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发布!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790666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5.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磅发布!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重磅发布!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磅发布!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磅发布!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doc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重磅发布!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 划),表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规划从战略全 局高度全面系统谋划“十四五”时期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为防范化 解重大风险、加强应急力量建设、强化灾害应对准备等提供总体指导。规划 也对进一步加强石油化工产业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给我国油 气能源行业安全健康开展提供了总体指导。“十三五”期间,通过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安委办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 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不断健全法规标准体

2、系和监管体 制,不断加强对油气生产、长输管道和化工园区的风险防控和隐患治理,我国石 油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整体向好,事故起数显著下降。尽管总体安全生产形势 保持稳定向好趋势,但近安全风险隐患仍然存在。随着我国油气资源开采向深层、 深水挺进,非常规油气资源比例逐步提升,长输油气管道里程增加、管径增大, 炼化装置规模和油气储存规模日益增大,石油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和事故应急还将 面临新的挑战,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复杂。规划首先肯定“十三五”时期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方面取得的工作进 展,指出“持续开展以危险化学品、矿山、消防、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工业园 区、危险废物等为重点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逐步建立安

3、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 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同时,规划深入分析“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指出“危险化学品、 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传统高危行业和消防领域安全风险隐患仍然突出”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引发新问题,形成新隐患”。立足对现实 情况的科学判断和精准把握,规划提出到2025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 降15%,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20%;明确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 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危险化学品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等重点任务。 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科学统筹开展和安全,为“十四五”时期石油化工行 业安全开展指明方向。范性文件制定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定期

4、开展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和专项审查。 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开展丰富多样的普法活动,加 大典型案例普法宣传。(二)严格安全生产执法。加大危险化学品、矿山、工贸、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执 法力度,持续推进“互联网+执法”。综合运用“四不两直”、异地交叉执法、“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加大重点抽查、突击检查力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 典型执法案例报告制度,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行为。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 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以及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 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告知承诺制。健全安全生产行政处分自由裁量标准,细化行 政处分等级。严格

5、事故前严重违法行为责任追究,严格执行移送标准和程序,规 范实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强执法监督,完善内外部监督机制。(三)推动依法行政决策。将应急管理行政决策全过程纳入法治化轨道,对一般和重大行政决策实行分类管 理。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 序和配套制度,健全并实施应急管理重大行政决策责任倒查和追究机制。定期制 定和更新决策事工程录和标准,依法向社会公布。建立依法应急决策制度,规范 启动条件、实施方式、尽职免予问责等内容。深化应急管理“放管服”改革,加 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和地方承接能力建设,积极营造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四)推进应急标准建设

6、。实施应急管理标准提升行动计划,建立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分类科学的应急管 理标准体系。构建完善应急管理、矿山安全等相关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针对灾 害事故暴露出的标准短板,加快制修订一批支撑法律有效实施的国家标准和行业 标准,研究制定应急管理领域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标准,鼓 励社会团体制定应急产品及服务类团体标准。加快安全生产、消防救援领域强制 性标准制修订,尽快制定港区消防能力建设标准,开展应急管理相关国家标准实 施效果评估。推动企业标准化与企业安全生产治理体系深度融合,开展国家级应 急管理标准试点示范。鼓励先进企业创立应急管理相关国际标准,推动标准和规 那么互认。加大应急管理

7、标准外文版供给。五、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织密灾害事故的防控网络(一)注重风险源头防范管控。加强风险评估。以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为基准,编制自然灾害风险 和防治区划图。加强地震构造环境精细探测和重点地区与城市活动断层探察。推 进城镇周边火灾风险调查。健全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推动重点行业领域企业 建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全面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定期开展重点区域、重大 工程和大型油气储存设施等安全风险评估,制定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开展全国工 业园区应急资源和能力全面调查,指导推动各地建设工业园区应急资源数据库。 科学规划布局。探索建立自然灾害红线约束机制。强化自然灾害风险区划与各级 各类规划

8、融合,完善规划安全风险评估会商机制。加强超大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 险防控,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严格控制区域风险等级及风险容量,推 进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加快形成有效防控重大安全风险的空间格局和生 产生活方式布局。将城市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用地需求纳入当地土地利用年度 计划并予以优先保障。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健全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和后 评价机制,严禁随意变更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基础设施的使用性质。(二)强化风险监测预警预报。充分利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遥感、视频识别、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技术 提高灾害事故监测感知能力,优化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完善应急卫星观测星 座,构建空、天

