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区域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区域经济学.docx(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 区域决策的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 的领域之一。区域经济学是我院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程,是该专业高 年级学生在修完数理记录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财政学、记录学等 学科基础课后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所规定的必修课程。对该课程的 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 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 的重要辅助。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经济区域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经济 区域形成和
2、发展的过程及现存格局;第二部分重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 法;第三部分是实践部分,以介绍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及总结我国有 关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为重要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 握“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区 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 划与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区 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 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学会解决区域 经济具体问题的方法
3、,并能独立地进行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思考,且能较 为科学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课时分派表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安排第一章经济区 域的一般特性1 .经济区域2 .我国的经济区域3 .我国省级经济区形式的未来发展2第二章经济区1.劳动地区分工理论4(二)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区域资源”的概念与范畴;1 .对的掌握和运用资源地区组合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学会理性而全面地分析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 .善于运用相关理论科学分析资源地区组合与我国产业配置类型的关系。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专家、案例分析一、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类资源观的历史演变1 .资源:传统意义的资源是指
4、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一切对人类有用的物质。 区域经济学中的资源则是指由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政治 资源、制度资源等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子资源构成的有机系统,涉及了所有 支撑社会发展的价值要素。2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与资源的开发运用:(1)采集渔猎时代;(2)农业经济时代;(3)工业经济时代;(4)可连续发展阶段发展阶段经济发 展水平经济特性重点产 业部门主导产业能源动 力类型资源主体地区结构采集渔猎 时代低水平渔济于物 r经融食 集,动然中 采耨尚天链无无人力可再生生 物资源无农业经济 时代初级自给自足 的简朴再 生产品冶制业 产、烧工 副工、手 农加炼等第一产业人爪木炭
5、天 、誉、木朴力 力幡能、简动 风力水材等然水自:属 、业源锡金 地农资、等源 土等然铜铁资、料中核 区原现、 业业出地地 矿农区心心工业经济时代初期中级商品经 济、社会 化大生产重工业第二产业煤、石油、 天然气等 石化能 源、电能可耗竭的 矿产资源出现中心 城市、成 熟的工业 区和农业 区、交通 网络二战后高级经济、知识密集 型轻工业第三产业电能、核 能矿产资 源、区位 资源、科 技资源、 经济资源高等级核 心地的城 乡体系、 现代化的 高速交通 通讯网可连续 发展阶段高级可连续发 展生态产业生态产业清洁与可 替代资源可连续发 展型资源具有创新 功能的大 都市体 系、信息 高速公路第二节资源
6、地区组合与区域发展1 .区域资源的一般特性:(1)有用性;(2)稀缺性;(3)多用途性和可替代 性;(4)地区性(空间差异性);(5)整体性及综合性2 .区域资源的类型:(1)区位资源;(2)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3)经济资 源:人口与劳动力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进步;创新;制度结构与制 度安排。3 .资源地区组合的定性与定量分析:(1)资源地区组合分析的原则;(2) 自然资源的定量分析;(3)经济资源的定量分析;(4)社会资源的拟定与衡量;(5)资源替代与资源互补。4 .区域的资源短缺:(1)资源短缺:概念:所谓区域的资源短缺是指由于 资源在部门间或地区间非均衡配置引起的经济现象,是在资源配置
7、不均衡时,引 起的某些资源严重供不应求进而导致一部分地区或产业部门因某些资源局限性 而停工、停产待料的现象。性质;资源短缺与资源空间配置。(2)资源短缺 与资源浪费;(3 )我国的资源短缺与浪费5 .我国的资源地区组合与产业配置类型:(1)加工类型区;(2)加工主导类 型区;(3)资源主导类型区;(4)资源加工混合类型区第三节区域资源与环境约束1 .资源向要素的转换及其约束:(1)资源转换的一般过程;资源转换中的约束2 .区域资源流动:(1)区域资源流动的必要性与也许性。(2)资源流动的 障碍:自然条件的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与制约;流动载体的阻碍; 行政区划的限制;体制、政策、法律等阻挠
