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同步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同步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选择题1. (2022 山东济宁模拟)唐朝在川西北地区(指四川省的阿坝州和甘孜州等高原藏区)实施 羁縻政策,广设羁縻府州并大量封授“首领”,同时辅以茶马互市、筑城及驻军,建立当地官 员的任期制和遴选机制。唐朝的羁縻政策()A.推动了国家统治区域的扩大B.表达了与内地一体化的治边思想C.缓和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D.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展2.“天可汗”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具有实质意义,意思是使许多弱小邻国或民族可以和平相 处、共存共荣。据此分析,唐太宗被拥戴为“天可汗”的原因是()A.轻赋省刑B.开明的民族政策C.广开言路D.任用贤良,提高行政效能3.
2、(2022 辽宁三模)清朝前期对新疆的经略治理规模和深度皆远胜于此前中原历代中央王 朝,其措施包括屯兵戍边、派遣移民入疆、设立官营商铺、兴办各种文化教育事业等。新疆 经济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展进步。据此可知清朝前期()A.朝廷认为陆防重于海防B.开发治理新疆符合民心民愿C.新疆主动学习中原文明D.新疆兴旺程度远胜内地(2022 广东珠海期末)明代的蔚州(今河北张家口地区)处在长城的沿线,城墙只有三面有 门,北面对着长城以外没有门,但蔚州的寺庙里能看到很多蒙古穿着打扮或是藏传佛教的形 象;蒙古在明代中后期开始也都逐渐地信奉了藏传佛教。该材料说明()A.明代实际控制了蒙古族地区B.晋商在其中发挥了
3、决定性的作用C.汉蒙紧张关系下的交流融合D.藏传佛教从根本上推动汉蒙交融4. (2022 湖北模拟)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从明代后期以至清朝的乾、嘉之际,中国帆船纵横 东西二洋,航行于远东海域的各大商埠和港口,贩洋贸易的规模和范围不仅前所未有,而且贸 易往来和竞争的对象更扩大至当时相继东来的列强荷兰和英国,这使得大量白银流入国内市 场。这()A.说明天朝体制渐趋解体B.得益于朝野掀起的商战浪潮C.有助于入超格局的逆转D.反映传统经济仍具一定优势(2022 山东泰安模拟)两汉和三国时期,中国的海上贸易已相当活跃;南朝宋时,各国商船 “泛海陵波,因风远至”,到梁代,广州“海舶每岁数至,外国贾人以通货
4、易”。阿拉伯史学家 记载,5世纪前半期,幼发拉底河畔的希拉城时常有中国商船远航至此同云集此地的各国商 人进行贸易。这说明当时中国的海上贸易()A.得益于统一王朝的支持B.是全球化贸易的组成局部C.未因内部政局动乱而中断D.受港口市舶司的统一管辖5. (2022 河北唐山三模)1618世纪,南海是东西方贸易的集中地,中国的朝贡贸易规那么被 世界各国普遍遵守,白银产量的一半也流入中国,南海因此有“东方地中海”之称。该局面的 形成主要得益于()A.农耕文明的兴旺B.郑和下西洋的推动C.海禁政策的松弛D.白银货币化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国际交通线。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
5、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传播到 了中国。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A.物种交流之路.商贸流通之路C.文明交流之路D.政治交往之路8 明太祖曾诏户部申禁交通外番之禁:“今两广、浙江、福建愚民无知,往往交通外番,私易 货物,故严禁之。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J据此可知,明朝当时实施的对外 政策是()A.海禁政策B.自由贸易C.重农抑商D.对外开放10.清朝实行限制对外贸易政策,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这 一政策()A.巩固了清朝的统治B.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C.促进中外经济交流D.防止了西方殖民入侵11.汉代董仲
6、舒认为三统循环是天意的显示,他提出“三统之变,近夷遐方无有生煞者,独中 国”,认为只有华夏族才有资格统治天下;隋代大儒王通提出:“天命不于长,惟归有德。夷狄 之德,黎民怀之。”上述变化反映出()A.中原王朝走向衰落B.儒家的民族思想日益开明C.儒家开始追求德治D.政府推行开化的民族政策.下面是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局部),由下表可知唐朝()时期民族/地区方式具体情况唐太宗东突厥战争东突厥汗国灭亡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西域设置机构设安西都护府唐玄宗回纥册封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粟末靴鞫册封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B.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C.开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D.以军事
7、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12 .元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从明代开始到清代,特别是雍正年间,在西南地 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局部土司被废除。“改土归流”的实质是在西南地区 ()A.实行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习俗的因俗而治B.官员选用由贵族世袭制改为朝廷委派任期制C.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的因地制宜管理D.设置与六部地位相同的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14. 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三月,康熙下令:“今罗刹复城盘踞,假设不速行捕剿,势必积粮 坚守,图之不易其令将军萨布素速修船舰,统领东北官兵驰赴边城以战。此战的胜利 ()A.切断了嘎尔丹去回部的通道B.为“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C.助推俄国接受中国
