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一周时文素材(2022.09.08——2022.09.1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一周时文素材(2022.09.08——2022.09.15).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一周时文素材(2022.09.15 )关键词:教师节晒鲜花0L教师节晒出一束鲜花,何以引发轩然大波?来源:红星新闻 2022. 09. 12刚刚过去的中秋、教师双节,一份节日礼物引发了广泛争议。河南郸城的一名女教师 在社交媒体晒出自己收到的鲜花,并配文称:当老师的好处就是处处被偏爱着,感谢王某某 妈妈送来的教师节礼物。平心而论,一束鲜花、一盒月饼及一箱饮料,这样的节日礼物并不算贵重。事后,郸 城县教育体育局发布情况说明:经核实,鲜花系学生家长赠送给我县宁平镇才英小学教师王 某的教师节礼物,有关物品是学校发放的中秋节慰问品。并表示已对涉事教师进行了批评教 育,责成其向
2、学生家长退还鲜花等额费用。教师节给老师送一束鲜花,应该说是一种常情常理范围内的心意表达。那么,为什么 这位教师收一束鲜花就让人如此不安?教体局责令其退还鲜花费用是否小题大做?鲜花无言,但人会赋予其意义。家长或许只是想向老师表达一下敬意,但这位老师 大张旗鼓地晒出来,就极其容易引起误会。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其他家长会怎么想?没送礼 物的家长难免会担忧:老师是不是在暗示我们也应该送点什么?如果不送礼物,孩子会不会 被老师区别对待?而送了礼物的家长又可能猜想:既然老师这么喜欢礼物,下次是不是应该 多送点呢?更何况,在配文里还明确点出了送礼家长是哪位,并且使用了 “被偏爱” “好处”等 容易引发利益联想
3、的词汇,这就让一束简单的鲜花变得不再简单。那么,一份小小的礼物引 发轩然大波,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了。家校关系原本就是一个敏感话题。老师因为对学生有一定的奖励、推荐等权力,和 家长之间实际上存在一种不对等的利益关系。虽然我们相信,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公正且具有 职业精神的,但具体到现实中,自己所遇到这位老师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却无法百分百地 肯定。因此,家校之间的信任必须在长期的日常交流中,在一点一滴的细节中慢慢积累起来。而且,这份信任建立起来很难,要破坏却很容易。在这一新闻中,就有网友质疑:晒 出来的是这些,那没晒出来的呢?这种质疑虽然很可能与真相不符,但却说明了 “晒礼物”这个行为就很容易引发
4、广泛的误解,甚至破坏人们的信任。 也减弱了不少,但人们还是愿意在这个夜晚翻开手机,随着这名已经红了 40年的偶像,一 起在老歌中坠入对往昔的回忆中。刘德华的演唱会直播,关闭了刷礼物功能,有7首歌曲采取全部“全开麦”方式演唱, 这两个举止,符合刘德华的做事风格。其实反过来想,即便翻开了刷礼物按钮,也极少会有 人反感,相反还有可能会让直播间内的气氛,更热烈一些。没人挑剔刘德华,前段时间他出演了一段抄袭嫌疑的广告片,替他开解的声音,远 远压过了其他“杂音”,这在道德浓度很高的当下网络中,是罕见的,能激发全民保护欲的 艺人,所剩不多,而刘德华的品德形象,坚如磐石。刘德华优质的艺人形象,更多是他自己通过
5、努力捍卫的,或者说付出许多换来的。他的敬业 精神,圈内外皆知,“心疼刘德华“,已经是几代粉丝的共同情感;他有奉献意识与长远眼 光,宁浩与文牧野,这两位导演大咖,均得到过刘德华很直接的扶持与帮助,他为影视音乐 所做的行业贡献,远不止这些,他在前台是一名优秀的艺人,在幕后也甘愿默默衬托别人; 诸多大型公益慈善工程,都能看到刘德华站在前面。人过留痕,刘德华留下密集的美好痕迹,已经与他大量流行的作品形成了互动,所以, 当人们在观看、聆听刘德华时,其实有些时候,是分不太清,究竟是喜欢他的作品,还是他 整个的人。刘德华这次线上演唱会演唱的笨小孩冰雨男人哭吧不是罪爱你一万 年等等,都是老歌,都曾在不同年份,