8、正常的物质流动。(3)资源流动的 方向:自然资源向经济资源要素的状态转换或空间位移;人力资源的流动具 有收入指向、成就指向;资本资源的流动具有经济指向,以信息为载体,引起感 应运动和相应流3 .环境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1)地理环境的约束作用;(2)区域环 境“承载力”的约束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期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系统 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资源 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五、重要参考书1 .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 023.2 .洪银兴.可连续发展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2 3.3
9、 .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4 .张敦富,孙久文,胡铁成等.知识经济与区域经济.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2023.5 . 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等.区域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 2 3.6 .美莱斯特-R 布朗.生态经济一一有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上海:东方 出版社,2 0 2 3.第四章区域结构分析一、教学目的与规定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规定学生掌握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物质循环结构的 概念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理论,树立“结构”乃区域经济发展的“指示 器”的观念,通过结构分析,结识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及其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 索解决问题的途
10、径。规定:对于区域产业结构问题,规定学生了解产业划分的标准及产业结构的 发展演变规律,精通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方法,弄清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对于区域地区空间结构问题,规定学生了解区域经济 学研究地区空间结构的意义与现实根据,掌握地区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并运用这 些理论分析我国省级经济区的地区空间结构特性;对于区域物质循环结构问题, 规定学生弄清产业结构与物质效率的关系,掌握物质效率的评价方法,理解循环 经济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对的把握区域物质循环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相关 系,了解我国工业结构的物质效率。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概念:涉及对产业、产业结构、区域
11、产业结构、区域水平分工、区域垂直分 工、主导产业、资源的层次、产品生命周期、区域生命周期、区域经济的内生发 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区域就业结构、区域地 区结构、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等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区域分工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系,区域产业结 构的生命周期,区域地区结构的重要内容;产业结构与物质效率的关系,物质效 率的评价方法,循环经济与区域物质循环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应用:我国产业结构分析,我国省区经济发展的地区结构分析,我国工业结 构的物质效率(二)教学难点1 .对的理解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地区空间结构和区域物质循环结构与区域 经济发展的关系;
12、2 .弄清我国省级经济区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物质循环结构形成、演变和 发展的“主线”;3 .全面结识区域经济学中地区结构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4 .科学掌握循环经济理论5 .对就业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目的的对的理解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专家、案例分析、学生中心发言、多媒体演示、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 结合四、教学内容第一节区域产业结构1 .产业的划分、产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2 .从产业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到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3 .区域间水平分工机制下的区域产业结构:(1)区域综合条件下产业结构 的特点;(2)区域资源优势与区域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3)区际贸易条件下 的
13、区域产业结构分析4 .区域间垂直分工机制下的区域产业结构:(1)对资源等级系统的分析; 不同层次的区域资源供应系统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垂直差异;(3)区际贸易条件 下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中的垂直分工内涵5 .区域产业结构的生命周期:(1)从产品生命周期到区域生命周期;(2)区 域生命周期演变的资源、条件分析;(3)区际贸易条件下区域生命周期的阶段传 递6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发展中的一些问题:(1 )普遍的复杂化与高级化趋向: 区域经济发展的两种方式与产业结构的复杂化;内生发展、外部推动与区域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2)区域之间的分工与竞争:区域分工机制下的区域产业 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区域竞争机制下的区域
