字学的原因和目的,普通语言学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德里达提出文字学的原因和目的,普通语言学论文内容摘要:针对西方语言学的语音中心主义, 德里达强调书写在语言生产意义经过中的原初作用, 提出用文字学来解构西方文化中的罗格斯中心主义和在场形而上学。通过德里达文字学的视角, 我们能够对汉字、汉字书写乃至中国文化获得新的考虑方式。 本文关键词语:德里达; 文字学; 汉字; 中国文化; 文化哲学; Philology and Cultural Philosophy Fragments on Derrida s Philology and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 FU Hong-quan Center for Cultura

2、l Philosophy Research,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Abstract:Against the phonetic centralism of western linguistics, Derrida emphasizes the original role of writing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to produce meanings, and proposes to deconstruct the Rogers-centrism and the Metaphysics of presence in Western p

3、hilosop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rrida s Philology, we can get 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Chinese characters, the calligraph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even Chinese Culture. 德里达(论文字学一书为汉字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针对该书提出的文字学设想, 学者们进行了广泛讨论。其核心问题是, 汉语作为与西方表音文字悬殊的语言系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看作德里达提出的文字学的典范。有的学者以为, 汉语为解构西方文化逻各斯中心

4、主义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甚至能够作为西方文化的替代品, 但也有学者以为, 汉语同样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 相比于表音文字并没有任何优越性而言。本文拟对此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考虑。文章首先将扼要地阐述德里达提出文字学的原因和目的, 然后讨论这种文字学对于汉语语言文字研究的意义。 一、批判在场的形而上学与文字学的提出 从亚里士多德到索绪尔的西方语言学一直笃信, 语音比文字愈加接近语词含义, 相应的, 表音文字是比表意文字愈加先进的语言。用索绪尔的话讲, 语音是能指, 文字是 能指的能指 , 因而距离所指更远。语音与所指之间是内在的、必然性的关系, 而文字与所指之间是外在的、任意性的关系, 文字带来的不是

5、对所指的澄明而是歪曲。由于文字这种工具性的存在, 语言的纯洁性不可避免地遭到 最严重、最不顾信义、最持久的污染 1 (P46) 。因而, 作为西方语言学奠基性着作, (普通语言学教程以将文字排除在外作为重要的准备工作。文字对语音带来的 污染 甚至被赋予道德意义: 灵魂与肉体问题无疑源于文字问题, 反过来, 文字问题又似乎从灵魂与肉体问题中借用其比喻。 1 (P47) 西方语言学这种立场不是一种孤立的事件, 而是与西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络。我们知道, 柏拉图以为理念世界是真实的世界,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 而艺术作品只是 摹本的摹本 , 因而在他的理想国中没有艺术家的位置。西方语言学家对

6、文字的贬抑和柏拉图对艺术的贬抑有着一样的逻辑:首先, 设定了一种真实的存在;然后, 根据与这种存在距离的远近确定价值的序列。柏拉图将理念作为真实世界源于其对几何学的崇拜。语言学家对语音的推崇则来自对思想 语言机制的现象学解释。作为一种逻辑活动, 考虑必须通过言语才能进行, 以致于我们能够将考虑看作内心独白, 看作和自个的对话。人在考虑时, 脑中出现的是语音而不是文字。假如一个人只能阅读一种语言的文字而不懂这种语言的发音, 那么他就不能够用这种语言进行考虑, 就像他不能用这种语言对话一样。同样,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懂任何言语的人能够考虑, 就像无法想象一个不懂任何言语的人能够对话一样。言语是考虑

7、的媒介, 言语和考虑同时进行。对话是表示出的本真形式, 在华而不实, 思想直接地、无中介地显现本身。而文本只能看作对内心言语的记录。阅读是通过记录对内心言语的再现。由于有了文本的中介, 这种再现不可能是完好无缺的。因而, 现象学的分析似乎表示清楚, 语音与词汇的意义更为接近, 以致于我们能够径直把思想讲成是内心的声音, 把言语当成有声音的思想。 根据这种语言学观点, 作为表音文字的西方语言显然优越于作为表意文字的汉语。卢梭讲过: 描绘物体合适于野蛮民族;使用字句式的符号合适于原始民族;使用字母合适于文明民族。 黑格尔更是直言不讳地写道: 拼音文字自在自为地最具智慧。 1 (P3) 德里达以为,

