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区域经济学考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区域经济学考点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经济区域: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区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仲担负一定职能、济上尽也许完 整的地区。经济增长:通常指一定期期内区域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增长,确切地说是在提高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前 提下区域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随着全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一方面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人们称这种由产业结构变化的规 律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集聚效应是使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趋向于集聚的作用力及其作用的结果。 扩散效应是指促使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由地
2、理空间上的过度集聚转而趋向分散分布的作用力及其作 用的结果,以及促使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积极地而非悲观被动地避免聚集不经济现象的作用力及其作 用的结果。前向效益与后向效应:前向效应是指对上游产业的劳动效应,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需求将 带动传统商品等一系列上游产业的发展。后向效应是指对下游产业的推力效应,老年产业的形成将为服装、 食品、特殊商品、交通、旅游、娱乐、老年福利设施、住宅、社区服务业等多种行业、产业带来多种发展 机遇。经济区划:涉及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按照既定的区划原则、指标和标准,对的地辨认客观存在的经济区, 并把它们的空间边界划分出来:二是着重对各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条件
3、和经济现状与潜力进行分析,找出其 经济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依据全国或上一级经济区发展的总规定、宗战略,对各经济区未来 的发展方向、目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调整与演变等进行战略性谋划,提出相应的对策。区域差异与区域优势:区域差异表达区域结构在经济发展中的多方面差别,如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条件、 经济总量和结构、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差别。区域优势是指一个区域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 技术和社会条件,以及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区域经济运营所形成的具有跨区域意义的经济门。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先发优势通常存在于发达国家或地区,指的是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或地五、简述区域产业结构变
4、动的基本导向。a此题重要是考核本课程的第八章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理论”这一知识点。本题的答案如下:a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导向,就是 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方向问题,结构的变化和更替将要沿着一个什么方向演进。a从近现代 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导向重要有三个:(1)技术导向。区域产业结构变动要向高技术方向转变,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 的主导产业,在产业结构的比重占主导地位。2。)结构导向。要建立以主导产业为核心,自 然资源开发与加工制造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发展深加工和再加工,直到加工制造业占主导 地位。3G)资源导向。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使资源型产业占主导地位。a六、论
5、述科 技进步与区域社会经济可连续发展的关系,并说明我国以科技为先导实现区域社 会经济可连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建议。此题重要是考核本课程的第九章第二节“经济体制转轨、科技进步与区域社会经济可连续发 展”这一知识点。本题的答案如下:梯度理论中,“梯度”从生产布局学中沿用下来,梯度表达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 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变化历程。把生命循环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就 形成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1 .产业结构的构成、优劣决定了区域经济的盛衰。总2 .源于高梯度地区的创新,会随时间 和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逐步向低梯度地区转移。3A.梯度转移是借助于城市系统进行的。a对此,梯度
6、转移论者提出,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的限制,都会 规定优先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先投向最有效率的区位,形成某 些地区的极化效应,使区域间的经济差距拉大。而当这些区域形成的成长极或成长点,已达 成经济高度发展阶段时,就会产生扩展效应,促使生产力的分布越加均衡化,导致区际间的 经济差距逐渐的缩小,最后达成相对平衡的发展。梯度转移理论的内容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也可以自己阐述,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1 .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沿海、沿江设立经济特区、经济带,先行设立深圳特区,开发开放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发展。2 .九十年代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3 .
