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芜湖市第一中学2022-2023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最近,围绕某流量明星被国家话剧院录取,获得一级演员岗编制的新闻引发了舆论的 广泛热议,中间穿插关于“小镇做题家”和流量明星作比较的讨论,推动着舆情急速升 温。随着7月15日公示结束,国家话剧院给出的情况说明并没有起到平息舆情的作用,反 而再度把舆论推向了第二波高潮。当然,在这样以亿计的参与者大规模讨论中,肯定会有一些杂音、一些情绪化的声 音、各种趁火打劫蹭热度。如果我们尽量排除情绪,用理性客观的态度去认真讨论这件 事,应该如何看待?这里面涉及的公平可以分
2、为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合规意义上的公平。做这件事有没有依据?当事方能不能为自己的行为 找到依据?就录取这件事而言,这次国家话剧院的声明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从合规性 来看,至少目前的调查结果看来,这套流程客观上没有违纪违规之处。但是从舆情的反应上来说,我们发现,人们追求的公平不仅仅是这种程序意义上的公 平。很多时候公平作为一种价值,我们追求的是某种结果一一这种结果不仅是客观状态还 有主观认知。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在我们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对于考试作为阶级上升 的通道,在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群中推动公平所起的作用有一种特殊的认知,这种特殊的认 知作为一种集体的记忆是嵌入在我们的基因当中的,
3、平时也许你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但 是一旦被激发,就会出现这次事件刺激之后涌现上来的那样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在中国历 史文化的加持下具有更强的合理性。除了历史因素,更重要的是在今天的中国,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民 当家作主的美好新中国,就像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 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这里面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包含的一个要素就是公 平。不说它是全部,也不说它是唯一,但它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离开了它,很多东西都 无从谈起。正因如此,网上很多讨论者认为这件事“关乎国木”,有人说这是危言耸听一一有那么 重要吗?这可能只是一个个案。但事实上这恰恰是大众的
4、基本认知,是群众的心声,这种 心声必须得到尊重和有效的反馈。我对这一类事件的基本认知是:如果一种现象、一种做法,它的程序被社会上的大多 数人认为是不公平的,它导出的结果是不好的,大家是拒绝接受的,但是这套做法却符合刘康祖使还。仁将八万骑追及康祖于尉式。康祖有众八千人,军副胡盛之欲依山险间行取 至,康祖怒日:“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下令军中日:“顾望者斩 首,转步者斩足! ”魏人四面攻之,将士皆殊死战。有流失贯康祖颈,坠马死。余众不能 战,遂溃,魏人掩杀殆尽。十二月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 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上登石头城,有忧色,谓江湛曰:“今
5、日士民劳怒,不得无 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J二十八年春正月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帝图恢复)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比得河朔华戎/表疏归/诉困棘/跋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 誓为掩角/经略之会/实在兹日/B.比得河朔华戎/表疏归诉困棘/践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 誓为掩角/经略之会/实在兹日/C.比得河朔华戎表疏归/诉困棘/跋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 誓为掩角/经略之会/实在兹日/D.比得河朔华戎表疏/归诉困棘/跋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
6、使远输诚款/誓 为摘角/经略之会/实在兹日/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五,抽调比例,魏晋南北朝时征人服兵役,多实行三丁取一,五丁取二。B.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煮小名,文中用来借指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者。C.间行,文中指秘密地走,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的“间行”相同。D.石头城,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金陵”都是今南京的别称。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沈庆之认为以步制骑胜算不大,劝谏宋文帝不要贸然出兵;滑台惨败之后,沈庆之以敌 我实力悬殊为由,劝萧斌不要斩杀逃回的王玄谟。B.王玄谟虽然兵多器良,却因贪婪好杀,对滑台久
