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刑法学考研笔记.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3044085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3.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刑法学考研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23年刑法学考研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刑法学考研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刑法学考研笔记.docx(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刑法学(蓝色真题)第一章刑法概说 霞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广义刑法是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 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涉及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等。狭义刑法仅仅指 系统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丽:1、法律根据(宪法)刑法必须以宪法为立法依据,贯彻宪法精神和原则,保障宪法实行;刑法的规定及其解释不能与宪法相抵触,否则没有法律效力;刑事立法必须根据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限和立法程序进行,否则就是违宪行为;2、实践根据(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宪法,应当系统地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同犯罪作斗争的经验,立足实际情况;刑法要有适当超前性,从动态上把握客观实际。陋:

2、1、保护方面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 础;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2、处罚方面刑法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对犯罪以最严厉刑罚制裁处罚刑法对象犯罪行为人 福:刑法的组成和构成1、总则(A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合用范围B犯罪C刑罚D刑罚的具体运用E其他) 2、分则(A危害国家安全罪B危害公共安全罪C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D侵犯 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E侵犯财产罪F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G危害国防利益罪H 贪污贿赂罪I渎职罪J军人违反职责罪)3、附则(修订后刑法典开始施行的日期,修订后刑法典与以往单行刑法的关系)总则与分则关

3、系: 刑法总则是认定犯罪、拟定刑事责任和合用刑罚所必须遵循的共同规则。刑法分则 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非精神障碍精神病人;精神正常阶段的间歇性精神病 人。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中间状态的精神障碍人。生理功能丧失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可以从轻、减轻或免去处罚。生理醉酒醉酒的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生理醉酒应负刑事责任,病理醉酒属于精神病范畴。因素自由行为理论。行为人在一时丧失责任能力的状态下实行了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 行为,但是否陷于这种无责任能力状态,行为人原本可以自由决定;假如是故意或过 失使自己处在无责任能力状态,则行为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睡:影响行为人刑

4、事责任的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或状态,某些犯罪必备要件。国剪:1、根据形成方式自然身份:人因自然因素所赋予而形成的身份,如基于性别形成的男女之别;法定身份:基于法律所赋予而形成的身份,如军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2、根据特殊身份对行为人刑事责任影响的方式定罪身份:决定刑事责任存在的身份,又称为犯罪构成要件的身份;量刑身份:影响刑事责任限度的身份,又称为影响刑罚轻重的身份。对定罪量刑的意外1、定罪(区分此罪彼罪、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准之一。影响无特殊身份者的定罪。)2、量刑(比一般主体犯罪相对较重,分则总则均有规定)单位犯罪鹿囹:由公司、企事业单位、机关团队实行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

5、 为。处罚原则|:一般实行双罚制,法律另有规定单罚制的属例外。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 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判处刑罚。定罪方面对直接负责人的刑罚与自然 人犯该罪时的刑罚相同,量刑方面对直接负责人的刑罚轻于自然人犯该罪时的刑罚。第八章犯罪主观方面 脸:犯罪主体对其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瑟;1、理论意义(对的把握、深化研究主观方面关联问题);2、实践意义:定罪(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重要标准);量刑(对的合用 轻重不同的法定刑,有助于对的量刑,体现罪责刑相适应)犯罪故意匾: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或放任其发生的心理态度。|构成要素|: 1、结识

6、因素(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对行为自 身内容及性质的结识,对行为产生或将要产生危害结果的内容及性质的结识,对危害 行为和危害结果相联系的其他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的结识。2、意志因素(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导致结果的发生持希望或放任的心理态度)。 希望发生,是指对危害结果积极追求的心理态度,结果的发生是行为人直接追求的目 的。放任发生,是指不反对不阻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对结果发生采用听之任之的态度。结识因素是意志因素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克制因素是结识因素的发展。类型及其区别|:1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也许发生危害社会结果,希望发生的态 度。2、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

7、也许发生危害社会结果,放任发生的心理态度。3、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关系:联系:结识因素(明确结识到会发生危害结果):意志因素(对结果发生均不排斥)。区别:结识因素(必然或也许发生/也许发生);意志因素(希望发生/放任发生)。危害结果发生与否不影响直接故意犯罪的成立,但决定间接故意犯罪成立与否。犯罪过失陋: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也许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可以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的区别1、结识因素(应当预见但没有预见或预见但轻信可以避免/明知有现实也许性);2、意志因素(不希望不放任/希望或放任的心理态度);3、危害限度(故意犯罪危害性大,