9、、地、海一体化全域覆盖的灾害事故监测预警网络。广泛部署智 能化、网络化、集成化、微型化感知终端,高危行业安全监测监控实行全国联网 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区域联网。完善综合风险预警制度,增强风险早 期识别能力,开展精细化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体系,优化地震长中短临和震后趋势 预测业务,提高安全风险预警公共服务水平。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标准体 系,优化发布方式,拓展发布渠道和发布语种,提升发布覆盖率、精准度和时效 性,强化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特定时间的精准发布能力。建立重大活动风 险提示告知制度和重大灾害性天气停工停课停业制度,明确风险等级和安全措施 要求。推进跨部门、跨地域的灾害事故预警

10、信息共享。(三)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严格安全准入。加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安全管理,制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 矿山、工贸等“禁限控”目录,完善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数据库和动态统计分析 功能,推动建立高危行业领域建设工程安全联合审批制度,强化特别管控危险化 学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更加严格规范的安全准入体系,加强矿用、消防等设 备材料安全管理,优化交通运输和渔业船舶等安全技术和安全配置。严格建设项 目安全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制度,健全重大工程决策 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推动实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加强隐患治理。完善安全生产隐患分级分类排查治理标准,制定隐患排查治

11、理清 单,实现隐患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建立危险化学品废弃报告制度。实行重大 事故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及时整改销号和整改效果评价。推动将企业安全生 产信息纳入政府监管部门信息平台,构建政府与企业多级多方联动的风险隐患动 态数据库,综合分析研判各类风险、跟踪隐患整改清零。研究将安全风险分级管 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列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支出范围。深化专项整治。深入推进危险化学品、矿山、消防、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爆、 特种设备、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解决影响制约安全生产的 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催促企业严格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投入、落实风险管控措 施。结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安全基础

12、薄弱、安全保障能力低下且整改 后仍不达标的企业退出市场。统筹考虑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和工程建设审批,优 先保障符合条件企业的搬迁用地。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现安全 管理、操作行为、设施设备和作业环境规范化。推动淘汰落后技术、工艺、材料 和设备,加大重点设施设备、仪器仪表检验检测力度。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出台优 惠贷款等金融类产品,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实施智能化 矿山、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改造,开展智能化作业和危险岗位机器人替代示 范。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动态修订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修订危险废物 鉴别、贮存以及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染控制等标准,制定完善危险废物重点监管单

13、 位清单。建立废弃危险化学品等危险废物监管协作和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加强危 险废物监管能力与应急处置技术支持能力建设。(四)加强自然灾害综合治理。改善城乡防灾基础条件。开展城市重要建筑、基础设施系统及社区抗震韧性评价 及加固改造,提升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居民住宅容灾备灾水平。加强城 市防洪排涝与调蓄设施建设,优化和拓展城市调蓄空间。增强公共设施应对风暴 和地质灾害的能力,完善公共设施和建筑应急避难功能。统筹规划建设公共消防 设施,加密消防救援站点。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 造,逐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完善农村道路安全设施。 推进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居

14、民搬迁避让,有序引导灾害风险等级高、基础设施条 件较差、防灾减灾能力较弱的乡村人口适度向灾害风险较低的地区迁移。提高重大设施设防水平。提升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 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和重点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加强 城市内涝治理,实施管网和泵站建设与改造、排涝通道建设、雨水源头减排工程。 科学布局防火应急道路和火灾阻隔网络。完善网络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积极推 进智能化防控技术应用,增强可替代性,提升极端条件下抗损毁和快速恢复能力。 加快推进城市群、重要口岸、主要产业及能源基地、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的多通道、 多方式、多路径交通建设,提升交通网络系统韧性。推进

15、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工程 治理,开展已建治理工程维护加固。开展重点岸段风暴潮漫滩漫堤联合预警,推 进沿海地区海堤达标和避风锚地建设,构建沿海防潮防台减灾体系。加强国家供 水应急救援基地建设。防范海上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等重大环境风险,提升应 对海洋自然灾害和突发环境事件能力。加快京津冀平原沉降综合防治和地质灾害 安全管理。六、加强应急力量建设,提高急难险重任务的处置能力(-)建强应急救援主力军国家队。坚持党对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绝对领导,践行“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 汤蹈火、竭诚为民”重要训词精神,对标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定位,严格教 育、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全面提升队伍的正规化、

