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690745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 “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 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 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 任的艺术。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二 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

2、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 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 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 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 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 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 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

3、沧桑句便 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 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 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 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 中国诗歌的一种“常二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二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 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 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 度,这

4、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同时,在诗歌流传中,不论是诗人还是读 者,都当有一份倾听与吟诵的自觉意识,让诗歌无尽的气韵得以真正地传承与创新。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变”中 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摘编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有删改)材料二:C.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 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映眼。D.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由于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 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映眼。17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梦见春的到来,梦见

5、秋的到来”改为“梦见春和秋的到来”, 从语意上二者基本相同,但是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16. B 17.内容上,用两个“梦见”,反复突出小花做梦经历的不同季节;与 后一句“梦到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最末的花瓣上”构成排比,强调小花由春到秋再凋零的过 程。结构上,与下文“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形成季节上的呼应,为 后文小花蕴含希望的“笑”做铺垫。同时短句形成回环往复、节奏舒缓、韵味悠长的表达效 果。(二)语言文字运用n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段时间,人工智能“续写”名著的现象受到舆论聚焦。面对聊斋志异里的经典 故事,人工智能竟然创作出了

6、“蒲松龄笔下的狼袭击了多个城市却无人能敌”的现代式情 节。一时间,围绕着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产生了不少讨论。有人大胆预测:人工智能 可能会代替人类进行文学创作。其实,前几年流行一时的“AI写诗”就曾颇受舆论关注。文学创作是一种饱含作家对生命的审美体验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通过艺 术加工创作文学作品的精神生产,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深刻的个人思想情感,人 工智能的“创作”背后则是严密的逻辑与计算,人工智能仅凭数据计算不足以 ,其创作的上限,也只不过是精巧的“模拟创作”一一这些成果看起来像文学作 品,但本质上并不属于真正的创作。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当下人工智能写出来的作品就 算再“像样”,。

7、利用人工智能服务我们的生活,这个思路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也不必过于夸大人工 智能的创作能力。即便有一天,科学进步到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开展几乎所有繁重劳 动的地步,文学创作仍会是人类精神力量的宝贵园地。18 .下列诗句所用修辞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修辞相同的一项是()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C.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8. B19.人工智能写作现象早已有之;赋予文学作品以个人的思想情感;也不可能

8、取代人类的文学创作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党的 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 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作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团结奋 斗”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引人思考,给人启迪。作为刚刚踏入高中阶段的中学生,你是如何认识“团结奋斗”的?请结合自身经历和感 受,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团结为舟,奋斗为桨,行四海之路追溯历史,孟子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观诸今日,习

9、近平总书记也说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甚至,奥委会也在奥林匹克格言中加入“更团结”,倡导命运与共。纵观古今,团结奋斗一 直都被重视,也唯有团结奋斗才可行四海之路。你我团结奋斗路更宽。就像莎士比亚所说:“凡是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把他们紧紧 地团结在你的周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单枪匹马将寸步难行,善于运用众力则无 畏前行。你我团结方可使前行之路更平坦,行更易。上个月工艺比赛前,老师要求我们每个 宿舍出一个手工。我们做了一个房子,大家一起出钱买材料,谁会做哪方面就做,做自己力 所能及的事。成品做出的那一刻我们都很开心,因为这是一起

10、做的,有的人割东西不小心割 到指头,有的人不小心把胶滴在手上被烧皮,但最后作品是完美的,无人抱怨。团结协作, 不仅可以让我们自己体会到最美好的感觉,更可以为我们未来的人生之路打开一条宽广大 道。社会团结奋斗路更顺。一个竹篱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社会的前进离不开你我团结 一致向前走。不管是武汉的新冠疫情,还是河南的罕见特大暴雨,我们都能看到成千上万的 人选择捐款,有很多救援队来到武汉、河南,更有不远千里送来的救灾物资。大家心往一处 想,劲往一处使,全社会团结起来抗击灾难。终于,祖国大地又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当社会 团结起来劲往一处使时,不论是河南的暴雨带来的破坏,还是爆发疫情时带来的损失都被迅

