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点论据论证-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0个黄金考点专题测试卷(全国卷版)(考生用卷).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822863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2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点论据论证-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0个黄金考点专题测试卷(全国卷版)(考生用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专题12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点论据论证-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0个黄金考点专题测试卷(全国卷版)(考生用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12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点论据论证-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0个黄金考点专题测试卷(全国卷版)(考生用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2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点论据论证-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0个黄金考点专题测试卷(全国卷版)(考生用卷).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0个黄金考点专题测试卷专题12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点、论据、论证【考点概说】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一般考核文章的观点、结构、论证手法 以及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注意积累常见的知识,总结常见的错误类型。【考点测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远至传统山水画和文人画的迭变,近至20世纪中国画的时代变革,中国画一直在“守”与“变”中实 现着形式更新、审美衍变;无数中国画大家也在对“守”与“变”的不断探索中成就独具个性的绘画面貌、 谱写时代高峰。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同样需要在“守”与“变”中开拓新境、绘就时代新风。“守”,是要守住文化传统

2、、精神传统。“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中国画也不例外。继承传统,一方面要深刻体悟中国画的文化特质和内在精神。如“一花一世界”所包含 的博大,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宋代郭熙在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 便道出山水画所营造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辉映时 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力富强,收复燕云十六州一直是国家方略,所以北宋山水画也多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 自然山水;而南宋偏安一隅,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所以,中国画创作 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

3、墨“为祖国山河立传”。另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并遵循中国画自身的发展逻辑。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其笔墨法度皆不是 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 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境,二者相辅相成。因此,中国画创新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 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变,使用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 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真正意义上的求“变”,是创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要面向时代、面向生活。这又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要让“笔墨当随时代”,表现时代审美和时代精神;一

4、是要以高蹈的视野看世界,取各国艺术精髓并 将其化为己有。这都要求创作者要有广博的学识、独立的艺术观而不随波逐流。林风眠的中西融合之道、 张大千的“泼彩”山水,都为中国画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径,既有借鉴外来艺术形式和观念所呈现出的现 代性审美,又有立足中国画传统的核心要义进行的创新转化,最终于苞墨法度中成就新的精神气象。中国 画创作者应该在“守”与“变”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以“蓬勃、正大、刚健、醇 雅”的精神追求,展现新时代的审美风范。中国画的“守”与“变”,保持着中国画特有的枕迹、精神和 面貌,也包含着对当代审美的追求,指导着中国画发展的必由之路。(摘编自洪潮中国画的“守”与

5、“变”,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了例证法,举反例以突出只有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才能展现中国画的魅力。B.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以突出中国画有着自身的文化特质和内在精神。C.围绕“守”与“变”,文章阐发了内涵,提出了做法,探索了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道路。D.文章论证求“变”时,先从两方面阐明含义,然后论述两方面关系,再举例论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针对触目惊心、令人痛心的餐饮浪费现象,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 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切实培养节约习惯,杜绝餐饮浪费现

6、象。这看似是舌尖上、饭桌上的小事,实则是关系国计民生、千 家万户的大事。我国人口多、基数大,如果每人浪费一点,最终就会汇聚成一个巨大数字。同时,餐饮浪 费产生的大量厨余垃圾,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万吨,这个数 字接近我国粮食总产量的6%。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 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触目惊心的食物浪费,意味着生产这些食物所投入的水、能源、土地以及生产资料等被大量无效消耗。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食物浪费足迹: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报告显示,全球每年食物浪费总量达13亿吨, 全世界每年生产但被浪费的粮食

7、所耗用的水相当于伏尔加河年流量的3倍,而生产这些粮食所排放的温室 气体高达33亿吨。此外,食品浪费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的额外压力,导致耕地面积和捕捞规模不断扩大, 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构成严更威胁。“舌尖上的浪费”禁而不绝,原因在于一些人抱有“爱而子、讲排场”的摆阔心态,或存有“没人管、 管不住”的侥幸心理。同时,一些经济利益因素也在为“舌尖上的浪费”推波助澜。过去一段时间,一些 餐馆饭店设置最低消费门槛引导顾客超量消费,“吃播”“大胃王”等另类直播更是引发浪费食物的负面 效应。靠这种手段换来的红火生意、得来的“油腻”点击量,实际上是错用浪费刺激消费,错拿“胃口” 吸引“眼球”,为赚取经济利益而营