16、专业化、职业化 水平。积极适应“全灾种、大应急”综合救援需要,优化力量布局和队伍编成, 填补救援力量空白,加快补齐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能力建设短板,加大中西 部地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支持力度。加强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 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石油化工企业火灾扑救和地震、水域、山岳、核生化等专业 救援力量建设,建设一批机动和拳头力量。发挥机动力量优势,明确调动权限和 程序、与属地关系及保障渠道。加大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力度,强化多灾种专业化 训练,提高队伍极端条件下综合救援能力,增强防范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中次生突 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开展政府专职消防员和志愿消防员,加强城市消防站和乡镇 消防队

17、建设。加强跨国(境)救援队伍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国际重大灾害应急救 援、紧急人道主义援助。适应准现役、准军事化标准建设需要和职业风险高、牺 牲奉献大的特点,完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门保障机制,提高职业荣誉感 和社会尊崇度。(二)提升行业救援力量专业水平。强化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所属各行业领域专业救援力量建设,组建一定规 模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大型工程抢险队伍和跨区域机动救援队伍。完善救援力 量规模、布局、装备配备和基础设施等建设标准,健全指挥管理、战备训练、遂 行任务等制度,加强指挥人员、技术人员、救援人员实操实训,提高队伍正规化 管理和技战术水平。加强各类救援力量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

18、共训共练。健全 政府购买应急服务机制,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加快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多渠道保障模式。加强重点国际铁路、跨国能源通道、深 海油气开发等重大工程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三)加快建设航空应急救援力量。用好现有资源,统筹长远开展,加快构建应急反响灵敏、功能结构合理、力量规 模适度、各方积极参与的航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引导和鼓励大型民航企业、航 空货运企业建设一定规模的专业航空应急队伍,购置大型、重型航空飞行器,提 高快速运输、综合救援、高原救援等航空应急能力。采取直接投资、购买服务等 多种方式,完善航空应急场站布局,加强常态化航空力量部署,增加森林航空消 防飞机

19、(直升机)机源和数量,实现森林草原防灭火重点区域基本覆盖。完善航 空应急救援空域保障机制和航空器跨区域救援协调机制。支持航空应急救援配套 专业建设,加强航空应急救援专业人才培养。(四)引导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开展。制定出台加强社会应急力量建设的意见,对队伍建设、登记管理、参与方式、保 障手段、激励机制、征用补偿等作出制度性安排,对社会应急力量参与应急救援 行动进行规范引导。开展社会应急力量应急理论和救援技能培训,加强与国家综 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等联合演练,定期举办全国性和区域性社会应急力量技能竞 赛,组织实施分级分类测评。鼓励社会应急力量深入基层社区排查风险隐患、普 及应急知识、就近就便参与应急处置

20、等。推动将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 应急处置等纳入政府购买服务和保险范围,在道路通行、后勤保障等方面提供必 要支持。七、强化灾害应对准备,凝聚同舟共济的保障合力(一)强化应急预案准备。完善预案管理机制。修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方法,完善突发事件分类与分级 标准,规范预警等级和应急响应分级。加强应急预案的统一规划、衔接协调和分 级分类管理,完善应急预案定期评估和动态修订机制。强化预案的刚性约束,根 据突发事件类别和级别明确各方职责任务,强化上下级、同级别、军队与地方、 政府与企业、相邻地区等相关预案之间的有效衔接。建设应急预案数字化管理平 台,加强预案配套支撑性文件的编制和管理。加快预案制

21、修订。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加强预案制修订过程中的风 险评估、情景构建和应急资源调查。修订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指导 专项、部门、地方应急预案修订,做好重要目标、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重大 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有针对性地编制巨灾应对预案,开展应急 能力评估。加强预案演练评估。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评估管理方法和应急演练管理方法, 完善应急预案及演练的评估程序和标准。对照预案加强队伍力量、装备物资、保 障措施等检查评估,确保应急响应启动后预案规定任务措施能够迅速执行到位。 加强应急预案宣传培训,制定落实应急演练计划,组织开展实战化的应急演练, 鼓励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