6、给不同年龄段的人,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刘德华在 影视作品中的角色群像气质,与他绝大多数音乐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元素,是高度吻合的。一个刘德华,混合了中国社会对男性的种种良好期待一一在异性眼里,他帅气、潇 洒、有才华、重感情;在同性眼里,他能当好大哥,也愿意成为小弟,可以挺身而出,也可 以退隐江湖;在老人孩子眼里,他举止克制、善良有礼、懂得平视,是最值得信任的那种人 这样的“全民偶像”,人们不会轻易舍得将他遗忘或抛弃。前不久崔健与罗大佑也分别开了线上演唱会,但他们与刘德华的线上演唱会,还是 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崔健与罗大佑的作品因为具备鲜明的人文思想意识,所以同样是怀旧, 听众更愿意从他们的声音中,寻找
7、时代的轮廓,分辨过去与当下的变与不变,人们会为他们 作品中的力量感(哪怕是有所苍老或衰弱)而激动,也会为某种失去而感伤。但是刘德华不一样,刘德华提供更多的是温暖与抚慰,他的音乐更多关注个体的、小 我的挫折与打击,同时也提供对口的、剂量合适的治愈与励志元素。在他的一首歌里,提出 问题的同时也解决问题,可以实现一次完整的循环。所以刘德华的老歌之所以有生命力,在 于这些歌给后来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观察与参考的对象,年轻人可以通过这些歌,直接或 隐约地感受到,原来他们的兄辈与父辈,曾经这样地生活过、表达过。舞台中心以及舆论中心一直在变化,但刘德华一直很稳。在明星与艺人的形象与本 质,早已被更改或撕裂的
8、当下,刘德华的这次现身,无形中具有了一种强调与恢复作用,他 几乎可以用一己之力或一场演唱会的影响,成功让偶像与粉丝的纯真年代再次浮现。而之所以只有包括他在内极少数偶像,还具备这样的影响力、号召力,最根本的内 因,在于刘德华一直坚定地站在保守派偶像的行列,并且在别的偶像陆续放弃保守主义的时 候,他依然选择抬头看天、低头走路,用近乎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心态,来面对他身处的不断 变化的娱乐圈。在刘德华的访谈中,“保守”是一个出现频率颇多的关键词。人是时代的产物,刘 德华更是能够代表过去几个年代气质的公众人物,他所恪守的“保守”原那么,为他圈出了一 道安全的围墙。如果在观看他这场演唱会的时候,听众也体会到
9、某种只有安全感才能带来的恬静与 幸福感,那么,这才算找到了与刘德华之间的最大共鸣。链接阅读:那么,让我们“爱你一万年”的究竟是什么?刘德华出道41年线上演唱会观看人次破3. 5亿,陈奕迅出道27年观看人次破1亿, 梁静茹出道23年观看人次破2亿,孙燕姿出道22年观看人次破2.4亿相比于“保鲜期” 极短的发专辑靠买榜,拍电影靠水军,拍影视剧靠刷分的局部“流量偶像”来说,他们好像 没有“保质期”,像酒一样,时间越久反而越“醇香”。这些之所以没有受到时间、年龄限制能经久不衰的艺人,主要因为他们有作品,并 且是高质量的作品,能经得起时间敲打的作品。周杰伦十五张专辑三百多首歌曲现在还百听 不厌;甄媛传播
10、出十年,每年的播出收益仍有上千万。由此看来,决定一个人或者一个 作品是否能长盛不衰的绝非一时的流量,而是作品内容的高品质。所以无论是歌手还是演员, 作为艺人,“唯流量”不如追求作品的“高质量”。同样,好的作品也能彰显和传递出做人的态度。刘德华在线上演唱会,7首歌连唱两 个多小时,甚至我们能听出他嗓音逐渐变得沙哑;在演唱如果有一天时,将歌词“饥荒” 改成“细菌”,与当下的生活更加贴切;在每首歌曲演唱时,屡次下意识地鞠躬对观众表示 感谢,结束时眼里饱含的泪水。即使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因为声音的沙哑可能会影响观众的 感受,但是他所传递出的敢于真唱的勇气、对于不完美的坦诚和沉着、认真准备演唱会的细 节以
11、及对观众诚挚的态度,足以让我们忽略掉那一丝丝甚至都称不上的“瑕疵”。作为一位艺人,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播一首歌曲、一部作品,更重要的是传播一 种积极向上、正能量的德行。正所谓“艺人立艺先立德”,像一些明星收礼、代言广告翻车、 甚至违法吸毒等行为,连最基本的道德都没有,最基本的法律都不遵守,又何来的表演艺术, 又有什么资格称之为艺人?艺人与其一味地追求“流量变现”,不如想想如何让自己变得“值 钱“,要把功夫用到正地方,而不是歪门邪道,提高自身实力、打造内容的高质量才是正途。 真正能让我们“爱一万年都不够”的艺人应该是德艺双馨、德行兼备的。红网刘德华刷屏朋友圈,让人“爱你一万年”的是什么?06.