14、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3)区域 产业结构的发展与区域就业问题:就业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 的;扩大就业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及解决出路。第二节区域地区-空间结构1 .区域经济学地区-空间结构研究的意义和根据:(1 )区域经济学地区结 构研究的意义;(2)地区结构研究的现实根据:我国经济区发展实践中的地区 结构因素;我国省级区发展障碍中的地区结构因素;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中的 地区结构因素。2 .区域经济学地区结构研究的基本内容:(1)关于地区分布类型;(2) 关于经济地区格局;(3)关于地理关联;(4)关于地区结构的演变过程;(5)关于 地区结构功能的判断。3 .我国省区经济发展地区
15、格局的发育状况:(1)面形区发育的重要特性;(2) 点形格局发育的重要特性;网状格局的发育。4 .我国省区经济地区分布类型:(1)平原型;(2)山地型;(3)界面型5 .我国省级经济区地区结构中的地理关联:(1)物流与结构关系中的地理关 联;(2)省区内的地区分工;(3)省区地区结构的发展关联6 .我国省区经济地区结构的几种发展模式:(1)省会城市带动模式;(2) 开发区带动模式;(3)商贸城乡带动模式;(4)城市群带动模式;(5)网络带动 模式7 .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多种发展模式共存、区域发展战略的决定第三节区域物质循环结构1 .产业结构与物质效率的关系一一资源-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2 .我
16、国工业结构的物质效率:(1)我国的工业结构变化;(2) “重化型” 结构的物质效率;(3)物质效率的地区结构3 .物质效率的评价方法:(1)评价对象与范围;(2)重要指标及其解释4 .循环经济与区域物质循环系统:(1)物质效率目的与循环经济;(2)区域 物质循环系统:公司内部的物质循环一一施乐公司的模式;公司之间的物质 循环一一卡伦堡模式;公司物质循环网络及其区域实现方式5 .区域物质循环理论研究与实践性课题:(1)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物质循环 结构研究;(2)区域网络联系的开发与研究;(3)区域产业结构与自然生态系统 的耦合机理研究;(4 )区域软环境建设与循环型经济发展的相关课题五、重要参考
17、书1 .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2 3.2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3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 9 9 9.5 .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等.区域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6 .毕世杰.发展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 9 9.7 .崔功豪等.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五章区域关系分析一、教学目的与规定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规定学生了解区际关系存在的现实性和重要性,掌握区 际关系的表现形式一一生产要
18、素的区际流动和区际物流的基本原理,树立可连续 发展的区际关系观,推动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规定:了解生产要素区际流动所产生的重要效应,结识生产要素区际流动的 重要方式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弄清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技术进 步与创新、区际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搞清区域间网络系统的构成原理, 掌握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区际关系的重要模式、区域竞争与区域合作等内容,找到可连续发展理念下我国区际关系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概念:涉及对扩散效应、回波效应、规模效应、拥挤效应、二元结构、区际贸易、区域信息网络系统、封闭式区际关系、掠夺式区际关系、转嫁式区际关系、互补式区
19、际关系、区域竞争等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论: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技术进步与创新、区际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 的关系;区域间网络系统的构成;区域关系的基本理论;区际关系模式;区域竞争 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应用:我国劳动力的区际流动;我国的区际物流;可连续发展理念下我国区际 关系的协调(二)教学难点1 .对的结识区际生产要素的流动、区际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2 .全面把握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3 .对的理解区域竞争的本质;4 .科学探索可连续发展理念下协调我国区际关系的途径。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专家、案例分析、学生中心发言、多媒体演示、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1
20、 .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效应:扩散效应与回波效应;规模效应与拥挤效应;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2 .生产要素区际流动的方式及意义:(1)流动方式:对流;传导;辐 射。(2)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区际要素流动产生组合效应;区际要素流 动使得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可以超越本地的市场,进一步以广大的区际市场为对 象从事生产;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可以得到本区域稀缺的资源;区际 要素的流动强化了区域的比较优势3 .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1)劳动力流动的分类与方式;(2)劳动 力区际流动的因素;(3)我国劳动力的区际流动4 .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1)资本流动的分类与流动方式;(2)资本 流动的因素;