22、常态化应急演练,重点加强针对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 演练,根据演练情况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二)强化应急物资准备。优化应急物资管理。按照中央层面满足应对特别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物资保障峰 值需求、地方层面满足启动本行政区域n级应急响应的应急物资保障需求,健全 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实物和产能相结合的应 急物资储藏模式,加强应急物资资产管理,建立健全使用和管理情况的报告制度。 建立跨部门应急物资保障联动机制,健全跨区域应急物资协同保障机制。依法完 善应急处置期间政府紧急采购制度,优化流程、简化手续。完善各类应急物资政 府采购需求标准,细化技术规格和参数,加强应急物资分类编

23、码及信息化管理。 完善应急物资分类、生产、储藏、装卸、运输、回收、报废、补充等相关管理规 范。完善应急捐赠物资管理分配机制,规范进口捐赠物资审批流程。加强物资实物储藏。完善中央、省、市、县、乡五级物资储藏布局,建立健全包 括重要民生商品在内的应急物资储藏目录清单,合理确定储藏品类、规模和结构 并动态调整。建立完善应急物资更新轮换机制。扩大人口密集区域、灾害事故高 风险区域和交通不便区域的应急物资储藏规模,丰富储藏物资品种、完善储藏仓 库布局,重点满足流域大洪水、超强台风以及特别重大山洪灾害应急的物资需要。 支持政企共建或委托企业代建应急物资储藏库。提升物资产能保障。制定应急物资产能储藏目录清单

24、,加强生产能力动态监控, 掌握重要物资企业供应链分布。实施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藏工程,建设区域性应 急物资生产保障基地。选择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产能储藏企业范围,建立动态更 新调整机制。完善鼓励、引导重点应急物资产能储藏企业扩能政策,持续完善应 急物资产业链。加强对重大灾害事故物资需求的预判研判,完善应急物资储藏和 集中生产调度机制。(三)强化紧急运输准备。加强区域统筹调配,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多方式协同、多主体参与的综合交通 应急运输管理协调机制。制定运输资源调运、征用、灾后补偿等配套政策,完善 调运经费结算方式。深化应急交通联动机制,落实铁路、公路、航空应急交通保 障措施。依托大型骨干物流企业

25、,统筹建立涵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各种 运输方式的紧急运输储藏力量,发挥高铁优势构建力量快速输送系统,保障重特 大灾害事故应急资源快速高效投送。健全社会紧急运输力量发动机制。加快建立 储藏充足、反响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优化紧急运输设施空间布 局,加快专业设施改造与功能嵌入,健全应急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建设标准。发 挥不同运输方式规模、速度、覆盖优势,构建快速通达、衔接有力、功能适配、 安全可靠的综合交通应急运输网络。加强交通应急抢通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紧 急运输能力。加强紧急运输绿色通道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及人员运输车辆优先通 行机制。建设政企联通的紧急运输调度指挥平台,提高供需

26、匹配效率,减少物资 转运环节,提高救灾物资运输、配送、分发和使用的调度管控水平。推广运用智 能机器人、无人机等高技术配送装备,推动应急物资储运设备集装单元化开展, 提升应急运输调度效率。(四)强化救助恢复准备。健全灾害救助机制。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强灾后救助与其他 专项救助相衔接,完善救灾资源发动机制,推广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业合作模式, 支持红十字会、慈善组织等依法参与灾害救援救助工作。健全受灾群众过渡安置 和救助机制,加强临时住所、水、电、道路、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针对儿童特点采取优先救助和康复措施,加强对孕产妇 等重点群体的关爱保护。对受灾

27、害影响造成监护缺失的未成年人实施救助保护。 引导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参与灾害应对处置和善后工作,对受灾群众予以心 理援助。规范灾后恢复重建。健全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 特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机制。科学开展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隐患排 查及危险性评估、住房及建筑物受损鉴定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完善评估标 准和评估流程,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优先重建供电、通信、给排水、道 路、桥梁、水库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医院、广播电视等公益性服务设施。完 善灾后恢复重建的财税、金融、保险、土地、社会保障、产业扶持、蓄滞洪区补 助政策,强化恢复重建政策实施监督评估。加强灾

