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阅读专题一: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阅读专题一: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专题一: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 中的用法”,是古代文阅读中每年必考的两个考点。“常见”, 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120个,虚词规定为18个;“在 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 或用法。一、理解常见实词(-)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1 .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例: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 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 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 关系,“贤俊”是同义复
2、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 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 o “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 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 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 情怜悯”。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 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 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2 .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例: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
3、四个“意”呢?句 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的 “意”作主语,为名词,句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 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 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3 .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例:又以逾去,意不自得(郭)永以书抵幕府句的“逾”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遹” 同“谪”,“又以通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句的“抵” 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 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 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 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
4、。抵,送达。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上列三点, 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1 .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 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 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2 .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 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 等。3 .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
5、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 “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 “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 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 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 会解错。4 .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 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 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 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 义”,就会理解错误。
6、5 .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 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 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二、理解常见虚词(-)理解虚词用法的方法1 .全面复习,掌握常见用法文言虚词,大多“身尊数职”,一词多用。复习时应对使用 频率高的虚词的常见用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如“以“,可以作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拿”“凭借” “依据” “按照”。如“余船以次进”中的“以”应译 为“按照”;可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由于”“因“, 如“且以一璧之故
7、逆强秦之欢”中的“以“;也可以表示行为动 作的对象,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 “带领”, 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中的“以“。以” 还可以用作连词,用法与“而”相近,只是不表示转折。“以“ 作连词时,还可以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 “用来” “以致” 等,如“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以”,译为“用来”;还可 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以”可译为“因为 O只有通过全面复习,掌握其常见用法,考试时才能结合语境 作辨别。2 .根据语境,辨明具体用法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是基础,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是能 力。根据语境,先
8、要分析语境,分析具体的上下文,找出意义之 间的关系,方能辨别其用法。用“以”作例子来说明。“不愈于 养以遗患乎”一句中,“愈”通逾”,趣过,胜过,“养”养 蝗虫,放纵蝗虫“遗患”表示结果,据此可知“以”是连词,当 译为“以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根据“以” 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用来“孤违蹇叔,此辱二三子”,“辱二三子”的意思是:使你们遭 受羞辱,根据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 可译为“以致”、“因而”。(-)理解虚词应注意的问题1 .分清虚实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 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
9、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 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如“适”,在“贫贱有此女, 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 好” O2 .辨明用法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 种用法。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 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 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 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 动,“见欺”,即被欺。3 .分辨古今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 今天是
10、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 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 的原因”。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相同,所以入 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因,后两句可译为:他 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4 .注意特殊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 “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 ; y ,相当于“何 不”等。二是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 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 语气的重点在“矣”上。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 “于” 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