12、“凉山不凉”是最好的“致谢论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 09. 11四川凉山索玛花开,彝族小伙苏正民又回到了家乡。生长于凉山喜德县小山村的他, 曾在国家助学政策和社会帮扶下,一路克服贫困,成长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优秀毕业生。 今年6月,他在毕业论文中用6000余字的致谢,感谢了 65个帮助过自己的人。如今,他用 知识回馈家乡,成了大凉山青年支教队伍中的一员。当初,苏正民的“致谢论文”引发了全网刷屏。其实,人们并不是在赞美苦难,而是 赞美面对苦难的态度;也不仅仅是同情苦难,而是欣慰于苦难中那些不曾泯灭的希望。在苏 正民的“致谢论文”中,人们读到了他的坚强,他的感恩;读到了他背后的大山,国家
13、和社 会的努力,这一切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 “凉山不凉”,这才是打动人心的力量。苏正民经历的苦难,正在成为过去,今天凉山的孩子,才是最值得关心的。苏正民在 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讲述了今天凉山的孩子,没有想象中的内向,而是整个精神面貌特别 好,还比拟乐观开朗。他曾在“致谢”里说,汉语是求学路上第一道难关,可现在遇到的孩 子,“普通话讲得非常标准”。而且,相对于苏正民那个时候,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环 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到凉山的任何地方去看,修得最好的建筑一定是学校”,现在很多学 校教室有电子白板,还有书法室、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带塑胶跑道的运动场等,“已 经可以和大城市的学校媲美”。可以
14、看到,今天的凉山,今天的凉山孩子,相对于他当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也充分说明,大凉山还是那个大凉山,但也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大凉山,大凉山没有被遗忘, 与时代一样在进步着。这一切变化的根源,除了社会捐助外,最根本的还是苏正民所说的, “凉山摆脱贫困后,大家的条件其实好了很多,国家的助学体系也很健全”。雨不会一直下,苦难也不会一直延续。这是为什么?还是“凉山不凉”。苏正民现 在的选择,同样可以归纳到这四个字上。苏正民曾经用自己的经历勉励学生:“我也是大凉山的孩子,大家可以通过自己的 努力考上好的高中和大学,走出凉山。”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后,苏正民选择重返凉山 成为一名支教老师。早在201
15、7年,苏正民就跟着公益组织做志愿者,从2019年起,也开始 做教育公益工程。由是来看,这次苏正民回乡支教,并不奇怪,也不意外。在成长道路上, 苏正民遇到了一个个伸出援手的好心人,“带着知识回到大山,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这就是他的报恩方式。“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永远一帆风顺,像苏正民这样, 经历如此苦难的人并不多,但在人生某个阶段经历痛苦折磨的人并不少。面对痛苦,是选择 坚强不屈还是自暴自弃?面对帮助,是选择心存善念还是淡然遗忘?面对他人,是希望不再 延续自己的痛苦,还是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甚至还在想无辜的人再经历一次?传递善意, 延续爱心,连接希望,苏正民用自己
