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导学案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学习目标: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学科素养: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掌握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史实。2从史料实证的角度,通过文字、图片与地图等史料,掌握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史实与影响。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外来生物物种、食物对人们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生物物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对物种交流的反思。4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角度辩证认识物种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自主梳理知识知识点一美洲物种的外传1背景:_的开辟。2时间:15世纪末至_世纪初。3物种外传:原产于美洲的_、马铃薯、_、番茄、辣椒和南瓜等
2、,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4表现物种欧洲亚洲玉米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供人们_从16世纪中叶起,在_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到17世纪,成为仅次于_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传播时间、途径:_时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种植范围:_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到_前,已遍布全国马铃薯_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甘薯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番茄_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作食用栽培。18世纪末,经过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
3、美洲明朝_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_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辣椒15世纪末传入_。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答案:1.新航路2163玉米甘薯4观赏南欧小麦明朝清朝鸦片战争1618万历光绪西班牙知识点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农作物在美洲的推广(1)类别粮食类:小麦、大麦、_。水果类:_、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黄瓜、_。经济类:_。(2)表现小麦:由_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由_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_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2畜禽在美洲的推广(1)表现:_移
4、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2)影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_的发展。答案:1.(1)水稻苹果豌豆甘蔗(2)欧洲西班牙第二2(1)欧洲(2)农业知识点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1)不同种类的_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2)玉米、甘薯引入_,丰富了粮食种类。(3)_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_,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2)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_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3推
5、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1)水稻在北美的推广,促进了_的发展。(2)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促进了_的发展。4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1)对美洲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_承载能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_被滥伐。_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2)对中国玉米、甘薯等耐旱高产_的引进,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_。答案:1.(1)玉米(2)中国(3)马铃薯2(1)食物结构(2)畜牧业3(1)对外贸易(2)商品经济4(1)土地原始森林地表植被(2)美洲作物水土流失 知识延伸玉米、马
6、铃薯、甘薯三大粮食作物的主要优点产量高,生长快,对土、肥、水要求低,对气候适应性强,耗工少,抗病虫害的能力强,便于储藏,加工方式多样等。 易混提醒新航路开辟前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交流的物种较少;交流的范围有限,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在特定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同时存在少量的跨洲际的食物物种交流。学思之窗:见教材第9页依据上述材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提示:材料记述了甘薯传入中国的两条途径。(1)第一条途径是从吕宋(今菲律宾)传入福建漳州、泉州、莆田、福州一带。明朝万历年间,福建长乐商人陈振龙到菲律宾经商时发现甘薯产量高、味道美、易于栽培,而且适应性强,于是他以重金买得几尺薯藤回国
7、(当时吕宋不准薯种出国),并试种成功。(2)第二条途径是由安南(今越南)传入广东东莞等地。明朝万历年间,广东东莞人陈益随海商到安南,回国时把甘薯种带回家乡。思考点:见教材第11页食物物种交流怎样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提示:极大丰富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原有的饮食结构,逐渐形成了新的饮食文化;高产作物的引进,缓解了粮食紧缺,保障了粮食供应,有利于社会稳定;以往的奢侈品变为日常消费品,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丰富了普通人的生活。重难点研习研习1 近代物种的传播特点和影响合作讨论材料一这个岛(指费迪南岛今长岛)遍地葱绿他们全年都耕种和收获印第安谷物。“在那里(此时他们在古巴岛)有一片土地,种植着一
8、种作物,结的果实有点像小麦,当地人称之为马西日(Mahiz,即后来西班牙说maiz、英语maize的词源,意为玉米)。”“(玉米)味道既好吃,又能烤食、又能炒食、又能磨面。”哥伦布日记(1492年10月16日、11月15日)探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美洲物种外传的原因有哪些?答案: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美洲与欧亚非的联系。欧洲殖民者大肆抢占美洲的土地和物种资源。美洲主要食物物种本身所具有的适应性优势。材料二(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除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
9、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美艾尔费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探究2综合上述材料,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案:特点: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时间漫长;方式多样;影响多重。巩固练习1新航路开辟前的美洲处于与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下列物种由欧亚大陆传入美洲的是()水稻柠檬甘蔗羊驼A BC D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稻、柠檬和甘蔗均是从欧亚大陆传入美洲的,羊驼原产于美洲,排除,故A项正确。216世纪初,欧亚大陆的马和牛被引入美洲;16世纪中期中国出现了关于玉米种植的记录;17世纪末18世纪初,原