8、造出扭曲的餐饮文化。这种不良餐饮文化,与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 德背道而驰,同绿色健康、简约文明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倡导和践行“俭法”生活,要以彻底转变不良 祭饮文化为切入口。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和价值追求,勤俭节约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践行绿色生 活方式的内在要求,每一名社会成员都应当身体力行。订得多、吃得少,没吃完不打包、吃不了都倒掉, 这类行为反映了一些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帮助这样的人医好餐桌上讲排场、爱攀比的“奢侈 病”,应当在做好勤俭节约“软教化”的同时,用好反对浪费的“硬约束”,使“餐桌上的任性者”时时 处处被监督、受惩戒、得警醒。让节约粮食之风吹进千家万户

9、,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行为习惯,还需以多种形式、多条路径教育引导 更多的人着眼于自己的饭碗,从节约每一粒粮食做起,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健康生活为目标,来一 场饮食文化“绿色革命”,以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勤俭节约汇聚起14亿人的绿色健康生活,推动浪费可耻、 节约为荣的理念深入人心。(摘编自赵渊杰从节约每一粒粮食做起)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论述脉络清晰,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安排全文内容。B.文章第二、第三段列举数字,证明食物浪费问题严重,且我国的餐饮浪费问题最严重。 C.文章第四段论述了食品浪费禁而不绝的原因,并对其进行了批驳,主要运用了例证

10、法。 D.文章笫五段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在勤俭节约方面既指出“软教化”,也强调“硬约束”。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代中国社会是一个长达数千年的文明形态。这样一种长期的文明形态,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这 决定了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传统的价值意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把儒家的制度作为一种基本政治制度建立起来了。儒家的基本 政治制度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中,这套政治制度符合当时的国情,也被 反复证明是有效的一种社会治理体系。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通过春秋时的井田制构建起来。井田 制度中,公田在中间,周围八块都是私田,这样不仅便于农民耕种公田

11、,同时便于将农民凝聚在一起,形 成村落。在人口较稀少、生产力水平较低下的情况下,这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制度。一个村落的形成基 本上就是以家族为单位来进行的,所以,井田制在当时起到了齐家的功能。把井田制进一步推广扩大,就 是分封制的雏形。诸侯居中,把周边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和卿大夫们,就构成了诸侯国。周天子居于 中央,诸侯国环绕周国,就构成了天下。因此,大学说:“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井田制 被废止之后,这种政治制度并没有被废除。虽然秦朝建立了郡县制,但是之后的皇帝一直在分封制和郡县 制之间徘徊,之后的朝代基本上是采取两种政治制度的结合。中国古代社会也有一套成文法体系。前536年,郑

12、国子产铸造了刑书。战国时魏国李悝制定了第一 部成文法典法经。汉代萧何在法经基础上编撰了九章律。高宗永徽二年,长孙无忌、李绩等在 贞观律基础上编修永徽律。鉴于当时中央、地方在审判中对法律条文理解不一,每年科举考试中明 法科考试也无统一的权威标准的情况,唐高宗在永徽三年下令召集律学通才和一些重要臣僚对永徽律 进行逐条逐句的解释,释律者们继承汉晋以来,特别是晋代张斐、杜预注释律文的已有成果,撰律疏 30卷,与永徽律合编在一起,于永徽四年将疏议分附于律文之后颁行,称为永微律疏。明代比较重视法制的建设与实践,大明律是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大明律在中国古代法典编纂史 上具有革故鼎新的意义。大明律适应形势的发展

13、,变通了体例,调整了刑名,注重经济立法,犷大了民 法的范围,同时在“礼”与“法”的结合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它虽以唐律为篮本,但在形式和内容 上都有发展,其律文,结构和量刑原则对大清律有较大影响。清统治者取得全国政权之初,暂用大 明律,顺治二年,着手制定法典,三年律成,定名为大清律集解附例,颁行全国。康熙二十八年,将 康熙十八年纂修的现行则例附于律文之后。雍正元年续修,三年书成,五年发布施行。乾隆五年,更 名为大清律例,通称大清律。古代中国社会,尤其是在汉以后,以儒家治理天下,所以三纲五常成为了中国古代实际上的“宪法”。 中国古代社会某种程度上以孝治天下,儒家的礼其实扮演了法制制度的角色。隋唐以