16、的行动作出了回答。人世间,爱不可缺,善不可少,希 望最为难得,这也是当初“致谢论文”能够流行的一个原因。在苏正民的最新经历和介绍里,闪耀着爱和善良,其实是“凉山不凉”的第二篇章。 苏正民介绍,今年暑假,有很多志愿者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我们这群受国家社会帮助长大 的孩子,走出来之后是会深深地感恩的,会贡献我们力所能及的力量”。“凉山不凉”,才 是最好的“致谢论文”。07.一家两代三位科学家,家风不仅仅关系家事来源:光明网2022.09. 152022年上海科技节红毯秀上,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一家两代三位科学家”的组合, 他们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遗传学和分子胚胎学专家曾溢滔,他的爱人、上海交通大学
17、附 属儿童医院终身教授黄淑帧和他们的女儿、上海交通大学遗传研究所所长曾凡一。一家都从事遗传学研究,三人都取得了不俗成就,成功的秘诀在哪里?简而言之, “家风”二字。曾凡一曾说,从她小时候有记忆起,他们一家就经常谈论遗传问题,除了像 别的父母和孩子那样说孩子像父母哪一方外,他们还会谈到染色体突变和基因突变造成遗传 病的代号,以及遗传病背后的哲学问题。无独有偶,在新中国的历史上,类似的家庭灿如繁星。李四光院士用独创的地质力 学理论,为新中国寻找珍贵的石油能源提供有力支撑;他的女儿李林和女婿邹承鲁,因分别 在物理、生物化学领域的成就,于1980年同时中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充满传奇色彩的一家 三院士,先
18、后走上科技报国之路,凭的也是一腔报国心与一门好家风。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而来的价值准贝L 是包含了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处处有着家风的影子。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被列在“治国”“平天下” 之前,突出的就是齐家的重要性。齐家,领先正家风。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 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 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父母身体力行, 言传身教,家风才能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和道德约束,在家庭内部接
19、力传承。家风的“家”,更是国家的“家”。在任何一个社会,家庭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 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家风既是家族的精神内 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2020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家庭教育由以 家规、家训、家书为载体的传统模式,向以法治为引领和驱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 要内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新模式迭代升级,将家庭教育由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 代重要的“国事”。全国各地41万多所城乡社区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4万多 个家庭教育网络和新媒体服务平台,为家长提供就近就便的家庭教育支撑服务;“全国文明 家庭
