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教育的萌芽、发展及融合阶段,文学理论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文学教育的萌芽、发展及融合阶段,文学理论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先秦文学教育的萌芽、发展及融合阶段,文学理论论文摘 要: 我们国家的文学教育来历已久,文学教育理念自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萌芽并且逐步发展壮大。先秦时期各国没有统一,思想层面的禁锢较少,因而,在这一时期文学教育的发展极为快速,不仅出现了众多文学教育上的瑰宝,很多在文学教育领域成绩卓着的教育家也在这一时期诞生。文学与教育并不是完全独立自行发展,而是互相依靠,由于文学的发展,所以文学教育才得以发展,而通过教育使更多人接触文学,文学也就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研究先秦时期的文学教育对文学教育的当代发展也会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本文关键词语: 先秦时期; 文学教育; 文化探源; 先秦时期的文学教育虽然在中国古
2、代文学教育发展史上有着浓重的一笔,但是其发展历程也遵循着萌芽、发展、融合的自然规律,而且这一经过用了很久的时间,衍生出了无数的文学教育流派,诸如儒家的孔、孟、荀三人、道家的老庄等,先秦时期文学教育的发展都是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放到如今来看或许会不合时宜,但华而不实也不乏一些先进的思想,即使是放到如今的文学教育体系中也具有指导意义。 一、先秦时期文学教育的萌芽阶段 一脱离蛮荒,文化初现 从现有资料来看,自人类开场出如今中国的大地上到第一个文字出现之前,人类经过了二百到三百万年的蛮荒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类并未开化,其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只是人类会使用工具,远古时期的人类会对石头、树木等进行简单加工
3、,知足生存的需要。其详细的生活状况已无从讲究,现有的文字记载也是在夏商之后的后人进行的记录,就像(周易中讲道 上古穴居而野处 ,(庄子中记载 同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后人的记载难免存在不全面或者失真的状况,但仅凭猜想也能知道远古时期的人类几乎没有与自然对抗的能力,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人被自然所支配。而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时期的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心极强,对所有不能理解的自然现象都会以神学进行解释,远古的神话传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人类社会从青铜器时代进入了青铜器时代,也就是中国历史朝代中的夏朝,从当前把握的历史资料来看,夏朝对青铜器的使用量非常多
4、,青铜器的提炼和锻造水平也很高,这就意味着人类对工具的使用能力不局限于简单加工,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同时文化的发展也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人类开场摆脱蛮荒,出现精神文明。 夏代已有学校,(礼记(孟子等书中都记载了夏代的学校,叫法或许不同,但却能够肯定其在发挥教育的职能,有学者以为 夏以射造士 ,可见夏朝已经是有目的地对人才进行培养,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正好也符合夏代崇尚武力的思想,对此在(礼记中也有 劝事乐功 的讲法。 夏代很有可能已有文字出现,首先,根据史书记载,仓颉被称为中国文字之祖,而仓颉是为黄帝史臣,这就讲明文字的出现远在夏代以前;其次,当代挖掘出的 半坡遗址 中出土的陶器上就存在图形
5、符号,被称为 陶文 ;最后,(国语(左传等都引用过(夏书,他们固然不是夏代的产物,但后人记载时必然是有相应的史料作为根据,由此可揣测夏代可能已经存在文字。 二甲骨文现、西周礼乐 商代所使用的甲骨文对史学家来讲是很大的幸事,这讲明商代确实已经有了文字体系,而且使用甲骨进行记载也使得商代文字保存的更多一些,弥补了一些中国古代历史的空白。商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之夏代有了很大的提升,当然对青铜器的使用也愈加频繁,除了龟甲,青铜器是另一个商代人记载文字的工具,记载于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 钟鼎文 或 金文 。甲骨文和金文的出现证明商代已经不处于低级文明阶段,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西
6、周时期,人类已经有了能够和自然对抗的能力,对自然界的恐惧和困惑都大幅减少,因而西周社会并不是神权至上,愈加注重人力、重视民心,其维护统治的方式方法也是依靠宗法礼教, 周礼 得到蓬勃发展,周礼所维护的是西周的等级制度,是周天子的政治需要。周礼的实行使社会稳定,生产力大幅提高,知足文化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社会条件,与此同时,西周在天文、历法、数学、气象、物候、水文、地学、机械、物理、化学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基础和经历体验。 西周政策对周礼的支持催使西周的文学教育愈加制度化和规范化,确定教学内容和授课时间,老师也成为正式职业。 至此,先秦时期文学教育的萌芽阶段结束了,从夏、商、到西周三个朝代的文学教育经