21、(3)战后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5 .技术进步和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1)技术流动的特殊性和重要形式;(2) 技术流动的重要因素;(3)技术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二节区际物流与网络系统1 .区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1)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联系与区别;(2) 区际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2 .区际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1)区际物流的特点;(2)我国的区际物流: 我国区际物流的基本流向和重要品类;我国六大经济协作区区际与区内物流 格局3 .区域间网络系统的构成:(1)交通运送网络;(2)运网系统组成及其特 点;(3)区域信息网络系统第三节区际关系的协调与发展1 .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1 )区域
22、互相依赖理论;(2 )地区分工与贸易 理论: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地区分工理论;动态比较优势原理。(3)核心区对边沿区的带动;(4) 区域协同发展2 .区际关系模式:(1)封闭式区际关系;(2)掠夺式区际关系;(3)转嫁式区 际关系;(4)互补式区际关系。3 .区域竞争:(1)概念:区域竞争是指一个区域由一个或多个利益主体代 表通过区域经济活动与其它区域为获取非任何区域都能得到的,影响区域共同利 益的对象而展开的角逐与较量。(2 )区域竞争的特性:区域间竞争主体的非 单一性;区域竞争的不完全性;区域竞争既涉及市场竞争,又涉及非市场竞争; 区域竞争是动
23、态的跨区域竞争;区域竞争是区内竞争的延伸与扩展。4 .区域经济合作5 .可连续发展理念下我国区际关系的协调:(1 )国际区际间的协调:与 发达国家关系的协调;与邻边国家关系的协调。(2)国内区际关系的协调: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关系的协调;流域间区际关系的协调;行政区间区际 关系的协调。五、重要参考书1 .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 02 3.2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99.3 .胡兆量.中国区域发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 9.4 .陈计旺.地区分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2 3 .5 .丁四保,王荣成
24、,李秀敏等.区域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 2 3.6 .黄宗捷.网络经济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3.7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9 5.第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教学目的与规定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规定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概念及其性质,充 足结识编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掌握三种不同类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域形成发展的基 本理论2 .区域发展阶段理论3 .区域产业集聚理论第三章区域资 源与地理环境分 析1 .人类资源观的历史演变2 .资源地区组合与区域发展3 .区域资源与环境约束2第四章区域结 构分析1 .区域产业结构2 .区域地区
25、空间结构3 .区域物质循环结构3第五章区际关 系分析1 .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2 .区际物流与网络系统3 .区际关系的协调与发展3第六章区域经 济发展战略1 .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2 .城市发展战略3 .乡镇发展战略3第七章区域规 划1 .区域规划的发展2 .区域规划的内容3 .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3第八章区域开 发1 .区域种植业的开发2 .区域畜牧业的开发3 .区域制造业的开发4 .区域第三产业的开发3第九章区域政 策1 .区域政策的基本问题2 .区域政策的目的和手段3 .区域政策效应及其评价4 .国内外区域政策的实践3第十章区域管 理1 .区域管理的一般原理2 .区域管理的形成和发展3
26、.我国区域管理的基本框架2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性一、教学目的与规定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从整体 上结识区域经济学的框架和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区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 一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和乡镇发展战略的组成要素、重要内 容、编制方法、编制环节和成果形式等基本知识,运用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规定:掌握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要素和层次结构,了解综合经济 区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组织及工作环节,弄清发展战略文献编写的重要内容;严 格区分区域内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自身发展战略在组成要素方面的差别,了解城 市自身发展战
