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与评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与评估.doc(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与评估第一章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价值第一节 品德与生活学科价值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2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
2、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3活动性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二、基本理念(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
3、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低年级的课程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四)在与
4、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第二节 品德与社会学科价值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
5、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二、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6、,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第二章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
7、学原则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更应关注教学背后的教育功能,牢记引导儿童热爱生活、了解社会、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这个核心原则,在此教育视野下研究并组织教学。具体地应贯彻如下教学原则:1.实效性与基础性原则所谓实效性原则是指开展德育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这是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首要原则。所谓基础性是指教育要立足于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这个基点,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形式,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防止一味地空洞说教,不能任意拔高,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提高教学
8、的实效性。2生活性原则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因此,本课程教学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3开放性原则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
9、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4活动性原则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要注意将活动的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融合起来,而不是仅仅罗列知识或事实。5.知行统一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教育,又要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做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实践中使学生提高认识、陶冶情操、
10、锻炼意志、训练行为习惯、学会做人。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遵循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情理交融,知行统一,把思想教育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6.趣味性原则兴趣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意识倾向,这种意识倾向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在品德课教学中,可通过各种手段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选择教学能容与教学方式也应该具有趣味性。7自主、合作性原则学生能够按自己的方式学习,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的重要标志。
11、第斯多杰认为:“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因此,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组织、协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发现榜样人物的真善美和辨别社会上的假恶丑现象,联系自己的实际和社会实际进行自主学习。意大利教育蒙台梭利早在19世纪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为此,教师则要引导孩子以教材为蓝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拓展教材空间,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学
12、习的过程是一个存疑、探究、创造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采取讨论、辨析等合作活动方式去探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资源共享的目的。第三章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课型分类及教学流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按照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大类:品德教育类、习惯养成类、社会常识类。品德教育类又分为活动型、明理型两类,社会常识类又可分为社会生活常识、科学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等4类。这样,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共有7种课型,分别是习惯养成课、活动型品德教育课、明理型品德教
13、育课、生活类社会常识课、科学类社会常识课、地理类社会常识课、历史类社会常识课等。习惯养成课教学流程 生活德育论告诉我们,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中,没有脱离生活的“纯粹道德”,也不存在不包含道德问题的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因此,“回归生活”就成为课程改革和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儿童的生活,走进儿童的生活,在活动中探索、实践、体验、感悟,在教学内容、过程、时空上进行扩展和延伸,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才会真正提高品
14、德与生活(社会)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回归生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适用于习惯养成教育为主题的课型。如:讲卫生、珍惜时间、合理饮食、节约用水、不乱扔垃圾、不打扰别人、不吸烟、不酗酒等。一、习惯养成课教学流程课堂探究激趣导课 探究明理反馈评价 实践导行一、课前准备课后拓展二、流程解读(一)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是品德课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准备活动,教师能够进一步了解学生,以便从学生的角度来营造课堂生活,把学生的个体认知、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以及学生中的共性问题作为鲜活的课程资源引入课堂。同时,学生课前准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自我教育、自我感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丰富了生活的积累,加深了体验和感悟,为课堂
