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临床执业医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临床执业医师.pdf(1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临床执业医师5 实践技能考试大纲 一、 医学人文素养 .7二、 病史采集 .7三、 体格检查 .7四、 基本操作 .8五、 辅助检查 .8六、 病例分析 .9 医学综合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基础医学综合 .11解剖学 .11生物化学 .15生理学 .20医学微生物学 .24医学免疫学 .29病理学 .35病理生理学 .39药理学 .42第二部分 医学人文综合 .49医学心理学 .49医学伦理学 .52卫生法规 .55目 录目 录 6第三部分 预防医学综合 .62预防医学 .62一、 绪论 .62二、 医学统计学方法 .62三、 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 .63四、 临床预防服务 .64
2、五、 社区公共卫生 .65六、 卫生服务体系与卫生管理 .66第四部分 临床医学综合 .67专业综合 .67一、 呼吸系统 .67二、 心血管系统 .70三、 消化系统 .74四、 泌尿系统 ( 含男性生殖系统 ) .79五、 女性生殖系统 .83六、 血液系统 .91七、 代谢、 内分泌系统 .93八、 精神、 神经系统 .96九、 运动系统 .101十、 风湿免疫性疾病 .105十一、 儿科疾病 .106十二、 传染病、 性传播疾病 .112十三、 其他 .114实践综合 .1187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一、医学人文素养( 一 ) 医德医风( 二 ) 沟通能力( 三 ) 人文关怀二、病史采集(
3、一 ) 发热( 二 ) 皮肤黏膜出血( 三 ) 疼痛头痛、 胸痛、 腹痛、 颈肩痛、 关节痛、 腰痛。( 四 ) 咳嗽与咳痰( 五 ) 咯血( 六 ) 呼吸困难( 七 ) 心悸( 八 ) 水肿( 九 ) 恶心与呕吐( 十 ) 呕血与便血( 十一 ) 腹泻与便秘( 十二 ) 黄疸( 十三 ) 消瘦( 十四 ) 无尿、 少尿与多尿( 十五 ) 尿频、 尿急与尿痛( 十六 ) 血尿( 十七 ) 痫性发作与惊厥( 十八 ) 眩晕( 十九 ) 意识障碍三、体格检查( 一 ) 一般检查1. 全身状况生命征 ( 体温、 脉搏、 呼吸、 血压 ) 、 发育 ( 包括身高、体重、 头围 ) 、 体型、 营养状态
4、、 意识状态、 面容、 体位、 姿势、 步态。2. 皮肤3. 浅表淋巴结( 二 ) 头颈部1. 眼外眼检查 ( 包括眼睑、 巩膜、 结膜、 眼球运动 ) 、 瞳孔的大小与形状、 对光反射 ( 直接、 间接 ) 、 集合反射。2. 口咽部、 扁桃体。3. 颈部甲状腺、 气管、 血管。( 三 ) 胸部1. 胸部视诊( 1) 胸部的体表标志包括骨骼标志、 垂直线标志、 自然陷窝、 肺和胸膜的界限。( 2) 胸壁、 胸廓、 胸围( 3) 呼吸运动、 呼吸频率、 呼吸节律2. 胸部触诊胸廓扩张度、 语音震颤、 胸膜摩擦感。3. 胸部叩诊叩诊方法、 肺界叩诊、 肺下界移动度。4. 胸部听诊听诊方法、 正常
5、呼吸音、 异常呼吸音、 啰音、 胸膜摩擦音。5. 乳房检查 ( 视诊、 触诊 )6. 心脏视诊心前区隆起与凹陷、 心尖搏动、 心前区异常搏动。7. 心脏触诊心尖搏动及心前区异常搏动、 震颤、 心包摩擦感。8. 心脏叩诊心界叩诊及左锁骨中线距前正中线距离的测量。9. 心脏听诊8心脏瓣膜听诊区、 听诊顺序、 听诊内容 ( 心率、心律、 心音、 心音改变、 额外心音、 心脏杂音、 心包摩擦音 ) 。10. 外周血管检查( 1) 脉搏脉率、 脉律。( 2) 血管杂音静脉杂音、 动脉杂音。( 3) 周围血管征( 四 ) 腹部1. 腹部视诊( 1) 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 2) 腹部外形、 腹围( 3)
6、呼吸运动( 4) 腹壁静脉( 5) 胃肠型和蠕动波2. 腹部触诊( 1) 腹壁紧张度( 2) 压痛及反跳痛( 3) 肝脾触诊及测量方法( 4) 腹部包块( 5) 液波震颤( 6) 振水音3. 腹部叩诊( 1) 腹部叩诊音( 2) 肝浊音界( 3) 移动性浊音( 4) 肋脊角叩击痛( 5) 膀胱叩诊4. 腹部听诊( 1) 肠鸣音( 2) 血管杂音( 五 ) 脊柱、 四肢、 肛门1. 脊柱检查( 1) 脊柱弯曲度( 2) 脊柱活动度( 3) 脊柱压痛与叩击痛2. 四肢、 关节检查3. 直肠指检( 六 ) 神经系统1. 神经反射( 1) 深反射跟腱反射、 肱二头肌反射、 膝反射。( 2) 浅反射 (