20、”“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让无数平凡家庭化作典范,推动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 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气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家风不仅是一个小家庭的私事,更是代表党和政府形象的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共产党员的家风建设得到了特别关注,正式从家庭层面上升到政党和国家 层面。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假设干准那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那么中国 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制度,从根本上对党员的家风建设进行了规范与约束。家风,说的是小家,着眼的是大家。修好家风这堂必修课,千千万万个家庭就能成 为人们梦想起航的地方,每个家庭创造的价值也必将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08.81
21、岁老教师直播讲物理走红,用心与真诚是流量密码来源:北京日报 2022.09. 15退休教师王广杰的物理课,成为近期的直播“顶流”。每天一个半小时的云课堂,引 来数十万网友追更。站了一辈子讲台的老教师搞起了网络直播,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不过,虽是新舞台, 但贯注于“教师”二字之上的那份用心与真诚,才是流量密码。每次直播前,王老师都认真 备课;直播时,他板书端正漂亮,遇到不容易理解的地方,还有自己的解题窍门。比方,为 了便于学生理解,他把电流比作水流,把电压比作水压,再把电阻比作河床里阻碍水流动的 砂石,“无形的电”瞬间变成“看得见的水”。深入浅出、清晰明了,科学知识不再枯燥晦 涩,自然会触发大家的
22、兴趣点。从同济大学“科学姥姥”打破科普围墙,到新东方“双语带货”上演花式跨界一 段时间以来,一些特色鲜明的知识型主播集体出圈。在娱乐化、消费化内容铺天盖地的直播 圈里,这些主播不仅成为一股清流,也让人看到了新的可能:无论交流方式如何变化、传播 媒介如何更迭,知识传播永远拥有广大市场。科学知识的理性气息,也能净化、丰富网络直 播生态,让直播间的调性焕然一新。互联网不能完全沦为娱乐工具,知识直播渐受追捧,这才是网络直播生态中最动人、 最有价值的局部。互联网是科学进步的产物,从诞生伊始就带有促进连接、消除鸿沟的使命。 而“知识+直播”无疑进一步降低了获取知识的门槛、丰富了传播知识的方式,想听名校课、
23、 想与名家面对面,不只是仅靠费力去线下“蹭课” “挤会”;传播也不只是“我说你听”, 技术加持让台上台下互动性、贴近性更强。可以说,知识类直播的走红,对应的正是人们对 互联网“知识普惠”的期待,直播领域的价值增量,亟须也必然要向此方向拓展。历经多年成长,直播行业已进入3.0时代,行业越是成熟,越要告别草莽模式、突出正向价 值,唯有如此,才是让技术更好服务于人。09.报考人数或超500万,考研应是人生“进路”而非“退路”来源:中青评论 2022. 09. 09最近几年,考研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卷”,已然成为许多大学生和“考研预备军” 可知可感的现实趋势。日益扩大的考研队伍,不仅抬高了研究生入学
24、考试的竞争激烈程度与 录取难度,也让当下的“考研热”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公共话题。数据显示,从2017 年起,全国考研报名人数多年连续上涨,从201万人增至2022年的457万人,增幅高达127. 4机 而到了明年,这个数字预计还会更高。对此,有机构分析称:2023年考研人数将超过520 万人,报录比可能扩大至4:1。从历史数据的增长幅度来看,这一预测并不夸张。考研人数行将跨过500万人大关,充分证明了当代年轻人对更高学历的强烈追求。 从社会观念上看,只要上过大学,就能被人视作“天之骄子”的时代早已过去,社会对年轻 人学历的期待与要求也在水涨船高。然而,同样在“升学”这个目标的指引下,不同考
25、研者 追求更高学历的动机各不相同。在众多驱动年轻人走上考研之路的理由中,既有依据充分、 必须读研才能实现的“真需求”,也有由焦虑催生、实质只是病急乱投医的“伪需求”。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俗话也说:“爬得高,摔得重。”看似自 相矛盾的“俗话”,常常成为年轻人吐槽的对象,但仔细咂摸起来,其中却未必没有值得深 思的道理。考研升学,追求的是自身教育水平的进步,年轻人有心进步,致力于自我提升, 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这种追求只是“为了进步而进步”,没有明确目标,最后很可能让 人迷失在高处,坠入五里雾中。具体而言,有人考研,是为了投身学术事业,把科研作为毕生的志向;也有人考研, 是因为从事
