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73188620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答案1 单选题 学生设(江南博哥)计“祖国北方名山大川文化之旅”活动手册,适合的是()。A.泊秦淮B.小石潭记C.望岳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题目要求设计“祖国北方名山大川文化之旅”活动手册,关键词为“北方”。A项,泊秦淮是诗人杜牧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内,为南方,故不选。B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永州在湖南,为南方,故不选。C项,望岳写杜甫对东岳泰山的赞美。泰山在山东,为北方,故选。D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的

2、一首送别诗,黄鹤楼在湖北武汉,为南方,故不选。2 单选题 与背影相同情感的文章是()。A.灯笼昆明的雨B.散步金色花C.秋天的怀念济南的冬天D.荷叶母亲植树的牧羊人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文阅读。背影写的是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亲情。A项,灯笼的情感包含的有对早年生活、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又有对国家社会的担当精神;昆明的雨写作者汪曾祺深厚的昆明情结,故不选。B项,散步描述的是作者莫怀戚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属于亲情;金色花,作者泰戈尔,描述的是孩子热爱妈妈的深厚感情,属于亲情。二者均符合题干要求,故应选。C项,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描述的是病入膏肓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以及母亲逝世后儿

3、子对母亲的怀念,属于亲情;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描述的是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为写景。故不选。D项,荷叶母亲,作者冰心,描述的是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和子女对母亲的爱,属于亲情;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的一篇小说,描述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的故事,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不符合题干要求。故不选。3 单选题 下列句中“乃”字运用手法与岳阳楼记中“乃重修岳阳楼”一句用法相同的是( )。A.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B.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C.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D.蒙乃始就学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阅读中的文言虚词。”乃重修

4、岳阳楼中的“乃”字的意思是“于是,就”。意思为: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A项中的“乃”字的意思是“才。意思为: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故不选。B项中的“乃”字的意思是“才”。意思为: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故不选。C项中的“乃”字的意思是“竟然。意思为:问(他)现在是什么时代,竟然不知道有汉代。故不选。D项中的“乃”字的意思是“于是,就。意思为:吕蒙于是开始学习。故本题选D。4 单选题 学习“家国情怀,下列适合的是( ) 。A.艾青艾青诗选B.罗广斌、杨益言红岩C.老舍骆驼祥子D.鲁迅朝花夕拾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现当代文学。A

5、项,艾青诗选收录了诗人艾青的大量作品,其中诗歌数量众多,主题丰富多变。选择该本书作为“家国情怀”主题的学习不具有典型性。B项,红岩着重表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在狱中所进行的英勇战斗,虽然最后惨遭屠杀,但却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体现了浓重的家国情怀。故选。C项,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悲苦命运。不符合“家国情怀”这一主题,故不选。D项,朝花夕拾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该作品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表现对亲友和师长的崇敬、怀念

6、之情。不符合“家国情怀”这一主题。故不选。5 单选题 缺A.缺B.缺C.缺D.缺正确答案:6 单选题 缺A.缺B.缺C.缺D.缺正确答案:7 单选题 缺A.缺B.缺C.缺D.缺正确答案:8 单选题 缺A.缺B.缺C.缺D.缺正确答案:9 单选题 缺A.缺B.缺C.缺D.缺正确答案:10 单选题 缺A.缺B.缺C.缺D.缺正确答案:11 单选题 缺A.缺B.缺C.缺D.缺正确答案:12 单选题 缺A.缺B.缺C.缺D.缺正确答案:13 单选题 缺A.缺B.缺C.缺D.缺正确答案:14 单选题 缺A.缺B.缺C.缺D.缺正确答案:15 单选题 阅读关于初中整本书阅读的研究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研

7、究者甲针对初一新生的调查发现,整本书阅读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意识上到位,行动上缺位;主观重兴趣,客观趋功利;阅读缺方法,成效未显现。研究者乙则指出了目前整本书阅读中存在的三个比较严峻的问题:重“单篇阅读”轻“整本阅读”、重“阅读活动开展”轻“阅读课程开发”、重“知识检测,轻“读法指导”。从研究范围来看,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研究多于初中阶段。从研究内容来看,基于实践层面的阅读方法指导研究比较笼统,多侧重原则和注意事项的研究,而缺少对整本书阅读评价与检测的难点突破。从研究重点来看,多数研究者在阅读指导策略的时间研究上,集中于指导实践操作层面,课程构建方面有明显欠缺。此外,整本书阅读中还

