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对于“是非”问题的认识,东方哲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子对于“是非”问题的认识,东方哲学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庄子对于“是非问题的认识,东方哲学论文庄子在(天下篇中对诸家学讲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他对自个评价讲: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不傲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庄子 天下篇即是讲他自个单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也即他认识到了获得天地精神的奥义,并与之相交往,但却不忽视对万物的探究、理解和把握,厘定和认清是非而不排除是非;由于前两者进而不把自个当作绝对正确的神,而是和俗人一起相处。这讲明庄子以为自个为人类所做的重大奉献之一是厘定和认清了是非,即有关于 是非 问题的研究。那么,庄子对于 是非 问题有什么重大而深入的认识和洞见呢?对于这一庞大的问题,我们分三个层次进行讨论:中记载了这样一则辩论,其集中在
2、 真实 这一概念与事物结合所引发的问题中。辩论开场于这样一个共鸣: 一切事物都是一样事物 .这样就能够用 一 来表述事物。当把 真实 给予存在的某事物时,问题就产生了。也就是讲, 要让已经断言存在的事物不会超过一个的人成认 两 个名称的存在确实是荒唐的 , 允许任何人肯定一个名称具有任何存在,同样是荒唐的,由于这是特别费解的。 费解之处在于: 他若以为名称是与事物不同的东西,那么他确实是在议论 两 个事物 , 但若他以为名称与事物是同一的,那么,他要么必须讲它不是其他任何事物的名称,要么他讲它是某事物的名称,但不管怎么讲,其结果都是它只是一个名称的名称,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这段对话亦揭示了语言
3、在表示出事物方面的悖论,与庄子的阐述异曲同工。同时,庄子以为 二与一为三 ,同时提出 自无适有以致于三 .这表示清楚庄子以为仍可用语言表述 与我为一 的万物。尽管他突出地强调了这种表述的有限性和非真理性,但千万不要忘记,庄子恰恰要强调的仍然是语言的重大作用。庄子提到过另一个重大命题: 物谓之而然。 (齐物论认识的事均要依靠人的命名、述谓、道讲。换句话讲,我们要认识万物,根本不能离开语言。所以庄子在讨论这些问题之前,已经给予了语言一个重大的命题: 夫言非吹也,言者言也,其所言特未定也。 (齐物论即语言不是像风吹物发出声音一样的东西,语言一定是对 某对象 的陈述、道讲。但语言所道讲的并不是定准的,
4、确定的。语言和 万物与我为一 的 一 一起是能彰显万物的,但这个万物不再是 与我为一 的第一个万物,而是 物谓之而然 即人认识表述出的 万物 .这个表述出的万物,大有康德所讲的表象之意。康德讲 物自体不可知 ,我们看到,庄子以为 物 是不可讲的,可讲出的 物 都不是原先的 物 .这表示清楚庄子同样以为我们讨论的 是非 不是原先的 物 ,而是一种陈述。这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真理是陈述的真理的论点相一致。最后,庄子以为必须有 无 和 有 的概念,才能认识到我们自个认识的 三 的 万物 ,即不是 与我为一 的 万物 .并且强调了自 无 适 有 ,也即是必须首先要遵照老子先构建命名的 无 和 有 ,认识
5、到 无 是 有 的保障,才能认识 万物 .所以,庄子在(庚桑楚中讲: 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圣人藏乎是。所以庄子在对本问题的论证中进一步指出,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 ,这当然上承了老子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并进一步指为 是 必须有 畛 ,即有个东西作为参考,才能讲 是非 .第二个角度是从知识的有限性,也就是人的 不知 入手。庄子指出: 故知至于不知,至矣。 (齐物论他又在(齐物论中详列四种 不知 :砫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固然