26、理想工作必须要有研究生学历,因此来谋一块入行的“敲门砖”;还有人考研, 纯粹是出于个人兴趣,想要趁着年轻多看看不同的世界。这些目的只要发自内心,就没有高 下之分,都是考研决策背后的“真需求”。那么,什么样的需求是“伪需求”呢?答案也很 简单:如果一个人决定考研,是为了逃避某个东西,不管那个东西是什么,这样的动机都是“伪需求”。归根结底,考研考博也好,出国留学也罢,这些提升自身教育水平的选择,都应该 是让人生变得更好的“进路而不是逃避眼前压力与危机的“退路面对人生的“悬崖 如果把升学当成逃生出口,很可能会发现自己转了 一大圈,最后还是要回到一开始的“悬崖” 边。最近几年,不少年轻人迫于现实压力,
27、因为“工作难找”选择考研。这些年轻人的 处境当然值得同情,但仔细想想不难发现,当下考研未必比找工作简单。正在迫近4:1的报 录比,意味着考研已经成为一片“战场”。为了逃避找工作的竞争,而一头扎进考研的竞争, 既苦了自己,也苦了其他想要考研的竞争对手。除此之外,如果一个年轻人对学术毫无兴趣, 也不确定读研之后的就业路径,就算考研成功,也未必能顺利完成培养;就算顺利毕业,出 来之后还是要找工作。这时,与其在考研进程中拖延挣扎,不如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力 求早日找到合适的工作。除了逃避就业竞争,也有人考研是为了逃避别的东西。有人怕的不是“找工作”, 而是工作本身,也有人是为了逃避结婚生子的家庭压力
28、,或是逃避因失恋等原因导致的个人 情绪。但事实上,读研就是读研,只能赋予人们知识、技能与学历,不能给人遮风挡雨、“治 病疗伤”。人生并非没有“退路”,但考研不是一条“退路”。这条道路或许充满荆棘,但 最终能引导想要前进的人走到理想的此岸,而对那些想要“退一退”的年轻人而言,误入此 道,可能只会让自己受伤。有心考研的年轻人,在报名之前不妨先静下心来,认真问问自己:自己究竟为 何 考研?选择背后有没有逃避的成分?只有辨明自己考研动机的“真伪”,才能做出明智的决 定,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值得花的地方,防止岁月白白蹉院。10.费德勒宣布退役:他超越了时光,也超越了自己来源:新京报评论 2022.09. 1
29、69月15日,瑞士网球天王罗杰费德勒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宣布退役,上个月,他刚度 过了自己的41岁生日。在球迷的印象中,这真是一个迟到的决定,或许他早就该退役了。最终,费德勒的大 满贯冠军次数停留在20个,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费德勒曾被视为网球史上最伟大的运 发动,但是现在球迷们不管是否情愿,都要在后面加上一个“之一”。是的。现在德约科维奇的大满贯次数是21个,而疯狂的纳达尔,那么是22个。1986 年出生的“纳豆”和1987年出生的“小德”,才是当今世界最强的人,他们还要改写自己 的大满贯次数,决出谁是史上第一人。一个让人悲叹的事实是,纳达尔和德约科维奇作为当今的王者,正在接受“后辈们” 的挑
30、战。而我们的费天王,那么是前辈的前辈了。每次费德勒出战比赛,人们只能感叹他的“老 将精神”,而最终不得不成认历史的铁律,运动场上总是后浪推前浪。在职业生涯的最后几年,纳达尔是费德勒的“天敌”。费德勒的优雅,一次又一次 败在纳达尔的“死缠烂打”或者超强体力之下,那个时候人们就知道,网坛已经易了天下。 正是在向费德勒不断挑战和冲锋的过程中,纳达尔成为了今天的纳达尔,而德约科维奇也茁 壮成长。人们可能期待一个急流勇退的费天王。在某一次拿下大满贯之后,宣布退役,留给 世界一个华丽的背影。但是到底是在哪一次呢?下一次会不会还可以一战?最初鼓励费德勒 的,是这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他接受采访时也屡次表示,自己