8、谈判建议D.使喀尔喀蒙古贵族臣服15 .据记载,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泉州知州连南夫奏请:“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抽解 物货,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J阿拉伯商人啰辛贩卖乳香达30万,纲首蔡景芳招诱舶货,收息钱达98万,都补授“承信郎”官衔。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了()A.海外贸易满足了贵族的物欲追求B.招徐外国货船可以增加官员政绩C.商品经济开展导致民众崇尚洋货D.政策调整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元狩二年,武帝令骤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击破匈奴,匈奴的昆邪王杀休屠王,并率 四万人来降,武帝以河西地置武威、酒泉两郡。从那时开始了河西长城的建筑。
9、摘编自罗哲文长城 材料二 新唐书记载:“举唐之盛时,开元、天宝之际,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 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J所谓“西过之”就是指唐朝经营西域的范 围超出了汉代。不仅如此,唐朝还在西域设置了一套比拟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巩固和加强了 对西域地区的控制,也为后代管理边疆地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所以说唐朝对西域的经营,应 该是7、8世纪西域史的最重要的内容。摘编自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 材料三 清朝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相继平息了准喝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统一了天山 南北,整个新疆地区被置于清王朝的统一行政管理之下。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实施军府制度, 设置伊犁将军和各参赞大臣
10、等中央派出官员,在汉族聚居地方实行州县制,在哈萨克族和蒙 古族主要生活区域实行札萨克制,而在广大维吾尔族聚居区那么继续实行伯克制度。鸦片战争 后,随着新疆内外形势的变化,伯克制度的废除成为必然趋势。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 正式宣布废除新疆的伯克制度。摘编自杨亚雄论清政府对新疆维 吾尔地区伯克制度的政策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在西域地区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西域 地区来说有何意义。材料二中的“一套比拟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 明西域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对新疆地区实行行政管理的特征。
1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废除 新疆伯克制度的时代背景。16 .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时因势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 巩固。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局部散到巴蜀等地。将军 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 的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界。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 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原住民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 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封建统治,
12、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两汉时期,在边疆设 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 书籍颁赐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任用大量士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 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 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根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特点。参考答案1 .答案D解析 唐朝在川
13、西北地区实施羁縻政策,既考虑了当地的实际,又移植了内地的制度,表达了 “因地制宜”的思想,这有助于加强唐朝政府对川西北的统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展,故D项正确;川西北地区本来就是唐朝的属地,不能说是国家统治区域的扩大,故排除A项; 从羁縻政策的具体措施来看,它与内地的治理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异,故排除B项;川西北地区 不属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区,故排除C项。2 .答案B解析“天子”是中原人民对统治者的称呼,“可汗”是草原民族对统治者的称呼,“天可汗” 说明唐太宗同时受到中原人民与少数民族的拥戴,说明他的民族政策得人心,应选B项。3 .答案B解析 据题意可知,清朝前期采用各种措施加强了对新疆的管理