28、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引导国 内外贷款、对口支援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等参与灾后恢复重建,积极推广以工代 赈方式。八、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增进创新驱动的开展动能(一)破解重大瓶颈难题。深化应用基础研究。聚焦灾害事故防控基础问题,强化多学科交叉理论研究。开 展重大自然灾害科学考察与调查。整合利用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以及其他优势 科技资源,加强自主创新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实施重大灾害事故防治、重大 基础设施防灾风险评估等国家科技计划工程,制定国家重大应急关键技术攻关指 南,加快主动预防型安全技术研究。研制先进适用装备。加快研制适用于高海拔、特殊地形、原始林区等极端恶劣环 境的智能化、实用化、轻量化专用救

29、援装备。鼓励和支持先进安全技术装备在应 急各专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完善推广先进与淘汰落后安全技术装备目录动态 调整机制。着力推动一批关键技术装备的统型统配、认证认可、成果转化和示范 应用。加快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等军工技术装备向应急领域转移转化。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以国家级实验室建设为引领,加快健全主动保障型安全技术 支撑体系,完善应急管理科技配套支撑链条。整合优化应急领域相关共性技术平 台,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统筹布局应急科技支撑平台,新增具备中试以 上条件的灾害事故科技支撑基地10个以上。完善应急管理领域科技成果使用、 处置收益制度,健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的激

30、励机 制,推行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增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等国际组织的合作,推动 构建国际区域减轻灾害风险网络。有序推动“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 理国际合作机制建设,创办国际合作部长论坛。推进中国一东盟应急管理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装置、科研基地(中心)建设。(二)构建人才集聚高地。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目录清单,拓展急需紧缺人才培育供 给渠道,完善人才评价体系O实施应急管理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 加强应急管理智库建设,探索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和重特大突发事件首 席专家制度。将应急管理纳入各类职业培训内容,强

31、化现场实操实训。加强注册 安全工程师、注册消防工程师等职业资格管理,探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国家职 业资格证书衔接机制。依托应急管理系统所属院校,按程序和标准筹建应急管理 类大学,建强中国消防救援学院。鼓励各地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应急管理专业 院校和应急管理职业学院。加强应急管理学科专业体系建设,鼓励高校开设应急 管理相关专业。加强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应急管理人才培 养。实施高危行业领域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提升行动,严格执行安全技能培训合格 后上岗、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积极培养企业安全生产复合型人才和岗位 能手。提升应急救援人员的多言多语能力,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志

32、 愿服务组织等力量建设专业化应急语言服务队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那么,坚持好干部标准,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 组织路线,建立健全具有应急管理职业特点的“选、育、管、用”干部管理制度, 树立讲担当重担当、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选优配强各级应急管理领导班子。 将应急管理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必修内容,开发面向各级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 能力培训课程。完善应急管理干部素质培养体系,建立定期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 提升应急管理系统干部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加大专业人才招录和培养力度,提 高应急管理干部队伍专业人才比例。推进应急管理系统、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 伍干部交流,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培养和选拔

33、使用。建立健全符合应急管理职 业特点的待遇保障机制,完善职业荣誉激励、表彰奖励和疗休养制度。(三)壮大安全应急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深化应急管理科教产教双融合,推 动安全应急产业向中高端开展。采用推荐目录、鼓励清单等形式,引导社会资源 投向先进、适用、可靠的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加快开展安全应急服务业,开展 智能预警、应急救援救护等社区惠民服务,鼓励企业提供安全应急一体化综合解 决方案和服务产品。推动产业集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各具特色的安全应急产业集聚区,加强国 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形成区域性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充分发挥 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作用,提升

34、重大突发事件处置的综合保障能力,形成 区域性安全应急产业链,引领国家安全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安全应急产品生产制 造和安全应急服务开展。支持企业开展。引导企业加大应急能力建设投入,支持安全应急领域有实力的企 业做强做优,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安全应急产业大型企 业集团,鼓励特色明显、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加速开展。(四)强化信息支撑保障。广泛吸引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集约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 系统。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强化数 字技术在灾害事故应对中的运用,全面提升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空、 天、地、海一体

35、化应急通信网络建设,提高极端条件下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 绿色节能型高密度数据中心,推进应急管理云计算平台建设,完善多数据中心统 一调度和重要业务应急保障功能。系统推进“智慧应急”建设,建立符合大数据规划要求,“十四五”时期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 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系统 观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 不移贯彻新开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 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统筹开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开展为主题,以防范化 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