7、历了从野到文、从低级到高级、从不规范到规范的经过,这是文学教育极大的一个跨步。 二、先秦时期文学教育的发展阶段 一百家争鸣、思想盛宴 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已经开场被人类使用,种植方面也开场大范围使用铁犁农耕器具,农业的生产水平大幅提高,能够讲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极高的。但是产生思想繁荣的重要原因却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发,正处于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周天子无法用礼制继续维持自个的大一统地位,各诸侯崛起,纷纷自立为王,曾经在周王朝担任宗教礼制职位的文官皆各自携带典籍文物、礼器乐器等投奔各诸侯王,同时也担任起了传教的责任。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以前上层社会垄断知识礼教的局面被打破,文化和教育开场下移,
8、这就使得曾经为贵族服务的士人阶层和由于文化下移而产生的新兴士人阶层构成一股非常庞大的社会势力,正是由于这一士人阶层的产生,才使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思想蓬勃发展。 二儒家文学、孔孟之道 在诸侯争霸、士人崛起的社会背景下,出现了很多位对当时的精神思想乃至对后世都有极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孟子就是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考虑人性,孟子以为人性本善,除此之外,儒家还有一位代表性的人物 荀子,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但不管这三位所持的观点有何不同,他们都相信教育能够改变人性中的恶,保存人性中的善。 孔子一生都在钻研怎样教育人,其一生所收弟子有三千余人,在孔子看来,文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好像以往为周
9、王室服务时那样,仅仅用来传递礼乐文化,而是要通过对人进行教化,使人成长,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孔子一直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弟子时要清楚其爱好、善恶,才能针对性将其教化。孔子以为人的内在品格和潜能才是立身之本,所以对弟子的培养目的就是 温顺敦厚 的君子和仁人,在教育经过中极为重视对道德和品格的培养,从孔子一生的成就来看,文学教育确实能够改变人的内涵修养和性情,也有助于个人意志和心性的提高。 孔子一生秉持的教育理念有很大一部分是沿袭于周王室,在摒弃了一些不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的思想后,也有很多孔子本人对文学教育的想法,将这些融会贯穿,系统化、体系化地保存下来。在孔子之后又一个大力发扬儒家文化的是孟子,
10、与孔子有所不同的是,孟子首先就主张人性本善,人性中所有恶的品格都是在后天的生活中沾染上的或者讲是丧失了某些善性,而孟子的教学目的就是赋予人自我教育的能力,依靠人的自觉引导其向善,洗涤心灵上的污染。 荀子所持的人性论与孔孟二人完全不同,他的文学教育思想以 化性起伪 为基础,意思就是人性本恶,所有美妙的品德都是后天教化改造得来的。但其所持的人性论观点并不影响其文学教育的发展,目的都是将人培养成儒家所期望的仁人,也同样是重视对内在和思想品德的教化。 三、先秦时期文学教育的融合阶段 在先秦时期除了积极对人进行教化的儒家思想,还有一种主张自然无为的道家思想,儒家在文学教育的经过中注重实践,主张从实践中获
11、得进步,而道家的文学教育则是主张去探究思想深处的矛盾。有很多人以为道家不能列入先秦时期文学教育的范畴,毕竟纵观中国文学教育的发展历史,似乎华而不实只能看见儒家的身影,提到正统的思想教育,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儒家文学,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也并没有好像孔子一般广收门徒,其实不然,道家的整体思想主张就是宁静而沉稳,不会像儒家一般积极主动收徒教化,但道家能够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墨、法等学派都盛行的情况下仍以 无为 占据一席之地,就可见其追随者之多。 道家思想自古以来也有无数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重读,仅从文学教育层面分析,道家思想的牵涉领域特别广泛,考虑的深度也特别具有先进性,而且不管是在哪个时代都会有人
12、执拗地坚持道家的行为准则去生活和实践。道家对所有的思想流派都秉持着开放和包涵的态度,这也就使得道家不管在何种斗争剧烈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中都能生存下来,即使是放到现今社会而言,道家自然而又开放的思想方式对我们解决当代文学教育的问题仍然有着指导意义,在面对当代文学的生态价值时要注重人、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在认知世界的经过中要保持感性;在明确生命本身的价值构造时要重建与调整好情感和意志,也包括诗性和审美要素。 中国文学教育历史悠久,虽自秦朝之后大多皆以儒家为尊,但文学教育的起源却确实能够追溯到先秦时期,后世所遵循的儒家理念基本在先秦时就已经成形,之后不管怎样改变儒家文化的详细内容,其基本思想
13、原则和核心价值理念是保持不变的。这一原则放到其他的文学教育思想流派中仍然成立,后世包括如今进行的文学教育架构,基本都或多或少地参照先秦时期的文学教育理念,从中挑选出符合现今社会的文学教育思想,与现代的文学教育理念相结合进行施用,尽可能高效地将古今文学教育理念完美对接。 需要注意的是文学教育的对象始终都是人本身,现今社会教育也逐步趋向于科技化和数字化,这固然提高了教育的速度,但却使文学教育的经过缺少了诗性、审美、自由、个性等,所以当代文学教育要尽可能远离科技化,要清楚文学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情感的沟通和个性的选择,假如在教育的经过中缺少了人的身影,那也就无法称之为文学教育了。 以下为参考文献 1吕洋.先秦时期文学教育探源性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1. 2 陈学询中国教育史研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 朱永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化,2018. 4任民先秦教育思想的重大历史奉献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