8、处罚比过失犯罪更为严厉)。类型及其区别:1、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也许发生危害结果但轻信可以避 免。2、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人由于应当预见危害结果但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以致发生。3、区别:结识因素(已经预见/疏忽大意未预见);意志因素(疏忽/轻信态度)。论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1、结识因素:主观结识和客观结果之间并未产生错误,主观与客观是一致的;主观对也许 转化为现实的客观事实发生了错误结识,主观与客观是不致的。2、意志因素:虽不希望结果发生,也不反对排斥危害结果发生;排斥反对危害结果的发 生。与罪过相关的几个特殊问题不可抗力事件|:行为在客观上虽然导致了损害结果,但

9、是是由于不可抗拒因素引起的。行为人结识到行为会发生损害后果,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不也许排出或阻止发生。刑法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缺少负刑事责任的主观依据,不认为是犯罪。意外事件卜行为人在客观上虽然导致了损害结果,但是是由于不可预见的因素引起的。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不能预见、不应预见而没有预见。刑法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 则,缺少负刑事责任的主观依据,不认为是犯罪。期待也许性限据具体情况,有也许期待行为人不实行违法行为而实行其他合法行为。我国没有,但对刑法中判断行为人主观是否具有过错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严格责任|:不问主观过错的刑事责任,违反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不符合刑法人权保障机能, 坚决予以反对不

10、予采用。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耐倒:犯罪R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行犯罪行为达成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 度。犯罪动机是指刺激犯罪人已达成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内心起因。I关系1、联系都是犯罪人实行犯罪行为过程中的心理活动,都反映了行为的主观恶性限度及犯罪 的社会危害性限度;犯罪目的以犯罪动机为前提和基础,来源于犯罪动机。犯罪动机 促使犯罪目的的形成。有时表现为直接的联系,即所反映的行为人的需要是一致 的。2、区别犯罪动机表白行为人为什么犯罪的内心起因,比较抽象;犯罪目的是行为人实行危 害行为所追求危害结果在主观上的反映,比较具体。同种犯罪的犯罪动机往往因具体情况而异,一罪可以有不同的犯罪动机;同种犯

11、罪的 犯罪目的相同,并且除复杂客体的犯罪以外,一般是一罪一个犯罪目的。出于一种犯罪动机可以导致几个或不同的犯罪目的。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某些情况下反映的需要并不一致。犯罪FI的的作用偏重于影响定罪,犯罪动机的作用偏重于影响量刑。瑟:1、犯罪目的。法律表白犯罪目的的犯罪中,特定的犯罪目的是犯罪构成的必 要条件,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标准;对法律未标明犯罪目的的直接故意犯罪 来说,犯罪目的是犯罪直接故意中必然存在的重要内容;影响定罪,对的合用刑罚。2、犯罪动机。侧重影响量刑对直接故意犯罪的定罪也具有一定意义。结识错误逶: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在法律上的意义有不对的的理解或对客观事实有不对的结识。 怯律

12、结识错误|: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或者应受如 何的处罚的不对的理解。分类:1、假想犯罪:指行为在法律上规定不构成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是犯罪。 判断和认定行为性质的依据是法律,不是行为人的结识。不构成犯罪。2、假想不犯罪:行为在法律上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不是犯罪。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误解。原则上不因此而不负责任。但行为人的确不了 解国家法律的某种禁令,从而不知道其行为具有社会危险性,不承担故意犯罪的刑事责 任。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罪名和罪刑轻重的误解不影响其犯罪性质和危害限度,应当 按照其实际构成的犯罪及危害限度定罪量刑。事实结识错误|:行为人对与自己的行为有

13、关的事实情况有不对的理解。客体错误:意图侵犯一种客体,实际侵犯了另一种客体。按行为人意图侵犯客体定 罪。对象错误:具体犯罪对象不存在,行为人误认为存在而实行犯罪行为,因而致使 犯罪未得逞的,应定为犯罪未遂;行为人误以人为兽实行伤害行为,误把非不法侵害人 认为是不法侵害人进行防口,根据实际情况或是过失犯罪或是意外事件。具体目的错 误,不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行为性质的错误:行为人在实行危害行为时,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性质发生了错误理 解。根据具体情况,鉴定为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犯罪工具的错误:行为人在实行危害行为时,对自己所使用的手段、工具是否会发生 危害结果的不对的结识。行为人具有犯罪的主客观条件