8、存在“性质定位偏于狭窄、教学内容偏于随意、教学方式过度结构化、测量评价偏于僵化”等偏向。另有研究者丙指出:整本书阅读不靠“热,靠理性的“韧”。对上述教学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整本书阅读教学应强化阅读活动的设计B.整本书阅读教学应强化小学阶段的研究C.整本书阅读教学需丰富评价与检测的研究D.整本书阅读教学需突出方法和原则的研究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拓展性学习任务群中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解。文段中第二点问题表明目前整本书阅读教学重阅读活动的开展因此作者并不支持强化阅读活动的设计,排除A项。文段中指出“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研究多于初中阶

9、段,因此B项错误。文段中说明现有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多侧重原则和注意事项的研究,不需要再突出对原则的研究,因此D项错误。文段中提到缺乏对整本书阅读评价与检测的难点突破和测量评价偏于僵化”都在说明对“整本书阅读的评价与检测”需重视,并且测量评价方式需要更加多样、灵活,换言之“评价与检测的研究”需要更丰富。故本题选C项。16 简答题案例:阅读某*昆明的雨的课堂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师: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只是抒发对昆明雨季的思念吗?生:不只是思念昆明的雨,*挂开花的仙人掌,叫卖杨梅的苗族女孩,青头菌、牛肝菌、缅桂花师:这些都与“雨”有关系吗?生:有。作者写“带着雨珠的*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

10、乡”。生:雨天,作者和友人在莲花*店一直坐到午后,写雨中的一架白木香花,那情景让人难忘。师:所以,作者对昆明有深沉而丰富的情感。我们回到上课之初思考的问题,文章最能表达作者对*感情的句子是哪一句?生(齐):我想念昆明的雨师:如果此时让你把“我想念*”后的句号去掉,重新加一个标点,比如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你会加什么符号呢?大家讨论讨论,说说理由。生:我加的是省略号。作者*,想起来昆明的种种,应该意犹未尽吧。生:我加的是感叹号。我认为应该用感情更强烈的感叹号,这样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昆明*,可以说是思念如潮涌!生:我认为还是应该用句号。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时已60多岁了,用句号能表达出作者的平静。老师

11、刚才讲过,作者写文章,*的。追求平淡一点儿,自然一点儿。生:我有一个想法,如果用逗号呢?我认为文章写的内容只是作者回忆昆明生活的开始,记忆的*打开,昆明的日出、昆明的小河、昆明的街市等也会接踵而至。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用逗号呢?师:嗯,你这个想法真的够大胆的,*。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相关作品,思考一下到底哪一种说法更合理,更接近作者的本意。问题:16.(1)请评析教师让学生“重新加标点”这一教学环节的作用。(10分)(2)请从发挥评价诊断功能的目的角度评析(猜的)案例并提出改进对策。(10分) 参考解析:(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

12、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案例中教师设计“重新加标点”这一教学环节是精心组织设计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来讲是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概念和用法等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案例中教师设计“重新加标点”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标点符号感受作者情感,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

13、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案例中教师设计“重新加标点”这一教学环节,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中积极阅读比较,进行推断性表述,在讨论中进一步了解文本内容。同时,学生在表达观点时有理有据,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得到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案例中教师设计“重新加标点”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兴趣、能力和学习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案例中教师设计“重新加标点”这一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能

14、够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了解学生对于标点符号这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能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该环节的设计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诊断功能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案例中,教师要求学生“重新加标点”,学生基于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情境分享交流,呈现相对完整的学习成果,教师的回应只是对学生畅所欲言的行为进行肯定,并没有给予学生专业上的回复,并将该问题作为思考题留在课下,故此时此刻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切的帮助。改进对策:诊断性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力基础,以判定

15、新的教学目标。它不仅重诊断,也重指导。学生呈现学习成果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能力有进一步的了解,来判断学生的学习需求,即借助学习成果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揭示作品背后隐藏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念,充分发挥学习成果的诊断性评价功能。材料题那一刻,17-18读懂父爱拂去笔记本上的灰尘,翻开记录往事的册,看到那张已经泛黄卷边的纸条,心里就会涌上感动。记忆里,父亲总是抿着一双薄唇,不苟言笑。每次有喜悦想与父亲分享时,都会对上父亲冷冷的眼睛。而他听完我说话后也只会轻轻点点头,那双薄唇仍抿着,从不说几句夸奖和鼓励的话。那时,就像是一盆冷水从头顶泼下来,把我所有的兴奋与激动都浇灭在他的无言中。父亲的沉

16、默让我与他之间始终隔着一道坎。临近考试,成绩持续下滑而感到烦燥的我与父亲吵了一架。吵了什么现在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那一种压抑憋闷,我没有歇斯底里,但父亲仍旧沉默着,只是从他握紧了又放开、不断重复这个动作的冒着青筋的手上,看得出来他很生气。但我却忍不住了,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个时候他还是一句话不说?多说一句话就那么难吗?他的沉默让我的气无处可撒。我也闭嘴了,转身回房间,重重地摔上门。我躺在床上,心里不住地埋怨他对我的漠不关心。想着想着,眼泪慢慢在眼眶涌起。哭泣所带来的疲惫让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恍惚间,我听到开门的声音,有衣服磨擦的悉悉索索的声音,紧接着身上被覆上被子,动作轻柔得像是怕碰碎了瓷器。又