7、 腹壁反射 )2. 脑膜刺激征颈强直、 Kernig 征、 Brudzinski 征。3. 病理反射 (Babinski 征 )四、基本操作( 一 ) 手术区消毒、 铺巾( 二 ) 手术刷手法( 三 ) 穿、 脱手术衣( 四 ) 戴无菌手套( 五 ) 手术基本操作切开、 缝合、 结扎、 止血。( 六 ) 清创术( 七 ) 开放性伤口的止血包扎( 八 ) 脓肿切开术( 九 ) 换药与拆线( 十 ) 吸氧术( 十一 ) 吸痰术( 十二 ) 胃管置入术( 十三 ) 三腔二囊管止血法( 十四 ) 导尿术( 十五 ) 动、 静脉穿刺术( 十六 ) 胸腔穿刺术( 十七 ) 腹腔穿刺术( 十八 ) 腰椎穿刺
8、术( 十九 ) 骨髓穿刺术( 二十 ) 脊柱损伤的搬运( 二十一 ) 四肢骨折现场急救外固定术( 二十二 ) 心肺复苏( 二十三 ) 简易呼吸器的应用( 二十四 ) 穿、 脱隔离衣五、辅助检查( 一 ) 心电图检查1. 正常心电图2. 窦性心动过速3. 窦性心动过缓4. 房性期前收缩5. 心房颤动6.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7. 室性期前收缩8. 室性心动过速9. 心室颤动10. 房室传导阻滞11. 左、 右束支传导阻滞12. 左、 右心室肥厚13. 急性心肌梗死( 二 ) X 线平片影像诊断1. 正常胸片92. 肺炎3. 浸润型肺结核4. 肺癌5. 心脏增大二尖瓣型、 主动脉型和普大型。6.
9、气胸7. 胸腔积液8. 正常腹平片9. 消化道穿孔10. 肠梗阻11. 泌尿系统阳性结石12. 长骨骨折13. 肋骨骨折( 三 ) X 线胃肠道造影影像诊断1. 食管静脉曲张2. 食管癌3. 消化性溃疡4. 胃癌5. 结肠癌( 四 ) CT 影像诊断1. 肺炎2. 肺结核3. 肺癌4. 肝癌5. 肝血管瘤6. 肝囊肿7. 急性胰腺炎8. 腹部外伤肝损伤、 脾损伤、 肾损伤。9. 颅脑外伤颅骨骨折、 急性硬膜外血肿、 急性硬膜下血肿。10. 脑出血11. 脑梗死( 五 ) 超声诊断1. 肝硬化2. 急性胆囊炎3. 胆囊结石4. 肾结石( 六 ) 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1. 血、 尿、 粪常规2. 血
10、沉3. 骨髓常规检查4. 凝血功能及纤溶活性检查PT、 APTT、 血浆纤维蛋白原、 D- 二聚体。5. 痰液病原学检验6. 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7. 胸水常规及生化检查8. 腹水常规及生化检查9. 肝功能10. 肾功能11. 血清电解质12.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13. 血脂14. 心肌损伤标志物CK、 CK-MB、 肌钙蛋白。15. 血、 尿淀粉酶16. 血清铁、 铁蛋白、 总铁结合力17. 甲状腺功能18. 乙肝病毒免疫标志物19. 自身抗体 (ANA、 RF、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抗双链 DNA 抗体 )20. 血气分析21. 肿瘤标志物AFP、 CEA、 CA19-9、 CA125。2
11、2. 血、 尿 hCG 检测六、病例分析( 一 ) 呼吸系统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 支气管哮喘3. 支气管扩张4. 肺炎5. 肺结核6. 肺栓塞7. 肺癌8. 呼吸衰竭9. 胸腔积液 ( 恶性、 结核性 )10. 血胸和气胸11. 脓胸12. 肋骨骨折( 二 ) 心血管系统1. 心力衰竭2. 心律失常3.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4. 高血压5. 心脏瓣膜病6. 结核性心包炎( 三 ) 消化系统1. 胃食管反流病2. 食管癌3. 胃炎4. 消化性溃疡105. 消化道穿孔6. 消化道出血7. 胃癌8. 肝硬化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10. 肝癌11. 胆石病、 胆道感染12. 急性胰腺炎13. 溃疡
12、性结肠炎14. 克罗恩病15. 肠梗阻16. 结、 直肠癌17. 肠结核18. 结核性腹膜炎19. 急性阑尾炎20. 肛管、 直肠良性病变21. 腹外疝22. 腹部闭合性损伤肝、 脾、 肠、 肾损伤。( 四 ) 泌尿系统 ( 含男性生殖系统 )1. 急性肾小球肾炎2. 慢性肾小球肾炎3. 尿路感染4. 尿路结石5.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6. 慢性肾脏病 ( 慢性肾衰竭 )( 五 ) 女性生殖系统1. 异位妊娠2. 盆腔炎性疾病3. 子宫颈癌4. 子宫肌瘤5. 卵巢癌6. 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破裂7. 前置胎盘8. 胎盘早剥9.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0. 自然流产11. 子宫内膜癌12. 产后出血13.
