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改革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685315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改革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等教育改革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改革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改革心得体会.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等教育改革心得体会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 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 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 心地位,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坚决扭转 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现象,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 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 力,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引导教师潜心育人,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师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现在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改善,来源日益多样化,

2、但仍然存在师资 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素质和师德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少数教师 没有统筹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 系,教育教学水平得不到保证。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最 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一要为教师心无旁鹫地安守教学岗位提供制度保障。要改革 教师评价办法,突出教学业绩评价,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分配政 策向教学一线倾斜。要完善教学名师评选制度,大力表彰在教学 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引导广大教师以学术素养、道德 追求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二要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现在有的高校教师存在“近亲 繁殖”现象,不利于形成平等的学术争鸣。要拓宽选人视野,完 善遴选制度,全面推行公

3、开招聘,促进不同高校、不同学术流派 区的大学都有其发展空间,都能够以特色构筑核心实力,办出高 水平。目前,高校的同质化现象没有根本解决,重要原因在于分 类不清、定位不准、缺乏特点。一要加强分类管理。分类管理重在形成特色导向,要综合考 虑高校的功能定位,建立科学可行的分类管理办法。全国要通盘 考虑,加强顶层设计,省级政府也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探索。高校 要根据办学历史、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等,理清特色发展思路, 确定办学定位。二要建设优势学科。学科是高校办出特色的关键,要将其摆 在突出位置。注重与产业发展、社会就业需求、科技发展前沿趋 势相衔接,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做强 做大优势

4、学科,打造支撑质量提升的学科品牌。要建立专业预警 和退出机制,把高校布局结构、发展绩效作为资源配置、专业及 招生计划调整的重要依据,通过法规、政策、拨款、评估等方式 引导特色发展。目前,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高校和师 范、艺术、体育高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优势,要进一步突出学 科优势和行业特色,不断提高水平。三要支持地方高校特色发展。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紧密相联,有特色才能有作为,有作为才能有地位,要下力气解 决办学定位问题,避免盲目追求升格。要以扶需、扶特为原则, 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实施 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省部共建力度,加强对口支援,

5、 支持地方高校加快提升办学水平。加强高水平示范(骨干)高等职 业院校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为产业升级培养高水平 后备军。四要强化质量评价。这是提升质量的基础性工作。要建立符 合国情、具有公信力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本科各专业要制 定好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要明确基本 要求,专业人才评价标准要由行业部门和高校联合制定。要健全 评估制度,科学设计评价指标,真正反映办学水平、发挥导向作 用。各高校要加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行精细化管理。在 完善中国自己的质量评估体系的同时,还应支持有条件的大学开 展专业国际评估。(二)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高校

6、 是规模庞大的社会组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复杂系统。要 理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思路,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为提高质量提 供持续和稳定的保障。一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 长负责制是我国基本国情和高等教育办学宗旨所决定的,体现了 党的领导和遵循教育规律的协调统一。这一体制是建设现代大学 制度的基本前提,决不能动摇。要正确协调好党委领导和校长负 责的关系,处理好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关系,把握好党委书记 和校长的角色定位,健全党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 委职责和校长职权,使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彰显出来。二要切实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保障高校按照教育规律办学。 扩大自主权的

7、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高校必须形成比较完善的内部 治理结构、权力监督机制,具备用好自主权的条件、能力和品格,这就要求政府放权与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同步进行。同时,要 健全放权之后的评估和外部监督机制。三要加快章程建设,推进高校依法、民主管理。各高校要完 善师生权利、组织框架、决策机制、学术管理和民主管理机制等 内容,构建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科学管理制度, 形成依照章程管理学校的体制和氛围。四要扩大社会参与,建立 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总结推广高校组建理事会或董事会 的有益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 组织在高等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形成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

8、展的长效机制。(三)加强国际合作,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一所大学的开放程度如何,深刻影响着办学水平和发展空间。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重要趋势。建设高水平大学, 一定要站在全球大舞台上谋划未来,把提高国际化水平作为质量 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新的增长点,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一要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积 极进展,要坚持立足国情、高端引领,积极借鉴先进理念和成功 经验,利用国外优质资源,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对经济社会发 展紧缺的专业和课程要选准选好,加大引进力度。二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许多世界一流大学都聘任外籍教师, 这是一种学术互补,也是一种文化交流。要以海外名师引进