11、速降低。社会团结奋斗方可使前行之路更通顺,更易行。国家团结奋斗路更广。“从本国优先的角度看,世界是狭小拥挤的。从命运与共的角度 看,世界是宽广博大的因为团结奋斗,小小的蚂蚁才能举起比自己重十多倍的食物;因 为团结奋斗,浅浅扎根的红杉才能不被大风摧倒。当今的世界是个多元化的世界,各国共有 一个地球,唯有国家团结,积极奋斗,才能让地球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世界是宽广的,唯 有各国加强团结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奋斗谋求发展,才能达到共赢的目的。国家团结奋斗方 可使前行之路更加宽广,更可行。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为了共同的目标,你我、社会、国家只有团结奋斗,才能不惧艰险,到达理想彼岸。让 我们以团结为

12、舟,奋斗为桨,行四海之路!诗歌写作“无中生有”,化不在场语言为在场语言;诗歌阅读“有中生无”,化在场语 言为不在场语言。“无”不是“没有”,而是潜藏的“有: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可见, “有” “无”同出而异名,并非对立。在场语言呈现于文字,不在场语言隐匿于字里行间或 文字之外。站在作者的立场,不在场语言是经验的一部分,他所面对的言欲尽却言不尽的 困难通过不在场语言得以解决;同时,作者依赖在场语言的创设来伸展不在场语言。站在 读者的立场,读者面对在场语言,必须试图打破它的在场,站在其边缘地带倾听那意犹未 尽的余音

13、。在场语言好比琴弦,不在场语言就是在恰当的指法下弹奏出来的飘浮于琴弦周 遭的余音,它们互相衬托,互相生成,描绘出动人的情调。诗歌中的在场语言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字词,只要有不在场语言,它就和世界有了联 系,它就不可能单独地被释义。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的互动,生成了汉语诗歌的空白结 构。空白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的对话,它以“至言无言”的方式为 诗歌命名。如同容器一样,诗歌的空白收留着诗歌的真义,空白结构是诗的深层结构。它 通过无言言说,展示了生命在时空中不受限制的恒久的运动。空白拒绝对诗歌作静止的解 说。诗在有文字处,诗之妙在无文字处。中国人深深懂得世界变动不居的道理,认为世界 的

14、深处是虚空,而虚空乃万物之源。万象皆从空中来又向空中去,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 画真正的画底,也是中国诗歌真正的诗底。西方油画连画底都要打上底色,不留空白,画 面上动荡的光、色彩和线条仍是视觉目睹的实;而中国画家用心之所在,正在空白,空白 使得画面上的一花一鸟、一树一木、一山一石都被缥缈的灵气环绕。即使是主张文以载道 的儒家诗学,也讲微言大义。空白作为中国诗歌的深层结构,具有接纳和倾出两种美学功能。“空故纳万境”,如果 进入诗歌的对象世界密不透风,就不可能“纳万境”。正是空白,留存了诗歌的气韵。诗歌 的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并存,并且互相转化,同时空白倾出万境。以无言的诉说把倾听 者带到一个陌生而

15、鲜活的世界中去。从某种意义上说,空白是安顿人类心愿之乡的精神空 间。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那空白处仿佛便是诗歌远望的故乡。诗歌空白结构的存在表明了诗歌文“意”的不可穷尽,任何一次释义,都只是诗歌文 本可能的一次解读。(摘编自何志汉语古典诗歌的在场语言与不在场语言,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因此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工B.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C.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和吟诵。 D.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

16、,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2 .下列对材料二中概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诗歌的写作和阅读,均涉及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在场语言为“有”,不在场语 言为“无二B.汉语诗歌的空白结构,是由诗歌的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互动形成的,并且两者存在着 对话的状态。C.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二者对立统一,它们相互依靠,互相衬托,互相生成,描绘出动 人的情调。D.诗之妙在于在场语言,又在于空白,它突破时空以无言的方式展示了不受时空限制的生 命的恒久运动。3 .下列琵琶行诗句中,你认为诗歌“留白”艺术最突出的一项是()A.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B.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C.别