27、略制定的指导思想及其基本原则;在了解制定乡村发展战略和进行 小城乡建设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乡村发展战略和小城乡发展战略的基本特性。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概念:涉及对发展战略、战略目的、战略重点、战略布局、战略环节、战略 措施、城市发展战略、首位城市、城市经济区、城市形象等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论: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要素;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层 次;发展战略文献的构成;区域内城市发展战略的组成要素;城市自身发展战略的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要内容;乡村发展战略的依据和基本特性;小城乡发展战 略的基本特性应用:我国小城乡建设与发展的意义及建设标准(二)教学难点1 .全面掌握综合
28、经济区发展战略的组成要素及其层次结构;2 .如何编写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文献;3 . 严格区分区域内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自身发展战略的异同;4 .对的理解乡村发展战略的特性。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专家、案例分析、学生中心发言、多媒体演示、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第一节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1 .发展战略的组成:(1)战略指导思想;(2)战略目的;(3)战略重点; (4)战略布局;(5 )战略环节;(6 )战略措施2 .发展战略的层次:(1)总体发展战略;(2)部门发展战略;(3)“地区” 发展战略3 .制定战略的组织一一战略委员会的组成、结构及组织:(1)组成:领导; 干部;专家。(2)结构:
29、部门结构;知识结构;权力结构。(3)组织: 调查部门;方案设计部门;组织论证部门;专家征询委员会。4 .制定战略的环节:(1)准备阶段;(2)调查分析阶段;(3)综合研究阶 段;(4)论证完善阶段;(5)跟踪研究、反馈调整阶段5 .发展战略文献的编制:(1)主体文献;(2)辅佐文献;(3)附录文献:基 础资料;战略提纲;战略形成纪要。第二节城市发展战略1 .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内城市发展和城市自身发展的全局性、长远 性、关键性的谋划,涉及对城市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目的、重点、布局、环节 以及对策的决策。2 .区域内城市发展战略:(1)区域城市化;(2)区域城市等级规模结构: 城市首位律;城市
30、金字塔;位序一规模法则。(3)区域城市职能结构;(4) 区域城市布局;(5)城市经济区3 .城市自身发展战略:(1 )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市场意识; 弹性意识;超前意识;区域意识。(2)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可连 续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技术进步原则;因地制宜原则。(3)城市发 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城市性质定位;拟定城、郊关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注重城市形象塑造。第三节乡镇发展战略1 .制定乡村发展战略的意义和依据:(1)制定乡村发展战略的意义;(2) 制定乡村发展战略的依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状况;社会经济情 况;生态环境。2 .乡村发展战略的基本
31、特性:(1)以改善乡村居民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为基本的战略任务;(2)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基本战略对策;(3)提 高乡村居民的素质是振兴乡村的另一基本战略对策;(4)乡村居民点的合理布局 是乡村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3 .小城乡建设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1)有助于促进乡村的城市化;(2) 有助于促进乡村工业化;(3)有助于促进乡村现代化。4 .我国小城乡建设的标准5 .制定小城乡发展战略的注意事项:(1)在小城乡发展战略中应解决好城乡 同乡村的关系及城乡与城市的关系;(2)在小城乡发展战略中必须严格保护环境; (3)鼓励农民进入小城乡;(4)以科技为先导,提高小城乡建设水平;(5)做 好
32、小城乡的规划。五、重要参考书.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 .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 .李成勋.经济发展战略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3 .叶大根.乡村发展规划.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4 .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等.区域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2 3.5 .冯之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 3.6 .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2 3.第七章区域规划一、教学目的与规定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规定学生了解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其必要性,掌握区域规 划的重要内容、基本方
33、法和工作程序,积极指导区域开发实践。规定:牢记区域规划的基本内涵,了解中外区域规划的历史发展,认清我国区 域规划工作的重要特点,掌握区域产业规划与布局、区域城乡体系规划、区域基 础设施建设规划、区域土地运用规划以及区域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 学会区域规划的基本方法,知晓区域规划的一般工作程序和环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概念:涉及对区域规划、城乡体系、基础设施、土地运用、容积率、土地运用集约度、土地运用分区、区域环境规划、功能区等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论:区域产业规划与布局、区域城乡体系规划、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区域土地运用规划以及区域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区域规划的