9、项目 和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牵引,引进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有条件 的各高校可结合实际完善管理,相应地增加外语授课和外籍教师 比例。三要加强留学生工作。去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首次突 破29万,来华留学生总数和我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都创下新中 国成立以来新高,要实施好留学中国计划,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 生规模。同时,选派一流学生到世界名校和科研机构,师从一流 导师,加快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四要把人文交流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人文交流是新 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领域。我国已经构建了中美、中俄人文 交流机制,刚刚启动中英、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在国际上 产生了良好效应。高校要从提升国家

10、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出发,发 挥优势,把人文交流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要讲好“中国故事”,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探索海外志愿服务机制,使学生通过到海外 学习和实习,提升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环境中工作的能力,成为 中外友好的民间使者。要提高国际汉语教育质量,与外国高校合 作办好孔子学院,使之成为综合性中外文化交流平台。在教育领域开展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水 平,是国民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当前,中国高 等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机遇,全面深化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破解高等教育深层次矛盾的必然要求。高 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的伟大跨越,目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校 软环境

11、建设特别是在治理架构、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机制、科研 体制、资源约束上受到的制约日益增强,如果不全面深化改革, 在发展模式上有所突破,就很难摆脱当前传统的相对封闭、粗放、 资源投入型的发展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将很难再 有新的全面提升。中国高校中每所学校的情况都不一样,推进高 等教育综合改革,必须要充分体现多样性,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探索不同的模式。要清醒地认识到,体制机制改革是带动其他各 项改革向前有序推进的火车头,要通过制度建设,有效协调党委 和行政的关系、学校和院系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师与 学生的关系、中心工作与后勤保障的关系等各方面关系,使各办 学要素有机统一、形成合

12、力,实现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 质量。高等教育改革心得体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积淀,我国高 等教育在世纪之交经历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跨越:从精英 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个转变不仅圆了千万个家庭的“大 学梦”,也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模和水平跃上了 一个新台阶, 我国已经成为高校在校生人数居世界首位的高等教育大国.一、中国高等教育形成良好发展形势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以后, 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合社会主义

13、市 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其已形成了中 央和省两级管理、井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高等 学校的分布结构也进一步趋于合理.2 .对中日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 握,进而能够比较主动地规划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经 过这些年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 来高等教育各项改革和高等教育扩招的经验.我们对中国高等教 育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就是:中国 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 发展”的规律,这一实践和研究的成果现在已经越来越进一步的 实践和现实所证明.3 .中国高等教育在经过

14、大规模扩招以后,已进入了一个比较 稳定和更加有序的发展阶段,这对于高等教育的协调健康发展走 非常有利的.特别是对于整体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进一步调整 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以及高等学校本身的学科与专业结构,是 一个非常有利的机会和时期.由于没有了更多的规模和数量上的 压力,学校在办学条件和某些硬件方面的建设也就能够按部就班 地有计划地进行,进而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考虑学校本身人才 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如何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那么,如何才能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的人才呢?根据我国 当前的教育体系,我认为可分三步来进行:一、积极进行课程体 制的改革,优化教学质量.现行的教学内容存在着过于形式化的

15、弊端.诚然,教学内容 适当形式化是必要的,但如果只重视概念与原理的教学,强调逻 辑上的严密,追求全面、系统的演绎推理,就会走向反面.教学忽 视观察与检验,忽视从实际出发,忽视掌握科学事实与现象,使学 生不知如何对科学事实、现象、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综 合、概括,形成科学的概念与原理,也不知如何应用这些概念与原 理,去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这种形式化的课程体 系,必然忽视学生的认识规律,脱离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实际经验. 这样的课程体系,缺乏启发性和趣味性,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作为一个外语教师,我就深切的感受到目前我国 的外语课程体系就是需要改革的,它以语法知识为中