7、 2 0 2 3年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A七、简述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联系与区别。A此题重要是考核本课程 的第十章第二节“地区分工论”这一知识点。本题的答案如下:1 .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对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发展,两种理论都认为区际贸易可 以更经济地配置资源,更有效地运用其他区域资源,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社会生产力,加快 经济增长步伐。 24.区别: A在结识区域的经济性质的方法上:A绝对优势理论把区 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区位,忽视了它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益的作用。因而,区域 的竞争被认为实质上是商品的竞争,必然受竞争法则的支配。a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 具有
8、整体利益的综合体,区域的竞争是在收支平衡前提下的竞争,因而受相对竞争法则的支 配。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比绝对优势理论更广、更深远,一直连续至今,在区域分工和贸易 理论中仍然占统治地位。A八、简述先行国与后起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差异。此题重要是考核本课程的第十章第四节“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性”这一知识点。本题的 答案如下:各国进入世界性的现代经济发展过程的时间有先有后。先进入这一过程的国家称为“先行 国”,后进入这一过程的国家称为“后起国”。先行国和后起国之间的产业结构变动的差异 表现为:4(1)产业配置顺序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演变与消费需求一致;后起国具有 超前性。2(a)产业结构转换的态势不同
9、。先行国的产业结构转换比较平衡;后起国的产业结 构转换具有很大的倾斜性,前倾的结构转换态势加速了结构转换过程。(3)产业结构变动的起点不同。先行国进入现代经济成长阶段时结构起点较高;后起国产业 结构变动较靠前。A (4)产业结构变动的节奏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变化率比较平稳,后起 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幅度大大超过人均产值增长的幅度。A ( 5 )产业结构变动的质量不同。 先行国的产业结构变动的质量普遍优于后起国。(6)产业结构变化率的时间分布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变化率时间分布较均匀,而后起国 的产业结构变化率时间分布不均匀,呈现阶段性特性。a九、简述“大北京”城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容,并谈
10、谈对重庆直辖 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 A此题重要是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三章第四节“大北 京城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一知识点。本题的答案如下:1A “大北京”城市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容:(1)确立各地经济功能,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根据基本条件和优势特色,确立了北京、天津、 冀北地区的重要经济功能,通过合理规划和协调合作,发展区域经济。2统筹规划环境整 治,保证“大北京”生态安全。以生态环境整治为先导,搞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 建设两大系统工程。通过建设生态屏障、生态功能分区、区域内部的综合整治,建立稳定的 生态网络,实现区域水资源可连续运用。(3)实行双核心多中心都市圈战略。以京津双
11、核为主轴,以唐保为两翼,根据需要与也许, 构建“大北京”地区组合城市,增长城市密度,优势互补。4(a)建设区域综合交通网和运送 体系。以城市地区的观念,塑造合理的区域结构,把航空港、海港、信息港三者与区域及城 际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有机连接起来,积极推动城际快速轨道建设,实现区域交通运送网从“单中心放射式”向“双中心网络式”的转变。2 .对重庆直辖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可以自己阐述。)a重庆发展的基本战略思绪 是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进一步强化重庆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极大地推动以三峡库区为核 心的生态环境建设,从而保证三峡库区开发性移民顺利实行和库区经济社会发
12、展,实现全市 可连续发展战略;促进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结构调整,加快国有公司改革和老工业基 地振兴;加快重庆科学教育发展,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科技创新和人才哺育的基地;将进一 步加强重庆与西部各省区、长江沿江各省市的经济合作,通过联合协作,构建西南经济区、 长江沿江经济带。M2 )构筑三大经济高地:将重庆构筑成为长江经济带的西部增长极;加强 川渝合作,建设成渝经济高地;努力建设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发达经济圈。加强交通、通信、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构筑西部 功能最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八项:建设渝万、渝黔等高速公路和城 市外环骨架,形成以主城
13、为中心,向外辐射、南下北上、东出西进的公路交通网络。以轨道 交通和两江滨江中路为主体的主城区快速交通网络。遂渝怀铁路、兰渝铁路、万枝铁路,扩 建重庆铁路枢纽。江北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建设万州五桥机场、黔江舟北机场。建设西部供 水、城乡供水和主城区净水工程。推动建设锂鱼塘水库、彭水水利枢纽、合川水利枢纽等大 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干线传输网。扩建本地大容量电话网,发展数字移动通信。扩建 重庆港,重点建设汽车滚装码头、集装箱码头,搞好万州港、涪陵港复建工程,建成水上大通 道。 A (4)生态和城市环境建设方面共两项:实行“三四五”绿色通道,树立重庆绿色生态 形象,到20 2 3年森林覆盖率达成40
14、%。和建设涉及主城区污水治理及垃圾解决、主城区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三峡库区重点城乡污水解决工程、重庆西部次级河流水污染综合治理工 程在内的三峡库区环境立体治理系统工程。a十、科技工业园区的形成特性。A此题重要是考核本课程的第四章第四节“科技工业 园区的政策与机制”这一知识点。本题的答案如下:1 市场化。即形成以人才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为主的科技园区市场体系, 实现创新决策多元化、创新资源市场化配置,形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机制。2 .网络化。即形成各类创新资源互相融合的发达的区域网络体系,连接区域内不断完善的知 识网络、技术网络和社会网络。3 .国际化。园区的创新活动所需