7、攻不下;魏军将到时,又因刚愎自用, 不听部众和钟离太守垣护之的劝谏,最终兵败溃逃。C.刘康祖应召回防时被拓跋仁追上,对副将胡盛之的提议大为不满,下令全军殊死一战; 交战中他被流箭射中,坠马身亡,宋军也随之崩溃。D.魏主拓跋奏抵达瓜步渡口,并且扬言要南渡长江,建康城内大为恐慌,百姓纷纷准备逃 跑;到了第二年初,魏军焚屋掠民后,撤兵北归。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2)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13 .辛弃疾认为“元嘉草草”是宋文帝北伐失利的主要原因,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简要 说明“草草”的具体表现。【答案】9. D
8、 10. B 11. B. (1)我们到黄河边寻找敌人,结果一无所见,幸亏他们自己来送死,为什么要避开他 们?(2)现在军民劳苦怨恨,我不能不惭愧,留给大家的忧患,是我的过错。12 .自负不听劝谏;用人不当;准备不足仓促出征。【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近来朝廷得到河朔汉族及少数民族的奏报。诉说他们的困苦焦急。踮起脚盼望我们 安抚拯救。他们暗中相互联系以等待朝廷大军。柔然也派密使远道而来献上诚心,发誓要 同我们互相支援。收复中原的时机,正在今天。“河朔华戎表疏”是偏正结构,“河朔华戎”是“表疏”的定语,不能断开,排除AB;“归诉”意思是“回报”“诉说”,是一个词语,
9、做“困棘”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AC; “远输诚款”为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C。故选Do【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 “文中用来借指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者”错误,结合“庆之固谏日:佛狸威震天 下,控弦百万,岂玄谟所能当。意思是拓跋煮威震天下,统帅百万大军,怎么是王玄谟 所能抵挡的?以及节选自宋文帝图恢复可知,这里的“佛狸”就是指拓跋奏。故选B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却因贪婪好杀,对滑台久攻不下”强加因果,结合“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 玄谟贪愎好杀。攻城数月不下”,可知二者没有因果关系。故选B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
10、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求”,寻找;“遂。结果;“幸”,幸亏;“奈何”,为什么。(2) “劳怒”,劳苦怨恨;“不得”,不能不;“贻”,留给;“予之过也”,判断句。【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元嘉二十七年六月,上欲伐魏。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谏日:我步彼骑,其势不敌。上日:虏所恃者唯马。比及冬初,城守相接,虏马过河,即成擒也”可概括出: 自负不听劝谏;结合“以兵力不足,悉发六州三五民丁。有司又奏军用不充,富民家宽满五十万,并四分 借一,事息即还”可概括出:准备不足仓促出征;结合“乙亥,使王玄谟进围滑台。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攻城数 月不下
11、魏人追击之,死者万余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可概括出:用 人不当。参考译文:元嘉二十七年六月,宋文帝打算讨伐北魏。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劝谏说:“我们是步 兵,对方是骑兵,这情形我们敌不过对方。”文帝说:“胡虏所依仗的只是马。等到冬初, 我们各城的防守相互连接,胡虏的骑兵越过黄河,就会成为俘虏J秋季七月庚午日,宋文 帝下诏说:“近来朝廷得到河朔汉族及少数民族的奏报。诉说他们的困苦焦急。踮起脚盼望 我们安抚拯救。他们暗中相互联系以等待朝廷大军。柔然也派密使远道而来献上诚心,发 誓要同我们互相支援。收复中原的时机,正在今天J当时,军队大规模出动。因为兵力不 足,在六州百姓中每家三男抽一、
12、五男抽二。有关部门又奏报军用物资不充足,富裕民众 凡家财满五十万钱的,一并出借四分之一供朝廷军用,战事平息后就偿还。乙亥日,派王 玄谟进军包围滑台。王玄谟的军队人数很多,武器、装备精良齐整,而王玄谟本人贪婪、 刚愎、好残杀。围攻滑台城,好几个月攻不下,听说北魏的救兵将要到来,部众请求动用 战车构成营垒,王玄谟不听从。乙丑日,魏主拓跋奏渡过黄河,部众号称百万。王玄谟恐 惧,退兵逃走。魏军追击,王玄谟军被杀死一万多人,部下几乎全部溃散逃亡,丢弃的军 用物资、器械堆积如山。此前,钟离太守垣护之听说魏军将到,派人飞马送信劝王玄谟急 速攻打滑台。王玄谟不听从。萧斌派沈庆之带领五千人救援王玄谟。恰巧王玄谟
13、逃了回 来,萧斌准备斩杀王玄谟,沈庆之坚决地劝谏说:“拓跋素威震天下,统帅百万大军,怎么 是王玄谟所能抵挡的? ”萧斌这才停止。北魏永昌王拓跋仁进攻项城,攻克。宋文帝害怕 魏军到寿阳,征召刘康祖,让他回京。拓跋仁率八万骑兵在尉武追上了刘康祖。刘康祖有 部众八千人,军中副将胡盛之打算依傍山中险要秘密行走到寿阳。刘康祖发怒说:“我们到 黄河边寻找敌人,结果一无所见,幸亏他们自己来送死,为什么要避开他们? ”在军中下 令说:“回头观望的人斩首,掉转脚步的砍脚。”魏军从四面进攻,宋军将士都拼死作战。 有支流箭射穿了刘康祖的脖子,他从马上坠落而死。其余部众不能再战,于是崩溃,魏军 冲杀,将宋军几乎杀光。
14、十二月庚午日,魏主拓跋妻到达瓜步,拆毁百姓房屋,砍伐芦苇 做成筏子,声称要渡过长江。建康城内震惊恐惧,百姓都挑着担子等待逃跑。文帝登临石 头城,面有忧色,对江湛说:“现在军民劳苦怨恨,我不能不惭愧,留给大家的忧患,是我 的过错J二十八年春正月丁亥日,魏军劫掠居民,焚毁百姓房屋后离去。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 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 首,佛狸祠下,一
