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阅读练习8 墨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阅读练习8 墨子.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二语文阅读训练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练习题。子墨子言日: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亨,人异义。其人滋众,其所谓义者亦滋众。是以人 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 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 足,又选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 害之辨,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候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 之贤可者
2、,置立之以为正长。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日:“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 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诛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 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 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日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 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 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天下
3、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苦雨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 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签子言曰:“古者圣王为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 以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墨子尚同上,有删节)1.下列对文七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浅浅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 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B.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漆漆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 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C.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漆漆而至者/此
4、天之所以罚 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D.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漆漆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 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墨留, 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A. “天子、三公既以立”中的“三公”是一种爵位。爵位是古代天子或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赏,相传周 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B. “百姓”在文中指平民,但战国之前“百姓,也指贵族,如,诗经天保“群黎百姓”郑玄注为:“百姓,官族姓也。”“五刑”指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
5、法,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所指各异,秦以前指墨、奥I、轲、宫、大 辟五种刑罚。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认为,上古时期由于百姓之间相互残害,导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进而造成天下混乱,民众犹如禽兽般。B.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故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C.文章认为,民众判断是非曲直要以上面的意见为准,而不能与下面相互勾结,这样就能做到上面所要 惩罚的就是百姓所要非议的。.D.墨子认为,天下混乱是由于没有符合天意的好的首领,因此主张要选择“仁人”“贤者”来担任国家各级领导并有效治理国家。4 .把文言
6、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5分) 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5分)秋晚登城北门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注)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 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幅巾藜杖北城头”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的生活状态,为其下文描述抒 情作了铺垫。B.
7、颔联巧用“杜陵秋”来暗指宋朝故都汴京,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浸透着对关中 失地和人民的怀念之情。C. “身世安危入倚楼”中,从字面看作者是在感慨自己身世的安危,实则对国家命运的担忧。D. “横槊赋诗非复昔”中,“横槊赋诗”这一典故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也有体现,如“郎酒临江,横槊赋诗”;在本诗中指作者当年的军中英姿。6.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高二语文阅读训练8参考答案1 A这句的意思是: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与天子一致,而不知道与天一致,那么灾祸还不能彻底除去。现在假如天 刮大风下久雨,频频而至,这就是上天对那些不与上天一致的百姓的惩罚。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结构对称
8、, 中间要断开;“则灾犹未去也”,有句末语气词“也”,要断开。最后一句中有判断句“此者也”2【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为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尚书大传礼记等以“司马”“司徒” “司空”为 三公,周礼则以“太师” “太傅” “太保”为三公。3 B “故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错,是主观臆断(1)因此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意见对而别人的意见错,因而相互攻击 (2)上面根据这些方面来行使赏罚,就必然十分清楚明白、审慎可靠。4 B “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理解有误。颔联巧用“杜陵秋”来暗指宋朝故都汴京,寄寓着诗人对故都沦陷的 无比忧虑。故选B。6因登临而起的悲秋
9、之情。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寒气袭人,眼前萧条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愁绪满怀。 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沦陷的故都的怀念、忧虑之情。身世遭 际,前途未卜之愁。诗人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令人搔首不安,愁肠百结。壮志难酬的悲愤。远望烽火,仰视 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参考译文】墨子说:古时人类刚刚诞生,还没有刑法政治的时候,人们用言语表达的意见,也因人而异。所以一人就有一种 意见,两人就有两种意见,十人就有十种意见。人越多,他们不同的意见也就越多。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意见对而别 人的意见错,因而相互攻击。
10、所以在家庭内父子兄弟常因意见不同而相互怨恨,使得家人离散而不能和睦相处。天下 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药相互残害,以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有余财者宁愿让它腐烂,也不分给别人;有好的启 发也自己隐藏起来,不肯教给别人,以致天下混乱,有如禽兽一般。明白了天下所以大乱的原因,是由于没有行政长官,所以(人们)就选择贤能的人,立之为天子。立了天子之后, 认为他的力量还不够,因而又选择天下贤能的人,把他们立为三公。天子、三公已立,又认为天下地域广大,他们对 于远方异邦的人民以及是非利害的辨别,还不能一一了解,所以又把天下划为万国,然后设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已 立,又认为他们的力量还不够,又在他们国内选择一些
11、贤能的人,把他们立为行政长官。行政长官已经设立之后,天子就向天下的百姓发布政令,说道:“你们听到善和不善,都要报告给上面。上面认 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上面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上面有过失,就应该规谏,下面有好人好事, 就应当广泛地推荐给国君。是非与上面一致,而不与下面勾结,这是上面所赞赏,下面所称誉的。假如听到善与不善, 却不向上面报告;上面认为对的,也不认为对,上面认为错的,也不认为错;上面有过失不能规谏,下面有好人好事 不能广泛地向上面推荐;与下面勾结而不与上面一致,这是上面所要惩罚,也是百姓所要非议的。”上面根据这些方 面来行使赏罚,就必然十分审慎、可靠。所以里长就是这一
12、里内的仁人。里长发布政令于里中的百姓,说道:“听到善和不善,必须报告给乡长。乡长认 为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乡长认为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去掉你们不好的话,学习乡长的好话;去掉你们不 好的行为,学习乡长的好行为。”那么,乡里怎么会说混乱呢?我们考察这一乡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由于乡 长能够统一全乡的意见,所以乡内就治理好了。”乡长是这一乡的仁人。乡长发布政令于乡中百姓,说道:“听到善和不善,必须把它报告给国君。国君认为是对 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国君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去掉你们不好的话,学习国君的好话;去掉你们不好 的行为,学习国君的好行为。”那么,还怎么能说国内会混乱呢?我
13、们考察一国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国 君能统一国中的意见。所以国内就治理好了。国君是这一国的仁人。国君发布政令于国中百姓,说道:“听到善和不善,必须报告给天子。天子认为是对的, 大家都必须认为对;天子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去掉你们不好的话,学习天子的好话,去掉你们不好的行 为,学习天子的好行为。”那么,还怎么能说天下会乱呢?我们考察天下治理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天子能够 统一天下的意见,所以天下就治理好了。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与天子一致,而不知道与天一致,那么灾祸还不能彻底除去。现在假如天刮大风下久雨,频 频而至,这就是上大对那些不与上大一致的白姓的惩罚。所以墨子说:“古时圣王制定五种刑法,确实用它来治理人 民,就好比丝线有纪(丝头的总束)、网罟有纲一样,是用来收紧那些不与上面意见一致的老百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