13、子宫内膜异位症( 六 ) 血液系统1. 缺铁性贫血2. 再生障碍性贫血3. 急性白血病4. 淋巴瘤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七 ) 代谢、 内分泌系统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3. 糖尿病( 八 ) 神经系统1. 脑出血2. 脑梗死3. 蛛网膜下腔出血4. 急性硬膜外血肿5. 颅骨骨折( 九 ) 运动系统1. 四肢长管状骨骨折2. 大关节脱位3. 颈椎病4. 腰椎间盘突出症( 十 ) 风湿免疫性疾病1. 系统性红斑狼疮2. 类风湿关节炎( 十一 ) 儿科疾病1. 肺炎2. 腹泻3. 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4. 小儿常见发疹性疾病麻疹、 风疹、 幼儿急疹、 水痘、 手足
14、口病、 猩红热。5. 小儿惊厥6. 新生儿黄疸( 十二 ) 传染病1. 病毒性肝炎2. 细菌性痢疾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4. 肾综合征出血热5. 艾滋病( 十三 ) 其他1. 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2. 急性乳腺炎3. 乳腺癌4. 一氧化碳中毒5.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6. 镇静催眠药中毒11解 剖 学单 元细 目要 点一、 运动系统1. 骨学与关节学( 1) 骨的分类和构造( 2) 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3) 颅骨的名称与颅的整体观, 颞下颌关节, 颅囟( 4) 椎骨的形态及其连结, 脊柱( 5) 胸廓的组成和胸骨角( 6) 骨盆的连结和骨盆的性别差异( 7) 上肢骨及其连结 (肩关节、
15、肘关节、 桡腕关节)( 8) 下肢骨及其连结 ( 髋关节、 膝关节、 距小腿关节 )2. 肌学( 1) 咀嚼肌( 2) 胸锁乳突肌, 斜角肌间隙( 3) 斜方肌, 背阔肌( 4) 膈( 5) 腹前外侧壁的层次, 腹直肌鞘、 腹股沟管、 腹股沟三角( 6) 上肢肌的配布, 腋窝、 三边孔、 四边孔、 肘窝、腕管和腱鞘( 7) 下肢肌的配布, 梨状肌上、 下孔, 股三角、 血管腔隙、 收肌管、 腘窝、 踝管二、 消化系统1. 口腔( 1) 牙的形态、 结构、 名称及排列顺序( 2) 舌乳头, 颏舌肌( 3) 大唾液腺的位置及导管开口2. 咽咽的位置、 各部的重要结构, 咽淋巴环3. 食管食管的位置
16、、 分部、 狭窄和毗邻4. 胃胃的位置、 形态、 分部和毗邻, 胃窦5. 小肠( 1) 十二指肠的位置、 形态和分部, 十二指肠悬(Treitz) 韧带( 2) 空肠和回肠的形态结构特点医学综合考试大纲第一部分 基础医学综合12单 元细 目要 点二、 消化系统6. 大肠( 1) 大肠的分部, 结肠的结构特征( 2) 阑尾的位置,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回盲瓣( 3) 直肠和肛管的形态和位置7. 肝( 1) 肝的形态、 位置和毗邻, 肝门( 2) 肝外胆道系统的组成, 胆囊的形态和位置,胆囊 (Calot) 三角8. 胰胰的位置、 分部和毗邻三、 呼吸系统1. 鼻( 1) 鼻腔: 外侧壁、 易出
17、血 (Little) 区, 嗅区( 2) 鼻旁窦的位置及开口2. 喉( 1) 喉软骨及其连结( 2) 喉腔的分部3. 气管与支气管( 1) 气管的位置和毗邻( 2) 左、 右主支气管的形态4. 肺肺的位置、 形态和分叶, 肺门, 肺根5. 胸膜胸膜的分部, 肋膈隐窝6. 纵隔纵隔的概念、 分部和内容物四、 泌尿系统1. 肾( 1) 肾的形态、 位置、 结构和毗邻, 肾蒂, 肾区( 2) 肾的被膜2. 输尿管输尿管分部、 走行和狭窄3. 膀胱膀胱的形态、 位置和毗邻, 膀胱三角4. 尿道女性尿道五、 生殖系统1. 男性内生殖器( 1) 睾丸、 附睾的形态、 结构( 2) 输精管的分部和走形, 精
18、索( 3) 精囊的位置, 前列腺的位置、 形态和毗邻2. 男性外生殖器阴茎的结构, 阴囊的层次3. 男性尿道男性尿道分部、 狭窄、 膨大及弯曲4. 女性内生殖器( 1) 卵巢的位置和固定装置( 2) 输卵管的分部和各部特点( 3) 子宫的位置、 毗邻、 形态、 分部和固定装置( 4) 阴道穹5. 乳房乳房的形态结构, 乳房悬 (Cooper) 韧带6. 会阴( 1) 会阴的概念、 分区( 2) 坐骨肛门窝, 尿生殖膈, 盆膈, 会阴浅隙、 会阴深隙, 会阴中心腱六、 腹膜腹膜( 1) 腹膜和腹膜腔( 2) 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3) 腹膜形成的结构, 网膜孔、 网膜囊( 4) 膈下间隙及交
19、通续表13单 元细 目要 点七、 脉管系统1. 概述体循环、 肺循环、 侧支循环的概念2. 心( 1) 心的位置、 外形和毗邻( 2) 心腔, 心的构造( 3) 心传导系的构成, 窦房结、 房室结的位置和功能( 4) 冠状动脉的起始、 主要分支及分布, 冠状窦及其属支( 5) 心包及心包窦3. 动脉( 1) 头、 颈、 胸、 腹、 盆、 四肢动脉的主要分支与分布( 2) 头颈部和四肢常用压迫止血点( 3) 甲状腺、 肾上腺、 胃、 胰、 结肠、 直肠的动脉及其来源4. 静脉( 1) 上、 下腔静脉的组成( 2) 头颈部浅静脉, 面静脉的特点及与颅内静脉的交通( 3) 奇静脉及其属支( 4) 四
20、肢浅静脉的名称和走行( 5) 肝门静脉系, 肝门静脉系与上、 下腔静脉系之间的交通5. 淋巴系统( 1) 淋巴系统的组成( 2) 淋巴导管、 淋巴干, 锁骨上、 腋、 腹股沟淋巴结( 3) 胃、 肺、 乳房、 子宫的淋巴回流( 4) 脾的形态、 位置和毗邻八、 感觉器1. 视器( 1) 眼球壁的组成, 屈光装置, 房水循环( 2) 眼球外肌, 泪器, 结膜2. 前庭蜗器( 1) 鼓室, 咽鼓管( 2) 内耳的组成, 听觉、 位置觉感受器的名称和位置九、 神经系统1. 脊髓( 1) 脊髓的位置、 外形, 脊髓节段( 2) 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核团和白质纤维束 (皮质脊髓束、 脊髓丘脑束、 薄束