15、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吹台春日怀古明李梦阳废苑迢迢入草莱,百年怀古一登台。天留李杜诗篇在,地历金元战阵来。流水浸城隋柳尽,行宫为寺汴花开。白头吟望黄鹏暮,瓠子歌残无限哀。注瓠子,又称瓠子口。汉武帝时,瓠子口黄河决口,淹死了不少人,帝派人筑塞,并 亲临察看,作了领子之歌二首。明朝时,瓠子口仍时常泛滥,给人民造成极大灾难。“瓠子歌残”,意为瓠子之歌已经少有人唱了,言外之意是当今皇上已经不再像汉武帝 那样亲自过问水利,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14.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既体现了作者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又对掌权者的轻敌冒 进感到忧心忡忡,体现了作者
16、矛盾交织的复杂心理。B.辛弃疾擅长运用典故来表达情感,“封狼居胥”借用历史鉴戒对朝廷的冒进政策进行告 诫;“廉颇老矣”则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报效朝廷的遗憾。C.吹台春日怀古也擅运用典故,“百年怀古”化用杜甫登高诗中“百年多病独登 台”句意,暗含诗人年老体衰,内心伤感之意。D.李诗颈联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今昔之景,表达兴衰之感,让人于怀古中触目生愁,感慨 系之;同时又自然过渡到尾联的伤今。15 .分条概括李诗中包含的丰富情感。【答案】14. B 15. (1)年老体衰 伤感(2)昔盛今衰的惆怅(3)对往事的追怀(4) 对民生疾苦的忧虑。【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
17、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廉颇老矣则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报效朝廷的遗憾”错。“廉颇老矣,尚能饭 否”,作者借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雄心犹在、报国之志不变,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 重用的愤懑心情。故选Bo【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前句先写出登台时所见到的一片荒凉景象。远远望去,好像那依稀可辨的废苑遗 址,正在没入荒草丛中,突出了连天的满眼荒草,长势茂盛,快掩没了宫苑,显现了旧苑 的衰微,抒发了诗人对昔盛今衰景象的惆怅。后句“百年怀古一登台”中“百年”指人的 一生,此指暮年。化用杜甫“百年多病独登台”句意,其中暗含着自己年老体衰、心情伤 感。颔联,诗人把对
18、往事 追怀与眼前的情景结合写。前句先追怀往事,写吹台吸引诗人的登 临,而诗人李白、杜甫又给吹台留下了永久的诗篇。后句写金元易代之际,这里又成了兵 慌马乱的战场。颈联,前句写在隋代,荒淫的炀帝杨广为了游乐在这里开河凿渠,修建华丽的行宫,并于 汴渠之堤遍植杨柳,最终弄得民怨沸腾,国亡宫废。后句写如今流水浸蚀着残破的古城, 隋堤之柳已经消失殆尽,行宫也已为寺庙,在一片荒凉冷落中,开着寂寞的花。两相对 比,昔盛今衰到这般地步,直叫人触目生愁。尾联,从怀古逐渐归结到眼前现实,表现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系念。前句写苍颜白发的诗 人一直低吟遥望到天色向晚,虽然在这美好的春天听见了黄莺婉转的歌唱,也仍然破不开 愁
19、城,心中充塞着苦闷。“白头”句表现自己年老体衰的伤感。后句写明朝时,瓠子口仍时 常泛滥,给人民造成极大灾难。“机子歌残”,意为瓠子之歌已经少有人唱了,言外之 意是当今皇上已经不再像汉武帝那样亲自过问水利,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表达了诗人对 民生疾苦的忧虑。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 句是,o(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认为人生短暂,不必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还不 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的诗句是, o【答案】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小题1抓住提示“以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即可对应,注意“衿”的 写法,一定要书写仔细,不要写成“示”字旁;小题2要填写的是全诗的主旨句,较为简 单,注意“摧、事”的写法,不可分别错写为“催、侍”;小题3抓住“不如放眼大江、举 酒赏月”的提示,即可锁定本词最末两句,注意不可将“尊”误写为“樽力还要注意难写 字“酹”的写法。六、写作(本题共1小题,4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土,地之吐生物者也。(说文解字)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稼,还有习俗、文化(乡土中国) 以上材
21、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触?请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 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答案】例文:土生土长江南杏花春雨,塞北骏马秋风,东瀛樱花清酒,西洋荷马海伦。青海花儿调、黄河船夫 曲、蓝水多瑙乐、红土孔雀歌,苍原赶车谣、清乡水磨腔:一方方水土,一曲曲歌诗。毕竟, 土地无声,脚印留痕。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前人依据生活经验造就了不同的字。“土”,两横一竖,结构虽简, 却是我们赖以生存成长的地方,更是文化、性格孕育、成长之地。土,地之吐生物者也。没错,一切生物都是由土地孕育而成。植物,在土中种下,再从土里钻出,再到开花、 再到结果。它的生长都在土中进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光秃秃的