34、重要方 法;区域规划的程序和环节应用:我国区域规划工作的特点(二)教学难点1 .区域产业规划与布局的重要内容;2 .区域城乡体系规划的重要内容;3,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4 .区域土地运用规划的重要内容;5 .区域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专家、案例分析、学生中心发言、多媒体演示、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 结合四、教学内容第一节区域规划的发展1 .区域规划是指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 是在科学结识区域系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地区空间角度出发,综合协调区域 内经济、资源、环境与社会等要素的关系,以谋求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系统,对 区域中长期
35、发展作出部署。2 .区域规划的历史发展:(1)古代区域规划思想的萌芽;(2)现代区域规 划思想的产生;(3)国外的区域规划3 .我国区域规划工作的特点:(1)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区域规划体系;(2)规 划理论与规划内容不断与国际社会接轨;(3)规划手段与方法不断革新。第二节 区域规划的内容1 . 区域产业规划与布局:(1)第一次产业规划与布局:区域农业规划布 局;采矿业生产布局。(2)第二次产业规划与布局:原材料工业的规划布局; 加工制造业的规划布局;高新技术产业规划与布局。(3)第三次产业规划与布 局2 .区域城乡体系规划:(1)城乡体系的概念;(2 )城乡体系规划的任务;(3 ) 城乡体系规划
36、的内容3 .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1)基础设施的内涵和意义;(2 )区域交通运送 规划;(3)区域水利设施规划;(4)区域电力规划;(5)区域电信规划4 .区域土地运用规划:(1 ) 土地资源和土地运用评价;(2 ) 土地运用供 求分析;(3)土地类型与土地运用分析;(4) 土地资源整治与保护5 .区域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1)区域环境特性与环境规划规定;(2)区域 环境整治与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3 )区域环境整治与保护规划实行的措施与条 件。第三节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1 .区域规划的方法:(1)系统分析方法;(2)传统综合法;(3)比较与评价 法;(4)数学模拟法2 .区域规划的程序:(
37、1)规划准备工作;(2)规划工作环节:区域发展的 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拟定区域发展目的;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 规划方案设计;规划方案评估;报批定案与实行阶段五、重要参考书1 .崔功豪等.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 9 9.2 .吴殿廷.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李家清.旅游开发与规划.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2 3.4 .李悦.产业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 9 8.5 . 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等.区域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6 .胡序威.区域与城市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 9 98.7 .李德
38、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23.第八章区域开发一、教学目的与规定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规定学生从总体上了解区域开发的意义、目的、任务和 重要内容,并按照产业部门的不同,从区域种植业、畜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等方 面,将区域开发的目的、任务和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及贯彻,掌握区域开发的基本规律和理论原理,指导我国区域开发的实践。规定:从种植业、畜牧业、工业(制造业)、第三产业四个方面,了解我国 区域开发的重要形势,掌握区域开发的基本问题和重要内容,懂得区域开发的基 本程序和工作环节,并能灵活自如地将有关区域开发的基本理论运用于不同区域 的开发实践。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
39、)教学重点概念:涉及对“三农”问题、制造业、知识经济、知识产业、高技术产业、生态旅游、物流、自由经济贸易区等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论:区域农业开发的基本问题和重要领域;区域肉用畜牧业开发项目可行 性研究的内容;区域汽车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开发的内容及程序;区域旅游业、金 融业、交通运送业、物流业等第三产业开发的内容及其需要注意的问题应用:我国的农业、农村人口问题;我国现有畜牧业的重要类型;我国工业 经济开发的形势;我国第三产业中重要行业的开发形势;区域开发战略理论在我 国东北部分地区的应用(二)教学难点1 .对的理解区域开发的意义、目的、任务和重要内容;2 .如何科学合理地将区域开发按照产业部门的不同
40、进行细化和贯彻;3 . 全面把握我国区域开发的基本形势和发展趋势;4 .将区域开发的基本理论运用于不同区域的开发实践。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专家、案例分析、多媒体演示、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第一节区域农业(种植业)的开发1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意义:(1)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奉献;(2)我国农业、 农村人口问题;(3)实现国民经济可连续发展的关键部门;(4)我国的“三农”问 题2 .农业开发的基本问题:(1 )农业技术的进步:品种的改良;水利建 设;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2)农业生产关系的发展3 .农业开发:(1)对宏观形势的分析:我国的粮食安全;国民经济形势。 (2)农业开发的几个