14、,应以犯罪未遂追究行为人的 刑事责任。因果关系错误:行为人对自己所实行的行为和导致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际发展 有错误结识。行为人误认为行为达成预期结果而实际未达成;行为人追求的结果事实 上是由于其他因素导致的但其误认为是自己导致的;行为人的行为没有按照预想方向发 展也未按照预想目的停止,而是发生了行为人所碰见所追求的目的以外的结果;行为 人实行了两个行为,结果不是由其所认为的行为导致的。第九章合法行为合法行为感:客观上导致了一定的损害结果,形式上符合某些犯罪的客观构成要件,但事实 上没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并不符合犯罪构成,依法不成立犯罪的情况。网:明文规定只有合法防卫、紧急避险。学理尚有自救

15、行为、合法业务行为(医疗行 为、竞技行为)、履行职务行为(直接依法实行的职务行为、执行命令的职务行为)、基 于权利人承诺或自愿的损害(权利人明确承诺的损害、推定权利人承诺的损害) 或:有助于理解犯罪的本质特性,更好地区分罪与非罪的界线;有助于保障公民充 足行使的法定权利,履行法定义务,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有助于鼓舞人民群众积 极地与各种犯罪行为作斗争,培养广大公民顾全大局的意识。合法防卫磅: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别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 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实行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遨:有助于及时有效的保障国家的、公共的、公民本人或别人的合法权

16、益免受正 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有助于有效威慑犯罪分子,从而减少犯罪行为有助于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丽1、防卫意图:防卫人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有明确结识,并希望以防卫手段制止不法 侵害,保护合法权益的心理状态。内容乂1)防卫结识:明确结识侵害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存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者不法侵害的紧迫性,且可以以防卫手段加以制止。(2)防卫目的: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不具有防卫意图:(1)防卫挑拨(2)互相不法侵害行为(3)为保护非法利益而实行2、防卫起因:内容:(1 )必须有不法侵害存在(2)必须是违法行为(3)不法侵害具有现实性不具有合法防卫意图的情况:假想防卫(行为人对主观臆测的

17、“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实行防卫行为)。行为人主观存在防卫意图,认为自己是对不法侵害人实行的合法防卫。客观上损害了未实行不法侵害或未正在实行不法侵害的人的人身权利和其他权利,具 有社会危害性。行为人防卫结识产生错误,是合法防卫意图导致了危害社会的结果。3、血凶象:只能是不法侵害人无责任能力人是否可以防卫?(1)从原则上讲,对无责任能力人可以试试合法防卫。(2)需加限制:不知道侵害者是无责任能力人不能用逃跑等其他方法避免伤害。4、防卫时间:不法侵害处在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阶段。不符合防卫时间的行为:事先防卫、事后防卫5、防卫限度:合法范I制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导致重大损害。特殊防卫:对正在进

18、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 力犯罪,采用防卫行为,导致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合法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导致重大损害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应减轻或免去处 罚。罪过形式|:刑事责任卜1、定罪:根据具体案件过当的犯罪事实的性质,以及犯罪人的主观罪过形式,依照刑法分则的有关条款来拟定罪名2、量刑:应减轻或免去处罚过当限度权益性质防卫R的罪过形式紧急避险霞: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别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 的危险,不得已而采用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利益的行为。瑟:有助于鼓励公民在必要的情况下,通过损害较小合法

19、权益的手段,来保全较大的 合法权益有助于培养广大公民顾全大局、互助友爱的思想。询1、避险意图:指避险人对正在发生的危险有明确的结识,并希望以避险手段保护较 大合法权益的心理状态。(1)避险结识:结识到正在发生的危险的存在结识到这种危险只能以紧急避险的 方法来排除结识到损害另一较小的合法权益可以达成避险目的。(2)避险目的: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别人人身财产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2、避险起因:(1)危险的来源:自然力量、动物袭击、非法侵害行为、人的生理病理过程。(2)不符合避险起因的行为:假想避险。3、避险时间:危险正在发生或者迫在眉睫,对合法权益形成直接紧迫危险。不符合避险时间的行