21、、 楔束)的位置和功能, 脊髓损伤2. 脑( 1) 脑干的外形( 2) 脑干的内部结构: 脑神经核、 非脑神经核 (薄束核、 楔束核、 黑质、 红核 ) 、 纤维束 (锥体束、脊髓丘系、 内侧丘系、 三叉丘系) 的位置和功能, 脑干损伤( 3) 小脑的外形、 内部结构和功能( 4) 间脑的分部, 背侧丘脑和后丘脑的特异性中继核团, 下丘脑的主要核团续表14单 元细 目要 点九、 神经系统2. 脑( 5) 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回, 基底核, 内囊及损伤,大脑皮质功能定位3. 脊神经( 1) 脊神经的构成及纤维成分和分支( 2) 颈丛、 臂丛、 腰丛、 骶丛的组成、 位置、 主要分支、 分布及神经损伤
22、( 3) 胸神经前支的节段性分布4. 脑神经脑神经的名称、 性质, 连接脑和出入颅的部位,脑神经的主要分支、 分布及损伤5. 内脏神经( 1) 内脏运动神经的概念,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异同( 2) 牵涉痛6. 感觉传导通路( 1) 躯干、 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2) 头面部、 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3) 视觉传导通路及瞳孔对光反射通路7. 运动传导通路( 1) 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的位置及损伤( 2) 锥体外系的概念8. 脑和脊髓的被膜( 1) 脊髓的被膜, 蛛网膜下隙, 硬膜外隙( 2) 脑的被膜, 硬脑膜窦, 海绵窦的位置、 穿行结构及交通9. 脑和脊髓的血管( 1) 脑的动
23、脉: 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分布( 2) 脊髓的动脉10. 脑脊液及其循环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十、 内分泌系统1. 总论内分泌系统的组成2. 垂体垂体的形态、 位置和分叶3. 甲状腺甲状腺的形态、 位置和毗邻, 甲状腺的动脉与喉的神经的位置关系续表15生 物 化 学单 元细 目要 点一、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 氨基酸与多肽( 1) 氨基酸的结构与分类( 2) 肽键与肽链2. 蛋白质的结构( 1) 一级结构( 2) 二级结构( 3) 三级和四级结构3.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 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 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1) 等电点( 2) 沉淀和
24、变性二、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1. 核酸的化学组成( 1) 基本单位核苷酸的分子组成( 2) 种类 (DNA 和 RNA)2. DNA 的结构与功能( 1) 碱基组成规律( 2) 一级结构( 3) 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 4) 高级结构( 5) DNA 的功能3. DNA 理化性质及其应用( 1) 变性与复性( 2) 核酸杂交( 3) 紫外光吸收特征4. RNA 结构与功能( 1) mRNA( 2) tRNA( 3) rRNA( 4) 其他 RNA三、 酶1. 酶的催化作用( 1) 分子结构与催化作用( 2) 酶促反应的特点( 3) 酶 - 底物复合物2. 酶辅助因子( 1) 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
25、2) 辅酶的作用( 3) 金属离子的作用3. 酶促反应动力学( 1) Km和 Vmax的概念( 2) 最适 pH 和最适温度4. 抑制剂与激活剂( 1) 不可逆性抑制( 2) 可逆性抑制( 3) 激活剂5. 酶活性的调节( 1) 别构调节( 2) 化学修饰调节16单 元细 目要 点三、 酶5. 酶活性的调节( 3) 酶原激活( 4) 同工酶6. 核酶核酶的概念四、 糖代谢1. 糖的分解代谢( 1) 糖酵解和无氧氧化的基本途径、 关键酶和生理意义( 2) 糖有氧氧化的基本途径、 关键酶和生理意义( 3) 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2.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1) 肝糖原的合成( 2) 肝糖原的分解3.
26、糖异生( 1) 基本途径和关键酶( 2) 生理意义( 3) 乳酸循环4. 磷酸戊糖途径( 1) 关键酶和重要产物( 2) 生理意义5. 血糖及其调节( 1) 血糖浓度( 2) 激素的调节作用: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糖皮质激素五、 生物氧化1. ATP 与其他高能化合物( 1) ATP 循环与高能磷酸键( 2) ATP 的利用( 3) 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2. 氧化磷酸化( 1) 氧化磷酸化的概念( 2) 两条呼吸链的组成( 3) ATP 合酶( 4) 氧化磷酸化的调节及影响因素六、 脂质代谢1. 脂质的生理功能( 1) 储能和供能( 2) 生物膜的组成成分( 3) 脂质衍生物的调节作用( 4
27、) 营养必需脂肪酸2. 脂质的消化与吸收( 1) 脂肪乳化及消化所需酶类( 2) 甘油一酯合成途径及乳糜微粒3. 脂肪的合成代谢( 1) 合成的部位( 2) 合成的原料( 3) 合成的基本途径4. 脂肪酸的合成代谢( 1) 合成的部位( 2) 合成的原料5. 脂肪的分解代谢( 1) 脂肪动员( 2) 脂肪酸 - 氧化的基本过程及调节( 3) 酮体的生成、 利用和生理意义续表17单 元细 目要 点六、 脂质代谢6. 甘油磷脂代谢( 1) 基本结构与分类( 2) 合成部位和合成原料7. 胆固醇代谢( 1) 合成部位、 原料和关键酶( 2) 合成的调节( 3) 转化及去路8. 血浆脂蛋白代谢( 1)
28、 血脂及其组成( 2) 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及功能( 3) 高脂蛋白血症七、 氨基酸代谢1.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及营养作用( 1) 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2) 营养必需氨基酸的概念和种类( 3) 氮平衡2. 蛋白质消化、 吸收及腐败作用( 1) 蛋白酶在消化中的作用( 2) 氨基酸的吸收( 3)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3.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1) 转氨基作用( 2) 脱氨基作用( 3) - 酮酸的代谢4. 氨的代谢( 1) 氨的来源( 2) 氨的转运( 3) 氨的去路5.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1) 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2) 一碳单位的概念、 来源、 载体和意义( 3) 甲硫氨酸循环、 SAM、