16、心,以文字 翻译为主体的重理论,轻实践;重书面表达,轻语言交际的课程体 系.即重视了理论性的逻辑性的常识性的语法知识,而严重忽略 了外语是作为人们彼此相互进行交流的语言工具.因此,我们要 给学生创造语言交流的环境,开展各种语言交流活动.如生活中 的情境对话,某种特定场合下的交谈,讲述小故事,朗诵短诗、儿 歌和童谣;编排各类游戏和小型话剧、舞蹈,组织学生同外国朋 友交谈等等,让学生在通过语言交流的实际中学习外语,了解外 语所表述的思想,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 态.二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能力既是人类整体的要求,更是每一位个体的渴望.千 百年来,人们在

17、对能力的认识和提高途径的探索上付出了艰辛的 努力.尤其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能力的探讨和对培养方法的探索 也日渐深入.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长期的教育来养成,而课堂是 学生活动的主阵地,以课堂教育为主要途径来培养能力是不容置 疑的.必须明确,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是指以学习知识 的过程为手段或中介,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培养.在 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通过思维掌握知识、学 会基本的概括方法、培养自我的认识能力和挖掘自我潜在的创造 能力.三 .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激发学习兴趣.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并获得学生的尊重和爱 戴,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只有时时处

18、处关心学生,尊 重他们的人格,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使其才智和潜能得以充分 的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会对学生形成一种无声的教育动力, 知识就会伴随着教师的那份关爱而溶进了学生的脑海中的.即知 识与情感这两份美好的事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也是相辅 相诚的,缺一不可的.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学生 要一视同仁,要学会去欣赏学生的独特性,并有责任帮助他们发 挥优势,弥补不足.不要一味的只看重于学生的成绩,而否认了成 绩不是很好学生在其它方面的优势,更不可因分数而去抹灭成线 不好的学生的长处.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就会去挖掘每个学生 的优势,并指引学生发挥他们潜力.并在适时,指导学生如果去

19、弥 补自己的弱项.使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不足,并乐观 的去面对它.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21世纪需要的是综合 素质高应用型的技术性人才,不再是需要只会死啃课本,视课本 为真理,墨守成规的书呆子.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 力,也是我们作为一名高校教育人员不可忽视的问题.人的素质核心关键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表现在 创造行为和创造认识两大邻域,就创造认识来说,创造力是由敏 锐的感觉力、高超的逻辑思维力、直觉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构 成.我们的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的创造能力的伟大民族,教 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 命,每一个学校,都要

20、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 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高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 学生的天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从而这也就 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对联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和 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 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的这种“应试教育”,以及过于划 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教育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个性化很强的艺术,没有一种 通用有方法可以适合所有的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培养出高效 的人才.之间的交流。鼓励高校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 鼓励教师拥有

21、校外学习、研究和工作经历,优化专兼职教师结构。 同时,完善退出机制,实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增强用人活力。三要坚持培育和引进并举。“育”的重点是加强中青年教师 培养。中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要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 重,重视教学基础能力训练,加强教育心理学、教育伦理学、教 育技术、职业道德等系统培训,提升专业水平,以适应知识发展 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引”的关键是延揽高层次领军人才, 有条件的学校要面向世界招聘一流教师。(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学质量是衡量办学水平的核心标准,多年来教育教学改革 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有一些学校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 旧的问题,缺少

22、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难以激发学生学术探究 的热情,一些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和适应性不强。加快教 学改革势在必行。一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人才培养立德为先、立学为基, 既要加强专业教育,注重“厚基础、宽领域、广适应、强能力”, 也要加强思想品格教育,注重“树理想、强意志、勇实践、讲奉 献”,使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广阔的眼界胸怀,更好地适 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思 想品德、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培养模式,推动跨学院、跨学科、 跨专业交叉培养,加强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育人。对 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让学生知识 面更宽,就业面更广。

23、对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探索产学研合作、 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要加强校际交流,增加学生“第二校园” 的经历,让学生分享各校的学科优势,接触不同的教学风格,在 多元的校园文化中熏陶成长。二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有的高校仍然延续满堂灌、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的高校课程多但挑战性不足,有的高校课 堂越来越大,公共课动辄几百人,互动讨论难度比较大。要鼓励 小班教学,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学生的创造思维 应在教学全过程中得到激发和鼓励。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 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学习的机会。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 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还要加大国家精 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力

