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下册数学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下册数学教学教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初中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最新初中下册数学教学教案(7篇) 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以下是我准备的最新初中下册数学教学教案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最新初中下册数学教学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2、使学生能了解实数绝对值的意义。 3、使学生能了解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4、由实数的分类,渗透数学分类的思想。 5、由实数与数轴的一一对应,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分析 重点:无理数及实数的概念。 难点
2、: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区别,点与数的一一对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有理数? 2、有理数可以如何分类? (按定义分与按大小分。) 二、新授 1、无理数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判断: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2、实数的定义: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3、按课本中列表,将各数间的联系介绍一下。 除了按定义还能按大小写出列表。 4、实数的相反数: 5、实数的绝对值: 6、实数的运算 讲解例1,加上(3)若|x|=(4)若|x-1|= ,那么x的值是多少? 例2,判断题: (1)任何实数的偶次幂是正实数。( ) (2)在实数范围内,若| x|=|
3、y|则x=y。( ) (3)0是最小的实数。( ) (4)0是绝对值最小的实数。( ) 解:略 三、练习 P148 练习:3、4、5、6。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实数,请同学们首先要清楚,实数是如何定义的,它与有理数是怎样的关系,二是对实数两种不同的分类要清楚。 2、要对应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定义及运算律和运算性质,来理解在实数中的运用。 五、作业 1、P150 习题A:3。 2、基础训练:同步练习1。 最新初中下册数学教学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对正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复习和对比,也是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本课时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的
4、过程,由于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双曲线这种函数图象,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有一个形象和直观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上,我设想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数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因此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学会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掌握图象的特征以及由函数图象得到的函数性质。 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及想象,从而培养学
5、生观察、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堂课的重点是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特征以及函数的性质; 难点则是如何抓住特征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并制作了能动态演示函数图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手操作,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索函数性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 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想采用问题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生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
6、时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的学习活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五、学法指导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
7、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反函数解析式 练习1:写出下列各题的关系式: (1)正方形的周长C和它的一边的长a之间的关系 (2)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中,运动员小王的平均速度是8米/秒,他所跑过的路程s和所用时间t之间的关系 (3)矩形的面积为10时,它的长x和宽y之间的关系 (4)王师傅要生产100个零件,他的工作效率x和工作时间t之间的关系 问题1:请大家判断一下,在我们写出来的这些关系式中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问题1主要是复习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为后面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打下基础。 问题2:那么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其余两个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吗? 通过
8、问题2来引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请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来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这不仅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对比和探究能力。 例题1:已知变量y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当x=3、5时,求y的值 (3)当y=5时,求x的值 通过对例1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来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在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时用到的“待定系数法”,先设反比例函数为,再把相应的x,y值代入求出k,k值的确定,函数解析式也就确定了。 课堂练习:已知x与y成反比例,根据以下条件,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
9、1)x=2,y=3(2)x=,y= 通过此题,对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去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学习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反馈。 (二)探究学习1函数图象的画法 问题3:如何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通过问题3来复习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主要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为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打下基础。 问题4: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应该怎样去画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仿照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的画法。 设想的教学设计是: (1)引导学生运用在画正比例函数图象中所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尝试,采用列表、描点、连线的方法画出函数和的图象; (2)老师边巡视,边指导,用实物投影仪反映一些学生在函数图象中出现的
10、典型错误,和学生一起找出错误的地方,分析原因; (3)随后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好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步骤,展示正确的函数图象,引导学生观察其图象特征(双曲线有两个分支)。 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到双曲线这种比较特殊函数图象,设想学生可能会在下面几个环节中出错: (1)在“列表”这一环节 在取点时学生可能会取零,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代数的方法得出x不能为零。也可能由于在取点时的不恰当,导致函数图象的不完整、不对称。在这里应该要指导学生在列表时,自变量x的取值可以选取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数,相应的就得到绝对相等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的函数值,这样可以简化计算的手续,又便于在坐标平面内找到点。 (2)在“连线”
11、这一环节 学生画的点与点之间连线可能会有端点,未能用光滑的线条连接。因而在这里要特别要强调在将所选取的点连结时,应该是“光滑曲线”,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打下基础。为了使函数图象清晰明显,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尽量选取较多的自变量x的值和对应的函数值y,以便在坐标平面内得到较多的“点”,画出曲线。 从而引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函数图象。 (3)图象与x轴或y轴相交 在这里我认为可以埋下一个伏笔,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为后面学习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学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不过,尽管多媒体的演示既快又准确,我认为在学生第学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中,老师还
12、是应该在黑板上认真示范画出图象的每一个步骤,毕竟多媒体还是不能替代我们平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巩固练习:画出函数和的图象 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再次动手画出函数图象,改正在初次画图象时出现在一些问题。老师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用屏幕显示的函数图象验证学生画出的函数图象的准确性。 (三)探究学习2函数图象性质 1、图象的分布情况 问题5:请大家回忆一下正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提出问题5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情况打下基础。 问题6:观察刚才所画的图象我们发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那么它的分布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这一环节中的设计: (1)引导学生对比