29、PAPS( 4) 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代谢八、 核苷酸代谢1. 核苷酸代谢( 1) 两条嘌呤核苷酸合成途径的原料( 2)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产物( 3) 两条嘧啶核苷酸合成途径的原料( 4) 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产物2. 核苷酸代谢的调节( 1) 核苷酸合成途径的主要调节酶( 2) 抗核苷酸代谢药物的生化机制九、 遗传信息的传递1. 遗传信息传递概述中心法则2. DNA 合成( 1) 基本概念( 2) 复制过程( 3) 逆转录的概念( 4) DNA 的损伤与修复3. RNA 合成( 1) 基本概念( 2) 转录体系的组成及转录过程( 3) 转录后加工过程续表18单 元细 目要 点十、 蛋白质生物
30、合成1. 蛋白质生物合成概述( 1) 基本概念( 2) 合成体系和遗传密码( 3) 基本过程2. 蛋白质生物合成与医学的关系( 1) 蛋白质生物合成障碍与疾病( 2) 蛋白质生物合成抑制剂十一、 基因表达调控1. 基因表达调控概述( 1) 基因表达及调控的概念和意义( 2) 基因表达的时空性( 3) 基因的组成性表达、 诱导与阻遏( 4) 基因表达的多级调控( 5) 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要素2. 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原理( 1) 原核基因表达调控 (乳糖操纵子)( 2)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 ( 顺式作用元件、 反式作用因子)十二、 信号转导1. 信号分子( 1) 概念( 2) 分类2. 受体受体分类
31、和作用特点3. 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 1) G 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2) 单跨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4. 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 1) 概念和分类( 2) 信号转导机制十三、 重组 DNA 技术1. 概述( 1) 基本概念( 2)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及过程2. 基因工程与医学( 1) 疾病相关基因的发现( 2) 生物制药( 3) 基因诊断( 4) 基因治疗十四、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1.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1) 癌基因的概念( 2) 抑癌基因的概念2. 生长因子( 1) 生长因子的概念( 2) 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十五、 血液生化1. 血液的化学成分( 1) 水和无机盐
32、( 2) 血浆蛋白质( 3) 非蛋白质含氮物质( 4) 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2. 血浆蛋白质( 1) 分类( 2) 来源( 3) 功能3. 红细胞的代谢( 1) 血红素合成的原料、 部位和关键酶( 2) 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续表19单 元细 目要 点十六、 肝生化1.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 1) 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反应类型及酶系( 3) 影响因素2. 胆汁酸代谢( 1) 胆汁酸的化学( 2) 胆汁酸的代谢( 3) 胆汁酸代谢的调节3. 胆色素代谢( 1) 游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的性质( 2) 胆色素代谢与黄疸 十七、 维生素1. 脂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及缺乏症2. 水溶性维生素水
33、溶性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及缺乏症续表20生 理 学单 元细 目要 点一、 绪论1. 机体的内环境( 1) 体液( 2) 内环境及其稳态2.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1)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 反馈: 负反馈和正反馈二、 细胞的基本功能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 单纯扩散( 2) 易化扩散( 3) 主动转运( 4) 膜泡运输2. 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1)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2) 兴奋的触发与兴奋性: 兴奋的触发; 兴奋性及其周期变化; 局部电位( 3)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及其特点3. 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1) 骨骼肌神经 - 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及其影响因素( 2) 骨