14、,从而推动了新疆社会经济的 开展进步,由此可知开发治理新疆是符合民心民愿的,应选B项;材料中没有比拟信息,不能 说明陆防重于海防,更不能说明新疆兴旺程度胜于内地,排除A、D两项;C项说法在题干中没 有表达,排除。4 .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军事上,蒙古族和汉族的关系是比拟紧张的,但在宗教信仰上,蒙 古族和汉族走向交融,C项完整地表达了材料的意思;A、B、D三项都是对材料错误和片面的 理解,排除。5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中荷、中英海上贸易兴起,大量白银 流入中国,反映了传统经济仍具有一定优势,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并未说明天朝体制渐趋解 体,A项错误;洋
15、务运动期间系统阐述商战思想,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B项错误;这一时期 中国出口丝绸、茶叶、药材、瓷器等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换回大量白银,居于出超地位,故C 项错误。6 .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I,尽管期间中国经历了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动乱时期,但是中国的海外贸易并 没有中断,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实现短暂统一外,其他王朝都不是统一王 朝,A项错误;5世纪时,全球化贸易尚未出现,B项错误;市舶司是宋、元及明初政府在各海港 设置的,D项错误。7 .答案A解析 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应该是西方新航路开辟以后东西方贸易的表现,之所以大量白银 会流入中国,是因为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大量出口,这是
16、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兴旺的 产物,故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并没有长期推动对外贸易的开展,排除B项;中国明清时期海禁 政策日益强化,C项错误;白银货币化是建立在白银大量流入的基础之上,因果倒置,排除D项。 8.C从材料可以得此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文明交流之路,C项正确;A、B两项说法片面,排 除;D项材料没涉及,排除。9. A材料“今两广、浙江、福建愚民无知,往往交通外番,私易货物,故严禁之”表达的是明 朝的海禁政策,故A项正确;自由贸易和对外开放不符合史实,故B、D两项错误;材料没表达 重农抑商,排除C项。10. B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政策是闭关自守,这一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 世界先进的
17、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开展,使中国近代在世界上落伍,应选B 项,C项错误;闭关自守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抵御西方殖民入侵,但没有起到这样的效果, 故A、D两项错误。11. B董仲舒认为只有华夏族才有资格统治天下,而隋代王通的观点淡化了民族偏见,强调 德在少数民族中也存在,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开展,儒家的民族思想日益开明,B项正确;A项不 符合史实,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排除;C项错在“开始”,排除;题干没有体 现出政府推行开化的民族政策,排除D项。12. C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方式形式多样,既有战争,也有和亲和册封,这说明唐朝发 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C项正确;唐朝与
18、少数民族的交往主要目的是维护疆域稳定,排除A 项;战争只是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之一,排除B项;D项明显与表格信息不符,排除。13. B “改土归流”就是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 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实际上是废除了少数民族地区选用贵族世袭制, 改为朝廷委派制,这样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改土归流”不属于因俗而治,排除A 项;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在材料中并未表达,排除C项;理藩院和“改土归流”不是同一内容, 排除D项。14. C根据材料时间以及涉及的人物、地点可知,这里描述的是雅克萨之战,这一战役的胜利, 助推了俄国接受中国谈判的建议,
19、签订了尼布楚条约,C项正确;嘎尔丹活动在西北地区 而非东北,排除A项;“改土归流”是在西南地区实行的,排除B项;多伦会盟使喀尔喀蒙古贵 族臣服排除D项。15. D材料说明鼓励外国商人从事商业贸易,“收息钱达98万”表达出政策调整提高了政府 财政收入,D项正确;A项中贵族需求不符合题意,排除;招徒外国货船与民众崇尚洋货不符合 材料主旨,排除B、C两项。16. 参考答案措施:发动对匈奴的还击战争;设置郡县等行政机构加强管理;修筑河西长城。 意义:有利于抵御匈奴的袭扰;有利于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有利于促进西域地区经济文 化的开展。(2)具体内容:安西都护府,羁縻州府等。举例:唐朝高僧玄奘经过西域到天竺取佛经,为 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3)特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时代背景:西方列强企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阿古柏率 领军队侵占新疆地区;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 的控制。17. 参考答案措施:移民、筑城、设县。意义: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 区开展;促进民族交融;扩展疆域;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2)特点: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始终在民族统一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