10、产自非洲的咖啡风靡欧洲。据此可知()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B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C世界物种交流具有相对平衡的特征D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重大进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等关键信息可知,相较于新航路开辟以前各大洲独立发展、相对隔绝的状态而言,新航路开辟后,尤其是16世纪以来欧洲、美洲、亚洲、非洲之间的物种交流有所发展,这表明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 史论背诵近代物种传播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特点欧洲主导,物种交流是伴随着欧洲的殖民掠夺进行的。种类丰富,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双向交流,既有美洲物种的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传播。范围广泛
11、,涉及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时间漫长,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中。(2)影响因素:动植物自身的适应性;思想观念;科学技术水平;人地矛盾;政府政策等。研习2 明清时期玉米、甘薯传入中国的特点及影响合作讨论材料明朝后期,玉米、甘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动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
12、甘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甘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特点及其传入中国的特点,并分析其对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答案:美洲作物特点:产量高,适应性强。传入特点:多途径传入中国;由边疆向内地传播;由南方向北方传播。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但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加上人口膨胀因素影响,导致了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了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13、 巩固练习3下面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表。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品种传入中国的时间备注玉米16世纪明后期引进,清初普及甘薯16世纪自菲律宾传入中国马铃薯17世纪清初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高产作物引入中国,弥补了粮食产量的不足,增加了食物来源,促进了人口增长,D项正确。4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至11亿12亿亩。其中,新增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下列属于明
14、清时期“瘠卤沙冈”“陡绝之地”成为耕地的重要条件是()A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B农业区域化程度提高C高产农作物甘薯、玉米的引进和推广D明代发明的曲辕犁适应不同土壤的耕作答案:C解析:新航路开辟后,一些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中国并逐步推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当时因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紧缺问题,故选C项。占城稻是在宋朝时期引入中国的一种良种稻,A项错误;材料与农业区域化程度提高无关,B项错误;唐朝时期江东地区已出现曲辕犁,D项错误。 史论背诵美洲作物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政府因素:高产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的引进,能解决由于人口膨胀导致的粮食问题,因而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和推
15、广。经济因素:美洲作物的引进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求,而且满足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等多方面的需要,对充分用地和养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影响使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粮食压力有所缓解,缓和了人地矛盾,促进了人口增长。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粮食结构和人们的饮食习惯,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更多的土地用来种植经济作物,推动了农作物的商品化,这客观上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了一些地区的结构性贫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6、要点记忆1新航路开辟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作物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使物种交流进一步发展,真正开始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2食物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结构,促进了世界人口的激增,深刻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3世界不同地区物种的交流,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新物种的引进导致了对土地等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对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课堂训练一、选择题1地理大发现探幽中评价新航路开辟时指出:它让各地出现了许多前所未知的动植物新品种,改变了大陆的生态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尤其
17、是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其观察视角立足于()A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B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C物质文明改变了政治文明D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答案:D解析:材料主旨是新航路开辟后动植物品种的传播引起了人们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的变化,因此立足点是人们经济生活的变迁。A、C两项与材料无关,工业文明的诞生与工业革命有关,排除B项。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答案:D解析:茶叶的普及属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体现不出等级观念淡化这一结
18、论,故A项错误;中英两国文化差异较大,对东方生活方式向往不会成为英国社会的普遍认识,不是对材料中茶叶逐渐普及现象的合理解释,故B项错误;随着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贫富差距日益拉大,故C项错误;由于英国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使茶叶大量流入英国,导致茶叶价格下降,成为普通民众也可消费的产品,故D项正确。3下表是宋代至明代苏州地区粮食平均亩产量统计表(单位:市斤)。据此可以推知,明代苏州地区粮食亩产量的增加()朝代宋代元代明代粮食平均亩产量326347450A得益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促进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D为经济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答案:D解析:材
19、料体现的是明代苏州地区的粮食产量相对于前朝有明显的增加,这意味着有限的土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有利于推动剩余人口从事其他产业,进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D项正确;A项属于因果关系颠倒,排除;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B项;材料与美洲农作物传播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包谷:岁共出万余石,苗乡自食并缩酒卖甚众,贫民做耙卖,村市熬糖做粉卖,每石十大官斗,现价易制钱一十二文,较米每石十大官斗现价少易制钱四千六百文。宣统元年湖南永绥直隶厅志(1)据材料一指出玉米传入中国的影响。材料二(2)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和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二。答案:(1)促进了粮食加工业的兴起,食品更加多样化、精细化。(2)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的物种交流和疾病传播,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的联系,但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