6、,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然乎哉?木处则惴眎恂惧,?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螂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莸狙以为雌,麋与鹿交,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切进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樊然?乱,吾恶能知其辩!砫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这里牵涉四个重要的哲学命题:一是万物有共
7、同的所是吗?二是人能知道所不知道的吗?三是物能被认识吗?四是人能知利害吗?庄子对四个问题的回答都是不知。由于我们对着四个问题都是不知,进而当然我们不能知道 是非 ,既然我们不能确定是非,因此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在这两个角度的证明之下,庄子将此问题推向高潮,提出了着名的辩无胜。他在(齐物论中讲: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
8、,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庄子在这段话中讨论了辩论的窘境。但是对辩论窘境的揭示不等于否认辩论。然而后人却自以为然的以为既然辩无胜,我们就不需要辩论。这彻底的误解了庄子1的基础上要推出他的重大命题, 和之以天倪 .他讲: 何谓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 其意为,假设我们将上天的真理,即神的指示瞥见一下的话,这个真理就是: 错误也是一种是对的,不然的不正确的也是一种正确的。 即对我们每个人来讲,根本找不见自个做出的错误判定。这些认识对我们人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由于我们根本无法找到自个的错误,对我们每个人来讲都是 是不是,
9、然不然 的,我们每个人都会将自个的错误当作是正确的,所以庄子在(秋水中讲: 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 故而假如你坚持自个的观点,有可能是对的,但也有可能是错的,问题更在于假如你过分的这样做,即 是非之彰也 ,那么道就会亏了,即出现更大的错误。三、康德关于真理和错误的认识在西方哲学史上,巴门尼德提出 有就是有,无就是无 的命题,柏拉图以为,以这样的命题是根本找不出虚假与错误的。他进一步讨论,用存在不存在、认识不认识及替换而非混淆均找不见虚假.这当然令人特别震惊。在柏拉图之后,近代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对真理和错误进行了深切进入
10、的研究和讨论,这无疑是对 是非 问题的另一种表示出。我们在这里对其进行讨论,以与庄子的 是非 观进行比拟。首先,康德指出,人类知识有两大部分组成,一个是感性,一个是知性,然而他指出,感官表象中没有错误,知性中也不包含错误,错误只在判定之中。他讲: 真理也好,错误也好,诱导出错误的幻相也好,都只是在判定中、即只要在对象与我们知性的关系中才能发现。 这是由于, 在一个与知性的规律彻底符合的知识中是没有错误的。 也就是讲,知性不会犯错误是由于,当它只按自个的规律行事时,其结果即判定必然会与该规律是同一的。同样, 在一个感官表象中也没有错误由于它根本不包含判定。 不包含判定显然无错误可言。所以康德讲:
11、 既然我们除了这两种知识来源之外没有别的来源,所以结论是:错误只是由于感性对知性的不被发觉的影响而导致的,它使判定的主观根据和客观根据发生了混合,并使它们从自个的责任那里偏离开来。总之,在康德看来,感官不产生判定,所以没有错误;知性永远和本身的规则相符合,所以华而不实也不包含错误;两者都排除后,那么错误只能存在于判定之中。由于判定又是主体本身所作出的,这讲明,作出判定的主体是难以找出自个的错误的。所以,康德在(逻辑学讲义中指出: 真理的外在特征或外在试金石,是我们自个的判定同别人判定的调和,由于主观的东西不是以同样方式寓于其他一切人那里的,于是假象也能由此得以解释。所以,别人判定与我们判定的不
12、相容,是被当作错误的外在特征,或检查我们判定方式方法的暗示来看的,但是不能因而就抛弃我们的判定。由于人们或许可能在事情上是正确的,而只是在方式方法上,亦即在陈述方面不恰当。 这里主要是讲,康德以为,主观的东西对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即具有主观的多样性,也即感性的多样性。这与康德以惊人的才智对人类做出的一个伟大奉献有关。康德确凿无误的论证了时间和空间一个是我们的内感官,一个是我们的外感官,而一切现象都是依靠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纯直观为我们所感觉的,也即我们每个人的感性不完全一样,故而做出的判定,得出的知识是不一样的。其次,康德指出,追问知识内容的真理性是错误的。一般以为,真理在于知识和它的对象的一致。