34、骼肌的兴奋 - 收缩耦联及其收缩机制三、 血液1.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1) 血量、 血液的组成与血细胞比容( 2) 血液的理化特性2. 血细胞及其功能( 1) 红细胞生理: 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生理特性和功能; 造血原料及其辅助因子;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2) 白细胞生理: 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 3) 血小板生理: 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3. 生理性止血、 血液凝固、 抗凝和纤溶( 1) 生理性止血( 2) 凝血因子和血液凝固( 3) 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4. 血型( 1) 血型和红细胞凝集反应( 2) ABO 血型系统和 Rh 血型系统( 3
35、) 输血原则四、 血液循环1. 心脏的泵血功能( 1) 心动周期: 心动周期和心率的概念; 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 心音( 2)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指标: 搏出量与射血分数; 心输出量与心指数; 心脏做功量( 3)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前负荷、 后负荷、 心肌收缩能力和心率( 4) 心力储备2. 心肌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1)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21单 元细 目要 点四、 血液循环2. 心肌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2) 心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 自动节律性、 传导性和收缩性( 3)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3. 血管生理( 1)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
36、征( 2) 动脉血压: 形成、 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3) 静脉血压: 中心静脉压; 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4) 微循环的组成和作用( 5) 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及其影响因素4.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 神经调节: 心血管神经支配; 压力感受性反射( 2) 体液调节: 肾素 - 血管紧张素系统;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升压素; 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5. 器官循环冠脉循环: 血流特点及血流调节五、 呼吸1. 肺通气( 1) 肺通气原理: 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 2) 基本肺容积和肺容量( 3) 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2. 呼吸气体交换( 1) 肺换气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 组织
37、换气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 氧在血液中的运输: 血红蛋白与氧的运输;血氧指标; 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2) 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及其影响因素4. 呼吸运动的调节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PCO2、 H+ 和低氧的作用六、 消化和吸收1. 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1) 一般功能特性( 2) 电生理特性2. 胃肠功能的调节( 1)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2) 胃肠激素及其作用3. 胃内消化( 1) 胃液的性质、 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2) 胃液分泌的调节( 3) 胃的运动、 胃排空及其控制4. 小肠内消化( 1) 胰液及其分泌的调节( 2) 胆汁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38、( 3) 小肠的运动及其调节5. 大肠的功能( 1) 排便反射( 2) 大肠内细菌的作用6. 吸收( 1)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2) 食物中各主要成分的吸收七、 能量代谢和体温1. 能量代谢( 1) 能量代谢及其影响因素( 2) 基础代谢率续表22单 元细 目要 点七、 能量代谢和体温2. 体温( 1) 体温及其正常变动( 2) 体热平衡: 产热和散热( 3) 体温调节八、 尿的生成和排出1.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 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 2) 肾小球滤过作用及其影响因素2.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1) 对 Na+、Cl-、 水、HCO3-、 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2)
