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货币宽松“围剿”,中国经济如何突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列强货币宽松“围剿”,中国经济如何突围?.pdf(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近期以来,由于经济环境不佳,欧洲央行、美联储已率先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措施。9月6日,欧洲央行宣布启动直接货币交易(OMP)计划,在二级市场无限量购买成员国国债以压低成员国融资成本、应对欧债危机并促进欧元区经济复苏。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区经济一直在衰退的边缘挣扎,进入2012年下半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增长依旧疲弱,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将影响市场信心。为应对欧债危机与经济低迷,欧央行未来货币政策选项包括进一步下调利率,将隔夜存款利率降至负值以及推出新一轮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9月13日,美联储在结束货币政策会后宣布启动新一轮“开放式”的资产购买计划(QE3),自9月14日起以每月400亿美元
2、的规模购入机构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维持6月实施的延长“扭转操作”至2012年年底不变。失业率居高不下也导致美国政府不得不再次采取经济刺激措施,QE3与 MBS两项措施并行将令美联储在年底前每月增持长期债券规模达850亿美元。美联储宣布,将以超低利率指引期限从此前的“至 2014年末”进一步延长到“至 2015年中”。除非劳动力市场状况显著改善,否则美联储将继续购买机构抵押贷款支持债券,采取额外的资产购买措施和其他适当的政策工具。美联储和欧洲央行近期双双采取了进一步宽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其他经济体的央行跟进“从宽”。9月19日,日本央行宣布扩大资产购买规模10万亿日元,购买规模将
3、累计高达80万亿日元,增加的部分将用于购买国债和贴现国库券,同时维持0-0.1%的超低利率不变,并下调经济增长预期,取消在资产购买计划项目下购买日本国债利率0.1%的最低限,以确保日本经济不至于脱离可持续增长的轨道。日本央行同时表示,在当前资产购买计划到期时将采取何种政策将取决于届时的通胀率预期是否达到1%。此外,澳大利亚和印度两大亚太经济体央行也分别表示了采取进一步宽松货币措施的必要性,英国也透露出进一步宽松的强烈信号。9月18日,澳大利亚央行发布9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称,鉴于对通胀前景的评估,假如澳大利亚经济增长前景严重恶化,未来仍有进一步降息的空间。9月17日,印度央行为抑制通胀,宣布维持
4、基准利率于8%不变,但还是将银行现金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5个基点至4.5%,自9月22日起生效。受全球经济形势严峻及印度国内通胀高企拖累,2011财年,印度经济增速由2010财年的8.4%大幅下降至6.5%。今年第二季度,印度经济仅同比增长5.5%。据测算,印度央行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预计将向该国银行系统释放约 1700亿卢比(约合31.5亿美元)的流动性。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9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8月份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2.5%,相比七月份2.6%的增长,通胀压力有所下降,零售价格指数也由7月的3.2%下降到8月的2.9%。货币政策纪要以及放缓的通货膨胀,将给予英国央行更多的
5、政策空间,英国的宽松政策预期或将再现。前瞻产业研究院金融行业研究小组认为,这一轮的全球货币量化从宽潮显然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影响,中国必须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在国际资本回流之际,正值国内房地产调控的关键时期,短期国际资本的热钱特征明显,如果相关政策不能疏导这些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那么这些热钱极有可能进入房地产领域,赚取“快钱”再撤离的可能性很大。地方政府自身债务扩大,对“稳增长”趋之若渴,受国际资本的刺激,极有可能将结构调整置之脑外,我国政府为经济转型所做的努力将可能白费。随着欧洲 OMP与 QE3推出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将会进入新一轮的上涨周期。而美元贬值趋势确立,则预示着以美元、欧元计价的大宗商品
6、价格还有很大上涨空间。这将加大我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油价上调,8月 CPI 小幅反弹,也都说明通胀压力回升就在眼前;同时,我国地方政府的一系列投资计划也将对通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的确立,我国央行货币政策亦不得不保持宽松状态,不断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这又进一步加大了通胀风险,而货币政策却难以迅速进入紧缩状态,但也会因此而难以继续再降息。在“滞胀”风险高企的时候,届时的货币政策“两难”程度将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另一方面,OMP 与 QE3的推出亦会改善欧美经济基本面,伴随着外部需求的改善,我国严峻的出口形势或会得到改善。此轮QE3究竟效力如何,对国内经济呈现怎样的影响,都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是,从伯南克的坚定措辞可以判断,全球性货币宽松趋势未来两年内难以结束,这就进一步警示我们,必须对这一趋势有前瞻性的应对方案,充分评估其可能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利弊,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本文作者:邹克(前瞻网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请尊重版权:本文知识产权归前瞻网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