15、活动作好了情感和心理上的准备。这样,才会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主体化”。该环节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准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活动;了解学生当中的一些典型事例,掌握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二是学生准备:搜集与探究内容有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以及有关信息,培养探究兴趣。(二)课堂探究基本环节:激趣导课探究明理反馈评价实践导行1、激趣导课这一环节重点要突出一个“新”字。导入新课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课堂教学活动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导入新课的方法要新颖、富有吸引力。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喜新好奇的特点,运用讲故事、演
16、小品、做实验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围绕课文观点,提出问题,设置观念,导入新课。也可以运用谈话法、讨论法、辨析法等,直奔新课中心,点明观点,导入新课。还可以运用视频等多媒体直观、形象的方法,围绕课文观点,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无论是哪一种导课方式,都要做到一个“新”字。2、探究明理明理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重点阶段。明理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由感知、推理、评价、判断、想象等一系列心理因素构成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依据明理的心理过程,力求明理深透。在明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道德认同感。本环节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交流预习所得,掌握反馈信息。在学习前,学生已经有了相关的认知。
17、为了及时了解学生认知情况、疑问及思维上的偏差,可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反馈,根据学生的困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展示的故事以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针对上一环节提出的问题展开思考、探究,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师生共同探究。围绕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结论,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和明辨是非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谈的是自己的切身体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后的自主感悟,因此,彼此之间能够进行思维的碰撞,并在碰撞中互相启发,进而达成共识。同时,老师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适时点拨,推
18、波助澜,可以及时捕捉到一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了解学生对道德观点和社会价值标准的认识程度,准确把握学生弄懂了什么,有什么困惑,思维上的偏差在哪里。以便于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加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指导明理过程中,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借助课文编织画面,借助画面理解教材,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达到以境激情、以情促知、知中明理的目的。3、反馈评价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对所本课的道德观点和社会价值标准已经有了透彻的了解,但教学目标达成度到底如何,是否就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设计反馈评价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可引导学生利用所感悟到的道德观点和社会价值标准,分析典型事例,通过辨析,可以及时了解
19、学生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该环节设计的事例要源于生活,又不能是生活简单的翻版,是对生活中有关现象进行加工提炼的结果,因此,既会使学生感到亲切熟悉,增强针对性,又不至于使学生对号入座,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由于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道德认知和社会价值标准跟学生的生活背景尽可能地相近,使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比较、归纳、揣摩、感悟,从而领悟到其中的道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孩子们面对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可能有标准答案,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回归生活,还原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判断,提高其道德和社会价值标准的辨析能力、实践能力,也就是适应生活适应社
20、会的能力,促进其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4、实践导行这一环节重点要突出一个“实”字。小学生阅历浅,经验少,知识水平低,自律性、自觉性都很差,很多活动都要依靠外部力量才能完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必须要具体、实在、可行。如果只提一些空泛的、原则性的要求,学生即使有正确的行为动机,良好的行为愿望,但不知怎么做,也是难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三)课后拓展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单凭课堂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延伸到课外,因此还应设计拓展延伸活动。最后的延伸活动是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时,既要有明确要求,又要留给学生选择的余地,以便使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找
21、到适合自己的实践方式,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行为实践,进一步提高道德实践能力,促进知行统一。这一环节重点要突出一个“广”字。教师应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向课后拓展延伸,抓好课内外、校内外结合,多渠道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活动型品德教育课教学流程本流程是一个完整的活动教学模式,从活动前的计划准备到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到活动后的巩固提高,体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连续性。设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获得亲身经历,明白道理,提升认识,进而引导实践。3个版块都有具体内容,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班级实际灵活运用、各有侧重,而不宜死守模式、平均用力。像大眼睛看家乡以欣赏为主;快乐的课外
22、活动以活动体验为主;保护我自己以讨论交流为主;爸爸带我去做客以模拟表演为主。一、活动型品德教育课教学流程课堂探究创设情境,引入话题 开展活动,充分体验 明理导行,提升感知一、课前准备课后拓展二、流程解读(一)课前准备品德课程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课前、课中、课后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因此课前师生的准备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果。课前准备是指老师和学生的准备,一般包括文本、图片、音像、物件等材料的准备。一般来说,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需做好不同的准备。例如我是大海一滴水教学中,为体验我是集体中的一员,集体力量大,老师设计了几个活动,需要同学们准备牙签、自己做收集一片树叶、答题纸、笔等相关的物品。老师针对活动内容
23、需要做好相关的课件准备、提前在黑板上画一棵没有树叶光秃秃的大树、盛满水的水桶等物品的准备,还要灵活处理课堂上一些生成性的问题。(二)课堂探究基本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话题开展活动,充分体验明理导行,提升感知活动的形式很多,可以概括为游戏式、讨论式、欣赏式、资料搜集式、参观访问式、体验式、练习式、操作式、劳动实践式、模拟表演式等,不同形式的活动,操作重点有所不同,但操作的程序大致相同。一堂课总是由紧扣主题的若干活动组成的,只有把每一个活动搞实在,这一课的教学才是有效的。下面以我是大海一滴水为例,介绍活动型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1、创设情境,引入话题实践证明,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