14、后,律的地位有所提 高,但儒家的正统地位在宋以后得到了强化,因而礼法并立,礼优先于法是常态。而且,上令止于郡县, 法令主要应用于对刑事犯罪、危害国家统治犯罪、官员的惩罚等方面。成文法之外,董仲舒提出“春秋决 狱”,主要用孔子的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即除用法律外,可以用“六经”中的思想来作为 判决案件的依据。这实际上把儒家经典直接作为司法审判依据,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儒家的礼就是当时的 法律规则。(选自张学博的漫谈中国古代法制和社会治理,有删改)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中对井田制相关的解释说明是为了论证井田制在构建儒家基本政治制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15、B.文章以时间为序,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中国古代成文法体系的发展历程,条理清晰,论述详实。 C.文章末段重在论述儒家的礼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与前文成文法体系的论述互为补充,构 成层进关系。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第一段总起,第二段分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三至五段分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礼仪,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传统文化中,礼仪具有很高的也位。我 国古代曾出现过“以礼治国”的主张,且儒家文化的关键就是“礼乐文明”。历史上还有许多与礼仪相关 的经典著作,如周礼礼记等。时代发生巨大变迁,在现今的正式商业场合中,双方为了体现较好的

16、 素质教养,表达对对方的尊重,会采取商务礼仪。商务礼仪是人们在商务场合中长久以来形成的行为规范 与习惯形式。它在商务场合中具有十分重大的、独一无二的影响。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日常生活中处 处可见商务礼仪的身影,它正以强大的渗透力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它从创始、改善到成熟阶段,需要 长时间的积累。象征着商务礼仪成熟的,是稳定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形态。商务礼仪的进步史包括礼仪规范 的出现、进步和改变。当出现某种符合大众认知的商务礼仪规范时,商务礼仪就得以进步;当某种商务礼 仪规范成熟时,商务礼仪行为也就更加完善。从古至今,礼仪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一直十分重要,它影响着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我国传统文化

17、 的重要内容。历史上,周天子以礼治国,儒家礼乐文明,这些都推动了我国礼仪文化的产生与演变。随着 社会的发展,现今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已得到极大的满足,生活礼仪逐渐从简,快节奏生活也推动人们去 除不必要的炀琐礼节。在参与正式的商业活动时,与会双方都要相互尊重,创造良好的氛围,且对自己的 行为加以规范,从而展现良好的素养,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要在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商务礼仪规 范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市场上有专门针对礼仪规范的培训机构,这些机构可以选择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西方商务礼仪培训中。此外,高校可以讲授礼仪专业知识,向商务英语、工商管理

18、等专业的大学生讲 授礼仪文化;同时,也可为其他专业开设选修课,便于大学生学习礼仪规范,助力大学生提升素养。通过 开设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让更多大学生接触商务礼仪。高校社团也可发挥作用,针对商务礼仪与传统文 化的有机结合展开探究。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我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易往来越来越 频繁,许多外国人开始学习并喜欢上了中国文化。例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播场所,世界各地都 建有孔子学院,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很多外国友人在孔子学院学习后,深刻感受到中国 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正式讲课前,为了体现传统文化尊师重道的理念,孔子学院的教师还会和学生互相鞠 躬。对于商务礼伐的

19、创新来说,当然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但也要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从传 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这要求对商务礼仪的演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有综合认知,以便形成富有我国独特魅力 的商务礼仪体系,突出民族自信与自豪感。为了大范围推广中国商务礼仪规范,要从青少年入手,对青少 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为后续的商务礼仪学习奠定根基。(摘编自王艳征现代商务礼仪和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自古以来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儒家文化中的“礼乐文明”起到了关键作用。B.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提示人们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商务礼仪。C. “礼仪”是传统文化