20、为:避险不适时4、避险对象:第三者的合法权益5、避险限度:避险行为导致的损害必须小于所避免的损害6、避险限制:只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干实行7、避险严禁:不合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论述刑法中紧急避险的概念和成立紧急避险的要件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睡囹: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导致不应有的损害行为。陋乂1)主观上对避险过当行为具有罪过(2)客观上实行/超过必要限度的避险行为, 早成了合法权益的不应有的损害。刑事责任卜对于避险过当行为,应当减轻或免去处罚。紧急避险与合法疝|:(1)联系:目的相同: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别人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前提相同:都必须是合法权益正在受到侵害时才干实行

21、;责任相同:超过法定的限 度导致相应损害后果的,均应负刑事责任,但应减轻或者免去处罚。(2)区别:危险来源不同:合法防卫-仅限于人的不法侵害行为;紧急避险一既可以是人的不法 侵害行为,也可以是自然灾害、动物的侵袭,及人的生理、病理因素等等;行为对象不同:合法防卫-损害不法侵害者的利益;紧急避险-损害第三者的利 益; 限制条件不同:合法防卫一只要有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就可以,不管防卫人是否采用 逃跑、报警、劝阻等方法;紧急避险一一只能在没有任何其他方法排除危险的情况下, 迫不得已而实行;限度标准不同:合法防卫一所导致的损害与不法侵害也许导致的损害但是于悬殊即 可,可以小于等于甚至大于;紧急避险一导

22、致的损害,只能小于所避免的损害,不能等 于甚至大于所避免的损害;主体限定不同:合法防卫-每个公民的法定权利;紧急避险-不合用于职务上、业 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第十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度囹:故意犯罪在其产生、发展和完毕犯罪的过程及阶段中,因主客观因素而停止下 来的各种犯罪状态。四:犯罪的完毕形态:犯罪既遂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没有在半途停止 下来而得以进行到终点,行为人完毕了犯罪的情形。犯罪未完毕形态:犯罪在其发展 过程中半途停止下来,犯罪未进行到终点,行为人为完毕犯罪的情形;根据犯罪停止的因 素或停止时与犯罪完毕的距离等的不同,犯罪未完毕可再分为犯罪预备形态、未遂形 态和中止形态。

23、故意犯罪停止形态VS故意犯罪的过程YS故意犯罪的阶段故意犯罪的过程:故意犯罪发生、发展和完毕所通过的程序、阶段的总和,是故意犯罪 运动、发展、变化的连续性在时空上的表现。故意犯罪的阶段:故意犯罪发展过程中因主客观具体内容的不同而划分的段落。区分: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故意犯罪已经停止下来的各种不同结局和形态,属于相对 静止范畴的概念;故意犯罪的过程和阶段是故意犯罪发生、发展和完毕的进程中划分的 段落,是相继运动发展的概念。存在范围|:过失犯罪不存在;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直接故意犯罪并非都存在。 负刑事责任的根祠:其具有主客观相统一的犯罪构成。犯罪既遂区囹:行为人所故意实行的行为已经具打了某种犯罪

24、构成的所有要件。5U: 1、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2、已经着手实行犯罪3、行为齐备某罪基本构成要件 幽:1、结果犯:不仅要实行具体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并且必须发生法定的犯罪结 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2、行为犯:以法定的犯罪行为的完毕作为犯罪既遂标准的犯罪。3、危险犯:以行为人实行的危害行为导致法定的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为既遂 标志的犯罪。4、举动犯(即时犯):按照法律规定,行为人着手实行犯罪实行行为即告完毕和 完全符合构成要件,从而构成犯罪既遂的犯罪。具体涉及两类:一类是原本为预备性质 的犯罪构成,如参与恐怖活动罪之参与行为。二是教唆性质的犯罪构成,如煽动分裂国家 罪之煽动行为。处罚原则卜1、

25、直接按照刑法分则具体犯罪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幅度处罚,罪名不标明既遂犯。2、注意对同重罪危害不同的既遂犯的区别对待。3、在既遂犯同时具有其他宽严处罚的情节特别是法定的处罚情节时,注意引用条款。犯罪预备因囹:行为人为实行犯罪开始发明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因素而未能着手 实行犯罪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颤:1、客观特性。行为人已经开始实行犯罪的预备行为,即为犯罪的实行和完毕 发明便利条件的行为;行为人尚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即犯罪活动在具体犯罪实行 行为着手前停止下来。这一特性是区分犯罪预备形态与犯罪未遂形态的重要标志。2、主观特性。意图和目的是为了顺利着手实行和完毕犯罪尚未着手时停 止下来,是