15、各种资源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流动,从国际市场争取更多 高质量、低成本的创新资源,实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并向全国和国际市场输出更多的高 新技术产品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4 .信息化。在诸多领域全面实现信息化;信息产业称为科技园区的最大支柱产业,其信息 化指标达成国内最高和国际上中档发达国家水平。5 .制度化,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发明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十一、简述经济辐射理论的合用性。此题重要是考核本课程的第六章第二节“辐射理论的合用性”这一知识点。本题的答案如 下:经济辐射理论比梯度推动理论有更强的解释力,在制定发展战略有更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a第一,梯度理论只是辐射理
16、论的一个方面。梯度理论只反映了四类地区之间的线辐射和 面辐射,而辐射理论补充了每类地区之间、地区内部的点、线、面辐射的互动作用等内容。a第二,辐射理论形成的广泛而复杂的多元化辐射网络,以及这些网络的结点,是梯度理论无 法解释的。a第三,依据辐射理论,可以在制定发展战略方面,从全国范围到具体的每一个行 政区,都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推动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第四,按照辐射理论,可以把若干地区的交界处形成的地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制定相应 的发展战略。第五,辐射理论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解决就业问题,进一步研究解决中档城市和小城市的布局 问题,研究制定房地产业的发展战略问题,进一步优化经济
17、资源配置问题以及制定对的的扶 贫战略。十二、简述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总此题重要是考核本课程的第一章第一节“重要研 究内容”这一知识点。本题的答案如下:A1.区域结构,它是区别与其他经济学科的重耍标 志。 总2.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区域经济重要研究之一就是如何组织区域经济。3.区域空间的地区及其组成单元。重要体现在如城市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的研究。心.区 际分工与联系,区际分工可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区际联系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促进区际间生产要素的流动。5.区域经济政策,重要是要如何实现区域间合理分工,如何解决效率与公平等问题。十三、新区域经济观的内容。此题重要是考核本课程的第一章第
18、三节“新区域经济观”这一知识点。本题的答案如下:A知识经济的显现,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许多新概念、新特点和新观念。同时,国际经济 一体化的趋势,也催生了许多不同特点、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区性质的区域经济组织。因此, 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应有新的区域经济观。第一,新区域经济观对一些传统的理论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扬弃,扩大到五个层次,涉及国际 区域经济、特区经济以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区域经济等等。a第二,新区域经济观丰富和 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充足考虑了生态环保的因素,把可连续发展理论融 入到区域经济中,还建立了一套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科学衡量。a第 三,注重新知识、新
19、现象和最新成果的研究,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定位为2 1世纪的最佳区 域经济模式。认为,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发明迅速转化生产 力提供了极好的区域经济环境。a第四,积极总结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把特区经济作 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系统详实地介绍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第 五,在新区域经济观的分析中,特别注重案例分析,运用新的区域经济理论对具有代表性的 区域经济案例进行系统分析,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十四、简述区域经济的内涵。4本题重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二章第三节“区域经济的含义” 这一知识点。本题的答案如下:1.对区域经济概念的简要说明。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
20、的概念,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非常 广泛,既有外部的国际影响、政府行为、区际互动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内部的影响因素,如 地区的经济投入、社会需求、产业布局、经济结构等等。 42 .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的内 容。区域经济的多种因素也就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内涵十分广泛。它不仅涉及量的方面,也涉 及质的方面,即(1)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连续而 稳定的增长;(2)居民生活环境涉及全面的公共福利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 得到改善,人们有相称限度的安全感;(3)生产要素涉及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力资本及 自然资源等,其数量不断增长,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从而保证
21、社会总产出的长期连 续和稳定增长;(4)经济结构涉及生产的组织制度结构、生产关系结构、国民经济的产业结 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空间布局结构等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连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5)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派不断趋向公平与合理,居民间的收入及实际生活水平差距 日益缩小,社会不再产生新的贫、富阶级;(6)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 应,在“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及运营机制;(7)文化发展、 观念习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不适合或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传统陋习、陈旧观念可以得以及时、 彻底地更新或废除,新的文化或新的观念可以迅速地成长、发育起来;(8)经济运营