31、可以变得更好。他可能更好了,也可能比过去更强了,但是更强的人终于出现了。最近这些年的大 满贯,人们不再谈论他的名字,他常常像一个新手菜鸟一样早早被淘汰,偶尔闯进八强四强, 也会享受新人待遇一一人们会谈论他一下,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德约科维奇和纳 达尔身上,以及可能爆发的真正有潜力的新人,那绝对不是罗杰费德勒。正是在这种状态下,费德勒度过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暮年”。他不再想挑战纳达 尔在红土场上的霸权,也不敢想象拥有德约科维奇那样的爆发力,他只有做他自己,不是那 个有统治力的自己,而是一个三十八到四十岁的自己,依然在追求胜利,但更重要的是在享 受比赛一一他真正放松下来,成为那个“晚年费德勒
32、”。或许,真正值得我们敬佩的就是“罗杰费德勒的晚年”。霸主会一代又一代出现, 假设干年后还会出现能够超越纳达尔的人,但是否还有一个人能够像费德勒这样打到41岁? 是否还有人像他这样经历辉煌,从世界第一的位置上下来,又可以坚持那么久?是否有一个 人可以拍着胸脯说,他比费德勒更爱网球这项运动?这就是“晚年费德勒”的意义。36岁的费德勒可以说,他没有输给对手,只是输 给了时光,而41岁的费德勒,那么在和时光的对抗中,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胜负。有了 “晚 年费德勒”,网球史才算真正完整。具有敏感利益关系的双方在交往时,尤其需要注意言行的边界。不要让一些看似无意、 却又似是而非的言行,引发误解,引起纠纷
33、。比方,笔者的孩子所在的小学,每到教师节前 夕,都会发通知明确告知家长不要送礼物,老师们更是连鲜花也不收。这就彻底消除了家长 的顾虑,防止了任何灰色地带的存在。如此时间长了,家校之间的信任自然能慢慢建立起来。任何正心诚意,都需要外在的言行来表达。一束鲜花虽然没什么,但是“晒出来”这 个行为却大堪琢磨。如果自己对每一位学生都不“偏心”,那么也不要宣扬自己如何被“偏 爱每一位老师在上岗前都应该接受过师德师风教育,应该明白:老师最值得“炫耀”的, 是自己学生取得的成绩,而不是任何物质的奖励。明白了这一点,再对自己的言行稍加约束, 要处理好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关系,也就不是难事了。链接阅读:一个老师,
34、教师节收了家长送的一束花,学校发的一点月饼和饮料,就觉得被偏爱了, 这是多么简单和容易满足啊。拿这么个鸡蛋出来挑刺,有意思吗?你们不懂教育实情,乱喷一气;你们口无遮拦百无禁忌,自己爽了。可有想过对其他 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吗?原本一笑了之的事,非要整成这样,意味着啥?这是对老师正常生活空间的蚕食与压迫!这是不允许老师有普通人的情感与需求!舆论狂热如此,偏激如此,而整个教师群体又是委曲求全明哲保身。在动辄得咎的逼 仄空间里,老师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是正常的教育生态吗?一个身心不健康的老师,又拿什么去教书育人,启迪学生心智,培养学生志趣?教育是慢工出细活的长期过程,不能极左极右,偏执扭曲。难道真
35、要等所有老师都躺平了,再来个大幅度放松,再造就另一个极端?要了解教育实情不难,多走走,多看看,多参考不同的样本,设身处地换位想一想, 就能明白。如果教育风向掌握在一群不懂教育的人手里,迟早要吃大亏。不要等事不可为后果严重,才来后悔。文先生说公众号关键词:8万元班费02.家委会收取8万班费之举越位了来源:人民网评 2022.09. 13每逢开学季,“家委会” “班费”等往往会成为热词。近日,一位自称是安徽铜陵某 中学家长代表的网民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留言,质疑该中学高二(14)班收取每人2000 元、共计8万余元班费的合理性。据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回应,班级每人收费2000元情 况属实;该费
36、用由家委会征得全体家长同意,代收代支,主要用于教材缴费、学习及活动开 支等;此项费用收支均不经过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能以积极的姿态及时介入并作出回应,与网民开展良性互动 值得肯定,该家委会支持学校和班级工作的热情我们也可以理解。但似乎相关部门随后的解 释并不能平息网民激烈的反响和公众的热议。很显然,作为一个班级的家委会,如此“平摊” 收取高额班费的做法已经是严重越位和错位了。为了方便家长,减少琐碎费用缴纳次数,集中一次性缴纳班级代管经费,其出发点或 许不错,但此举是否符合有关财务制度和经费管理制度暂且不说,不符合教育法等相关法规 政策倒是有据可查。人均2000元的班费对于大
