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6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1 .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2 .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3 .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创造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L放大镜的作用2 .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放大镜的特点【教学难点】探究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透明、中间厚边缘薄的共同特 点【教学过程设计】一 .引入:1 .出示一个放大镜,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2 .在黑板上画一个小A,用放大镜观察它,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 现象,字母A被放大了吗? ”3 .在科学课的学习中,我们经常用到放大镜,我们曾经用它观察过什么? 用放大镜观察和用肉眼观察有什么不同?人
2、们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呢?带着 这些问题,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放大镜”。二 .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 .小组讨论活动:有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放大镜的作用是什么?2 .在课本第2页的网状图中填写讨论结果3 .小组代表汇报交流三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 .请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关于放大镜使用的两种方法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教学目标】1 .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2 .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用图画和文字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 胞。3 .能够比照洋葱表皮细胞与死亡的软木细胞,认识植物细胞的特点。【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用图画和文字记录观察到的
3、洋 葱表皮细胞。【教学过程设计】一、聚焦L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细胞吗?(板书:细胞)4 .学生说说自己对细胞的了解。5 .你想不想亲眼看一下细胞?今天我们就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说一说对细胞的初步认识,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细胞 认识的前概念,视情况进行后续教学。然后顺势提出“你想不想亲眼看一下细胞” 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二、探索(-)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1 .谈话:怎样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呢?我们不能直接拿洋葱来观察,要先制作 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明确制作要求。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需要把洋葱表皮做成薄而 透明的玻片标本。2 .认识制作材料
4、。清水:滴在载玻片上,使标本舒展。碘酒:染色。滴灌:吸取清水,吸取碘酒。12载玻片:放置标本。盖玻片:盖住标本。吸水纸:吸取多余水分。镶子:撕下洋葱表皮,夹取盖玻片。小刀:切洋葱,划“井”字。3 .学习制作方法。教师演示或观看制作视频,分步骤讲解制作要求及要点,具体制作方法如下:(1)撕下一小块洋葱表皮。(2)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中间滴一滴清水。(3)用镜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 不能折叠。(4)用镶子夹取盖玻片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 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5)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让碘酒尽量渗 透到洋葱表皮
5、细胞。(6)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和碘酒。简单概括为:撕一滴一展一盖一染一吸。(板书)4.领取材料,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条件允许的可以每人一套材料,每人动手操作。(在制作过程中,局部学生撕的表皮不够理想,需要教师巡视指导;局部学 生的盖玻片容易碎裂,要多准备一些。)(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 .谈话:完成了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制作,接下来我们就要用显微镜来观察 To还记得怎样使用光学显微镜吗?下面来复习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使用步骤:安放一对光一上片一调焦一观察。考前须知:先对光再上片;先用低倍物镜,再用高倍物镜;镜筒先下 降,再上升;观察时双眼睁开,用左眼看目镜;显微镜中看到的图像与