22、土地上,最终被花、草、 树木所占据。随着花、草、树木的生长,动物也逐渐出现、逐渐进化。这便构成了生物的多 样性。由此看来,土确实是一个对生物来说必不可少的东西,是生物得以产生、赖以生存的 家园。当然,土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生物的生长、发育,同时,土还是文化的起源地。原始时代, 人们通过土地上的花草,树木的兴衰,懂得了万物间的生长规律,知道了耕种文化。他们利 用土地、依据由土启发的技术来耕种。这种技术文化在土中生长、发育,一直流传到现在并 为人所用。四地之土不同,而文化亦不同也。有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确是不错。一方水土,孕育着一方生灵。水土不同, 这方和那方的文化也不同。谈及南方,人们往
23、往思及南方金灿灿的稻穗,更或是那举手投足 间都透露着淡雅气质的南方女子。又有谁知,这从何而来?正是脚下的这片土地,哺育了一 代代温婉的南方人,又哺育了一代代豪爽的北方人。这一方土,赐予了人们许许多多,也被 人们寄予了许许多多。古人捧土而游,以土寄相思,人至暮年,总强调落叶归根。那根,不 正是我们脚下的这一片土吗?思乡之情从土而出,因为土地之不同,带给我们的感受也不相 同,塑造的性格品质也不同。当然,我所说的土,不仅是指劳作的土地,同时还有心灵之土。这心灵之土,滋润着我 们的心灵,让我们变得更加坚韧,更加宽容。而且,还孕育、发展了我们的文化。在土中日 复一日的耕种中,人们获知了成功的秘密,懂得了
24、处世之道。土里有植物,更有文化与精神。它们生于土且长于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使 我们的人生更加灿烂。【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较为简单,共两句话,材料的第一句话“土,地之吐生物者也”,是关于“土”的基本 解释,也是作文立意的逻辑起点。这一基本内涵,应该贯穿本次写作始终。材料的第二句话 是对第一句话的申发,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土生万物,土创文明,土蕴 情感等。材料中的“土”是正面的、积极的、正能量的物象,立意不能偏离这一理解。作为 核心要素,凡是能紧扣土地的承载、孕育、根基等特质为文的,都视为切题。重点注意,材料中的表述看
25、似围绕“土”展开,切不可狭义理解为只能写“土二写作时可 以扩大视野,提升层次,如写农村发展、经济建设、民生工程、文化发展、文明进步等领域, 这样不仅有利于展示写作个性,也能体现命题人立德树人、弘扬正面价值观的初衷。不同的文体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记叙文,可以赋予“土”以不同的内涵,如书写躲不开的 乡愁;在亲情的土壤中成长发展;记叙家乡的风俗文化,表现对家乡的赞美,人情美,人性 美;记叙一次与土地有关的故事,记叙人们对土地态度的变化,反映人们观念的变化。议论文:可以写注重基础(根基);土地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美德;土地是中国文 化的根;中国人的土地情结;土地为我们提供了衣食,养育了万物,我们
26、应该对这一片土地 永怀敬畏感恩之心;反思人们对待土地的态度。散文:赞美土地;抒写乡愁;探寻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土地意识。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明;鲜 明的地域特点哺育了灿烂的特色文化。立意:1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2 .土地,中华文明之根。3 .习俗是从土地上长出的文化标识。规定的,那么这种“合规的不公平”就是最大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就是所谓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里 的“矛盾”。我们需要去面对和改进,即使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这种合规化的不 公平涉及到微妙的、复杂的、系统性的利益调整。但是我们要正视它的存在,而不能无 视、甚至蔑视它。我们的社会始终在自我完善中前
27、进,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政府、 任何一种制度,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存续就需要具备自我校正错误的能力,这种自我迭代的 能力也是中国从1840年、1949年以来的独特比较优势。这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民众 对于公平的朴素追求和向往,这种追求的表达对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摘编自沈逸明星入编,我们要警惕“合规的不公平与)材料二:最近,因为顶流明星考编事件,以及一些媒体的“神助攻”,“小镇做题家”这个词也 被引爆网络。这个词背后所涉及的教育公平、阶层流动、就业难等问题,很值得人们深 思。“小镇做题家”最早诞生于网络,大致指的是那些出身于农村或者小城镇的学子,埋 头苦读,通过高考
28、实现了人生的进阶,却缺乏一定的视野和社会资源,即使靠多年苦读, 也很难追平原生家庭和出身带来的差距。而“小镇”,则成了普通家庭或者寒门的代名词。笔者以为,“小镇做题家”确实不应被嘲讽。古今中外,每个人出生后所处的环境、拥 有的资源是不一样的,人生路上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求学和生活从来都不是轻轻松松 的,这不能怪个人,个人也不能因为困难而放弃。出生于“小镇”没有什么不光彩,中国 有无数个“小镇”;通过“做题”来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也没什么不好,“做题”是学习文 化知识、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不管怎样,没有一种追求更好人生的努力可以被轻 视。即使来自“小镇”,通过不断努力,人生的舞台依然可以很大。