36、现代化,坚决遏制重特大 事故,最大限度降低灾害事故损失,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 稳定,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安全 保障。规划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依法治理、精准治理、社会共治,到2025年,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统 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响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 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能力体系,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体制机制 不断健全,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全面加强,应急管理法治水平、科技信息化水平和 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自然灾害防御

37、水平明显提升,全社会防范和应对处置灾害事故能力显著增强。到2035年,建 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大国应急体系,全面实现依法应急、科学 应急、智慧应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规划部署了七方面重点任务: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治理模式。二是夯实应急法治基础,培育良法善治的全新生态。三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织密灾害事故的防控网络。四是加强应急力量建设,提高急难险重任务的处置能力。五是强化灾害应对准备,凝聚同舟共济的保障合力。六是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增进创新驱动的开展动能。七是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围绕上述重点任务,规划安排了五类共十七项重点

38、工程。规划从加强组织领导、投入保障和监督评估等三方面保障实施,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开展规律的应急数据治理体系,完善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灾情管理、 统计分析、信息发布、灾后评估和社会发动等功能。升级气象核心业务支撑高性 能计算机资源池,搭建气象数据平台和大数据智能应用处理系统。推进自主可控 核心技术在关键软硬件和技术装备中的规模应用,对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数据实 施分级分类管理,建设新一代智能运维体系和具备纵深防御能力的信息网络安全 体系。九、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一)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以网格化管理为切入点,完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强人员力量配备,厘清 基

39、层应急管理权责事项,落实基层政府及相关部门责任。加强和规范基层综合性 应急救援队伍、微型消防站建设,推动设立社区、村应急服务站,培养开展基层 应急管理信息员和安全生产社会监督员,建立完善“第一响应人”制度。指导基 层组织和单位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引导乡镇(街道)、村(社区)防灾减灾基础 设施建设有序开展,增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应急功能。统筹防灾减灾救灾和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因灾致贫返贫。推动国家安全开展示范城市、全国 综合减灾示范县(市、区、旗)和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立工作,新增全国综 合减灾示范社区3000个以上,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加强 应急管理组织建设,推动监

40、管和服务向小微企业延伸。(二)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深化理论研究,系统阐述新时代应急管理的丰富内涵、核心理念和重大任务,编 发应急管理理论释义读本。选树、宣传英雄模范,发挥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 推动将安全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普及应急常识和自救逃生演练作为重 要内容。繁荣开展安全文化事业和安全文化产业,扩大优质产品供给,拓展社会 资源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渠道。推动建立公众安全科普宣教媒体绿色通道,加强 基于互联网的科普宣教培训,增强科普宣教的知识性、趣味性、交互性。推动安 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推进消防救援站向社会公众 开放,结合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全国消防日等

41、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 宣教活动。建设面向公众的应急救护培训体系,加强“红十字博爱家园”建设, 推动建立完善村(社区)、居民家庭的自救互救和邻里相助机制。推动学校、商 场、地铁、火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箱和体外除颤仪。做好应急状态下的 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三)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实行企业安全生产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信用修复机制,依 法依规公布安全生产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并实施失信联合惩戒。支持行业协会 制定行约行规、自律规范和职业道德准那么,建立健全职业规范和奖惩机制。鼓励 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和保险机构参与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管理咨询、 检验检

42、测、预案编制、应急演练、教育培训等活动。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市场 化改革,支持第三方检测认证服务开展,培育新型服务市场。强化保险等市场机 制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 的风险分担机制,大力开展巨灾保险。鼓励企业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丰富应 急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品种。十、实施重大工程工程,夯实高质量开展的安全基础(一)管理创新能力提升工程。1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建成国家应急指挥总部,完善调度指挥、会商研判、模拟推演、业务保障等设施 设备及系统。按照就近调配、快速行动、有序救援的原那么推进区域应急救援中心 工程建设,健全完善指挥场所、综合救援、物资

43、储藏、培训演练、装备储藏、航 空保障场所及配套设施。建设综合应急实训演练基地,完善室内理论教学、室外 实操实训、仿真模拟救援等设施设备。完善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工作条件。推 进国家、省、市、县四级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和地方应急指挥平台示范建设,实现 各级政府与行业部门、重点救援队伍互联互通、协调联动。建设重点城市群、都 市圈应急救援协同调度平台。2 .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建设。制定执法装备配备标准,配齐配强各级各行业领域安全监管监察执法队伍装备, 持续改善执法工作保障条件。提升安全监管监察执法大数据应用水平。建成危险 化学品、矿山、城市安全、金属冶炼、油气等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升级 优化危险化学