6、真实 物体方向相反。2 .利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并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 细胞。(四人小组一台显微镜,条件允许的也可以两人一台)要求一边观察一边13记录。因为没见过洋葱表皮细胞,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会出现误认,最好在大屏幕或 黑板上呈现洋葱表皮细胞的图片,便于学生比对观察。(三)认识洋葱表皮细胞1 .谈话:观察了洋葱表皮细胞,下面请大家拿着自己的观察记录,向同学们 介绍你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是什么样子。交流观察、记录的洋葱表皮细胞。学生将自己记录的洋葱表皮细胞向全班进行展示,描述自己的发现。2 .讨论:同学们展示的洋葱表皮细胞有哪些共同点?学生会比拟集中于细胞的形状、细胞的外壁、
7、细胞的大小、细胞核等结构。 教师需要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加以引导,特别需要强调看到的颜色不是洋葱 表皮细胞原本的颜色。3 .小结: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如果条件允许,老师可以利用电子显微设备在白板屏幕上展示洋葱表皮细胞, 然后再介绍细胞的特点;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利用课件中的洋葱表皮细胞图片 进行介绍。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核等。三、研讨过渡: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我们来了解 一下他发现细胞的过程。1 .出示胡克发现细胞的资料(也可以阅读教科书第10页的资料),学生阅 读。2 .讨论:胡克发现的软木细胞与我们观察的洋葱表皮细胞有哪些相同?有哪 些不同?相同:
8、都有细胞壁。不同:胡克发现的是死亡的细胞,没有细胞核;它们的形状、大小也不相同。四、总结1.请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1)学习并制作了洋葱表皮玻片标本。(2)观察了洋葱表皮细胞,认识了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142,拓展:认识了解更多的植物细胞。【板书设计】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方法:撕一滴一展一盖一染一吸5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教学目标】1 .观察几种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细胞。2 .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3 .阅读资料,了解细胞对生物的作用。【教学过程设计】一、聚焦L提问: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细胞组成的,那么,其它生物是否也是由细胞 组成的?如果是,这些细胞的形状会是怎样的?4 .揭示课题:
9、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微小世界,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二、探索1 .出示观察的装片:以4人小组为单位,教师为每组搭配好四种装片。建 议两种动物装片、两种植物装片。1 .蚕豆叶上表皮装片“2.花粉萌发装片一3.植物根尖纵切装片4.运动神经元装片“5.骨骼肌纵切装片6.人血涂片。152 .介绍实验要求。(1)有条件的情况下,两人一组,轮流观察。(2)边看边画。用图和简单的文字记录细胞的形态结构。(3)依据表现,获取更多装片。如果提前完成,可以向老师要其它生物装 片。3 .简单回顾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醒考前须知。(1)步骤:取镜一对光一上片一调焦一观察记录。(2)注意:切片标本轻拿轻放。4 .学生
10、开始观察记录,将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5 .教师巡视指导。(1)关注学生操作显微镜是否准确。(2)关注是否做到 边观察边记录。假设存在困难,可以适当放宽要求,但务必要求画图要真实客观, 不能凭空想象。(3)关注如叶片表皮的气孔、植物花粉、人血细胞、蛙卵等单个 细胞形态较为清楚的记录单,并让学生将这些细胞形态在黑板上进行板画。三、研讨1 .请学生上台描述黑板上所画的生物细胞名称并指认单个细胞的形状特点。 可以用句式引导:我观察的是细胞,它的形状有点像。2 .请学生观察比拟黑板上的这几种生物细胞,以及自己在小组里观察的细胞, 你有哪些发现?植物和动物的细胞形态一样吗?在同一株植物或同一种动物中,
11、不同部位的细胞形态一样吗?得出结论:(1)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结构是不一样的。(2)同一生物,不同部位、不同组织的细胞形态结构也是不一样的。3 .以人体中的细胞为例:利用课件出示各种组织的单个细胞,以及由单个细 胞组合成的整个组织,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体各部位其实都是以细胞为单位组成的, 进而引导学生明白,我们人类的身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4 .小结:动物、植物也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也就是说,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的。四、拓展1 .我们知道,生物体不同部位有其不同的功能与作用。而不同的部位都是 由不同形态的细胞组成的,那是不是意味着不同形态的细胞,也有着不同的功 能呢?162 .以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为
12、例,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了气孔,是气体、水分进出的通道;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3 .向学生简单介绍细胞的其它作用,如细胞在生物体中具有呼吸、消化、 运动、遗传、排泄、生长等作用,不同部位的细胞承当着不同的作用。5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学生活动手册中,需要让学生用图 或文字记录所观察到的细胞。由于课堂 观察时间有限,故表格只设计了三行,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显微镜的能 力水平增加或删减所要记录的数量。在记录形式上,建议让学生用画图林本名林现里记录(用示怠用和文字A示)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用显微镜观察更多种类的体细胞标本.把我们泞到的细胞用图和贪单 的文字记