29、高考制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高考制度从恢复到巩固发展,经历了几次重要 改革和完善,为我们国家一路高歌猛进提供了源源不断、不可替代的战略支撑。可以说, 高考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公平的制度之一,必须坚持。在这种以考试主导的人才选拔体制 下,中国绝大多数优秀学生都具备“做题家”的特质。不可否认,高考制度固然有其一定 的局限,但对普通家庭来说,高考依然是孩子改变命运最公平的途径,是社会实现阶层流 动最有效的方式。也正是因为“不看面子看卷子,不拼关系拼分数”,出生“小镇”的人, 通过“做题”找到了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才有了实现“鲤鱼跃龙门”的可能。“做题家” 就意味着“高分低能”吗?显然不是。几十年
30、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中国各行 各业人才辈出,很多人都是通过“做题”,获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逐步成长为社会的中流 砥柱,成为创造“中国奇迹”的中坚力量。谁说“做题”就一定选拔不出来优秀的人才? 所以说,从本质上看,“小镇做题家”这五个字其实有污名化之嫌,暴露了一些人的傲慢和 偏见,其本质上是个“伪标签”。如果有人拿“小镇做题家”来给一个群体贴标签,犯的就是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错 误。因为它背后隐藏的下一步逻辑就是:当面临人生的一切不顺心、不如意,都可以归咎 于你的所谓“阶层”和“出身”,刻意忽略了人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多因素,不能一股脑全 部归咎于学生时代的经历。被一些人瞧不起的“小镇做
31、题家”,恰恰是生活的强者,在现有资源条件约束下,他们 拼尽全力攀登突围,展现出来的恰恰是“奋斗”二字。有多少大师巨匠、科技巨擘不也是 来自乡村城镇,是“小镇做题家”出身吗?这种不肯向命运屈服、不愿向寒苦低头的精 神,难道不值得鼓励吗?真正令人不齿的,反而是那些用一句轻飘飘的“小镇做题家”,就 抹杀别人多年的努力,却总以为自己高人一等的精神贵族们。说小了,这就是真正的“指 责型人格”;说大了,很有制造争议话题、搞社会撕裂嫌疑。(摘编自之江轩嘲讽“小镇做题家”?谨防傲慢和偏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建设 公平要基于民众对于公平的朴素追求和向往,这种追求的表
32、达对这个国家的 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B.高考的优越性体现在对普通家庭来说,高考是孩子改变命运最公平的途径,是社会实现 阶层流动最有效的方式。C.针对某流量明星被国家话剧院录取一事,从合规性来看,这套流程客观上没有任何违纪 违规之处。D. “小镇做题家”的背后蕴藏的是不肯向命运屈服、不愿向寒苦低头的顽强奋斗精神。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不公平的讨论,诉求的对象不仅仅是个体,还有背后的体制机制,这套体制机制可能 在过去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对于当下的某些情形不再合适。B.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中包含公平,这种公平要体现在起点公平、 过程公平和结果
33、公平,过程公平绝对保障结果公平。C.即便是含着“金钥匙”出身的人,不努力,大道路也只能越走越窄。而“小镇做题 家”,不断努力,人生的舞台依然可以很大。D.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出身不能选择,但是想去的地方可以自己选择,有什么 样的奋斗就能成就什么样的人生。3 .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如果一个人连最简单的高考都搞不定,那他注定无法搞定日后生活中比高考难上一万倍 的人际交往、世故往来。B. “中国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一个社会进入到发达阶段之后,阶层流动向上流动的通 道,它自然就会收窄,这是一个规律J“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即便“世界
34、以痛吻 我”,也要保持“报之以歌”的拼搏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1).17年前背着瘫痪父亲上武大的黄来女说:“生活中总有一些美好的东西。太阳下山的时 候,自己可以回家,而不是去医院,那就是幸福的J.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 . “小镇做题家”与公平之间有何联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 C 2. B 3. C.因果论证:作者揭示了 “小镇做题家”的奋斗与建设“中国奇迹”之间的因果关系, 论述了 “小镇做题家”在创造“中国奇迹”中的巨大作用。假设论证:通过具体的示例和道理说明否定了 做题无法选出优秀人才”这一错误观 占7、八9对比论证:将“小镇做题家”与其嘲讽者
35、作对比,突出强调小镇做题家的不懈奋斗的精神。4 .“小镇做题家”通过自身的努力,以高考为阶梯,实现社会阶层流动;公平是指不同出身、不同背景的人以同一套标准比拼,获得与自身能力匹配的回报;高考这项制度,以公平的方式,使得“小镇做题家”有机会能够得到回报。【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没有任何违纪违规之处”错误,原文说“至少目前的调查结果看来,这套流程客观上 没有违纪违规之处”,选项缺少限定语“至少目前的调查结果看来”。故选Co【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 “过程公平绝对保障结果公平”错误,选项表述太绝对,原文