26、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因素所致,即使被迫而非自愿在着手实行行为前停止 犯罪。这是犯罪预备与犯罪预备阶段中止的关键区别所在。邈:1、为实行犯罪准备犯罪工具的行为;2、其他为实行犯罪制造条件的行为。|处罚原则卜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去处罚。简述犯罪预备形态的特性 是关于具体犯罪和具体法定刑的规范体系,是解决具体行为定罪量刑的标准。总则与分则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总则指导分则,分则是总则所拟定 的原理原则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通: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1、解释效力为标准,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1)立法解释:最高立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2)司法解释:

27、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限于审判检查工作运用问 题。(3)学理解释: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科研单位或专家学者从学理上所作解释。2、解释方法为标准,可以分为文理解释、论理解释。(1)文理解释:对法律条文的字义在文理上所作的解释。(2)论理解释:按照立法精神,从逻辑上所作的解释。当然解释:刑法虽未明示,但依规范目的、事物属性和形式逻辑,当然涉及在该规范 合用范围内的解释;扩张解释:超过字面意思;限制解释:狭于字面意思的解释。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够:贯穿于所有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所有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并体现 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

28、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司法合用|:】、对的定罪和处罚(事实依据/法律准绳/法定刑);2、对的进行司法解释派生原则|: 1、西方(排斥习惯法、排斥绝对不定期刑、严禁有罪类推、严禁重法溯及既往);2、其他学者(明确性原则、严格解释原则、实体合法原则)论罪刑法定原则及派生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是:什么是犯罪,有哪岫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种,各个刑种如何合用,以及各种具体罪的具体显刑幅度如何等,均由刑法加以规定。对于刑法 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概括起来说,就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简述犯罪预备形态的概念和特性 犯罪未遂匾: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

29、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因素而未能完毕 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gi: 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区分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关键特性犯罪预备V犯罪实行(犯罪预备的本质与作用是为分则犯罪构成行为的实行与完毕发 明条件,为其发明现实也许性;实行行为的本质与作用是直接完毕犯罪,变预备阶段实 现、完毕犯罪的现实也许性为现实性。具有双重实行行为的犯罪中,手段行为与目的 行为共同构成该罪的实行行为,对这类犯罪而言,应以行为人开始实行手段行为为着 手)2犯罪未完毕而停止下来-区分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重要标志。 “犯罪未完毕”表现形式结果犯,以法定的犯罪结果没有发生为标志;行为犯,法定的犯罪行为未能完毕

30、为 标志;危险犯,以法定危险状态尚未具有为标志。3犯罪停止在未完毕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因素所致-区别未遂与中止关键。 逊:1、以犯罪实行行为是否己经实行终了为标准,分为实行终了与未实行终了未 遂。社会危害性/量刑:实行终了未遂,实行未了未遂2、以行为的实行客观上能否构成犯罪既遂为标准,分为能犯与不能犯未遂。社会危害性/量刑:能犯未遂不能犯未遂处罚原则|:得减主义: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简述犯罪未遂形态的概念和特性犯罪中止圈: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为完毕犯 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丽:1、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

31、动放弃犯罪而成立的犯罪 停止形态。具有时空性、自动性、彻底性。2、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的实行 行为但尚未导致犯罪既遂所规定的犯罪结果时,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而出现 的犯罪中止形态。时空性、自动性、彻底性、有效性。国1、根据发生的时空范围,分为预备中止、实行未了中止和实行终了中止。(1)预备中止:行为人在犯罪为了实行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预备过程中,自 动放弃犯罪而成立的犯罪停止形态。是发生在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其时空范围实行 与犯罪预备活动的实行,止于犯罪实行行为着手之前。(2)实行未了中止:行为人在着手犯罪实行行为而未终了之前,自动放弃犯罪

