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分层教学资源开发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电化教育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微课的分层教学资源开发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电化教育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基于微课的分层教学资源开发研究结束语与以下为参考文献,电化教育论文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4.1】【4.2】【第五章】【结束语/以下为参考文献】 基于微课的分层教学资源开发研究结束语与以下为参考文献 结束语 微课程是信息时代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同时也是一种革新的教学方式,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制作微课程,将这种新型的资源和方式用在课前预习、新课导入、查缺补漏以及温习稳固,有其独特的教学效果。 首先,本文通过文献数量、内容以及微课程应用情况分析,总结了微课程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具体分析了微课程在分层教学中的可行性,归纳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其次,通过网
2、络调研和文献分析,总结微课程的设计原则,在原有设计形式的基础上综合分层教学的需求构建了微课程的设计形式,并对每一步骤进行详细分析,为分层教学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提供可供参考的流程,便于教学者设计和应用微课程。 再次,以分层教学微课程的设计形式为模型,通过调查分析和设计开发的前端分析,设计了(高级办公自动化微课程,实现微课程支持下的分层教学活动,为分层教学与详细学科微课程的整合研究提供参考。 最后,开展了微课程支持下的分层教学,在提高不同层级的学习者的学习成绩上能起到一定作用,尤其是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习者效果较好,论证了微课程设计和开发的合理性,详细学科微课程和分层教学整合的可行性,拓宽了微课程
3、的实践研究。 本文的研究是单一学科的整合研究,在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微课程与多学科的实践研究,因而整合微课程与分层教学的优势应用于多学科的研究还没有能展开,微课程结合分层教学的普遍价值还有待研究。除此之外,固然本次研究实践获得了可观的效果,但是由于个人时间、精神以及研究水平等各方面的相关客观及主观因素,在研究经过中还存在一些缺乏之处,考虑还不够严密,论证不够严谨和全面。最后,本文的研究成果是建立在单一详细学科微课程和分层教学的整合,研究范围有限,研究试验的试验样本还有待于扩大,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本文研究的详细学科微课程与分层教学的有效整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拓宽了微课程的应
4、用范围,为其他学科微课程的研究提供了考虑。 以下为参考文献: 1 祝智庭,贺斌。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 电化教育研究,2020,12:5-13. 2 杨俏炜。 分层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0:164-165. 3 Bridget McCrea.2018,NOV.10。 Teaching in One-Minute Snippets.Retrieved on Jan.20,2020 4 EDUCAUSE. 7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ScreencastingJ. 2006. 5 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
5、的学习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011:15-19. 6 黎加厚。微课程J. 苏州教育信息化,2020,02:11-13. 7 刘素芹。学校课程体系的新元素-微型课程J. 软件导刊, 20071:16-17. 8 胡铁生。 微课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 电化教育研究, 201810:61-65. 9 黄建军, 郭绍青。 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 当代教育技术, 2020, 235:31-35. 10 王帅。 布卢姆的把握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202:42-45. 11 井维华。 布卢姆把握学习理论评析J. 中国教育学刊, 1999
6、3:39-41. 12 陈巧芬。 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 当代教育技术,2007,09:16-19+15. 13 陈巧芬。 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 当代教育技术,2007,09:16-19+15. 14 龚德英。多媒体学习中认知负荷的优化控制D.西南大学,2018. 15 Mischel W. Processes in Delay of GratificationJ.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74, 7:249-292. 16 Baddeley A D.Is working memory still working? J.
7、American Psychologist,2018,11:851-864 17 Van Gerven P W M, Paas F, Schmidt H G. Memory load and the cognitive pupillary response in agingJ. Psychophysiology, 2004, 412:167 174. 18 许芳。 不同任务情境下认知方式对视空间工作记忆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6. 19 Richard E. Mayer.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making sense out of expository tex
8、t: The SOI model for guiding three cognitive processes in knowledge construction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 1996 4 20 何克抗。 教学系统设计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1 王靖, 刘志文。 网络课程设计中的教学系统设计J. 中国电化教育, 20029:30-32. 22 何宏耀。 加涅教学设计的原理、形式与方式方法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2,234:242-244.11, 092:51-53. 23 卜彩丽。 ADDIE 模型在微课程
9、设计中的应用形式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20,24:90-93. 24 CarolineCrawford. Nonlinear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 eternal, synergistic design and development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2004 4 25 刘晓芳,骆毅。 我们国家分层教学的历史演变J. 南都学坛,2006,02:41-42. 26 Postlethwaite K. Differentiated science teaching : respondin
10、g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o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M.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3. 27 Slavin R E. Ability Grouping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s: A Best-Evidence Synthesis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7, 5757:293-336. 28 李长勤。 新课程背景下分层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9 Zemira R. M
11、evarech,Shulamit Werner. Are mastery learning strategies beneficial for developing problem solving skills?J. Higher Education . 1985 4 30 叶琳。 分层教学的历史、现在状况及其反思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 31 刘晓芳,骆毅。 我们国家分层教学的历史演变J. 南都学坛,2006,02:41-42. 32 姜玉华。 怎样提高体育课堂分层教学的有效性J. 中国学校体育, 200811:32-33. 33 刘运华, 衷克定, 赵国庆。 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
12、实践与启示J. 中国电化教育,200511:98-101. 34 Shieh David. 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tion,2018,5526:A1,A13 35 Khan S. The One World SchoolhouseM. Hodder And Stoughton Ltd. 2020. 36 蔡姿云。 可汗学院教学形式特点以及启示J. 软件导刊, 20205:175-177. 37 赵瑞。 可汗学院课程学习经历带来的考虑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5:41-45. 3
13、8 Yates D. Introducing the WebM formatJ. Australian Pc User, 2018. 39 梁乐明 , 梁锦明 . 从资源建设到应用 : 微课程的现在状况与趋势 J. 中国电化教育 ,20208:71-76. 40 梁乐明, 曹俏俏, 张宝辉。 微课程设计形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比照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 2020, 191:65-73. 41 胡铁生。 微课程的属性认识与开发建议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010:13-15. 42 胡铁生 , 黄明燕 , 李民 . 我们国家微 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 其启示 J. 远程教育 杂志,202
14、0,04:36-42. 43 李玉平, 刘静波, 付彦军。 微课程设计与案例赏析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44 刘名卓,祝智庭。 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 中国电化教育,2020,12:127-131. 45 赵毅。 面向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高校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46 Blueprints for complex learning: The 4C/ID-model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2002 2 47 美R.M.加涅R.M.Gagne等着,皮连生,庞维国等译。教
15、学设计原理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8 坦尼森。 教学设计的国际观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49 Allan J A, Schaefer D, Stocks N. Improving the learning needs survey by using four approaches.J. Australian Family Physician, 2005, 341-2:84-6. 50 Christison M A.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 Practical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 2003 51 瑞士B.英海尔德BarbelInhlder等着,李其维译。学习与认知发展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2 向伟 . 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形式的实践研究 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 2018,202: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