13、录下来。的方式尽可能多地记录单个细胞(包括其内部)的形态。考虑到观察时间有限, 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画图不必过于精细,画出大致的细胞形状轮廓即可。用文 字描述时,除了要记录细胞的形态,还可以描述其分布排列情况,如排列紧密或 分布稀疏等。6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教学目标】1 .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小的生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它们的 形态和行为特征。2 .对照资料识别水中常见的微小生物名称。【教学过程设计】这节课需要的水样,教师要提前准备好,可以是河沟里的水,也可以是鱼缸 里的水,还可以是提前培育过微生物的水。一、聚焦1 .回顾显微镜的作用。说一说使用显微镜的操作步骤,以及镜头下所能看到的物
14、体情况。逐步引导 学生扩展认识,显微镜不仅能看到细胞,还能看到微小的物体,甚至能发现我们17 周围许多微小的生物。2 .出示课题:在我们身边有鱼和水草的池塘里,也有许多微小的生物。它们 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在聚焦环节,以谈话复习的方式引入教学主体,是为了让学生的 学习思维有一个阶梯式开展,并将学习注意力更快集中到“寻找认识水中的微小 的生物”上。二、探索1 .引言:对于微小的生物来说,一滴水就是一个世界,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 “被忽视”的世界。2 .布置观察内容。出示除了显微镜之外所需的实验器材:烧杯、滴管、载玻片、盖玻片、镶子、 吸
15、水纸、脱脂棉纤维。(2)教师取出准备好的水,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水的来源,是取自池塘、 鱼缸,还是提前培育的。(3)提醒:“我们拿起杯子,能用眼睛直接看到水中有什么东西吗? ”可以 让学生拿起装水的容器,用肉眼直接观察一下水中是否有一些微小的物体。试着 请学生说说这些微小的物体有什么特征,如有些是漂浮不动的,有些是会运动的, 有些是颗粒状或者团状、带状的如果有,就描述一下;没有,也不强求。需 要注意的是,这些微小的物体不一定都是微生物,有些可能只是灰尘微粒或者杂 质等。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对水中微小的生物有一个直观的印象,那种能 看到但是又看不清的状态,更能刺激学生去探索。3 .学生利
16、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1)制作微小的生物的装片。演示”制作微小的生物的装片”的过程。可以是教师直接示范操作,也可 以用视频播放演示。具体操作:用滴管在水样中靠近水面处取水,滴管竖直在载玻片上滴水,然 后镶子夹取盖玻片盖上,最后用吸水纸吸取多余水分,玻片制作完成。补充说明:为了限制某些水生物的运动,可以事先在载玻片上放一些疏散的 脱脂棉纤维,把水滴在纤维上,便于观察。不建议滴药水,这样会杀死水中的微18 小生物。学生动手制作“微小生物的装片”。完成制作后,相互之间看看装片的制 作情况。检查是否充满气泡,放的纤维是不是太多,位置是不是不正。(2)学生观察并记录。要求学生把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
17、小的生物画下来,要有初步的轮廓,要有 比拟典型的局部特征,配上文字说明或符号。可以画在活动手册或自制学习单上。提醒学生: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微小的物体不一定都是生物,有些可能只 是泥沙或碎屑,要注意辨识。对照认识。学生把自己观察的微小的生物画完后,对照教科书第16页中的微生物图片 进行识别,确定相应的名称。如果不能确定,那就再查查其他资料。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发一些微小生物的图片、文字等补充资料,如水蚤、钟 形虫、草履虫、变形虫、线虫、新月藻、衣藻等,扩充学生的认知,方便学生识 别。三、研讨1 .展示交流:在交流中需要让学生逐渐明确这种生物的名称、基本特征(如 会运动、能繁殖、有生命、会排泄、需
18、要食物等)和构成(由细胞构成的)。适 时板书其名称、特征,可以画一些简图。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种类有限,观察的清晰度不高,所以在认识上还是 比拟模糊。教师可以再提供一些比拟清晰的图片或者动态的视频来加深学生的认 识。一边播放一边介绍水中微生物的典型特征。2 .讨论:我们根据什么识别出它们是生物的?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之前板书的一些特征,明确微小的生物也具有运动、排 泄、需要食物甚至会繁殖等特征,这些都是有生命的表现,所以它们也是生物。这些生物与我们能直接看到的鱼虫鸟兽相比,体型实在是太小了,但它们都 是有生命的微小个体,所以称为“微生物”。设计意图:研讨环节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19、呈现更多信息。 在不断积累的信息中,逐渐完善对水中微小生物的界定和认识。四、扩展1 .资料阅读:资料介绍荷兰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了19微生物,发现了另外一个更小的世界。2 .展开联想:水中有大量微生物存在,在其他环境中,如空气中、土壤中, 科学家也都发现了各种形态的微生物。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无数未知的微生物,等 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微生物是不是都是小到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到呢?其实不 然,绝大多数微生物确实很微小,但也有例外,如木耳、蘑菇等,我们都比拟熟 悉,我们都能直接用眼睛看到它们,它们也是微生物。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水中确实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虽然它们的形