24、度,把最有特色、最有水平的课程开放共享。三要创新学习方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的学习方式 出现许多新特征,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等理念得到 广泛认同。但不少学生仍然把分数、文凭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 缺乏自主学习的精神。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改 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开设由学生和教师共同 选题的自主学习课程,构建多元学习模式,加强学习策略和方法 的训练指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本科是大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世界一流大学无不高度重 视本科教学。要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健全以提高教学水平 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到政策措施激励教

25、学,工作评 价突出教学,资源配置优先保证教学。要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 为基本制度,坚决避免本科教学被弱化的现象。本科阶段要加强 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同 时为部分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做好准备。要发挥好“本科教 学工程”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辐射作用,调动所有教师投入 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三)提高高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形 成相互支撑、整体提升质量的格局。现代大学的功能已拓展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 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落实好提高质量的战略任务,必须以人 才培养为核心,四大功能有机互动、相互支撑,为内涵发展打开 更大空间。一要加强科学

26、研究,推进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既是提升国家 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科研能力 的必然要求。高校要以“协同”的理念推动科研改革,打破封闭 分散格局,发挥多学科多功能优势,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和全 面共享。要把握好“四个协同二一是科研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 大局必须协同。高校作为知识创新骨干和技术创新生力军,一方 面要瞄准基础前沿,取得更多的原始创新成果,另一方面要推进 技术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要重点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 性问题、科技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 性问题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开展科研和服务,为落 实主题主线作出新贡献。二是科研创新主体

27、之间必须协同。高校 内部要优化学科结构、推进跨学科交叉,这是产生新理论和新发 现的重要突破口。要推动院系、专业、学科的开放,改变“一个 教授+几个研究生”的封闭科研模式,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 科学的知识和手段的集成。高校对外要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善于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开展合作,最大限度地共享各类创新 资源。三是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必须协同。推进科教结合,形成 教学与科研互动的稳定机制,鼓励学生参与课题和实验室研究, 加入创新团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本领,做到寓教于研、 研中有教。四是科研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必须协同。重点是打破 壁垒,理顺关系,构建成果共享的利益链,完善知识产权、期权

28、、 税收等政策,激励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联合创业,把各种创新主 体的活力激发出来。二要拓展社会服务,加强实践锻炼。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社 会实践比较少,亟需在大学阶段补上这一课。大学生参与社会、 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很高,在奥运会、世博会、汶川抗震救灾等重 大事件中都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志愿者。但目前实践育人机 制仍有待健全,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够、社会配合度不够的问 题,大学生通过社会服务锻炼成长的机会和渠道不多。高校必须 把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大力开展课外学 术活动、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确保学生参与有质量、有内容的 社会实践。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通过财政支持、购买服务、

29、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实践育人,加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形 成支撑社会实践的网络。基层最需要知识和技术,应当成为高校 社会服务和实践育人的主战场,要鼓励师生深入边远贫困地区和 少数民族地区,深入企业、社区、乡村,开展科技服务,扶助困 难群体,拓展志愿活动,接地气、知实践、动真情,增加对国情 社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社会服务实践 中起作用、长才干、做奉献。我国产业升级和就业结构变化对职 业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参与构建覆盖城乡的知识学习和 职业培训体系,探索与企业和政府联合培训的模式,促进区域人 力资源水平的提升。三要加强文化传承创新,参与文化强国建设。高校是思想文 化创新

30、的重要阵地,具有以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兴文化的双重优 势,但目前一些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还没有彰显,以文化人 的理念还没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 会要求,发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生力军作用,为建设文化强国 作出更大贡献。要激励师生投身文化创新创造,记录社会生活和 人们精神世界,创作更多体现盛世风采的精品佳作,为社会提供 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使学生在文化创造中提升人文素养 和精神品格。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加强对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 论学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 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

