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精品文档.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 新课标明确提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最根本的一点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过美好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他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所以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我们应当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地巩固、内化、应用到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中
2、去。我们现实的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观念的灌输和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品德课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张显其生命力,是品德课的魅力所在。在教学中,我就如何扎实有效地进行生活化教学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引领学生走入生活大课堂进行有效教学。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品德与社会课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
3、内涵,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 最初的教育存在于生活之中,是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浑为一体。随着专门化教育的出现,教育从现实的生活中分化出来,教育不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而是在学校中进行。正如杜威所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我们要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学生只有在他
4、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会受到真教育。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安排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如在教学温馨一家人,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时,我便分发给学生一张家庭成员劳动记录表,让学生做个有心人,每天记录下父母等人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许多学生都记下了“妈妈每天起来就为我做早饭”;“爸爸要做晚饭、洗碗”;“妈妈每天要洗衣服”等等,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忙碌与辛苦,也试着分担一些小家务,如扫地,整理自己的书包,洗袜子等
5、,虽然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也体现出了他们已经懂得了学会为父母分忧解愁,也表达了他们对父母的孝敬。又如家庭收支知多少要求学生知道维持家庭生活需要一定的经济来源,了解家庭收支情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我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记下父母一个月的收入情况,再详细记录一星期内家中所有费用支出的具体情况。小朋友从未留意过这些生活细节,兴趣也很浓,纷纷回家做好各种记录。有的询问父母后记下了每天买菜的费用,有的记下了自己每天买早点的费用,有的跟随父母到超市购物后留下了购物清单。我补充说压岁钱要有计划地使用,学做一个会理财的小主人。他们听得格外认真,似乎长大了许多。通过这样的课堂外延,把学生从课
6、堂推向了现实生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我觉得这样的课实实在在,是从生活体验中激起了学生真正的思考。 二、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活动教学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如教学社区的公共设施一课,虽然我们是村级学校,但对社区大多数学生还是陌生的,再加上很多学生是从外地上来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本不了解社区。因此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就比较陌生
7、。教师要将教材进行内化,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和认识。教师要先将本部分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牵线搭桥,将文中的概念生活化,让学生明白所谓社区就等同于我们以前的一个村。他们的头脑中就出现了老人会、卫生院、戏台、老人锻炼场等所谓的公共设施。这样一来,学生就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因为这些知识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早就涉及的,而且也是相当熟悉的。教学就回归到学生火热的生活之中了。这样的教学通过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整理,不是把关于社区的空洞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感受体认到他所生活的与众不同的实实在在的社区,以及他的家与所在社区的密切联系。由于学生对社区这个概念进行了内化,所以接下来的和睦相处精彩的社区生活两课
8、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了。开放、流动的课堂,会使学生感觉到这就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在上课,一切是那么真实、亲切、新奇、充分点燃学生热情参与的火花。 三、创设生活情景为教学服务 “教育即生活。”陶先生如是说,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和生活是不能分离的。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原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没有与鲜活、丰富的生活相联系,导致教学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显得苍白无力。为了使说理更充分,明理和导行应该是紧密结合的,而且应和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在教学生活诚实是金这一部分
9、内容时,我设计了这么一个坏节,即让同学们来演醒醒吧,小刚这个小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小品。先角色分工,分别扮演小刚,小刚的同学、老师和家长。这种形式既满足了学生好动这一特性,又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诚实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考虑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只有紧紧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唤发出生机和活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活用生活教材提高社会认知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
10、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最根本的一点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过美好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他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所以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我们应当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地巩固、内化、应用到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中去。如四年级下第2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中感受家乡的交通方式多样,交通网络发达,要形象直观。教材“风景线”只是范例,要结合学生实际教学。如:假日里,用什么方式,经过怎样的路线出门?地图上画一画,小组内说一说。出示
11、熟悉的站牌,发现了什么?你最熟悉的是几路车?为什么?城乡巨变“风景线”中所举的例子陕西潼关、苏州园林、京杭大运河都离学生很遥远,如果我们照本宣科,那样难免会让学生产生错觉:我的家乡没有这么多的故事,没什么好讲的,也就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爱家乡、为家乡自豪的情感了。再说教材也只是教学的凭借,教学过程最终要落实到活生生的儿童认知上。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认识事物的规律,采用直观具体的教育手法,组织每位学生调查社会、调查家庭,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从搜集的资料、听长辈们的叙述或是从民间传说中知道家乡的故事,了解家乡的过去,并用自己的眼睛从具体的城市道路、公共设施、公路绿化、居民住宅、旅游胜地等方面观察家乡的一切变化,用自己的心灵真切去感受家乡的变化,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因此,思德与社会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课文内容,依托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他们搭建生活平台,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引入生活之水,对儿童实施品德教育,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进行生活化教学,符合新课标理念,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