22、及其调 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发展相关联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 控、自我调节、自我平衡及自我发展能力以及互相间的反映能力、变化适应能力不断增强等。A注意:区分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的联系与区别:A经济区域是指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具有特定地区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A在 理解经济区域时,一方面要注意与经济区位区别开来,经济区位是指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 济活动所占有的场合,即具体的场合,因此,根据其功能内容可分为工业区位、居住区位、城 市区位、农业区位等等。另一方面,要把经济区域与地理学中的区域相区别,地理学上的区 域重要强调自然地
23、理的界线。而经济区域虽然也是地区单位的一种体现,但其更强调人的经 济活动影响,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区域的范围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其界线是模糊的。两者的联系体现在:经济区域是人们经济活动的产物,经济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的经济活动, 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内容区在发展中多拥有的有利条件。后发优势通常存在于发展中家或地区,指的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迟缓的 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中所具有的有利条件,使之处在对经济发达国家的赶超状态。劳动地区分工: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区域,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外部环境,在发挥优势的前提下进行产业 和产品生产方面的分工劳动和协作,是社会经济活动在地区空间上的有机组合。初级区际贸易与高级区际贸易:初
24、级区际贸易指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产品差异而引起的贸易,它重 要起着胡同不有无、取长补短的作用。高级区际贸易指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因生产结构相异而形成的互换 关系,最高级的区际贸易是高度分工基础上形成的高度协作关系。城市与城市化:城市是以一定的空间巍峨界线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集约人口与经济的复杂社会综 合体。城市化是指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地进行空间 上的集聚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县域经济:是行政区与经济区重合的区域经济,作为以县为组建的县级经济,其行政管辖的边界是划定 的;作为长期发展自然形成的、与周边城乡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其经济活动的
25、边界是动态的、模糊的。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有哪些,它们对支持和推动区域经济运营有哪些意义? p(19-20)答: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有:自然条件与历史基础;自然资源是一种基础性的物质因素,对区域劳动生产 率提高、产业结构形成和资本原始积累都有重要作用。历史基础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凝结。历史 形成的生产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人口与劳动力;从消费角度讲人类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原动 力。从生产者角度讲一定的人口数量和适当的人口增长是保证区域劳动力供应的前提。劳动力的数量和质 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资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说明,积累资金、引进资金、争取资金的确 是经济起飞的关
26、键一环,区域资本的形成和有效使用,最各种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起着黏合作用。科学 技术;科学技术日益显示其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导。组 织与管理;区域组织、管理效率决定区域的资源配置能力。2区域经济成长可划分为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性? p( 3 6-38 )答:经济成长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起步阶段即工业化准备阶段;经济增长呈上升趋势,但生产力水平 和劳动生产率认仍相称低下,资金、技术、人才是发展的瓶颈。起飞阶段即工业化初期及其后的连续成 长阶段;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长足发展,区域经济和居民收入连续增长。成熟阶段即工业化后期阶段;通过长期的连续成长,区域经
27、济进入了一个稳定增长产业更替的阶段。城乡关系趋于协调融合。提高阶 段即工业化时期的新成长阶段;在宏观背景上意味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任务已经实现,传统的工业经济时 代将让位于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P ( 9 3 -95)答: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类型及其特点:极核式空间结构;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增长极 成为区域的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极核,对区域内其他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区域空间结构。 增长极一旦形成,便会产生区域要素的极化过程。以其强大的吸引与辐射功能,对区域其他地方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点轴式空间结构;它是在极
28、核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区域内的增长极与 周边其他的经济活动集聚点,借助于交通通信能源供应等线路连接起来而构成,彼此间具有紧密联系或功能 互补的点轴式空间结构。在经济轴线形成后,位于轴线上的增长极和其他点将会因发展条件的改善而使发展 加速、规模扩大,并因此而引起轴线规模的相应扩大。网络式空间结构;是以点轴式空间结构为基础进一步 发展起来的,以各种交通通信动力供应等线路为枢纽带,将区域内各地不同等级不同类型与功能的经济活 动集聚点互相连接和沟通而形成的网络式空间结构。一个点也许与多个点发生联系,以满足获取发展所需 的足够资源要素以及开拓市场的需要。4区域空间经济活动中的区位指向性可分为哪
