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获奖).pdf

上传人:hg158****2095 文档编号:72859035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6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获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获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获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获奖).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21 古诗三首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认“芙、蓉”等 6 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单”的不同读音,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芙、蓉”等 8 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3.读诗句,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重点 读诗句,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感情。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温习古诗,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同学们都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积累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每一首诗都蕴含着深

2、刻的道理或作者深深的情感。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吗?(请学生背诵,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说到送别诗,你还知道哪些?(预设: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别董大 赠汪伦)3.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4.板书课题,介绍诗人。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其诗以七绝见长,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这首诗连同题目、朝代、作者只有 38 个字,却构思新颖,含蓄隽永。(1)自由朗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句尾字调。出示生字:芙 蓉 洛 壶

3、(2)同桌互读、正音,练写生字。(3)课件出示全诗节奏,指名朗读诗句,检查自学情况。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4)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只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再次练习朗读)2 2.教师范读、学生练读。3.学生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4.检查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一)学习第一、二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2.小组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3.齐

4、读第一、二句,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是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哪两个人物?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样孤寂。(1)秋天的雨会带给人什么感觉?(惆怅、凄凉)用“连”“入”两个动词写出了“寒雨”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出了“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2)“楚山孤”,楚山会觉得孤独寂寞吗?“楚山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楚山的“孤独寂寞”,正是诗人心情的真实写照,

5、诗人离开朋友时充满了强烈的凄冷孤寂感,因而觉得那楚山也带上了重重心事。)(3)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教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有寒意,就连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的孤独,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齐读)离别的“寒”,内心的“孤”。a.教师点拨:除秋雨的寒意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冷与孤独的?b.学生谈体会。4.教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浸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分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与孤独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5.教师过渡:

6、此外,你知道诗人为什么还会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做县尉。但他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一次遭贬时所作。)(1)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字,我们还能怎么理解?(2)学生谈体会,教师归纳: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6.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得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 他觉得孤立无援,

7、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诗,一起去感受作者复杂的内心。7.指导朗读:要读出离别时的惆怅;读出诗人的哀伤;读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二)学习第三、四句,感受高洁的情怀。1.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学生齐读第三、四句,理解诗句。(1)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3(2)抓字眼:诗人没有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诗人是想表明什么呢?(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即高洁清廉。)哪些字词表明了诗人的信念?(冰心、玉壶)冰心:从字面可以解释为什么?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冰清之志,

8、玉洁之德)玉壶: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2.教师归纳小结: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他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3.指导朗读。(预设:豪迈、激动、深情而又坚定)四、总结全诗,提炼主题。1.指名读诗句,说说全诗的意思。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到了洛阳,如果亲友们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

9、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2.学生再次读诗句,说说自己眼前浮现的景象。3.自由读全诗,提炼主题。(1)指名读全诗,齐读。(2)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归纳主题: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五、朗读背诵,体会感情。六、布置作业,巩固所学。1.练写本节课学习的生字。2.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第二课时 一、学习卢纶的塞下曲。(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塞下曲”属于唐乐府,出自汉乐府的“出塞”“入塞”,一般写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唐朝写过塞下曲的诗人不少

10、,最著名的有三位:一位是李白,写过六首塞下曲,都是五言律诗;还有一位是王昌龄,写过四首塞下曲;最后一位就是卢纶,也写过六首塞下曲,只不过他这六首不是五言律诗,而是五言绝句。2.学生齐读课题,释题。3.教师导言: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学生自由读诗句,要求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出示:单于 遁逃 欲将 轻骑 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2.自主选择比较难写的字词写在田字格中,并说说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3.请个别同学朗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节奏。4.简介诗人。卢纶,字允言,唐代诗人

11、,大历十才子之一。著有卢户部诗集。(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4 1.指名读,齐读。2.小组借助注释进行交流,探讨诗句的意思。3.课件出示词语的意思,指导学生自学。(1)词语意思。月黑:没有月光。单(chn)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泛指侵扰唐朝的游牧民族首领。遁():逃走。将:率领。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逐:追赶。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说说诗句意思。在这没有月光的夜晚,一群大雁高飞而起,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大雪纷纷而下,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四)品味古诗,欣赏诗歌。1.自由朗读,同桌互读。2.品读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2、。(1)解读“夜”: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惊飞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读出单于溃败的样子。)(2)解读“满”:“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由“满”字可以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天气严寒,塞外环境恶劣,突显了将士们不顾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要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3.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描写的场面。(1)透过诗句的内容,全班交流:诗人描写了怎样的场面?(2)师生评议,归纳小结:第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无光。“雁飞高”,无声。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寂静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夜遁逃”,可见敌军已经全线崩溃。

13、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第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4.总结全诗。这首塞下曲是通过描述将士雪夜追敌来展示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的,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和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诗的结尾富有启发性,引起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二、学习王冕的墨梅。(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一组梅花图,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赞美梅花。2.出示一组描写梅花的词语让学生诵读:迎风斗雪 不畏严寒 朴实无华 娇

14、而不艳 铮铮傲骨 傲雪欺霜(二)介绍诗人,揭示诗题。1.导入: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墨客喜欢梅花,他们写诗赞美梅花的颜色、香气、品格,王 冕也格外喜欢梅花,还十分擅长画梅花,被人称为“画梅圣手”。他还为自己画的梅花图写了一首题画诗墨梅。(板书:墨梅 王冕)2.简介诗人: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著有竹斋集,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3.看着这幅画,想想诗的题目“墨梅”是什么意思。(水墨画的梅花)5 过渡:这幅梅花图与我们先前看到的梅花有什么不同呢?(淡雅)王冕为什么会喜欢这种淡雅而不艳丽的梅花呢?相信大家学完这首诗就会明白了。(三)

15、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自由朗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出示生字:砚 乾 坤 3.同桌互读、正音,练习书写。4.课件出示全诗节奏,指名朗读诗句,检查自学情况。墨 梅 元王 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四)设问质疑,引导理解。1.通过预习和借助注释,大家是否真正明白了这首诗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呢?看阅读提示,小组交流,教师指导:(1)王冕画的这株梅花生长在哪里?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看课文,圈画理解词语“我家、洗砚池”)(2)王冕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看课文,重点圈画词语“淡墨痕”)板书:淡墨(3)王冕为什

16、么只用淡淡的墨痕来画梅花呢?(看课文,重点圈画理解词语“清气、满、乾坤”)板书:清气 2.古人以诗言志,在这首诗中,王冕在哪句诗里表明了自己的志向?(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1)指名试读。(2)理解字义。(3)理解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4)“不要人夸好颜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志向?“只留清气满乾坤”又表达了什么样的志向?(学生答后教师板书:淡泊名利、洁身自好)3.结合板书小结:王冕借墨梅的“淡墨”“清气”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五)总结全诗,升华情感。1.

17、这首题画诗中,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明确: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2.诗人这样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明确: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3.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梅花的特点,并表现情怀?(明确: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梅花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 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4.教师小结: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他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 梅的品格就是诗人的人品。王冕借墨梅的品格来抒发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5.齐背这首诗。三、布置作业,巩固所学。6 1.背诵三首古诗,默写三首古诗。2.抄写本课生字。板 书 设 计 21 古诗三首 教 学 反 思 成功之处: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抓住字词想象画面,体会古诗意境。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不足之处:朗读指导欠缺,诗句诵读在感悟这一层面没有到位。诵读的韵味没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学生的情感体会仍然不够深。教学建议:在教学机智上,需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在教学评价上,可以用更丰富、更灵活的方式来评价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