32、而成立 的犯罪停止形态。是发生在犯罪实行行为尚未终了时的犯罪中止,其时空范围是始于 犯罪实行行为的着手,止于犯罪实行行为终了之前。(3)实行终了中止:行为人在实行行为终了以后作为构成要件的犯罪结果发生之前, 自动放弃犯罪并有效地防止该犯罪结果发生而成立的犯罪停止形态。是发生在行为人 的实行行为实行终了后的犯罪中止,其时空范围始于实行行为终了之时,止于既遂的犯 罪结果发生之前。社会危害性/量刑:实行终了中止实行未终了中止预备中止2、根据对其成立是否规定行为人做出一定积极举动,分为悲观中止和积极中 止。(1)悲观中止:犯罪人只需自动停止犯罪行为的继续实行便可以成立的犯罪中止。(2)积极中止:犯罪人

33、不仅需要自动停止犯罪行为的继续实行,并且还要积极的行为 去防止既遂的犯罪结果发生才干成立犯罪中止。社会危害性/量刑:积极中止悲观中止处罚原则:必减免制,对于中止犯,没有导致损害应免去处罚;导致损害应减轻处罚。第十一章共同犯罪逶: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的共同故意犯罪 便囹:1、主体条件:两人以上(1)主体两人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2、客观方面:共同犯罪行为(1)各行为人所实行的行为必须是犯罪行为;(2)共同犯罪行为表现为三种形式:共同的作为;共同的不作为;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3)共同实行的犯罪是结果犯并发生危害结果的,每一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3、主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

34、的犯罪故意(1)结识因素(结识到自己行为的性质,结 识到与别人共同实行,概括地预见到共同犯罪行为与共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乂2) 意志因素(希望或者放任自己的行为引起的结果和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的结果)(3)意 思联络(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意思联络)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况|:1、二人以上的共同过失犯罪-双方缺少意思联络;2、同时犯:二人以上没有共同犯罪故意而同时在同一场合实行同一性质的犯罪;3、罪过形式不同:过失引起别人实行故意犯罪故意教唆或帮助别人实行过失行为; 4、实行犯罪时故意内容不同;5、实行行为过限:超过故意之外的犯罪6、时候同谋的窝藏、包庇行为-行为与危害结果没有因果关系片面共犯|:共

35、同行为人的一方与别人共同实行犯罪的意思,并加功于别人的犯罪行为, 但别人不知其急于加功的情况。我国不认可片面教唆犯和片面实行犯。共同犯罪的形式逶: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存在方式、结构状况或者共同犯罪之间的结合状态。分类依据类别共同犯罪能否任意 形成任意的共同犯罪刑法分则规定的一个人能单独实行的犯 罪,由二人以上共同实行而形成的共同犯 罪必要的共同犯罪刑法分则规定必须 有二人以上共同事 实才构成犯罪对向性共同犯罪聚合性共同犯罪集团性共同犯罪以共同犯罪故意形 成的时间事先通谋的犯罪共同犯罪人在着手实行犯罪前已经形成共 同犯罪故意的共同犯罪事中通谋的犯罪共同犯罪人在着手实行犯罪之时或实行犯 罪的过程中形

36、成犯罪故意的共同犯罪。共同犯罪人之间有 无分工简朴共同犯罪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行某一具体犯罪客观 要件的行为复杂共同犯罪各共同犯罪人须具有共同实行犯罪的故意共同犯罪人之间结 合的紧密限度一般共同犯罪共同犯罪人之间不存在组织形式共同犯罪特殊共同犯罪共同犯罪人之间建立组织形式,犯罪集团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1、分工分类法,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为标准(1)二分法:正犯、从犯;(2)三分法:实行犯、教唆犯、帮助犯;(3)四分法:实行 犯、组织犯、教唆犯、帮助犯2、作用分类法,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为标准(1)二分法:主犯、从犯:(2)三分法:首要分子、从犯、胁从犯我国采用以作用为主兼顾

37、分工的分类法-一两类四种(主、从、胁从犯教唆犯) 主犯:组织、领导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刑事责任|:1、一般主犯的刑事责任(1)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所有罪行处罚。即犯罪集团 的首要分子不仅对自己实行的犯罪负刑事责任,并且要对其他成员按照集团的预谋实行 的犯罪负刑事责任。但对于其他成员超过集团的预谋所实行的其他犯罪,由其他成员 自己负责,首要分子不承担刑事责任。(2)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的刑事责任。对其他主犯,应当按照七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所有犯罪处罚。组织、指 挥共同犯罪的,应按其组织、指挥的所有犯罪负刑事责任;没有进行