36、只提到“就像十九大报告 中指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这里面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包含的一个要素就是公平”,没有选项所说的表述。故选Bo【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能力。结合材料二后文注释“摘编自之江轩嘲讽小镇做题家?谨防傲慢和偏见”以及材料 二内容可知,材料二的尾段为本文的观点,即“被一些人瞧不起的小镇做题家,恰恰是 生活的强者,在现有资源条件约束下,他们拼尽全力攀登突围,展现出来的恰恰是奋 斗,二字二A.讲的是高考的重要性,与材料二观点无关,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B.讲的是国家的发展规律,与材料二观点无关,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C.强调“
37、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符合材料二观点,能够支持材料二观点。I).讲的是什么是幸福,与材料二观点无关,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故选Co【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中国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很多人都是通过做 题,获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逐步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成为创造中国奇迹的中坚 力量。谁说做题就一定选拔不出来优秀的人才?所以说,从本质上看,小镇做题家 这五个字其实有污名化之嫌,暴露了一些人的傲慢和偏见,其本质上是个伪标签”,作 者在这里运用因果论证法,揭示了 “小镇做题家”的奋斗与建设“中国奇迹”之间的因果 关系,论述了
38、“小镇做题家”在创造“中国奇迹”中的巨大作用。“做题家就意味着高分低能吗?显然不是。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 进,中国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很多人都是通过做题,获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逐步成长 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成为创造中国奇迹的中坚力量。谁说做题就一定选拔不出来 优秀的人才? ”“如果有人拿小镇做题家来给一个群体贴标签,犯的就是只看现象、不 看本质的错误”,运用假设论证,通过具体的示例和道理说明否定了 “做题无法选出优 秀人才”这一错误观点;“被一些人瞧不起的小镇做题家恰恰是生活的强者,真正令人不齿的,反而是那 些用一句轻飘飘的小镇做题家,就抹杀别人多年的努力,却总以为自己高人一等的精神
39、贵族们”,运用对比论证,将“小镇做题家”与其嘲讽者作对比,突出强调小镇做题家 的不懈奋斗的精神。【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分两步走,首先要分别理解“小镇做题家”和“公平”的含义,然后再分析二 者之间的联系。“小镇做题家最早诞生于网络,大致指的是那些出身于农村或者小城镇的学子,埋头苦 读,通过高考实现了人生的进阶”,小镇做题家”通过自身的努力,以高考为阶梯, 实现社会阶层流动。公平是一个社会学名词,在法律上,公平是法所追求的基木价值之一。公是公共,指大 家,平是指平等,意指为大家平等存在。通过文中“高考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公平的制度 之一,必须坚持” “对
40、普通家庭来说,高考依然是孩子改变命运最公平的途径,是社会实现 阶层流动最有效的方式” “对于考试作为阶级上升的通道,在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群中推动公 平所起的作用有一种特殊的认知,这种特殊的认知作为一种集体的记忆是嵌入在我们的基 因当中的”等内容可这样理解公平:公平是指不同出身以及不同背景的人以同一套标准进 行比拼,以此获得与自身能力匹配的回报。结合以上两点,“小镇做题家”与公平之间的联系为:高考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以公平的 方式,让“小镇做题家”能够有机会得到应有的回报。二、文学类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暮鼓铁凝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
41、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 后,天黑以前,是黄昏。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 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 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 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 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锹,铁锹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 什么不把铁锹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一一这老头!她 心说。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
42、包烟和火柴,仿佛是 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锹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 o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 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 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 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燎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 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 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