29、些类型,各有什么内涵?(P9 7)答:所谓区位指向性,是指经济活动(或产业部门、行业、公司)在选择最佳区位时晌可以满足自身重 要布局规定或适合自身技术特点的特定区位接近的倾向性。有以下几种类型: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 这类区位指向是指经济活动的区位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分布的强烈制约,在空间分布上趋向于自然条件 和自然资源适宜而又集中的地方。原料地指向。某些在生产过程中中花费原料多或原料不适宜远距离、 长时间运送的经济活动,它们的区位倾向于选择在原料集中供应地,因而表现为这种原料地指向。燃料动 力指向。一些经济活动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劳力供应,它们在区位选择上一般倾向于尽也许靠近燃料动 力供
30、应地。劳动力指向。部分经济活动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劳动力或对某种类型的劳动力有很强 的依赖性,因而其区位选择明显地趋向于合适的劳动力集中且供应富余的地方,从而表现为劳动力指向。 消费市场指向。某些经济活动是直接为消费者服务的,或是其生产经营对市场需求变化及市场行情波动很敏 感,或是其产品因笨重、体积庞大、易腐烂变质等因素而不宜远距离运送,因而它们的区位选择趋向于消费 市场。交通枢纽指向。有些经济活动的运送费用在其产品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或是为了便于从不 同的地方获得原材料于燃料,或是为了便于向多个市场地发送产品,它们在区位选择上往往趋向于运费最低 或运送便捷的地方,从而就经常分布在交通
31、枢纽。5什么是可连续发展?用可连续发展观测区域经济有哪些新特点?p (136- 138)答:定义:可连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它涉及三大 原则:公平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从可连续发展可以观测出以下区域经济特点:第一,作为可连 续发展空间载体的区域,是既有经济区域特性,又有自然地理特性的区域。比如说,西部大开发仲四川提出 “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西北荒漠地区提出“重建秀美山川”。第二,作为可连续发展的区域经济活动, 其经济增长、结构基础,更加依赖于资源永续运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自然资源环境生态能 否提供可连续发展的供应,成为区域
32、经济连续增长,经济结构连续优化的关键。第三,可连续发展的资源效益、 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具有外溢性特性,因而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由于区域之间经济社会 发展不平衡,客观上存在区域差异和发展差距,因而可连续发展中的区域协调、城乡协调更有新的涵义和重 要性。6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政策手段重要有哪些?(P242)答:1、公共投资政策。这是地方政府发展区域经济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手段。改革开放,特别是1994 年我国实行的分税制改革,从经济利益关系上重新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政府实行有效地公共投资 政策才成为现实。2、市场政策。重要是指对经济杠杆的运用。如地方政府为调控生产要素流出而采
33、用的 地区市场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减免税收政策等,以及为吸引生产要素向区内流入的地区市场政策-高工资吸引人才政策、提供优越投资环境的政策等。3、边沿地区政策。区域的边沿地区,由于特殊的地 理位置历来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并对这些边沿地区采用一些特殊的扶持政策,以调节生产要素的流向。三、论述题1为什么中国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仲只能选择非均衡模式而不是均衡发展模式?答:1从目前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实现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区域 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工业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区域经济的增长模式问题就是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的问题。2从国内外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践来看,均衡增长和非
34、均衡增长是区域哦区域经济增长普遍采用的 两种模式,基于我国经济所处的成长阶段,区域经济增长宜采用非均衡的协调发展模式,体现在区域经济管 理中,就是要哺育区域经济增长点,促进和诱导区内外要素优先向增长点聚集,进而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带 动区域经济快速、连续增长。3我国以处在工业化中期,基本实现工业化是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 设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足发挥的新型工业化 路子”。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
35、也是区域增长 的新模式。所以中国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能选择非均衡发展模式而不是均衡发展模式。2简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仲“马太效应”的涵义及其形成机制答:涵义:马太效应:是指在区域内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生产专业化和非 生产专业化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上,引发和加剧“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现象。形成机制:“马太效应”的 产生,和集聚效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集聚效应产生的因素(1):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性,区位指向的经济 活动受相同区位条件优势的吸引,经常都倾向于集中到区域内相关资料和要素富裕的地方。不仅如此,某些 经济活动的趣味指向虽然不同,但是在实际中为了追求减少运费、减少成本与
36、销售费用以及更好的适应和 满足市场需求等,往往也会表现出共同趋向于相同的交通枢纽,消费市场集聚的规模。(2)某些经济活动之 间的内在经济技术联系。出于加强彼此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的需要,那些在经济技术上具有互补性,互相依 赖性和关联性的经济活动,往往都会倾向以集中到资源和要素组合条件较为适宜、优越的地方发展。(3)某 些在声场非配上有密切联系,或者在区位选择上有着相同指向的经济活动和公司对集聚经济效应的追求。这 些经济活动或公司按照一定的比例或规模,成团或称组地集中分布在某个拥有特定资源和要素优势的地方, 可以使其中的每项经济活动或每个公司都因与其他相关经济活动和公司在经济利益来源于因经济活动或