41、重要领域: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绿色产品项目;规模 农业项目;产品增值项目;农业生产的地区性调整。第二节区域畜牧业的开发1 .畜牧业的历史发展2 .我国现有的畜牧业类型:(1)传统畜牧业;(2)现代畜牧业一一商品畜 牧业3 .区域畜牧业的开发一一肉用畜牧业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1)相关地 区一一市场分布分析;(2)国内外相关地区的市场需求分析:居民食物构成及 消费偏好分析;居民需求分析;(3)投资回报分析:销售额目的;开发所需 的各项投入分析;回报分析。第三节工业(制造业)的开发1 .工业(制造业)的一般知识:(1)工业(制造业)产品;(2)制造业的部 门分类;(3)我国工业公司的所有制分类2
42、 .我国工业经济开发的形势:(1)发展方式的转变;(2)买方市场问题; 国家的产业政策;(4)加入WTO以后跨国公司的竞争3 .汽车工业的开发:(1 )汽车工业作为区域支柱产业的作用;(2)汽车工 业分布的区域性;(3)汽车工业开发的也许模式;(4)汽车工业开发的技术模 式;我国汽车工业中中小公司(项目)现象分析4 .区域知识经济与高技术产业开发:(1)知识经济;(2)高技术产业;(3) 高技术产业的地区开发第四节区域第三产业的开发1 .旅游业:(1)旅游业是我国地区开发的重点产业;(2)旅游业的开发;(3) 我国的生态旅游开发2 .金融业与区域金融问题:(1)金融市场;(2)区域金融功能;(
43、3)金融 机构与区域金融产业;(4)区域金融;(5)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3 .交通运送业和物流业的开发:(1)交通运送业;(2)区域交通运送业的开 发;(3)物流业与区域物流业的开发第五节区域产业开发的实证研究1 .关于东北地区就业问题的研究;2 .对边境城市产业结构一一绥芬河边境自由经济贸易区的研究;3 .交通运送业项目的开发与区域环境影响研究一一图们江地区交通走廊建 设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研究;4 .吉林省长白山旅游业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五、重要参考书1 .翟虎渠.农业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2 .胡兆量.中国区域发展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厉以宁.区
44、域发展新思绪.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4 .张敦富.区域经济开发研究.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5 .陈传康.区域综合开发的理论与案例.北京:科学出版社,20 2 3.6 .叶裕民.中国区域开发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 0 2 3.第九章区域政策一、教学目的与规定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政策的基本问题,结识其制定的目 的和发挥作用的手段,掌握其效应评价的方法,树立起区域政策是区域经济研究 的核心和政府有效调控区域经济问题的基本途径的观念,积极运用区域政策工具 干预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定:深刻结识区域政策的含义、特性、形成过程、目的体系和政策手段, 了解区域
45、政策效应的评价程序和方法,并通过借鉴和比较西方区域政策的发展, 掌握我国区域政策的演变规律和发展方向。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概念:涉及对区域政策、区域财政政策、区域金融政策、区域投资政策、区域产业政策、区域法律政策、区域政策效应等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论:区域政策的含义、特点及形成过程;区域政策的目的体系;区域政策的 重要手段;区域政策效应的基本含义、评价程序和评价方法应用:国外区域政策的经验和教训I;我国区域政策的演变;中外区域政策的 比较(二)教学难点1 .对区域政策的含义、特点、目的和手段的真正掌握;2 .对区域政策效应的科学合理评价;3 .通过借鉴西方区域政策的经验和教训I,结识
46、我国区域政策演变的规律; 通过中外区域政策的比较,把握准我国区域政策发展变化的趋势。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专家、学生演讲、多媒体演示、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U!U!、教学内容法,并能较为明确地区分区域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差异。同时,从区 域经济的载体一一经济区域着手,认真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性,以及我国经 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规定:了解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区域经济学 的发展历程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重要流派。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及特 性,区分经济区域与经济区划的关系,结识我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及其发展历程,把
47、握我国经济区域未来发展方向。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概念:涉及对区域、经济区划、经济区域等概念的掌握;理论:对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结识;应用: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我国经济区域的特点,我国经济区 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二)教学难点1 .对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真正掌握;2 .对现代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全理解;3 .对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性的深刻把握;4 .对我国经济区域形成的背景、历程、特性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对的结识。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专家、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1.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第一节区域政策的基本问题1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