8、 这种语音中心主义同时也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 它将西方表音文字置于人类文字发展的顶端, 其背后的文化根本源头则在于西方特有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也即在场的形而上学。 逻各斯中心主义也不过是一种言语中心主义 (phonocentrisme) :它主张言语与存在绝对贴近, 言语与存在的意义绝对贴近, 言语与意义的理想性绝对贴近 1 (P15) 。就其根本来讲, 言语中心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在于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来的在场的形而上学。所谓在场的形而上学是将意识的当下性作为圭臬的形而上学。 言语, 章构造的设计, 等等。现代的书法基础教学将书法技术化了, 教一个人书写就是先要教会他一套手指、手腕

9、以及肩肘的动作, 然后向他灌输一套处理 字构造 的规则。这种教学方式明显地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像教授体育运动那样通过大量练习养成一套固化的身体动作;二是教授汉字构造和篇章布局的理论, 以及一定书法史知识。固然古人也有对书写动作的教训, 也有关于汉字书写构造的总结 尤其是唐代尚法书风影响下的楷书, 但总体来看, 其书写追求的是 同自然之妙, 有非力运之能成 的境界。书写的成败得失在于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向自然之美回溯。 古人和今人对待书写的态度也是大相径庭的。据传王羲之为(笔阵图题的跋中云: 若平直类似, 状如算子, 上下方整, 前后齐平, 此不是书, 但得其点画耳。 可见, 那种不能具体表现出自然

10、事物疏密错落、鲜活灵动的书写是遭到鄙视的。假如讲甲骨文和金文的刻写中包含神学意蕴的话, 那么汉隶之后的书写就更多地包含美学的意蕴。所谓汉代尚像, 晋代尚韵, 唐代尚法, 宋代尚意, 汉字书写的不同风貌与特定的文化语境之间有着高度的契合。而在现代, 所谓的 书法艺术 是外在于日常书写的超越性的领域, 高高在上, 不食人间烟火, 沉醉于本身的理念王国, 具有西方在场形而上学的特征。这种书写早已远离了书写的自然状态。 在前当代, 汉字书写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 (1) 。不管是甲骨文、金文、简牍、刻石、碑铭、信札、匾额、楹联、经文、牌位等都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这种统一性恰恰是汉字书写

11、的根本特征。我们不但在历代名家留下的盖满钤印几序几跋的名帖之中看到这种根本特征, 而且也在古人随手写下的契约、药方甚至算命贴中看到这种根本特征;相反, 倒是在晚近为了艺术而书写的 作品 中, 这种特征日益消失了。汉字书写一旦成为造型艺术, 用当代艺术的观念甚至技法来指导汉字书写, 其本质也就不复存焉了。 汉字一旦被作为艺术表现的工具, 其特殊性也就消失殆尽了。当艺术家们从造型艺术的观念出发考虑如何布置文字的疏密、线条的方折与圆转、墨色的浓淡与枯润的时候, 汉字书写的历史也就结束了。更有甚者, 当汉字不再通过书写而是通过输入出场的时候, 汉字书写当中的延异也就不在了, 由于字库已经把汉字的字形、

12、字体彻底标准化了, 当代性追求规范化的意图最终获得了全面胜利。而在当代性之前, 事情完全是另一种状况。不管是为了记述占卜的结果而刻在甲骨上, 还是为了纪念重大事件而刻在铜器上, 还是为了记载帝王伟业而刻在山崖上, 还是将逝者的生平德业刻在墓碑上, 还是将政令公文写在竹片上, 抑或是向友人倾诉自个的喜怒哀乐, 在这种书写中没有刻意而为, 没有主体意识的凸显, 有的只是一个动作, 一个把字刻写在书写载体上的动作, 这个动作仅仅仅是一个动作, 但却是与发出动作的人的整个存在联络在一起的。在为了艺术而书写的作品中, 我们总是发现那种刻意而为的在场, 这种在场如此的耀眼夺目。在这种书写中, 文字和意义的

13、联络已经如此之少, 能指意图抛弃所指, 在一定意义上已经不成其为文字。 综上, 本文从德里达的文字学理论出发, 通过言语 文字以及在场 不在场的对立出发, 对汉字的起源、汉字书写以及中国文化做了一番 解构主义 的断想, 这种断想大概就是德里达 对中国的参照 。 以下为参考文献 1法德里达.论文字学M.汪堂家,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2法德里达.延异M.汪民安, 译.外国文学, 2000 (1) . 3法德里达.书写与差异M.张宁, 译.上海: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001. 1 事实上, 德里达确信, 文字的产生早于语音的产生。这种观点似乎与存在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民族这一事实矛盾。德里达对这一 矛盾 的解答, 参见(论文字学, 汪堂家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 下一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文化交流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