20、态各不相同,但是具有跟生物一样的基本特性,它们也是我们整个环境中的一部 分,只是不容易被我们发现。6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微生物草履虫:像鞋子会运动能繁殖线虫:细长会运动水蚤:小虾米身体内部在不停流动【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学生填写表格时,“名称”项,能直接 写出最好,也可以结合资料,对自己观察的 微小生物进行识别,根据特征确定其身份。“它的样子”项,可以让学生根据看到的真 实情况画下来,同时在觉得必要的地方进 行标注,如用文字和符号进行标注,说明某 个部位的颜色、大小的变化、动态的轨迹等,只要是能表达出观察到的现象,能 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就行。“它的特点”项,可以从形态、运动方式及速度快 慢、外形
21、是否固定等方面进行描述。7微生物与健康【教学目标】1 .能够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20 示它们之间的关系。2 .能够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资料收集和交流研讨知道微生物与我们的健康生活有密切关系。 难点:能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和交流。【教学过程设计】课前活动:课前师生要共同收集有关人类在探索微生物取得成果方面的资料。 为了提供的资料比拟全面,教师课前拟订一些专题,如医药、食品、污水和垃圾 处理、农业新品种改良等专题,把学生分成几个专题小组,从不同方面去收集资 料。在收集资料时,注意不要仅限于人类探索和利用
22、微生物方面的成果,其他如 冶金、地质、微电子、侦缉、探索物质内部微小结构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也可收集。一、谈话导入1 .谈话:自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后,有许多科学家对各种微生物进行了观察 和研究。随着光学显微镜的开展和电子显微镜的创造,人们看到了更多的微生物, 包括发现很多细菌、病毒。让我们来看一看显微镜下的一些微生物吧。2 .课件展示。谈话:随着对微生物的观察和研究,也引发了许多科学的新发现和技术的创 新,由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微生物与人类的健康的关 系。3 .揭示课题:微生物与健康。微生物与医药1 .出示资料:新型冠状病毒来了,怎么办?2019年12月,在某地区
23、陆续出现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人,有的病人只是发烧、 咳嗽,有的很快开展成肺炎,有的那么更为严重,甚至死亡。2020年1月,实验室 利用电镜检测,从病例样本中别离出致病病毒,确认这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传 染性比拟强,并获得该病毒的全基因序列。2020年2月,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把该病毒命名为SARS-C0V-2。在2020年1月到7月期间,由于缺乏针对该病原 体的有效抗病毒药物,同时有些地区疫情防控措施欠缺,造成全球1700多百万 人受到感染,60多万人死亡。212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3 .出示课件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
24、 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小组活动:用眼睛看科学课本上的一幅照片,再用放大镜观察这幅照片。两次观察获 得的信息有什么不同?我们还有什么发现?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后才看到 的?(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播放用放大镜观察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的视频提问学生:“当用放大镜观察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时,你们观察到什么 现象?”小结: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四.放大镜的特点L提问: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呢?我们注意到它的特点了吗?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拟大呢?2 .小组探究活动:观察放大镜的特点给每
25、个小组提供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请学生观察比拟放大镜的特点和放大倍数3 .小组代表汇报交流4 .教师归纳总结:放大镜镜片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放大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观察范围越小5 .小组探究活动:广口瓶、烧杯、玻璃杯、水滴、塑料袋、烧瓶有没有 放大作用?给每个学生小组提供广口瓶、烧杯、玻璃杯、塑料袋、烧瓶和水,让 学生探究哪些物品具有放大作用。6 .小组代表汇报交流7 .问题讨论:(1)谈话:这里有一个名词一新型冠状病毒。如果人们感染普通致病病毒 或细菌,一般是怎么处理的?有关这些药物的创造,你了解吗?(2)全班交流。(3)谈话:过去,伤寒、鼠疫、霍乱等传染病到处肆虐,人类对此束手
26、无 策。例如,十四世纪五十年代,鼠疫曾经夺走欧洲2500万人的性命,占当时欧 洲总人口的1/3。随着显微镜的创造和不断改进,科学家发现疾病的元凶是病毒 和细菌,并研制和创造了对付病毒和细菌的药物和方法,使许多传染病的传播得 到了遏制,大大提高了人类的健康水平。请收集微生物与医药方面相关资料的小 组,和大家一起提供他们提供的人类研究微生物的过程及其在医药方面的成果。2 .专题汇报。(学生的资料板块,建议涉及亚历山大弗莱明和青霉素、疫 苗的产生、巴斯德的消毒法和灭菌法等)3 .交流:有关微生物与医药方面的事例,你还知道哪些?4 .小结:原来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例如,肺炎链球菌会引