39、 对 H+、 K+、 NH3和 NH4+的分泌( 3)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的因素: 渗透性利尿; 球 - 管平衡3. 尿生成的调节( 1) 神经调节( 2) 体液调节4. 血浆清除率( 1) 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测定意义: 用以测定肾小球滤过率、 血浆流量、 滤过分数和肾血流量; 推测肾小管的功能5. 尿的排放( 1) 尿量及尿液的理化特性( 2) 排尿反射九、 神经系统的功能1. 突触传递( 1) 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 突触后电位及突触后神经元抑制或兴奋的产生( 3) 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2. 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 1) 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2) 去甲肾上腺素及
40、其受体3. 神经反射( 1) 反射的分类: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2) 反射的中枢整合4.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1)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 感觉通路中的信息编码和处理( 3) 感觉传入通路: 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 4) 痛觉: 躯体痛和内脏痛5.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 1) 脊髓休克及其发生和恢复的意义( 2) 脊髓对姿势的调节: 骨骼肌牵张反射( 3) 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4) 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5) 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6) 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6.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特征( 2) 脊髓、
41、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续表23单 元细 目要 点九、 神经系统的功能7. 脑电活动以及睡眠和觉醒( 1) 正常脑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 2) 睡眠和觉醒8. 脑的高级功能( 1) 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2) 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十、 内分泌1. 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1) 下丘脑与垂体的内分泌功能联系( 2) 下丘脑调节肽及其生理作用2. 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1) 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激素( 2) 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3. 甲状腺激素( 1) 生理作用( 2) 分泌调节4. 调节钙、 磷代谢的激素( 1) 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2) 降钙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42、( 3) 维生素 D3的生理作用及其生成调节5.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1) 生理作用( 2) 分泌调节6. 胰岛素( 1) 生理作用( 2) 分泌调节十一、 生殖1. 男性生殖雄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2. 女性生殖( 1) 雌激素、 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2) 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及其激素的调节续表24医学微生物学单 元细 目要 点一、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定义、 分类及特点( 1) 微生物的定义、 特点( 2) 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的测量单位及三种形态2.细菌的基本结构( 1) 细菌基本结构的概述( 2) 肽聚糖的结构( 3) 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
43、细胞壁结构的异同和医学意义( 4) 细菌细胞质中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意义3.细菌的特殊结构( 1) 荚膜的概念及与医学的关系( 2) 鞭毛的概念及与医学的关系( 3) 菌毛的概念及与医学的关系( 4) 芽胞的概念及与医学的关系4.细菌的染色方法革兰染色的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三、细菌的生理1.细菌的生长繁殖( 1) 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 方式与生长曲线( 2) 根据对氧需求进行细菌分类2.细菌的代谢与医学有关的主要分解及合成代谢产物四、消毒与灭菌1.基本概念消毒、 灭菌、 无菌的概念2.物理灭菌法( 1) 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及其应用( 2) 辐射杀菌法的原理和应用( 3) 滤过除菌法的应用3.