13、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启发他们主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 (2)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试着任意输入几个k的值,观察函数图象的不同分布,观察函数图象的动态演变过程。把不同的函数图象集中到一个屏幕中,便于学生对比和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及对比,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与k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组织小组讨论来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一条性质: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内。 2、图象的变化情况 问题7: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提出问题7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
14、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打下基础。 问题8: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呢?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 (1)回顾反比例函数和的图象,通过实际观察; (2)根据解析式对行取值,比较x在取不同值时函数值的变化情况; (3)电脑演示及学生小组讨论,请学生给出结论。即这个问题必须分成两种情况讨论即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y的值则随着逐渐减小;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y的值也随着逐渐增大。 (4)对于学生做出的结论,老师应该要给予肯定,同时可以提出:有没有同学需要补充的呢?若没有,则可以举例:当k0,分别比较在第三象限x=2,第一象限x=2时的y的值的大小,则以上性质是否依然成立?学
15、生的回答应该是:不成立。这时老师再请学生做小结:必须限定在每一个象限内,才有以上性质成立。 问题9:当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它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结合刚才学生所画的错误图象,引导学生可以通过代数的方法分析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由分母不能为零,得x不能为零。由k0,得y必不为零,从而验证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当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可以无限地逼近x轴、y轴,但永远不会与两轴相交。随即强调画图时要注意准确性。 (四)备用思考题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求a的取值范围 2、当m为何值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当m为何值时,y是x的反比例函数 (五)小结: 最新
16、初中下册数学教学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感受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
17、值观: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三)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们在小学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拼接),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另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课
18、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和本节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巩固”的模式,选择引导探索法。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身观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3、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4、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5。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图片欣赏勾股定理数形图1955年希腊发行美丽的勾股树20_年国际数学的一枚纪念邮票大会会标设
19、计意图: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设计意图: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产生于人的需要,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引出下面的环节。 (二)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1、等腰直角三角形(数格子) 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补) 问题一: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的面积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这样做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
20、想。 问题二: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的面积也有这个关系吗?(割补法是本节的难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基础,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实验归纳总结勾股定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归纳出勾股定理的雏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了从特殊一般的认知规律。 (三)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让学生解决开头情景中的问题,前呼后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信心。 四、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基础题,情境题,探索题。 设计意图:给出一组题目,分三个梯度,由浅入深层层练习,照
21、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知识的运用得到升华。 基础题: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为3,斜边为5,另一直角边长为X,你可以根据条件提出多少个数学问题?你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道题立足于双基。通过学生自己创设情境,锻炼了发散思维。 情境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探索题:做一个长,宽,高分别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的木箱,一根长为70厘米的木棒能否放入,为什么?试用今天学过的知
22、识说明。 设计意图:探索题的难度相对大了些,但教师利用教学模型和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五、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作业: 1、课本习题 2、12、搜集有关勾股定理证明的资料。 六、板书设计:探索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 七、设计说明: 1、探索定理采用面积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人人参与,注重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是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二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表达水平。 最新初中下册数学教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在
23、现实情境中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图形(知识目标) 2、 会说出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能力目标) 3、 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难点: 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并应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 具: 多媒体、棉线、三角板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 观察电脑展示图,使学生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来描述我们所看到的现象? 教学过程: 1、 一段拉直的棉线可近似地看作线段 师生画线段 演示投影片1: 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 学
24、生画射线 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 学生画直线 2、 讨论小组交流: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射线、直线? (强调近似两个字,注意引导学生线段、射线、直线是从生活上抽象出来的) 线段、射线、直线,有哪些不同之处, 有哪些相同之处?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各自的特点) 3、 问题1:图中有几条线段?哪几条? “要说清楚哪几条,必须先给线段起名字!”从而引出线段的记法。 点的记法: 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 线段的记法: 用两个端点的字母来表示 用一个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自己想办法表示射线,让学生充分讨论,并比较如何表示合理 射线的记法: 用端点及射线上一点来表示,注意端
25、点的字母写在前面 直线的记法: 用直线上两个点来表示 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强调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来表示它们时的区别 (我们知道他们是无限延长的,我们为了方便研究约定成俗的用上面的方法来表示它们。) 练习1:读句画图(如图示) (1) 连BC、AD (2) 画射线AD (3) 画直线AB、CD相交于E (4) 延长线段BC,反向延长线段DA相交与F (5) 连结AC、BD相交于O 练习2:右图中,有哪几条线段、射线、直线 4、 问题2 请过一点A画直线,可以画几条?过两点A、B呢? 学生通过画图,得出结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问题3 如果你想将一硬纸条固定在硬纸板
26、上,至少需要几根图钉? 为什么?(学生通过操作,回答) 小组讨论交流: 你还能举出一个能反映“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实例吗? 适当引导:栽树时只要确定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的树坑所在的直线。建筑工人在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之间拉一根绳,沿这根绳就可以砌出直的墙来。 5、 小结: 学生回忆今天这节课学过的内容 进一步清晰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 强调线段、射线、直线表示方法的掌握 6、 作业: 阅读“读一读” P121 习题4的1、2、3、4作为思考题 最新初中下册数学教学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 2、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