31、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不断以 丰富扎实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使理论工作在与实 践的紧密结合中展示旺盛活力。积极参与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 工程,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目前一些高校 文史哲专业成了 “冷门”,要加大对其支持力度,集聚人才,稳 定队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加快运用到教学中去,培养出 理想坚定、品格崇高、有思想深度和文化厚度的杰出人才。高校 的教育资源要向社会开放,组织好“高校名师大阅读:252次大 小:48KB (共10页)讲堂”、“高校理论名家社会行”等活动,推进优秀文化教育 资源普及和共享,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国民素质作出新贡 献。(四)大力推进

32、大学生自主创业一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现在起到20XX年,我国将 有4500多万大学生毕业,即使按目前大学生创业率计算,也将 至少有百万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层 次,对我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应在尊重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基 础上,鼓励高校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更多高 校学生走创业之路。高等院校应适应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设计更加灵活先进的学习制度和学习模式,开设更多的创业指导 课程,吸纳聘用更多的创业指导教师,安排更多的创业实训基地, 努力提升高校的创业教育水平。二要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大学生创业能力,政府的 扶持政策同样至关重要。据调查,当前阻

33、碍大学生创业十分突出 的一个问题,是缺乏创业资金支持。现有资金扶持政策因额度低、 手续烦、担保难,致使许多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放弃申请,转向亲 朋好友借贷。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创业资金额度和受 益面,财税、工商、社保等部门应更好地负起主管部门的责任, 增加政策信息透明度,简化审批手续,放宽经营条件,吸引社会 风险资金支持,为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教育 主管部门不仅要关注高校的就业水平,也要重视毕业生的创业能 力,对创业培训工作做得好的高校,应及时总结经验,适时推广, 充分发挥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三要优化大学生创业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创业文化和创业 环境,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孵

34、化器和推进器。应鼓励更多的创业 成功人士走进高校,走进课堂,与大学生分享创业者的酸甜苦辣, 激励更多的大学生走创业之路。应鼓励在高校设立更多的社会创 业基金,成立专业的创业指导机构,根据大学生创业者的需要, 提供创业、技术、融资、经营、财务、法律和物流等各方面的专 业服务。应优化投资环境,打造创业平台,大力加强创业文化建 设,在社会上真正形成一种勇于创业、尊重创业、敢于创新、宽 容失败的社会风尚。(五)建设优良学风教风校风,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良好环 境。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也是大学彰显特色的重要标志。很 多中外名校,每一幢建筑都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一草一木都渗透 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但也有的大

35、学高楼大厦、富丽堂皇,却感觉 缺少文化的滋养。大学文化是在长期办学中积淀而成的,核心是 大学精神,外化为学风教风校风,要作为提升质量的重要任务, 使文化底蕴更加丰厚,精神品质更加卓越,形成良好育人氛围。一要牢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高校要深入 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结合办学传统和办学思想, 积极培育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大力弘扬崇尚科学、探索真理、 独立思考、注重创新、奉献社会的精神,形成境界高尚、底蕴深 厚的独特文化,激励和引领高校内涵式发展。要深入开展理想信 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 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激励学生胸怀祖国、热爱人民

36、、 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和情 感认同,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二要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和思想文化阵地建设。高校的文化氛 围在无形中塑造着学生的人文素养,这种积淀对人一生的影响持 久而深入。要重视校训校歌、主题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大 力开展健康活跃的文体活动,形成对教师有凝聚作用、对学生有 陶冶作用、对社会有示范作用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推动优秀传统 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网络传播,使校园网不仅成为大学生文化 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平台,也成为社会先进文化传播的新空间。三要切实加强学术诚信和学风建设。当前高校学术风气主流 积极向上,但也存在学风浮躁甚至学术腐败现象,需要从

37、文化和 制度层面入手,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培养良好的学术传统。要将 诚信教育列入课程内容,纳入教师职业培训,为提升科学道德水 准打牢基础。同时,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完善学术管理,坚持实 事求是,对科研不端行为出重拳、零容忍,使高校真正成为学术 的神圣殿堂、诚信的社会高地。改革创新、加强领导,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 障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面临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的种 种障碍,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要 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克服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畏难情绪, 摒弃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突出重点,攻坚克难,推 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迈出更大步伐。(一)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大 学不在规模大小、历史长短,关键要有特色。每一类型、每一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