38、组织、指挥活动 但参与实行犯罪的,应按照其所参与的所有犯罪负刑事责任。2、特殊主犯的刑事责任对于必要共同犯罪中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和聚众犯罪的首要分子,刑法分则均规定 有相应的法定刑,对这种主犯的刑罚,应根据刑法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刑事责任卜1、一般从犯的刑事责任原则(必减说:对于从犯应当从轻或免去处罚。对从犯予以 从轻处罚,或者减轻处罚,或者免去处罚,应综合考察共同犯罪的性质、对犯罪结果 作用的大小等方面的具体情形具体拟定)2、特殊从犯的刑事责任原则(刑法分则规定了具体法定刑的,直接按照规则处罚。)胁从犯:被胁迫参与犯罪的人丽(1)主观上明知自己实

39、行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在可以选择不实行犯罪的情况下,虽 不乐意但仍实行了犯罪行为;(2 )客观上受别人胁迫而参与犯罪。刑事责任卜必减主义,对胁从犯应当按照犯罪情节减轻或免去处罚。教唆犯:故意唆使别人犯罪的人构成要件卜1、客观方面:行为人实行了教唆别人犯罪的行为;2、主观方面:必须有教唆别人的犯罪的故意。(1)结识因素:结识到被教唆人是达成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结识到被教唆人无犯罪故意;预见到自己的教唆行为将引起被教唆人产生实行某种 犯罪的故意,并实行该种犯罪;预见到自己与被教唆人实行的犯罪相一致;(2)意志因素:希望,原则上涉及放任。刑事责任|:1、一般教唆犯的刑事责任。对于教唆

40、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即起主犯作用按主犯处罚原则处罚,起次要作用的按从犯处罚。2、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1)教唆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任何罪,都应从重处罚;(2)教唆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 奸、抢劫、贩卖毒品、防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应当对教唆犯从重处罚。(3)教唆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八大犯罪以外之罪,及教唆不满1 4周岁的人 犯罪的,属于间接正犯,应按实行犯解决并从重处罚。3、教唆未遂的刑事责任。假如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情形如下:(1)被教唆人拒绝了被教唆人的

41、教唆;(2)被教唆人当时接受了教唆犯的教唆,但随后打消犯意,未进行任何犯罪活动;(3)被教唆人当时答应实行教唆人所教唆的犯罪,但事实上实行了其他犯罪;(4)教唆犯对被教唆人实行教唆时,被教唆人已有实行该罪的故意。第十二章罪数形态磅:表现为一罪或数罪的各种类型化的犯罪形态。园父:有助于准拟定罪、恰当量刑、对的合用我国刑法重要制度、刑事诉讼的正常进行|犯罪构成标准说的科学性的表现|:贯彻了罪刑法定原则,贯彻了主客观相统的原则,贯 彻了犯罪构成理论。画:1、一罪的类型。(1)实质的一罪,涉及继续犯、想象竞合犯和结果加重犯;法定 的一罪,涉及结合犯和惯犯;处断的一罪,涉及连续犯、牵连犯、吸取犯。2、数

42、罪的类型。(1)实质数罪与想象数罪;(2)异种数罪与同种数罪;(3)并罚 数罪与非并罚数罪;(4)判决宣告前数罪与刑法执行期间数罪。实质的一罪继续犯卜作用于同一对象的一个犯罪行为从着手到实行到行为终了,犯罪行为与不法状 态在一定期间内同时处在继续状态的犯罪。典型:非法拘禁罪。以一罪论处,不实行数 罪并罚,继续时间的长短可作为量刑情节考虑。1、继续犯VS状态犯:状态犯,指犯罪既遂后,其实行行为所导致的不法状态处在连续之中的犯罪形态。区别:继续犯的不法状态从犯罪实行即告发生,并一直存在于犯罪行为终止前的整个 犯罪过程中;状态犯的不法状态则发生与犯罪行为终止之后,而不存在于整个犯罪过程 中;继续犯是