24、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入情入境,全身心参与活动,体验角色,感知感悟。2、开展活动,充分体验这是活动的重要环节,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老师要加入到每组的活动中,倾听、了解、协调,捕捉信息,及时调整。3、明理导行,提升感知学生参于活动时,会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从而获得对自我、世界、生命、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养成行为规范,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在行动中进一步加深理解,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三)课后拓展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社会及生活现实中实践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
25、,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明白了一些道理,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付诸实施,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来。1.与学校活动结合起来。只有和学校活动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2.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结合品德教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形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因此,课后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注意事项】品德与生活课虽然是一门以活动为主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活动也很多,但不
26、能为活动而活动,也不是活动越多越好,更不能把活动作为课堂景观来点缀教学过程。活动设计要有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1.强调儿童全身心参与。参与活动时,学生不能只“带耳朵听”,而是要动手动脑,手脑并用,全身心参与,真正做到活动着、快乐着、收获着。2.注意课前、课中、课后活动的完整性。过去,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课上的四十分钟,不太重视对学生课下观察、访问、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等学习活动的指导。应该看到,课前、课后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正是通过观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学生看到、学到了很多东西。课上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原本不太成熟的、单一的认识得到梳理和升华。因此我们
27、应该很好地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在课下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针对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3.活动要做透、做足。要把每个活动潜在的教育因素挖掘出来,实实在在做好每一个活动,注重活动过程、活动反馈及活动再加工。在多向的合作、交流中,经过老师的巧妙引领、点拨,同伴的智慧启迪,真正促进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改变与完善,技能的形成、巩固和熟练。如悄悄话传错后再传一次,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这是一种巧妙的引领,是高于生活的引领。4、重视活动的生成性。课堂活动在展开时,由于师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不同,常会生成一些新的东西,如道德与规范的矛盾、多种价值观的冲撞、来自学生的独
28、特理解和疑难问题。如果老师只顾按预先设计一步步走下去而不善于捕捉这些新的生长点的话,甚至于只是走过场,活动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应敏感地捕捉课堂中有效的生成资源,用活动的真实进程不断丰富和推进课堂教学,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的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明理型品德教育课教学流程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明理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测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认知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一、明理型品德教育课
29、教学流程课堂探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合作探究,动情明理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融入生活,真情体验一、课前准备课后拓展二、流程解读(一)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是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也是教材内容拓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课前准备的情况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活动的效果,决定课程的实效性,因此一定要做好课前的准备。该环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准备,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一课,学生准备:收集古今中外善于学习的人取得进步的事例;一位示范折花学生准备如何教折花。老师准备:收集古今中外善于学习的人所取得进步的事例,以及古今中外的反面事例。(二)课堂探究课中探究分以下四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合
30、作探究,动情明理拓展延伸,情感升华融入生活,真情体验。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这是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教学活动成功的重要前提。课堂教学应遵循儿童的生活规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包括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真实的社会生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像实物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多媒体情境、谈话情境、小品表演情境等。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灵活运用。2、合作探究,动情明理民主、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中进行探讨、交流,是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参与的一条有效途径,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
31、教师可在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自主独立探究是互动的前提基础。根据设计的教学情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然后进行不同层次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交流资料,反馈信息。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事实材料在班上展开讨论。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困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作准备。师生探究,感悟道理。在这一节环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对教科书观点作出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作必要的引导,如:你是否同意课本的观点?同意的事实根据是什么?
