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中职)模拟试卷(6)参考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中职)模拟试卷(6)参考答案.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网 版权所有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中职)参考答案(6)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中职)参考答案(6)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50分1【答案】A。解析: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他善于用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著名的“产婆术”。故选A。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教育思想”。这句话出自中庸。它的意思是:上天所给予人的气质叫做性,依照本性去做事叫做道,修道的方法就是教化。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这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
2、其具体方式有: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其中谈话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应当注意:(1)明确目的性。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个别特点,针对问题,有的放矢,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切忌一般化,空洞说教。(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捕捉教育时机,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4)以诚待人。教师态度应诚恳、深情,语重心长,与人为善。本题干中所举案例,更适合采用说服教育,但切忌像题中班主任那样当头训斥,以找家长和其他威胁性语言引起学生的情绪抵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4【答案】A。解析:“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指的是建立国家,统治民众,都是以教育为先,故体现的是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
3、系,故选A。5【答案】C。解析:“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二者都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故选C。6【答案】A。解析: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_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力,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7【答案】A。8【答案】A。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题目中老师在课堂上就所学知识向学生进行提问属于形成性评价。9【答案】D。解析: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指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
4、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故选D。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特性包括:整体性、恒常性、理解性、选择性。(1)整体性是指个体对物体整体的认识通常要快于对局部的认识。(2)恒常性是指尽管作用于个体感官的刺激在不断地变化,但个体所知觉到的物体却保持着相当程度的稳定性。(3)理解性是个体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4)选择性是个体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和对象。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
5、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因此,学生阅读时画重点线也是一种知觉的选择,同时也是一种记忆术,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知觉对象,熟记知识。11【答案】A。解析:人物关系表是一种一览表,属于组织策略中的利用表格。1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气质类型的掌握。多血质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故选A。13【答案】A。解析: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网 版权所有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故选A。14【答案】D。解析:注意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是指注意可
6、以调控心理活动向着一定方向或目标进行,使偏离目的的活动得到纠正。故选D。1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人格的特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体现了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人格持续性首先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二是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故选A。16【答案】C。解析: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二是缺乏羞耻心与罪恶感。1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知识保持的方法。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复习要在尚未大量遗忘前及时进行,以减缓遗忘的进程。学生学完英语单词后,教师要求他们课后立即背诵,第二天进行检查就是在
7、学生尚未大量遗忘前进行及时复习,促进知识的保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18【答案】D。、解析: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故选D。19【答案】D。解析: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沦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题干中既注重提高思想道德认识,又注重培养行为习惯,符合知行统一的原则。故选D。20【答案】A。21【答案】D。解析:本题
8、考查的知识点是“心理辅导的目标”。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22【答案要点】此观点是错误的。在课堂上既要注意保持学生的随意注意,也要合理利用学生的不随意注意,让学生在课堂上一直保持随意注意是不可能的。23【答案要点】此观点是正确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强化和惩罚的作用”。两种方法的作用不同,在消除不良行为的时候应该同时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所以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24【答案要点】此观点是错误的。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
9、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等特点。因此,认为义务教育实质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质生源的观点是不正确的。25【答案要点】此观点是错误的。德育过程的确应该遵循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但是,这并不等于德育过程要严禁惩罚。实质上,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适当的惩罚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
10、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否则将损害学生的自尊,或导致更严重的不良行为,如攻击性行为。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惩罚与错误行为的关系,使学生心悦减服,同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或提供正确的、可替代的行为。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网 版权所有所以,德育过程要以正面教育为主,遵循疏导原则,但恰当的惩罚仍然是必要的。26【答案要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27【答案要
11、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28【答案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育与社会政治制度的相互关系”。(1)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2)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3)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管理体制;(4)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5)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标准和有关教育内容。29【答案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少年儿童思想内部矛盾斗
12、争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30【答案要点】处理方法:(1)巧妙地批评且点到即止。在课堂教学中,倘若学生做出了与教学不协调甚至大煞风景的举动时,教师应冷静、镇定,可委婉地用手势、幽默的语言或眼神暗示该学生,让该学生心里明白老师的用意,这样既保住了该“调皮”学生的面子,又及时制止了其错误的延续,让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下去。(2)课后,老师还得选择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主动找该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以便达成共识甚至日后的默契。在面对和处理类似事件时,教师要把握两个原则:(1)疏导原则。教师要讲明道理,疏
13、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2)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师既要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又要提出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的要求。31【答案要点】(1)甲同学对学习丧失信心的原因主要有:兴趣和好奇心未得到充分地激发。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甲同学本来对数学特别感兴趣,还在数学竞赛中得过奖,但是由于其兴趣和好奇心未得到充分地激发,最后导致学习兴趣丧失。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并未对孩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进行了解和分析,而是一味地责骂,降低了甲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扭曲了孩子的个性,不利于他的健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网 版权所有康成长。不正确的学习归因。甲同学对自己成绩不佳进行了错误的归因,想取得成绩又认为自己做不到,导致丧失了学习信心。教师对其进行错误的反馈。教师对甲同学试卷的评判过于激进,给予甲同学错误的信息反馈,导致其对学习失去兴趣。(2)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做到如下几点: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