17、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D.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4 .材料一在行文结构上清晰分明,请作简要概括。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谈谈在诗歌创作和传承中,我们可以借鉴哪些创作因 素。【答案】1. B 2. C 3. C.先交代新诗“变”的特点,再点明“变”背后的“常”的存在和意义,进而从诗歌精神 和诗歌传播两方面分析“常”的具体内涵,最后提出新诗在“变”中继承“常”的重要性。4 .运用诗歌中的“常二可以家国情怀为本位,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 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多关注诗歌的言说方式,多关注读者的读诗难易度,当有一份倾听 与吟诵的自觉意识,力求实现诗歌的创作和传承

18、。关注诗歌中的留白艺术,可以依赖在场 语言的创设来伸展不在场语言,使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并存,互相转化,营造诗歌的气韵。(依托材料,言之有理即可。)(二)现代文阅读n (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汽笛布鞋红腰带陈忠实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乞福的吉祥物。半年 以后,他勒着这根保命带到30里外的历史名镇潮桥去报考中学。领着他们去报考的是一位 40多岁的班主任,姓杜。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他肩 头挎着一只书包,包里装着课本、一只毛笔和一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一块洗脸擦

19、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后来的悲剧是从 脚下发生的。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子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 肉丝淌着血。母亲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当他看到脚后跟上的血肉时便怯 了,步子也慢了。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他立即擦干了眼泪。抬脚触地时的痛楚 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 自己的穷酸。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他终于狠下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 巾包住一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倒过来再包 到脚上,直到那

20、布巾被踩磨得稀烂。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 窝那些纸张更经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课本被撕光,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 灭了。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他慌乱不知所措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 向蓝天的白烟和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火车 汽笛的鸣叫。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 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 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

21、扬的汽笛 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 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 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的男孩?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 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地那躅!他无端的愤怒了:不能永远穿着没后 跟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给烂树叶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 步。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似乎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 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鬼的。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

22、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再 成为欢乐,所有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以理解的生 命体验。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鞋底的布鞋。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无论往后的生命 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因为任何动 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有改动).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穿着母亲纳扎的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暗示了现实生活的寒酸与残酷, 也暗含了 “他”微妙的心情,真实动人。B

23、. “他”好胜心强,想到自己与火车上 人的差距,变得十分愤怒,强忍着疼痛,走到终 点,想用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C.本文描写了 “他”在报考中学路途中不断变化的心理,由开始的激动,到后来的卑怯、 崩溃,最后又产生了希望,充满了勇气。D.本文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叙写了作家青年时期的一次赶考经 历,表明了对待生活该有的信念与态度。6 .文中的“红腰带” “布鞋”“汽笛”各有何象征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7 .文章第二段说“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请结合文本谈谈这句话的含义。【答案】6. D 7.“红腰带”是本命年时避灾求平安的吉祥物,每12年系一次,象征 对美好生活的

24、向往、期盼,也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 状。当同学们都穿着胶质球鞋时,他只能穿手工缝制的布鞋,这双布鞋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 苦。“汽笛”象征着警醒与启示。在他几近崩溃时,汽笛声让他惊醒,他的精神状态由此 发生了巨变。8 .指这次赶考让作家明确了人生目标,那就是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于 是他开始不断奋斗,努力改变生活的状态。指这次赶考令作家获得了独特的生命体验,改 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让他面对人生的苦难挫折不再卑怯、痛苦,不再动摇、辩解,而是充 满希望和勇气。这句话的主旨意是:当遇到种种困难时我们不能放弃希望,我们身处绝境 时,有希望才有可能生存。该满怀希望

25、,坚定不移地向前进。二、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 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 不积蛙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 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 土,下饮黄泉,用心一