32、不同意的事实根据又是什么?你准备质疑什么问题等等。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有关本课内容的认知情况。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时候,教师要配以相应的探究指导,教学方法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通过师生的相互启发,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学会自己探讨答案的实践方法,并感悟了其中蕴藏的道理。3、拓展延伸,情感升华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教师在组织活动让学生感知、体验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生活情趣,体验生命价值。通过对内容的拓展延伸,生活实例的分析、体验,触动学生的情感,产生情感共鸣与升华,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主要方法是让学生展示在活动中的真实心灵感受,选择
33、正确对待生活的方法和态度,产生对自然现象和生活问题的探究兴趣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4、融入生活,真情体验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得到感悟,回归生活的课程,才是真正综合的道德教育。例如在三人行,必有我师一课中,可以让学生寻找自己身边的老师,并说说为什么称他为老师?他哪里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还可以提出反面的例子让学生讨论。从而,更让学生感受到,只要在生活中做有心人,用虚心的态度,学众人之长,我们就能不断进步,使自己更优秀。(三)课后拓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只是完成了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但整个认识过程还未完成,还应进一
34、步深化、迁移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可以通过展示拓展性材料,提供新的变化了的问题环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提高迁移应用能力。方法有:画一幅宣传画、出一期墙报、小制作、设计一句广告词、班级竞赛、课下调查、回家做一做(试一试)等。生活类社会常识课教学流程生活常识课内容分布比较广,低、中、高年级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如:紧急救助和自救的方法、培养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健康常识等等。一、生活类社会常识课教学流程课堂探究趣味导课,激发兴趣 交流资料,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情感引导,促进落实结合实际,有效拓展课堂升华,引领生活一、
35、课前准备课后拓展二、流程解读(一)课前准备搜集整理与本课时教学内容相关、学生所观察、了解到的自身或者周围存在的一些生活知识方面的问题或典型现象。同时本课型还要根据当前社会一些实时、热点的生活中的问题,及时引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来指导学生的生活。(二)课堂探究本课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是:趣味导课,激发兴趣交流资料,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情感引导,促进落实结合实际,有效拓展课堂升华,引领生活1、趣味导课,激发兴趣导课环节要做到两点:快、准:快就是要用最少的时间,尽快切入主题;准是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导入。2、交流资料,发现问题导入新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就课前了解掌握的进行交流,初步了解和发现问题
36、的所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哪些内容是对学生生活有针对性的、具有典型指导意义的,在课堂上进行重点交流,避免没有针对性的泛泛而谈。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在总结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后,学生要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合作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去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合作时要每个学生都发言,产生分歧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讨论交流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在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一定要准确、简明易懂,避免出现大幅文字。4、情感引导,促进落实教师创设情境,选取能够打动学生心灵的故事或其它活动方式,使学生产生心灵和情感的共鸣后,共同总结,提升学生认识高度,达到情激心动、身随心动。在创设有效情境要注意:一
37、是要做到真正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场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情境,做到情境真实,活动有效;二是要紧扣住教学目标,可适当拓展。5、结合实际,有效拓展生活每天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变化,根据这些或大或小的变化来调整和补充教学,适时提高学生应对变化的能力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6、课堂升华,引领生活当学生有了多种认识后,设计课堂总结教学环节,理顺升华这些认识,从而引领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是非常有必要的。(三)课后拓展课后延伸是不可忽略的环节,就是把课堂教育内容延伸到课外,所以要设计课后延伸部分,长期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使之成为习惯。设计拓展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又容易
38、教师操作的活动,才会有实效。科学类社会常识课教学流程本课型集中在一、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学科内,是小学低年级科学与生活的整合,主要目的是初步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探究兴趣,为三年级开设科学课打下基础。教学内容主要有:认识季节、我们的身体等。其教学流程类似于小学科学教学流程,但因为是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因此又有其特殊性。一、科学类社会常识课教学流程课堂探究趣味导课,激发兴趣 交流经验,初步感知汇报资料,提炼方法运用活动,深化认识联系实际,激发情感课堂升华,引领生活一、课前准备课后拓展二、流程解读(一)课前准备科学常识课在布置学生预习时一定要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实际,采用问家长、实地观察了解这样的活动方式。如
39、:山人版一年级下册寻找春天(以下内容无特殊说明,都以本课为例)这一活动主题的课前准备是:户外观察现在的大自然跟冬天相比有什么变化;问家长了解当地春天的明显特征。(二)课堂探究本课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是:趣味导课,激发兴趣交流经验,初步感知汇报资料,提炼方法运用活动,深化认识联系实际,激发情感课堂升华,引领生活1、趣味导课,激发兴趣因为科学常识课集中在一、二年级,所以课堂的组织形式一定要有趣味性和活泼性的特点,采取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或相近的内容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找春天这一主题活动,教师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用交流有关春天的儿歌、歌曲、故事、谚语等