27、起人们肺部炎症和支气管炎,伤寒杆菌会引起高烧和腹泻,等等。人类与微生物 不断斗争,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有效地遏制了传染病的肆虐,创造了各类抗生素, 并且创造了人工主动免疫等。三、微生物与食品1 .课件展示:馒头、面包为什么疏松、多孔?2 .谈话:微生物与我们的健康密切相关,有的微生物能直接提供给人类食物, 如木耳、蘑菇;有的微生物能帮助我们生产食物。你知道馒头、面包为什么疏松、 多孔吗?酸奶、酒、腐乳等,又是怎样制造出来的?3 .小组交流。请收集微生物与食物方面相关资料的小组,和大家一起提供他们提供的人类 研究微生物在食物方面的成果。4 .讨论:微生物对于食物都是有益的,对吗?认识霉菌和霉菌的生
28、长环境。5 .交流:怎样可以使食品保存时间更长?三、微生物与其他方面1 .出示资料:地球生物去哪儿了?谈话:地球上从古至今有无数的生物个体,它们死亡后又去了哪里?这与微22生物有关吗?2 .全班交流。3 .专题汇报: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4 .集体研讨:(1)微生物还在哪些方面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2)人类利用显微镜探索自然世界还有哪些成果?5 .引导学生了解袁隆平和杂交水稻。四、回顾与总结L谈话:人类研究微生物有这么多的成果,是建立在观察工具的开展的基础 上的。回顾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想想从古至今人类的观察工具是怎样开展的? 人们的观察范围又是怎样拓展的?2 .学生说一说观察工具的开展历程,
29、以及相应的观察范围的拓展情况,教师 引导学生形成工具开展过程的流程图。3 .小组交流: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我们印 象最深、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感到意外和惊讶的是什么?我们还有什么问题?4 .总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开展、社会的进步和 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局部,我们周围还有 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 的第2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1 .能用思维导图表达并整理已学的地球知识。2 .能通过制作模型表达、概括已学知识。3 .能从地球的结构、运动、气候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
30、题。【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不同材料,动手制作能表达各类地球知识的地球模型。23难点:提出感兴趣的关于地球的问题;能较准确地表达出地球结构、地球海 陆分布以及地球自转的特征。【教学过程设计】一、聚焦1 .看图引入。展示地球图片,让学生识别地球,并追问:“你之前学过哪些关于地球的知 识?你在科普书上又看过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你又有哪些萦绕心中的未解之 谜呢? ”2 .过渡。谈话:相信每位同学都了解过很多关于地球的知识,也会有一些感兴趣的问 题,你能不能把它们都写在活动手册上?设计意图:在问题抛出后,并没有让学生立即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让学生 把自己的所知与所想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给每一位学生独立
31、思考的时间,也是在 培养学生精细加工信息的习惯。二、探索活动一:写“我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提出想知道的关于地球的疑问”1 .明确活动要求。(1)可在学生活动手册中自行添加气泡。(2)按类别填写气泡图。(3)提出的问题下面留出空白,方便记录答案。2 .小组内交流“我们的认知”。学习新的知识,核对自己的分类是否科学,并修改自己的气泡图。3 .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在班级记录表上板书学生提到的地球知识以及科学问题。只记录问题, 不做解答。活动二: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1 .谈话:科学家探索此类问题时,会根据的知识,制作出初步的模型, 进行各种探究实验,寻找新知,并根据新的知
32、识不断修正模型。而且不同的模型24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那么,我们能依据的地球知识做一个地球模型吗?2 .讨论:我们能做什么类型的地球模型?表达地球的什么特征?3 .出示并介绍制作三种模型的材料;基于这些材料,学生思考如何表达地球 的特征。4 .动手制作模型。提醒学生一边制作一边对照阅读教科书中的“地球的结构”示意图的数据信 息。5 .组内展示“我的地球模型”。学生小组内介绍“我是如何制作模型的?我的模型表达了什么知识? ”认真 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比照观察模型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活动三:集体研讨1 .小组代表展示“我们的模型”。表达清楚“我们的模型”可能解释关于地球的什么知识。2 .比照不同
33、的模型,说出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不同模型表达的地球知识不同,制作方法、材料也不同,适用的范围也是 不同的;模型的相同之处是都能表达某一类的地球知识,都有地球的基本特征, 都能用于科学研究。3 .“我们的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使模型更精确地表达地球知识;让模型更美观;从材料方面改进制作方法; 增加表达的知识内容以增强模型功能。三、拓展1 .提问:地球仪是我们最常用的地球模型,它与我们制作的模型有什么不 同?它又表达了哪些知识?2 .小组观察地球仪。3 .学生发表观察结果。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复习了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和大气层 组成的;地球的外表分布着陆地与海洋;地球