20、的重要内容,但烦琐的生活礼仪已不能适应快节奏生活,应该简化。D.高校开设礼仪文化课程,可以规范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必将改变大学生缺乏素养的现状。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由商务礼仪说起,阐述了商务礼仪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还论及了商务礼仪的创新。B.文章多处运用“当(在)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等语言,体现了论述的严谨。C.文章第三段多处举例,论述了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商务礼仪规范相结合的方法D.文章观照历史,立足现实,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阐述了商务礼仪创新之道。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商务礼仪体现出了参与双方之间的相互尊重,稳定的社会背景

21、与文化形态象征着商务礼仪的成熟。B.商务礼仪随着礼仪规范的出现、进步和改变而变化,商业活动中的商务礼仪体现出参与方的道德品质。 C.世界各地设立的孔子学院,在宣传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通过诸如师生互相鞠躬的礼仪传授中华之 “礼”。D.商务礼仪创新既要与时俱进,也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这将有助于形成中国特色的商务礼仪体系。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泰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山,经过悠久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泰山文化,寄托了 “国泰民安”的民族意 愿,承载了 “贵和尚中”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山文化与黄河、长江一样具有重 要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有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在泰山文

22、化形成的过程中,无论是帝王巡守,还是封禅、祭祀,都把泰山与社稷苍生联系在一起,希 冀和祈求的都是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等。即使是民间信仰的泰山府君和碧霞元君,也是出于其“护国庇民”。 “泰”字之本义,即有大、强、安定之意。只有国家强大安定,才有人民的安康乐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与国泰民安一起,成为泰山文化的一体二翼。“和合共生”的基本 精神,强调“贵和尚中”,即礼记-中席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海,万物育焉。”泰山文化中的“和合共生”,大致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人合一, 二是和谐包容。以“功成受命” “易姓告代”为标识的泰山封禅已经是天人

23、合一的体现,天人合一还在于泰山神的 “灵显昭著,佑庇万民”。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肤寸成云,霖雨天下”。即所谓“触石而出,肤寸而 合,不崇朝而雨,遍乎天下者,唯泰山云尔”。泰山的祈雨活动,在天人合一方面是“天心感召”,在官 员方面是“遵旨虔祈”,由于与百姓的愿望契合,所以出现“人心为之安定”等景象。泰山文化中的和谐包容,本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这种“和合”,既包括了 “君臣父子亲 成朋友之合”,也包括了齐、鲁文化之合以及泰山儒释道文化之合。泰山本来就是儒家思想的渊源之区, 儒学一向兴盛,同时,泰山是道教的孕育之地,泰山的佛教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但普照寺、竹林寺、灵岩 寺等佛教寺庙同样得到

24、发展,香火繁盛。泰山文化中和谐包容的起源,也与李斯谏逐客书中的名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有关。“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本意在于虚怀若谷广纳天下之才,容事容人。康熙御定日讲书经解义卷 五说命上就称:“古人云,泰山不择土壤,故能成其高,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入主不遗蔚菲 刍芜之言,故能成其圣。”这已经将泰山文化中的包容精神上升到了治理国家的高度。“国泰民安” “和合共生”,这种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贯穿于中国人的历史创造之中,赋予中国人 与时俱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促使国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百姓安康和民族复兴而不断创造历史伟业。(摘编自陈锋尊崇社稷苍生:泰山文化的形成与精髓).下列关于原

25、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泰山文化,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黄河、长江文化同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7 .泰山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国泰民安,它既体现在帝王巡守、封禅祭祀之中,也体现在民间信仰上。C.泰山文化主要由“国泰民安”与“和合共生”构成,而从泰山文化的形成来看,“国泰民安”是主体部 分。D.泰山文化中的“和合”源于传统文化,既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容,也包括了不同文化的融合。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论述泰山文化的两大精髓,整体上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8 .文章引用口讲书经解义卷五中的语句说明“和谐包容”的泰山文化的内涵已有提升。C.文章在论述“和合共生”的泰山文化的内涵时,先论述“天人合一”,再论述“和谐包容”。D.文章运用引证、例证、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论述了泰山文化的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中华泰山,天下泰安”的泰山宣传语,其内涵与“国泰民安”的泰山文化精髓一致。B.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诗句,契合了泰山文化中“和合共生”理念。C.泰山祈雨活动源于泰山神”灵显昭著,佑庇万民”,体现了泰山文化和谐包容的内涵。D.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本意在于赞美泰山文化,显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