27、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二次根的意义; (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 (二)引入新课 新课:二次根式 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 若
28、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 (1)a、b为任意实数时,都
29、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当x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 (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
30、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 最新初中下册数学教学教案(篇6) 知识技能 会通过“移项”变形求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过程,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 2.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体会方程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解决问题 能在具体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 经历观察、实验计算、交流等活动,激发求
31、知欲,体验探究发现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通过移项解 “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知识回顾 解下列方程: 1. 3x+1=4 2. x-2=3 3. 2x+0.5x=-10 4. 3x-7x=2 提问:解这些方程时,方程的解一般化成什么形式?这些题你采用了那些变形或运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下面请大家解下列方程。 出示问题(幻灯片)。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2、4题,板演同学讲解所用到的变形或运算,共同讲评。 教师提问:(略) 教师追问: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独立思
32、考、回答交流。 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 (1)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运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列项求解方程。 (2)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变形方向(化成x=a的形式)的理解。 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利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变形,再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两边同时乘以(除以,不为0)同一个数、合并同类项等运算,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二 问题探究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教师:出示问题(投影片) 提问:在这个问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现有经验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尝试提问) 学生:读题,审
33、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1.找出问题中的已知数和已知条件。(独立回答) 2.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3.列代数式:x参与运算,探索运算关系,表示相关量。(讨论、回答、交流) 4.找相等关系: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学生回答,教师追问) 5.列方程:3x+20=4x-25(1) 总结提问: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时,要经历那些步骤?书写时呢? 教师提问1:这个方程与我们前面解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 教师提问2: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呢? 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的
34、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 3x-4x=-25-20(2) 教师提问3: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等式的性质1。 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 设问4: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教师提问5:解这个方程,我们经历了那些步骤?列方程时找了怎样的相等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关注: (1)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设未知数,列代数式,列方程,是否清
35、楚? (2)在参与观察、比较、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探究发现成功的快乐。 活动三 解法运用 例2解方程 3x+7=32-2x 教师:出示问题 提问:解这个方程时,第一步我们先干什么? 学生讲解,独立完成,板演。 提问:“移项”是注意什么? 学生:变号。 教师关注:学生“移项”时是否能够注意变号。 通过这个例题,掌握“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验“移项”这种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规范解题步骤。 活动四 巩固提高 1.第91页练习(1)(2) 2.某货运公司要用若干辆汽车运送一批货物。如果每辆拉6吨,则剩余15吨;如果每辆拉8吨,则差5吨才能将汽车全部装满。问运送这批货
36、物的汽车多少量? 3.小明步行由A地去B地,若每小时走6千米,则比规定时间迟到1小时;若每小时走8千米,则比规定时间早到0.5小时。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教师按顺序出示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而生练习。 教师关注: 1.学生在计算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2.x系数为分数时,可用乘的办法,化系数为1。 3.用实物投影展示学困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鼓励。 巩固“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反馈学生对解方程步骤的掌握情况和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 2、3题的重点是在新情境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活动五 提问1: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
37、那种变形?它有什么作用、应注意什么? 提问2:本节课重点利用了什么相等关系,来列的方程? 教师组织学生就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 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回答交流,相互完善补充。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提炼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果不能,教师则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引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以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 布置作业: 第93页第3题 最新初中下册数学教学教案(篇7) 一、课题 27.3 过三点的圆 二、教学目标 1.经历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的过程。 2. 知道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画圆的方法 3.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外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38、重点:经历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的过程。 难点:知道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画圆的方法。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探索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授 1.过已知一个点A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2.过已知两个点A、B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3.过已知三个点A、B、C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思考、交流后,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本小组的探索成果,在展示后,接受其他学生的质疑。 得出结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个圆;过两点也可以画无数个圆;这些圆的圆心都在连结这两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经过不在同一直
39、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画一个圆,并且这样的圆只有一个。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给出三角形外接圆的概念: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可以作一个圆,这个圆叫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例:画已知三角形的外接圆。 让学生探索课本第15页习题1。 一起探究 八年级(一)班的学生为老区的小朋友捐款500元,准备为他们购买甲、乙 两种图书共12套。已知甲种图书每套45元,乙种图书每套40元。这些钱最多能买甲种图书多少套? 分析:带领学生完成课本第13页的表格,并完成2、3 问题,使学生清楚通过列表可以更好的分析题目,对于情景较为复杂的问题情景可采用这种分析方法解题。另外通过此题,使学生认识到:在应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时,当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后,还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确定问题的解。 (二)、小结 七、练习设计 P15习题2、3 八、教学后记 后备练习: 1.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 ,则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面积等于 。 2. 如图,有A, ,C三个居民小区的位置成三角形,现决定在三个小区之间修建一个购物超市,使超市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则超市应建在() A.在AC,BC两边高线的交点处 B.在AC,BC两边中线的交点处 C.在AC,BC两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处 D.在A,B两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处 第 47 页 共 4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