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二章 海洋和陆地 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执教者:湘潭江声实验学校 蔡志平【教材分析】本节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是第一节的延续和深化,以海陆的变迁为主题,对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展开探讨,着重阐明了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学说的一些基本观点。本节教学内容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教学内容中贯穿科学史教育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二是强调以求证和探索思路来组织教学内容。为了达成这一节的学习目标,教师应该从现象和实例入手,按照求证和探究的思路步步深入,层层展开。【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对地球的形状和
2、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形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由于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空间概念不强等原因,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1.知道海陆是在不断变迁的;借助石燕化石,让学生知道海陆是在变迁的,并通过学生读图文材料,归纳海陆变迁的原因。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通过学生拼图及读板块构造图过程,让其树立大地运动论的观点;通过演示、读图分析、观看动画和视频资料等,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并能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3.培养学生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意识
3、到防震减灾的重要性,提升其生存能力。【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板块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难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海洋生物化石、板块模型等。【教学步骤】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石燕化石(长株潭地图+石燕化石),讲述:这是老师在春游时采到的,石燕湖公园因发现大量的石燕化石而得名,并介绍石燕是距今 3.5亿年腕足动物门石燕贝目的古海洋生物化石。提问:这说明了现在的石燕湖区域在 3 亿年前是一种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呢?学生:海洋。教师:是的,这说明我们长株潭地区 3 亿年来发生了大规模的海陆变迁,沧海变成了桑田。教师:板书课题海陆的变迁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问题引入,
4、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新课 一、沧海桑田 列举实例,分析原因 教师:出示材料一:喜马拉雅山海洋生物化石图;材料二:印度洋岛国马尔代夫将在 50 年后被海水淹没,政府召开水下议会抗议海平面上升;材料三:中国永暑礁填海造陆工程图。学生:结合材料并阅读教材,初步归纳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师生归纳:地壳的变动 海 陆 海平面的升降 人类的活动 次要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获得地理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承转:通过以上的材料可以看出地球海陆的分布格局是在变动的,你们知道吗,人们对大地运动的认识是多么的来之不容易啊!因为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普遍认为大地的格局是
5、固定不变的,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改变人们对大地格局错误的认识!他是谁?二、大陆漂移学说 偶然发现,伟大假说 教师:魏格纳发现了什么?他提出了什么学说?学生:南美洲和非洲大陆轮廓基本吻合、大陆漂移说等。小组拼图,解读假说 教师:请结合教材 P38-41内容,先小组合作拼图(将大陆尽量拼合在一起),再演示大陆漂移的过程,并描述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学生:学习小组为单位,借用学具,拼图并演示大陆漂移;介绍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两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周围是海洋。大约两亿年前,大陆先后多处出现裂缝,分成几块发生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海陆分布状况。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动手演示学具,培养学
6、生的探索精神。寻找证据,感悟精神 教师:魏格纳找到了哪些证据?学生:证据主要有南美洲和非洲大陆轮廓基本吻合、古老地层相似、古生物相似,教师补充南极洲发现了煤炭,激励学生不断探索;魏格纳追求真理、不断主要原因 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等。承转:魏格纳穷其一生进行研究,却未能解决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问题,因此,大陆漂移学说只能是假说,但他却开创了大地运动论的先河。后来,人们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广泛认可的板块构造学说。三、板块构造学说 教师:专家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合作读图,理解学说 教师:展示地球板块分布图,回答:1.你能说出全球是由
7、哪几大板块组成的吗?学生: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教师:教师示范,模仿板块做自我介绍。明确各板块的位置和特点。教师:展示地球六大板块分布图,回答:各板块之间相对位置是否一成不变?(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各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好像木板漂浮在水面,随着水流在不停的运动。学具演示,探索究竟 第一组:利用学具演示碰撞挤压运动,其余学生观察现象(形成山脉、高原)。教师: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描述。(学法指导)师生总结: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运动,古地中海慢慢消失,原来的 海底被抬升、隆起而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及青藏高原,这里由海洋变成了陆地!因此,在喜马拉雅山脉上能发
8、现海洋生物化石也就不足为怪了。第二组:利用学具演示张裂运动,其余学生观察现象(形成裂谷、海洋)。教师:红海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描述。(学法指导)陆地变成了海洋!教师:请运用运动板块构造学说回答下列问题1.请解释世界最长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过程。2.有人说大西洋会成为世界第一大洋,你赞同吗?为什么?师生归纳:张裂运动:形成裂谷和海洋(陆变海)挤压运动:形成山脉(海变陆)设计意图:通过学具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揭示原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承转:地壳运动能量释放速度有快有慢,如果能量剧烈释放,将会给我们人类带 板块边界 甲 乙 甲 乙 板块边界 来灾难,如地震和火山
9、喷发。教师:播放地震和火山的视频,给学生以震撼。读图思考,探索究竟 教师:展示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提出问题: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 块有什么关系?学生: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有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 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归纳总结: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教师:展示2016年意大利地震相关图片,提问:为什么意大利会经常发生地震,而湘潭很少发生地震?如果发生地震,我们怎么办?学生:意大利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地震多;而湘潭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地震少。如果发生地震,我们应该
10、迅速赶到空旷地避险;如在高楼层应该躲在坚硬的桌子或床下或空间狭小的房子里,等主震过后迅速赶到空旷地等(略)。设计意图:通过视频震撼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并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课堂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拓展延伸:你认为地中海的命运将会怎样?地球上的海陆格局将会怎样?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海陆的变迁,了解了地球上海陆格局的过去和现在,也预测了它的未来;学习了解释海陆变迁的各种理论学说,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但即使是板块构造学说也不能解释海陆变迁的所有现象,所以,老师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不断探索,将来能提出更好的学说来解释海陆变迁现象。【板书设计】主
11、要原因 大陆漂移说 地壳的变动 板块构造学说 张裂运动 碰撞挤压运动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本堂课的亮点有:1.课堂围绕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进行设计,不但让学生了解了海陆变迁的现象,理解了海陆变迁的原因,还让学生预测了海陆分布格局的未来,让学生大胆质疑,课堂交流,生成性知识较多,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并在课堂总结时给学生以期待,课后肯定有回味。2.凸显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课中利用学具拼图和演示大陆漂移,利用板块模型演示板块运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跃。学生在体验中获取地理知识,在活动中得到成长,读图析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得到提升。3.突出生活中的地理,选取材料新颖,贴近生活。不足之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肯定鼓励做得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