44、品登记管理系统。建成矿用新装备新材料安全准入分析验证实验室 和火灾事故调查分析实验室,完善设备全生命周期认证溯源管理系统。充分利用 现有设施,完善监管监察执法装备测试、验证、维护、校验平台和智能化矿山安 全监管监察辅助决策支撑平台,加强省级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实验室和分区域 安全生产综合技术支撑中心实验室建设。(二)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3 .灾害事故风险区划图编制。开展全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编制第六代全国地震区划图。开展全国地质灾害风 险普查,编制全国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开展台风、暴雨、暴雪等 气象灾害和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风险调查,编制不同尺度的危险性分布和风 险评估分布图。

45、开展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专项调查。研发区域综合风险评估、 自然灾害与事故灾难耦合风险评估等关键技术,编制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重 大风险评估和情景构建等相关技术标准。建设灾害事故风险调查、典型风险与隐 患排查数据库,建设全国灾害评估与区划系统。4 .风险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建设国家风险监测感知与预警平台,完善地 震、地质、气象、森林草原火灾、海洋、农业等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增加重点区 域自然灾害监测核心基础站点和常规观测站点密度,完善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 系统。建设沙尘暴灾害应急处置信息管理平台,在主要沙尘源区试点布设沙尘暴 自动监测站。升级覆盖危险化学品、矿山、烟

46、花爆竹、尾矿库、工贸及油气管道 等重点企业的监测预警网络。推进城市电力、燃气、供水、排水管网和桥梁等城 市生命线及地质灾害隐患点、重大危险源的城乡安全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加快完 善城乡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公共信息平台,整合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 行业领域监测系统,汇聚物联网感知数据、业务数据以及视频监控数据,实现城 乡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一网统管”。建设基于云架构的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 信息发布系统。稳步推进卫星遥感网建设,开发应急减灾卫星综合应用系统和自 主运行管理平台,推动空基卫星遥感网在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管理中的应用O 5.城乡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地震易发地区学校、医院、体育馆、

47、图书馆、养老院、儿童福利机构、未成 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精神卫生福利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等公共设施和农村房屋抗 震加固。推动基于城市信息模型的防洪排涝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设。在重点城市群、 都市圈和自然灾害多发地市及重点县区,依托现有设施建设集应急指挥、应急演 练、物资储藏、人员安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城乡公共消 防设施和城镇周边森林草原防火设施建设,开展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地方森林草 原消防队伍、企业专职消防队伍达标创立。加强农田、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 公路、隧道、乡镇渡口渡船隐患整治,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高速公路护 栏提质改造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深入推进农村公路平交路口 “

48、一灯一带”示范 工程。开展行业单位消防安全示范建设,实施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城市 地下轨道交通、石油化工企业、老旧居民小区等重点场所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场 所消防系统改造,打通消防车通道、楼内疏散通道等“生命通道”。6 .安全生产预防工程建设。实施化工园区安全提质和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改造工程,以危险工艺本质安全提 升与自动化改造、安全防护距离达标改造、危险源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为重点,推 进化工园区示范创立,建设化工园区风险评估与分级管控平台。推进城镇人口密 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开展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和水害、火灾、冲击 地压等重大灾害治理。基本完成尾矿库“头顶库”安全治理及无生产经营

49、主体尾 矿库、长期停用尾矿库闭库治理。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融合应用工程, 建设行业分中心和数据支撑平台,建立安全生产数据目录。(三)巨灾应对能力提升工程。7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依托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一批国家级特种灾害救援队、区域性机动救 援队、搜救犬专业救援队,在重点化工园区、危险化学品储存量大的港区所在地 建设石油化工、煤化工等专业应急救援队。实施综合性消防救援装备现代化工程, 补齐常规救援装备,升级单兵防护装备,加强适用于极端条件和特种类型灾害事 故的单兵实时监测、远程供水、举高喷射、破拆排烟、清障挖掘等先进专业装备 配备。支持区域中心城市、中西部地区和东北三省消防救援战勤装备物资建设, 支持“三区三州”消防救援站配备高原抢险救援车等专用车辆装备。建设国家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