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的创新教学:《乡土中国》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背景下的创新教学:《乡土中国》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课标背景下的创新教学:乡土中国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 学会根据阅读目的掌握阅读方法,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3. 把握乡土中国内容及相关概念并理解其重要的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整本书阅读方法,积累阅读经验。难点:理解乡土中国相关内容和概念。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一)解读书名乡土中国,学生说说自己所处的社会是怎样的。(二)创设情境。1. 展示同时期中美基层农村的影像,让学生了解同时期不同时空中美农村的不同。2. 简述自己初到大城市的尴尬经历被人认为土、愚。3. 引入正题乡土中国。【本环节设计意图】用自己切身经历作为情境式导入,引起学
2、生共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环节二读什么?(一)【学习任务】学生结合导学案通读序言,简述乡土中国的性质、写作目的。【明确】写作目的:“尝试回答我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性质:乡土中国是一本运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著作。它“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二)【学习任务】结合导学案,简述“乡土社会”的概念。【明确】书中的“乡土社会”是指中国进入工业文明之前的农村基层社会,是一个普遍性概念,没有特定的时空指称。【本环节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
3、有目的性地去读书,而不是囫囵吞枣式地将文字看完,让学生读前知道要读什么,读后又读到了什么,在阅读后形成思考。环节三怎么读?(一)明确文学著作和学术著作不同的阅读方法和功能。【明确】文学著作学术著作1. 快读:不求甚解,了解基本情节。2. 慢读:解剖分析,品位语言和手法。3. 品读:感悟情感,升华感受。1. 文义阅读:掌握重要概念和作者观点。2. 逻辑阅读:理清脉络和论证思路。3. 批判阅读:用著作观点反观社会,形成批判性思维。(二)学术著作阅读方法要领:读进去、读出来。1. 读进去【明确】读进去要求学生掌握以下三个步骤:(1)粗读:粗读浏览目录,大体清楚作品结构,梳理作品框架,了解每一章节的核
4、心概念和主要观点,并将章节概念和观点绘制成思维导图。(2)细读:逐字逐句读,在读的过程中以批注的方式记录阅读心得并标注有困惑的地方,并根据思维导图思考全书各要素间的内部联系。(3)研读:在研读中对有困惑的地方反复阅读并形成思考。【学习任务】结合下图的特点,自读乡土本色,概括“乡土社会”的表现,并绘成思维导图。【明确】2. 读出来【明确】读出来要求学生形成思辨性阅读,应当在生活现实中审视反思书中观点。【学习任务】自读乡土本色,思考“乡土社会”的表现对基层农村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明确】(1)乡土社会世代定居、终老是乡的特点可能会影响人的流动,不利于文化的进步和交融。(2)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形态可能
5、会制约社会化生产方式的转变。(3)依靠礼俗维持的熟人社会可能会影响法治社会的形成。(4)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经验的依赖可能影响人们对真理的追求。(三)阅读时间进度粗读:2天 细读:3-5天 研读:2天【本环节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考查学生对信息进行提取、筛选、整合的能力,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原生态阅读的方法,让学生的阅读做到由浅入深,并且能够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通过思维导图思考作者的论证思路,让学生读后形成思考。环节四为什么读?(机动环节)【学习任务】学生结合导学案自读序言,简述乡土中国的重要价值。【明确】1. 搞清楚“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2. 乡土中国这个概
6、念是一项探索,这种一往无前的探索的劲头,值得新的一代年轻人观摩。3. 该书是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论著,对研究中国农村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具有开创性意义,不仅为我们理解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秩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而且对我们的文学创作以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具有非常丰富的价值,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环节设计意图】该环节设置为机动环节,倘若课程时间充足则为课堂内容,倘若时间不足则为课后自主学习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大体了解乡土中国的重要概念、写作目的及其重要意义,让学生在正式进入课程前对作者和作品有大致了解,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铺垫。作业设计自读后记,简述费孝通乡土中国
7、的成书过程,明确作品的价值,并将其绘制成思维导图,同学们能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学术精神?课后反思本课遵循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其中渗透学科素养,目的在于在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前提下,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让学生在阅读后形成思辨。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本课力求做到选题精准化,教学环节精准化,任务目标精准化,使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也让一堂课变得更生动,甚至能促进学生思维、技能的提升,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以此达到知识与素养双提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基于学生学情,本课选择序言和乡土本色作为主要阅读内容,共设置四个大环节,每个环节设有两三个有针对性的任务,环节之间
8、环环相扣,每个任务紧扣学习目标设置,让课程有的放矢,不至于导致教师在上课时变成唱独角戏。在课堂主体地位上,我有意淡化自己的存在,将更多的发言权交给学生,任务内容看似比较多,但在教师引导下是完全可完成的。在框架设置上,本课根据“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环节,教学框架围绕 “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读?”来展开,由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再经由教师引导在时限方法上的具体操作,最后通过教师作业设置来实现“巩固拓展”。整个课程环节上首尾呼应,是一个闭环结构,这样的设计方法不仅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更能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本课舍弃传统的教师主讲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9、,这样的方法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最主要的是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就达到了核心素养的要求。名师评课首先,罗老师教学目标明确、科学。罗老师将目标界定为:1.学会根据阅读目的掌握阅读方法,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2.把握乡土中国内容及相关概念并理解其重要的价值。其次,罗老师对社科类书籍的阅读定位把握精准。叶圣陶对于语文阅读,一贯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说:“所谓阅读书籍的习惯,并不是什么难能的事,只是能够按照读物的性质作适当的处理而已。”作为整本书阅读的起始课,罗老师让学生梳理乡土中国前言,简述乡土中国的性质、写作目的。该设计符合课型定位,是科学的。但是就乡土中国性质的
10、问法还需要再做进一步的限定。同时,罗老师将社科类作品的阅读方法和文学著作做了比较,这点很重要。第三,罗老师的课贯穿着思辨读写中转化运用的思想。罗老师坚持让学生运用概念分析社会现象。例如她让学生运用乡土中国中的概念分析自己拍摄的图片,学生也准确地找出了“生于斯,长于斯”“终老是乡”“聚村而居”“熟人社会”等概念。在课后任务设计上,罗老师引导学生就新农村建设有哪些不利于乡土社会向现代化发展的流弊进行思考,让学生能够从书本中走出来,获得阅读带来的智慧。总之,罗老师教师教学基本功优秀,教学过程非常流畅。教学重点清晰,尤其是对写作目的、性质的教学,以及针对学术著作的阅读方法、读进去与读出来的训练有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