17、是一阵悉悉索索空调调高的声音,随后门关上,隔决了一切光亮。屋内一片漆黑,我突然清醒了。我打开床头灯爬起来,看到床头柜上的一杯水我常常半夜因口渴而醒来。那杯水下面压着一张纸条,用略显潦草的字迹写着:“孩子,我们相信你。”简单一句话,我却一下子击中了内心,不由想起以往与父亲相处的时光,他虽然沉默,但行动里从来不缺乏对我的关爱。每个晚上都会来看看我,为我盖被子,在床头放上一杯水,此时,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父亲那种温柔与爱。我静静地躺了回去,胸膛里溢满了感动与爱。曾经以为父亲的沉默是不在意和不关心,但那是我没懂,如今懂得了才发现,父爱原来是温柔地印刻在血脉里的守护,那是对孩子深深的爱,不需要谈论也不必

18、抒情。问题:17 简答题 查看材料17.请从第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段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8分) 参考解析:错别字:第段“烦燥”应为“烦躁”;“磨擦”应为“摩擦”;“隔决”应为“隔绝”。病句:简单的一句话,我却一下子击中了内心。病因:结构混乱,中途易辙 可改为:简单的一句话,我却被一下子击中了内心。病句:每个晚上都会来看看我,为我盖被子,在床头放上一杯水。病因:缺少主语可改为:他每个晚上都会来看看我,为我盖被子,在床头放上一杯水。18 简答题 查看材料18.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并结合习作具体分析。(12分) 参考解析:优点:文章结构清晰,布局合理,符合“凤头猪肚豹尾”的要求。文章开篇

19、新颖,使读者初读就能感到作者的深情,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中间结构紧凑,中心突出,以“我”与父亲之间的“坎”为线索,先由生活小事写“我”的压抑憋闷,后由父亲的举动写父亲沉默的爱。最终自然过渡到结尾写“我”的感动,恰到好处地点名了文章主旨。整体上,文章以感受开始,以感受结尾,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19 简答题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0、。注释:选自诗经秦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出自各地的民歌。蒹葭(jian ja),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溯洄(s hui)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溯回,逆流而上。回,逆流。从,跟随、追寻。之,代“伊人”。 阻艰险。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缺无法接近。萋萋茂盛的样子。晞(xi)干。湄(mi)岸边。跻(ji)(路)高而陡。采采茂盛的样子。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涘(si)水边。右向右迂曲。沚(zhi)水中的小块陆地。预习诗经中

21、有不少歌咏爱情的诗,或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或抒发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怅惘。这些诗,今天读来仍会让人怦然心动,获得美的愉悦。诵读这首诗,用心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诵读时,要注意感受诗的韵律,体会诗经的语言特点。思考探究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这首诗做具体分析。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别的事物,引出吟咏的对象。手法,并举例分析。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22、。四诗经中的诗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感受其节奏和韵律。单元介绍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指挥,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学生情况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等。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

23、养”,阐释你对蒹葭的教学认识,不少于200字。(20分) 参考解析: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熟读成诵,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3.深入理解诗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设计依据:(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2) 教材。本文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学情。本

24、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很多古诗文,本文文字虽简单,但却给予人们的感受非常丰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教学重点为: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学习诗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21.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并简要说明。(25分)21【参考答案】教学目标:熟读成诵,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教学片段: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情感。二、 美读全诗,重在鉴赏1.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情感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2.学生想象并

25、思考:初读诗歌的感受。教师引导总结:“言尽而意无穷”,有无限丰富的想象、创造的空间。具有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2. 小组合作探究:具体赏析诗歌的美。教师引导并组织学生汇报,进行成果展示:(1)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含蓄美。主要表现在:文字简约:作品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将刻骨的相思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的表达出来;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2) 配乐朗读:体会意境美。主要表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深秋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诗人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3)联想想象:体会朦胧美。主要表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作者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产生一种若隐若现的美感。三、 品读全诗,深入探究1. 分组朗读并讨论:生畅所欲言并明确本诗采用了双声叠韵字。教师点拨诗经“重章叠句”的含义及特点。2. 多媒体展示:播放蒹葭曲调,学生跟唱。3. 引导并思考:本诗以“蒹葭苍苍”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师生共同明确:“兴”,先说蒹葭,引起自己的相思。“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四、课堂小结,提升感悟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让我们一起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教师资格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