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潼关》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潼关》教学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潼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抓住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本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2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体会诗歌高远壮阔的气魄,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 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歌意境。2 .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常识导入,回顾学习方法1 .常识导入。(1) ppt图文展示近代的苦难历史: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 战争,天津条约,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1898年 戊戌变法。(2)引出“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 时
2、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 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政变时,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戊戌六君子”维新志士六人 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本课作者谭嗣同就 是这六君子的其中一员。2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古诗的?(知诗人 明诗意 悟诗情 诵古诗)本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古诗。二、知诗人1 .检杳预习情况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2 .教师总结归纳补充(1)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3.10-1898.9.28),字复生,号壮飞
3、,湖南浏阳人,中国近 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他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 级政治制度。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 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 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2)背景链接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当时随父亲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 北方特有的壮阔景象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三、明诗意3 .诵读诗歌(1)学生试读,同学自评,老师点拨,正字音。(2)学生再次诵读,把握节奏。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
4、/平。4 .关键词点拨古:远古,久远簇:簇拥束:束缚、拘束不解:形容山势高耸。5 .由词入诗,由诗入境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 碎的马蹄声。莽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 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鹫不驯之态 真令我赞叹佩服!四、悟诗情1 .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特色(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 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险峻以及桀鹫不驯之态。(2)山水本无情,可是大自然的景观,为
5、何在谭嗣同的眼里,似乎有了壮 怀激烈的举动?通过写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十多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 国家,十多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 民族为国家争光,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臼己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 渴望改变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通过写景,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以及心中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五、诵古诗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六、课堂总结:谭嗣同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 前高扬的时代。我们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
6、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感受到 他想要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豪情壮志,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 脚步声。七、拓展延伸狱中题壁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名人评价: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土。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 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 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 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八、作业布置背诵、默写本诗。(谭嗣同) 板 潼 关生平:改革维新戊成君子厂知诗人一背景:随父赴北见景有感诵古诗明诗意:潼关豪迈 巍峨险峻修辞:拟人 悟诗情一听心声感深意情感:勇往直前冲破封建思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