37、公 司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导致的有利外部环境和相关投资的节省,它是无论按何种方式将经济活动和公司分 派配置都不也许获得,故而被为集聚经济效益。,集聚效应作用的结果,同在会促使经济在地理空间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一方面,集聚效应的作用会 导致区域经济移动的极化现象,即区域内的资源、要素、公司、产业部门不断地向优势区位移动,从而促进区 域经济增长极或增长中心的形成于发展。另一方面,集聚效应的作用将会强化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 与不平衡,促进发达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生产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带等经济空间集聚形式的产 生,促进区域空间中心一边沿结构、多核新结构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引发和加剧“强者更
38、强,弱者更弱”的 现象。3论述经济区一行政区体系有哪些具体内容和组织形式。P(120)答:经济区-行政区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调控和运营仲对区域经济发展实行分类指导和调节, 其具体内容和组织形式可作以下构想:第一,一三大经济地带为地区单元制定和实行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总体战略。构建宏观经济布局的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按照跨省区市的综合经济区统筹规划及拟定区 域经济发展方向。合理组织国民经济地区体系,统一部署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协调各地区经济发展。第二, 根据各省区市现有的资源要素和产业比较优势及其在宏观经济中的专业化奉献,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不同 的经济类型区,如资源型加工型资源一加工型自给自足
39、型等经济类型区,并以地区依托制定和实行相应的产 业发展政策。第三,根据当前和此后区域经济发展的任务及也许出现的问题,选择能源和原材料资源特别富 集的地区、智力密集度特别搞的地区,分别作为能源原材料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国家重点参与区;选 择东部沿海及中部地带重要的传统工业老基地和西部地带原“三大线”地区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家重点 参与区;选择省区市的区域性大型基础设施、大江大河流域治理工程项目作为国家参与的重点工程项目。 第四,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大力推动相关省区市开展广泛的区际联合与协作,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密 集限度不同的区域经济技术协作网络,互相开放区域市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全
40、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区 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发明有利条件。第五,健全宏观经济分级调控体系,实行统一规范、分区调控的政策,提 高调控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在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的前提下,实行统一规范,即由中央政府统一地 合理界定中央、地方和公司间的责权利范围,制定地区经济活动与运营的规则;建立和健全中央政府和省 级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权。4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区域差异重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我国缩社区域发展差距的措施有哪些? (pl 7 5)答: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十分明显,其可如下几个方面的表现:1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并附差异。东部地区位于太平洋西岸,分布众多的海港,江河纵横 交通便利,处
41、在我国地形第三级阶梯,海拔较低地势平坦,光热条件好,降雨量多。土壤肥沃,自然资源 缺少,土地资源局限性。中部地区地形起伏比东部大,比西部平缓,光热条件好,降雨量局限性,土地资源丰 富,人均粮食高于全国水平。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但是矿产资源贸易充足开发。西部地区处在我 国第一第二级阶梯上,以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为主,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局限性。2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我国东 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非常突出,是一个历史的长期的过程。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古代农业开发较 早。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西部和中部与东部差距不断扩大。在经济结 构方面东部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在整个
42、国民经济仲所占比重具有明显优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和西 部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西部地区曾经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成为西部地区“资源优势,效率优势” 的重要表现之一。3区域制度安排和经济社会条件差异。只要表现为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均衡。经济 社会条件差异重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基础设施方面;中西部地区处在相对不利地位,资金短缺,导致基础 设施局限性,交通困难,通信落后等问题。其二,教育科技文化发展方面,明显存在着东部地区优于中西部地 区的状况。措施:1.让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当前仍然面临着资金、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发展等多 方面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起来,通
43、过这些地区的发展迅速积累资金、增强国家 的综合经济实力,发挥区域经济的发展示范作用,帮助和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以实现逐步缩小差距的目 的。2.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在我国具有普遍性,应当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让一部分地区优先发展的情况下,尽也许使其它地区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使欠发达的区域的经济优势发挥出 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更好地满足当代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3、加强西部地区 的经济开发。缩小西部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建设边疆具有重要 战略意义。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前提下,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行西