13、这样一来便存在一个顺之而来的推论,即 该对象就必然会由此而与其他对象区别开来,由于一个知识假如和它与之相关的那个对象不一致,即便它包含某种或许能适用于其他对象的东西,它也是错误的。于是真理的一个普遍标准就会是那种适用于一切对知识对象不加区别的知识的东西了。 然而错误之处在于, 由于从这个标准上抽掉了知识的一切内容知识与其对象的关系,而真理又恰好是与这内容相关的,那么追问这一知识内容的真理性的标志就是不可能的和荒唐的,因此真理的一个充分的、但同时又是普遍的标志就会不可能确定下来了。 换句话讲: 由于我们在上面已经把知识的内容称之为知识的质料,那么我们就会不得不讲:对知识的真理性就其质料而言不可能
14、要求任何普遍性的标志,由于这本身是自相矛盾的。 康德以为,追问知识内容的真理性是错误的,由于真理本身是普遍的,真理的一个普遍标准就会是那种适用于一切对知识对象不加区别的知识的东西。而知识是有条件的,那么追问这一知识内容的真理性的标志就是不可能的和荒唐的。第三,康德以为,矛盾律无法保证我们用综合的判定产生新知识而不犯错误。康德将知识分为分析判定和综合判定, 在一切判定中,从华而不实主词对谓词的关系来考虑我在这里只考虑肯定判定,由于随后应用在否认判定上是很容易的事,这种关系可能有两种不同的类型。要么是谓词 B属于主词 A,是隐蔽地包含在 A这个概念中的东西;要么是 B完全外在于概念 A,固然它与概
15、念 A有联合。在前一种情况下我把这判定叫作分析的,在第二种情况下则称为综合的。他继而指出, 若把一个分析判定建立于经历体验基础上则是荒唐的,由于我能够完全不超出我的概念之外去设想分析判定,因此为此不需要有经历体验的任何证据。讲一个物体是有广延的,这是一个先天确定的命题,而不是什么经历体验判定。由于在我去经历体验之前,我已经在这个概念中有了作出这个判定的一切条件,我只是从该概念中根据矛盾律抽出这一谓词,并借此同时就能意识到这个判定的必然性,它是经历体验永远也不会告诉我的。这是讲,矛盾律仅仅是分析判定的最高原理,但分析判定不产生新知识,因而矛盾律仅仅是知识消极的保证。庄子曾指出: 是若果是也,则是
16、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 (齐物论与此相类。但是,矛盾律无法保证我们用综合的判定产生新知识而不犯错误,由于这需要超出了概念之外把另一个对象作为与之结合着的概念来认识,这种情况下,矛盾律无疑无法再起什么作用。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错误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遵照伟大的苏格拉底和康德的教导,愈加重视辩论和对话,尤其注意康德给我们指出的避免错误的普遍规则和条件是: 1.自个思维。2.为别人设身处地的思维。3.随时与自个本身相一致的思维。总之,我们能够看到,庄子和康德都是以判定作为得出 是非 的知识的,都以为我们人类本身得出的这种知识无法得出谁对谁错,每个人
17、自个很难发现自个的错误,我们人类得出的知识并不能确保是真理、是道。故而假如过分坚持自个的知识是对的,则会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但庄子是从语言的局限性和不知来论证人类知识的不确定性的,而康德是从主观感受的多样性以及对知识判定的影响来论证知识的不确定性的。由此能够看出,两位哲人恰恰是彰显加强对话,尊重别人,尊重别人意见才是我们避免错误,一致前行的方式方法。以下为参考文献:1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中华书局,1959:30,62.3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三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2-43.4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二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15-726.5789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58,56,8,9.610康德。逻辑学讲义M.许景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