34、仪是最常见的地球模型,地球仪能 转动。另外,我们知道了模型是研究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常用工具。今天我们 制作的地球模型将会在我们后续学习的探究实验中继续使用。252昼夜交替现象【教学目标】1 .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2 .能基于假设,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成因的 假设。【教学重、难点】重点:用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并了解他人的假设。难点:在认真聆听其他小组汇报后,思考并归纳出各种假设的本质区别是地 球运动状态不同。【教学过程设计】一、聚焦1 .看图引入。观察一座城市的白天与黑夜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哪一局部表达的是白昼和哪 一局部表达的是黑夜
35、。观察一张昼夜交替的动态图片和一个太空视角的地球昼夜交替的动画,让学 生说出这种现象是昼夜交替现象。2 .过渡。谈话: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上演,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这种 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二、探索活动一:学生表达自己的解释1 .谈话:如果没有太阳光的照射,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如果地球是个透明 的球体,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这些都是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必要条件,它还 跟什么因素有关?请把你的观点用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中。2 .学生在活动手册上把自己的假设用图画表达出来。暂时没有想法的学生, 提示其阅读教科书上的常见假设。3 .交流我们的想法。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认真聆听他人的观点,并就
36、他人的观点开展研讨,在思考 他人的观点后,修改和补充自己的想法。26设计意图:在问题抛出后,不让学生直接在全班说出自己的观点,而是让学 生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这是为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交流观点的环节能 让学生在与他人观点碰撞中,产生新认知。有了新的认知,才能让学生产生亲自 做模拟实验去验证哪种假设才是真正的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因素以及哪种假设 才是与事实相符的动力。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我们的假设1 .明确实验要求。(1)实验目标是验证我们的假设是否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2)昼夜交替现象出现的判断标准。(3) 了解实验材料,思考实验操作步骤。2 .模拟实验验证假设。3 .交流我们实验的结果。
37、4 .提问并总结。提问:你的假设成立吗?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小组内统计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各种假设,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最 后分析它们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每位学生不仅要独立完成验证自己的假设的模拟实验,还要认真 观察他人的实验,聆听他人的观点,让学生对每一个观点都有充分的认识,最后 在研讨环节分析出它们的本质不同是因为地球的运动状态不同。活动三:集体研讨L小组代表展示我们的假设。按假设类别,分别请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教师统计每一个假设是否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5 .全班分析班级大记录表,找出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的不同之处。学生观察班级大记录表
38、,小组讨论,汇报不同之处。教师小结:每种假设本质的不同就是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不同。6 .谈话:我们该如何进一步确认哪种假设是正确的?研究确定地球的运动状态,才能确认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27 循环往复,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经过探究,我们发现有多种假设都能解 释它的形成原因。经过研讨,我们发现必须先研究、确定地球的运动状态,才能 确定哪一种假设与事实相符。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目标】1 .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 关信息。2 .能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
39、决问题,形成自己最终的观 点。【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阅读材料,认识地球的运动状态,了解“日心说”的主要观点, 并利用它指导模拟实验,最终成形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解释。难点:认识“日心说”的科学性的证据,理解两种学说的推理过程。【教学过程设计】一、聚焦1 .谈话引入。通过上节课的模拟实验,我们发现,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 它们的本质不同是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的不同,只有明确地球的运动状态, 才能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2 .过渡。谈话:关于地球的运动状态,历史上有过两种非常经典的学说,让我们走进 历史,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二、探索活动一:阅读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1 .