40、导入新课,教师补充一句“一年之计在于春”,引导学生大致理解该谚语的含义,初步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珍惜春天的情感。2、交流经验,初步感知导入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教学内容中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了解一些自然现象中的科学常识。教师在本环节教学中一要引导学生挖掘已有的生活经验,要避免上成看图说话课。3、汇报资料,提炼方法自然科学常识需要学生实地去真实感受和探究获得。所以在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初步感悟的基础上,要把课前布置的探索预习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感受,避免观点过多无效重复。同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在交流的基础上,要教给学生科学探究基本的方法:看、听
41、、闻、摸等。4、运用活动,深化认识 在学生基本掌握探究方法后,应及时进行有效训练,加深学生认识,提升教学效果。另外,本环节是继续深化教学内容的过程,所以本环节的教学目标要适当提高。可以在深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美感,也可以适当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5、联系实际,激发情感自然科学常识课会存在着地域差异,例如山人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美丽的春天,整个单元中都有地域差异的存在,是教学中不能忽略的一点。可以通过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6、课堂升华,引领生活科学常识课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进而指导学生学会健康、安全、科学地生活是重要的目标之一,所以在课堂总结教学环节要实现
42、这一目标,从而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升华到理性,引领学生的生活。(三)课后拓展属于科学常识的课堂,要让学生学会科学知识、课后利用这些常识,所以也要设计课后延伸环节。本课型的课后延伸环节在设计时一定要设计学生感情趣的活动。寻找春天一课,教师可以设计跟爸爸妈妈一起到大自然中亲近春天,可以放放风筝,装扮我们家乡的天空。这样的设计既再次深化了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为下一课时走进春天做了铺垫。地理类社会常识课教学流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对地理常识提出如下要求:“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
43、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读图识图是学好地理的基础,应该利用一切时机引导学生去阅读地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地理教学的特点,构建以下教学流程:一、地理类社会常识课教学流程课堂探究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阅读地图,学会读图提出问题,明确目标自主学习,自主建构小组交流,互助提高课堂展示,质疑释疑课堂小结,达成目标一、课前准备课后拓展二、流程解读(一)课前准备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2、标出有疑难与困惑的地方。3、针对教学内容课前通过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二)课堂探究基本流程:创设情境,激情导入阅读地图,学会读图提出问题,明确
44、目标自主学习,自主建构小组交流,互助提高课堂展示,质疑释疑课堂小结,达成目标。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立足教材,联系实际,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阅读地图,学会读图,地理是一门空间概念很强的学科,许多知识都反映在各种图表上,地图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读图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学会看图,让学生自己在图上查找地理事物,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3、提出问题,明确目标只有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找到学生认知的起点和最近发展区。学生只有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时,才会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
45、。问题提出的过程就是学习目标确立的过程,这样能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与民主学习的气氛,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欲望。4、自主学习,自主建构学生只有调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经历感知、体验、探索、分析等活动,来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获得新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5、小组交流,互助提高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内进行交流,成员间各抒己见、思维互补,通过相互提问、相互帮助,将个人的认识转化为全组成员的共识,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更全面、更深刻。6、课堂展示,质疑释疑课堂展示,既能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又能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质疑释疑的能力。通过群体间的交流,更利于目标的达成。学生汇报时,教师要认真
46、听取,对学生已讲正确的,教师不要再重复,对有创意的发言,要倍加鼓励。对学生的疑难要让“问题之球,在同学间踢来踢去”,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解答,教师抓住关键,适时加以点拨、引导与提升。教师也可适时地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完善与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7、课堂小结,达成目标所谓课堂小结,达成目标,是指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后,针对教学内容,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使教学内容达到巩固与升华。(三)课后拓展所谓课后延伸,是指在教学后,结合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观察社会、认识社会,进行拓展研究,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历史类社会常识
47、课教学流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对历史常识提出以下要求:“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作为历史类社会课教学更应该引导学生“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服务于现实人生。结合历史教学的特点,构建以下教学流程:一、历史类社会常识课教学流程课堂探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明确目标自主学习,自主建构小组交流,分享互助课堂展示,质疑释疑精讲点拨,深化提高课堂小结,达成目标一、课前准备课后拓展二、流程解读(一)课前准备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2、标出自己不明白或有困惑的地方。3、针对教学内容通过多种途径,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教学寻访孔子故里时,课前让学生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