26、也0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文本二: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 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 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 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缪,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 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 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

27、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 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 尊师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节选自礼记学记).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发虑宪,求善良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今其智乃反不能及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D.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28、/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B.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C.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D.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 懈,专心致志。B.文本二认为学习者每年都要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核一次,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核内容 有所不同。C.文本二认为,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

29、师;师说则认为,教育的难处在于恢复 传统的师道。D.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有空闲的时间学习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样才 能亲师信道。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皤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答案】9. C 10. A 11. C. (1)螃蟹有六条腿,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鳍的洞穴就无处容身,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 啊。(2)这样之后,才能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依附归顺。 参考译文:文本一:我以前整天地思考,却没有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远方,却不如 登上高处看的更为广阔

30、。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加长,但是人们在远处也可以看见;顺 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更清楚。借助车马的人,脚步并不快,却 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都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 性并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变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水流汇积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诞生 了;积累善行从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 了。因此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实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 办法汇聚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越,也不足十步之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可以走得很 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的走。雕

31、刻一件物品但最后放弃了,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若不 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 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啊。蟹有六条腿与两个蟹钳,但是若没有蛇、 鳍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就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节选自荀子劝学)文本二:执政者发布政令,选举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这样可以得到赞誉,但不能够耸动群众 的听闻;接近贤能的人,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起不到教化百姓 的作用。想要教化百姓形成好的风俗,君子就应该要重视设学施教啊!古代进行教育的场所,家庭里有私塾,党有称为庠的学校,遂有称为序的学校,国家 有太学。新生每年都可入

32、学,隔年考试一次。第一年考察学生离析经文义理和辨别志向所 趋的能力;第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敬师长,能否和学友和睦相处;第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广 学博览,亲敬师长;第七年考察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和择友的眼光,称之为“小成”。第九 年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触类旁通,知识渊博通达,临事不惑,不违背老师教诲,称之为“大 成”。这样之后,才能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依附归顺。这 就是大学教育的纲要。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 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广泛运用比喻,课内就不能写好诗句;课外不学 好如果做好家室,课内就学不好礼仪。不喜欢那

33、些才艺学问,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 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 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因此尽管离开师长 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大凡求学的道理之中,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学 业。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的有两种情况:当他在祭祀中作为祭尸时,则不 以臣子相待;当他作为君主老师时,则不以臣子相待。根据大学礼制,给天子授课,授课 的臣下无需北面而居臣位,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仅仅靠背诵和记忆前人的东西而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样的人是不足以给别人当 老师的。

34、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才行。只有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时候, 才可以直接讲给他听。如果讲了他仍不懂,不必强求他一定要懂,可以暂时停止。(节选自礼记学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别匡山李白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注】匡山;指四川彭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在此读书学道。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远望色彩斑斓的匡山,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内心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之中。B. “来多”即“多来”“归晚”

35、即“晚归”,因诗歌的平仄与对仗需要而倒装。C.诗人倚树听猿啼阵阵,看僧人洗钵,以静衬动,表现出匡山中浓郁的生活气息。D.本诗语言风格清新隽永、灵动自然,与蜀道难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不同。14 .有人认为,这首诗和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请结合诗文, 试作分析。【答案】13. C 14.梦以记梦为由,抒写了诗人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别诗用美景和闲适生活来衬托诗人奋斗的豪情、高远的追求和 欲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2)古人善于运用

36、音乐和景物表达情感,短歌行中描写音乐场面的句子是“;描写夜空景象的句子是“:(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4)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 是:“,/(5)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 诗中的“,”两句。(6)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a,o【答案】.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鼓瑟吹笙 .月明星稀.羽扇纶巾.橘橹飞灰烟灭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三、语

37、言文字运用(共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 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 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 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 地,仍然瑟缩着。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 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 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 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由于最直 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映眼;直刺着天 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选自鲁迅秋夜).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由于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 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映眼。B.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 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映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