40、明确活动要求。方法:比照阅读两种学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要求:一边阅读一边记录关键信息。思考:两种理论模型的科学证据有哪些,小组内交流阅读心得。28总结:地球真实的运动状态。2 .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开展,在同学面前发表各自的学 说观点,并解释是如何让其观点更有说服力的。3 .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学生代表发表学说观点并出示让学说观点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教师板书,记录学说中的地球与太阳运动特征。4 .小结:地球绕地轴自转,周期是24小时,并同时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 即公转,周期是365天。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1 .谈话:既然大家都认为哥白尼“日心说”中的地球运动规律与事实
41、相符, 那么,我们就按照“地球绕地轴自转,周期是24小时,并同时绕着太阳做圆周 运动”的观点再次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2 .改进我们的地球模型。(1)用一根铁丝贯穿地球模型的南北,当作地轴。(2)在地球模型的几块大陆上,分别贴上几个反光小圆片,并给小圆片标 号。(3)用强光照射地球模型,并让地球模型自转。3 .学生模拟实验,并用组图形式记录其中一个反光小圆片位置的昼夜交替 全过程。活动三:集体研讨1 .提问:本次模拟实验与上节课的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2 .提问: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组图,并陈述自己的解释。教师把学生的解释用组图形成表达在黑板上。设计意图:这是昼夜交
42、替现象成因探究的终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解 释能充分反应学习效果。三、课堂小结通过阅读材料,我们知道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中有过两个非常经典的学 说,即“地心说”和“日心说”。我们认为哥白尼的“日心说”与事实相符,并29依据地球自转且绕太阳公转的特点,用模拟实验的方式验证“日心说”的真实性, 证明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最终原因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结合我们的生活常识,你 还知道哪些相关的科学知识?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目标】1 .能运用“地球椅”模拟实验的体验,并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 特点。2 .能运用各种实验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教学重、难点】重点:模拟实验证明地球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转,
43、然后得出北京比乌鲁木齐 先看到太阳的结论。难点:“地球椅”实验条件要求较高,不容易获得好的实验效果。学生原有 知识储藏缺乏,生活体验缺乏,影响相对运动的理解,进而影响学生理解太阳的 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西向东转的关系。【教学过程设计】一、聚焦1 .看图引入。播放一张昼夜交替的动态图,提问:“地球不停地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那么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相同吗? ”学生回答下列问题。2 .过渡。谈话: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是有先后的,那么,我国的北京和乌鲁 木齐,哪座城市先迎来黎明呢?设计意图:在问题抛出后,学生必定认为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是不同 的。有这个共认,研究北京和乌
44、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二、探索活动一:谁先看到“太阳”1 .猜想。30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2 .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3 .模拟实验。实验组:小组成员手拉手围成圈模拟地球,一位学生贴“北京” “东”纸片, 一位学生贴“乌鲁木齐”“西”纸片。在围成圈的地上,中心画点模拟地轴,外 面画圈模拟自转轨道,一位同学站在圈外,举着红色圆卡纸模拟太阳。请大家按 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记录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 慢慢转动,记录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观察组:记录实验结果。4 .研讨“谁先迎来黎明”。观察组成员汇报实验结果
45、,教师在班级大记录表上记录结果。5 .小结。如果地球自西向东转,北京先迎来黎明;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转,乌鲁木齐先 迎来黎明。只有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才能知道谁先迎来黎明。活动二:转椅体验活动1 .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坐在汽车上看到两边车窗外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 车向东,树木向西;车向西,树木向东。2 .让学生说出坐在转动的椅子上,看到的周围物体是什么运动规律。椅子自西向东转,周围的景物会自东向西转;椅子反转,景物就会自西向东。3 . “地球椅”模拟实验。一位学生举着红色圆卡纸代表“太阳”,一位学生坐在椅子上,教师转动椅 子,学生说出“太阳”的运动方向。4 .推理: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东
46、升西落的,这说明地球的自 转方向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并汇报。5 .小结: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并且形成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6 .研讨: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活动三:利用地球模型验证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31(1)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人们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这是为什么?8.补充小知识: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 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 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 镜。五 .复习回顾本课主要知识点.结课:放大镜是一种常用的观察工具,我们借助放大镜可以探究更多 神秘的未知世界!2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标】1 .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2 .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用两个放大镜组装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用它进行观察记录。【教学过程设计】一、聚焦1 .每位同学发一张印有小字的纸片,观察上面写了什么内容。提问:(1)用肉眼观察,能看清纸片上的信息吗?(2)用放大镜观察,能看清吗?和肉眼观察有什么区别?2 .谈话:用肉眼观察,我们只能勉强识别纸上写的内容;用放大镜观察,我 们发现字放大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