44、化学消毒灭菌法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 浓度和应用五、噬菌体1.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噬菌体的概念、 形态、 化学组成及主要应用2.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1) 毒性噬菌体的概念( 2) 温和噬菌体的概念及其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关系六、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遗传物质 (基因组) 的组成特点2.细菌遗传与变异的机制( 1) 转化、 接合、 转导及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2) 耐药质粒的分类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七、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1) 正常菌群、 机会致病菌、 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症的概念( 2) 机会致病菌的致病条件2.医院感染( 1) 医院感染的概念
45、与类型( 2) 医院感染的微生态特征( 3) 医院感染的控制3.细菌的致病性( 1) 细菌的毒力( 2) 细菌内、 外毒素的主要区别4.宿主的抗菌免疫( 1) 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后果( 2) 胞外菌、 胞内菌感染及外毒素致病的免疫特点25单 元细 目要 点七、细菌的感染与免疫5.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1) 细菌感染的来源( 2) 毒血症、 内毒素血症、 菌血症、 败血症和脓毒血症的概念八、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细菌学诊断检测程序与方法2.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诊断的概念与常用方法3.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防治( 1) 细菌类疫苗( 2) 人工被动免疫制剂 九、病原性球菌1.葡萄球菌属( 1) 形态
46、染色与分类( 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3)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4)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定要点( 5)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致病特点2.链球菌属( 1) 形态染色与分类原则( 2) A 群链球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3) A 群链球菌的致病性( 4) 链球菌溶素 O 和临床检测的关系( 5) 肺炎链球菌的形态染色、 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6) 其他链球菌 (B 群、 D 群、 甲型溶血性、 变异链球菌) 的致病特点3.肠球菌属肠球菌的致病性与耐药性特点4.奈瑟菌属( 1) 奈瑟菌的形态染色与培养特点、 标本采集与送检原则( 2) 脑膜炎奈瑟菌的致病性、 预防原则( 3) 淋病
47、奈瑟菌的致病性、 防治原则十、肠道杆菌1.肠道杆菌的共同特征( 1) 形态染色特点和抗原结构( 2) 生化反应的特点2.埃希菌属( 1) 大肠埃希菌的致病特点 (肠道外与肠道内感染)( 2)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种类及所致疾病( 3) 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应用3.志贺菌属( 1) 种类、 致病性( 2) 标本采集、 分离培养与鉴定4.沙门菌属( 1) 主要致病菌种类、 致病性( 2) 肠热症的标本采集及分离鉴定( 3) 肥达试验和结果判断十一、弧菌1.霍乱弧菌( 1) 生物学性状( 2) 致病性2.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疾病续表26单 元细 目要 点十二、厌氧性细菌1.厌氧芽胞梭菌( 1)
48、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2) 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 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3) 肉毒梭菌的形态、 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4) 艰难梭菌的致病性 2.无芽胞厌氧菌致病条件、 感染特征及所致疾病种类十三、分枝杆菌1.结核分枝杆菌( 1) 形态染色、 培养特性和抵抗力( 2) 致病性及感染的免疫学特点( 3) 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 结果判断和应用( 4) 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2.麻风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和致病性3.非结核分枝杆菌( 1) 概念( 2) 鸟 - 胞内分枝杆菌的机会致病性十四、动物源性细菌1.布鲁菌形态染色特点、 种类和所致疾病2.鼠疫耶尔森菌形态染
49、色特点、 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3.炭疽芽胞杆菌形态染色特点、 抵抗力、 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4.贝纳柯克斯体致病特点5.巴通体主要种类及致病特点十五、其他细菌1.流感嗜血杆菌形态染色特点、 所致疾病及防治原则2.百日咳鲍特菌形态染色、 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3.幽门螺杆菌形态染色、 培养和生化反应特点、 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4.嗜肺军团菌传播途径及其所致疾病5.铜绿假单胞菌形态染色、 色素及所致疾病6.空肠弯曲菌致病性7.白喉棒状杆菌形态染色、 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十六、放线菌1.放线菌属( 1) 主要致病性放线菌及其致病性( 2) 硫磺样颗粒及其临床意义2.诺卡菌属主要致病性诺卡菌及其致病性十七、支原体
50、1.生物学性状概念、 主要生物学特性2.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1) 肺炎支原体所致疾病( 2) 解脲脲原体所致疾病十八、立克次体1.生物学性状概念、 形态染色及其共同特点2.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普氏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恙虫病东方体的传染源、 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十九、衣原体1.生物学性状概念及染色、 形态与发育周期2.主要病原性衣原体( 1) 沙眼衣原体的生物型和所致疾病( 2) 肺炎衣原体所致疾病( 3) 鹦鹉热衣原体所致疾病续表27单 元细 目要 点二十、螺旋体1.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 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2.密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 所致疾病及其防治原则3.疏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