44、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区域经 济非均衡协调发展,就可以逐步缩小这种差距,达成共同富裕的目的。一、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的区别与联系答:经济区域是指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具有特定地区构成要 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A在理解经济区域时.,一方面要注意与经济区位 区别开来,经济区位是指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合,即具体的场合,因此, 根据其功能内容可分为工业区位、居住区位、城市区位、农业区位等等。另一方面,要把经 济区域与地理学中的区域相区别,地理学卜一的区域重要强调自然地理的界线而经济区域虽 然也是地区单位的一种体现,但其更强调人的经济活动影响,随着经济发
45、展,经济区域的范 围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其界线是模糊的。两者的联系体现在:经济区域是人们经济活动的产物,经济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的经济活动, 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内容。A二、试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答:(1)两者的关系总起一句话。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这两种趋势之间是对立统一 的。(2)从对立方面阐述两者的关系。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这两种趋势之间存在着对 立,其对立的根源在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经济利益的独享性和排他性。经济全球化在范围 上比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广,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层次上则比经济全球化更高。这两种趋势不 能互相取代。这两种倾向若不加限制,任其发展,就会对经济全球化
46、的发展导致极为不利的 影响。(3)从统一的方面阐述两者的关系。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区域经济一 体化组织内部的经济自由度的增强,意味着世界经济整体变得更为自由与开放。并且,区域 经济一体化有着范围、广度上的局限性,它总是力图冲破区域的局限,向更广阔的全球空间开 放与扩张。 a因此,只要设法减少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排他性,增长其开放性,作为经 济全球化组成部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就会促进前者的发展,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自身也会得 到更好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是可以并行不悖的。三、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答:(1)处在高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这些区域所以能攀登上经济发展的
47、高峰,重要就是由于它们占有了技术与经济上的优势,建 立了一个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商贸发达的银行、信息、科研等第三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 但问题是,无论任何一个产业,都会经历一个由创新到衰退,由技术密集型到简朴劳动密集 型的自然发展过程。A所有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原有的优势,普遍采用的一个重要战略是集 中全国的精英,建立起一批新产业开发中心,把科研、开发与生产结合成整体,以加速创新的 进程。比如,美国建立硅谷就是这个战略的典型实例。A (2)处在中档梯度上的萧条区的 发展战略。对原先经济很发达,但由于没有能适应时代潮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以致陷入了危机之中的 新地区,惟一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是通过大力
48、创建新部门,改造旧部门来改变地区产业结构。 比如美国对新英格兰地区的改造。(3)处在低梯度上的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战略。在这种类型的国家与地区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初级产业与一些衰退部门。因扩展效 应给它们带来的重要是增添了一些发达地区淘汰或外溢的产业。假如顺其自然发展,则永无 出头之日。低梯度地区为了缓解这种处境,就必须采用一系列策略,集中力量实现经济起飞。 处在低梯度上的国家与地区为了实现经济起飞,重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支持,并且在其发展的 初期,必须大力引进,善于运用国外资本与技术。要注意的是采用一系列政策、制定周密的计 划,使得在实现了经济起飞以后,可以逐步摆脱对外国的依赖。四、运用增长极
49、理论与“城市化”战略理论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喑:(1) 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并 且包含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强调增长极作为中心地对区域经济应有带动作用,随着产业 集聚而逐渐处在支配地位,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周边的地区产生影响。(2)发展中国家要运用增长极战略解决三个问题:cA、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现代化问题。B、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城市化问题。工、中心城市过度膨胀的控制。a因此,运用增长极理论可以实行可以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措施。我国运用增长极理论实行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措施:把城市作为哺育和发展新生产力的增长点放到区域经济长期发展的战略位置上,充足发挥城 市经济产生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推动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演进和进步,同时刺激市场需 求以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