43、犯罪行为与不法状态同时继续。2、继续犯VS即成犯:即成犯:犯罪行为实行终了,犯罪即告完毕的犯罪形态。区别:继续犯以犯罪行为和不法状态在一定期间内继续为条件,即成犯无此规定。3、继续犯VS接续犯:接续犯,行为人在同一机会以性质相同的数个举动接连不断的完毕一个犯罪行为的形 区别:继续犯是犯罪行为和不法状态同时处在连续之中,接续犯是数个相同的举动组成 一个犯罪行为,但没有犯罪行为和不法状态的同时继续。想像竞合犯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从一重罪处断原则”,另有规定除 外。想象竞合犯VS法条竞合法规竞合,指行为人实行i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在犯罪构成上具有包容关系的刑 法规范,但只合用其中一个

44、刑法规范的情况。区别:想象竞合犯中的一个行为,往往是数个罪过和数个结果;法规竞合的一个行 为,只是出于一个罪过,并且是产生一个结果。想象竞合是由于犯罪的事实特性,即出于数个罪过、产生数个结果,以致一 行为触犯数罪名;法规竞合是由于法律条文内容尚存在包容或交叉关系,以致一个犯罪 行为触犯数个刑法规范。想象竞合犯中,一行为触犯的规定数个罪名的法条不存在犯罪构成之间的包容 关系;法规竞合,一行为触犯的数个刑法规范之间存在此一规范规定的犯罪构成包容另 一规范规定的犯罪构成的关系。想象竞合的场合,竞合的数法规均可以合用于该行为,其法律合用问题,依照 “从一重罪处断”的原则来解决;法规竞合的情况下,在竞合

45、的数法规中,仅一法规可 以合用于该行为,依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或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来解决。结果加重犯:实行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发生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果,因而 刑法规定加重刑罚的犯罪形态。在较重的法定刑幅度内量刑,而不实行数罪并罚。法定的一罪I结合唇数个各自独立的犯罪行为,根据刑法的明文规定,结合而成为另一个独立的新罪 的犯罪类型。应当按照刑法规定的新罪一罪论处,而不实行数罪并罚。嘉知行为人以实行不定次数的同种犯罪行为为目的,虽然实行了数个同种犯罪行 为,刑法规定还是作为一罪论处的犯罪行为。处断的一罪连续犯基于同一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实行性质相同的独立成罪的数个行为,触犯 同一罪名

46、的犯罪形态。按照一罪处断,不实行数罪并罚。蓬0:以实行某一犯罪为目的,其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吸取犯卜数个犯罪行为,其中一个犯罪行为吸取其他的犯罪行为,仅成立吸取的犯罪 行为一个罪名的犯罪形态。依照吸取行为所构成的犯罪处罚,不实行数罪并罚。数罪的类型第十三章刑事责任划分标准类别概念划分意义符合数个犯 罪构成的行 为个数实质数罪实行数个行为,符合数个犯罪构 成,构成数个独立的犯罪吴振兴罪数形态 论认为此分类无意 义想像数罪实行一个行为,符合数个犯罪构 成,触犯数个罪名的数罪数行为符合 的数个基本 犯罪构成性 质是否相同异种数罪出于数个不同犯意,实行数个行 为,符合数个性质不

47、同犯罪构成量刑时对的数罪并 罚。在一定的法律条 件下,异种数罪必须实 行数罪并罚,同种则 不需同种数罪出于数个相同犯意,实行数个行 为,符合数个性质相同犯罪构成行为人已构 成的实质数 罪在是否数 罪并罚并罚数罪基于数个罪过,实行数个行为,构 成数个独立犯罪,依法应并罚直接为实行数罪并罚 提供罪数上的前提非并罚数罪基于数个罪过,实行数个行为, 构成数个独立犯罪,依法不应并罚实质数罪的 发生时间判决宣告以 前的数罪行为人在判决宣告以前实行的并 被发现的数罪适应刑法关于数罪并 罚的规定,便于根据不 同情况拟定如何并罚 和应执行的刑罚刑罪执行期 间的数罪因犯罪受到判决宣告和刑罚执 行,执行期间发现新罪漏罪构成 数罪陋:刑法规定的,因实行犯罪行为而产生的,由司法机关强制犯罪者承受的刑事处罚或 单纯否认性法律评价的承担。画:刑事法律规定的一种承担因实行犯罪行为而产生刑事处罚或单纯否认性法 律评价为内容只能由犯罪人来承担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强制犯罪人承担。地位:总则未体现。学说:罪责刑平行说,犯罪、刑事责任、刑罚是各自独立而又互相联 系的三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