43、!”他喊 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 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锹,又 叫了一声“妈二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老头”低声嘟嚷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 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锹。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 接近了老头一一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 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一一妈。年轻人扛着铁
44、锹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 马子”,车上有一箧爹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 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 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 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 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 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
45、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 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 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 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 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 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 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 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
46、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 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 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 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 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 跳。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
47、 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B. “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 “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C.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 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D.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 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7 .从“她”眼中的“老头”到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设计十分巧妙。是结合全篇,分 析这样写的好处。8 .最后三段呼应标题,着意写“暮鼓”。结合全篇,从不同层面理解“暮鼓”的意蕴。【答案】6. D7.情节上,
48、运用戏剧性反差手法,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人物上,突出了老母亲作为打工人独特的“男性化”外貌,侧面描写了农民工劳作、生存的 艰辛;主题上,为后文体现“暮年而不屈服现实的倔强”的主题做铺垫。“爸与妈”双重角色统一 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打工老母亲身上“父亲般坚韧刚强”。8. “暮鼓”是黑暗中会所的演奏,更寓意着虽迫近黑暗却坚强有力、催人振奋的生命鼓声。 “暮鼓”寓指打工母亲虽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像父亲一样艰辛劳作的坚韧顽强的品格。 “暮鼓”和暮鼓般的母亲给“她”心灵的鼓舞,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顽强奋进的姿O【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 “曲折离奇的情节”错误。本文故事性不强,本文主要讲一个城市的暮年女性遇到一位 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启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