37、多数家庭也许可以承受,但对于一些困难家 庭来说就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实际上,这笔班费由家委会征得全体家长同意的说法恐怕也不 符合事实,要不然也就不会有市民以家长的身份投诉了,如果有人不同意而被收取相关费用, 那么涉嫌变相强制收费。虽说该班级家委会对班费支出账目明朗,记录详细,接受全体家长的 查阅和监督,但其中“自愿征订学科作业资料费等”一项支出就高达34090.5元,无论从家 庭经济负担和学生课业负担上恐怕都说不过去。根据2012年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家长委员会 的基本职责包括“参与学校管理” “参与教育工作”以及“沟通学校与家庭”三项,都没有 涉及向家长征收和使用班
38、费等任何财务方面的职能。事实上,2010年国家开展改革委、教育 部下发的关于规范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严禁将讲义资 料、试卷、电子阅览、计算机上机、取暖等作为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事项;也不得将国家已 明令禁止或明确规定纳入公用经费开支的工程列为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工程。成立家委会的本意是针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突出问题,重点做好德育、保障学生 安全健康、推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化解家校矛盾等工作。这次班费事件,给所有家委 会组织敲了一记警钟,家委会要回归到自己的本职上来,不要随意去越位、错位。违反国家 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不仅会让家委会变味,也增加了家委会的财务
39、风险,甚至会 连累学校和相关老师。学校以及相关教师也需要很好地反思并从中吸取教训,学校对家委会管理不能缺位。教育 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家长委员会应在学校的指导下 履行职责。”即便家委会是在学校不知情的情况下收缴班费,脱离学校的指导和监管,校方 依然无法推卸失察、失管的责任。学校既不能让家委会流于形式、无所作为,也不能任其越 位错位,更不能借家委会之名违规向家长收费。链接阅读:在义务教育阶段,让每个家庭“零负担”地让孩子接受教育,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基 础和根本。班费,尽管并非由学校直接收取和使用,但教育者同样有自我约束和监督之责, 不能弱化自身责任。比方,校园建设
40、和日常维护本是学校应尽的职责,理应在学校自身预算 内规划支出。如果借班费名义用于学校各项支出,那就有必要查一下是否涉及变相“乱收费”。班费虽小,却是班集体进行自我管理的重要凭借,学生应当在班费管理使用上起到主 体作用。与其由家长“大包大揽”,班费的收取标准和管理方式,不如在班主任的指导下, 由班级学生通过商讨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班费开支也是一种财富观的教育,管理班 费的班干部能因此形成基本的财务管理意识,而监督班费使用的学生也能更清楚地明白“钱 是怎么花的“,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这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意义。当然,最后还要重申,在班费收取和使用上,必须始终坚持“最低限度”原那么,以尽 可能小
41、的金额满足班级建设需要。毕竟,每个家庭经济情况不同,为让学生感受到公平融洽 的班级环境,班费金额理应让每个家庭、每个学生都能承受,防止任何可有可无、虚头巴脑 的“形象”开支。光明网班费,不是“炫实力”的舞台家委会的管理必须符合公共利益,不能做出违规、违法的决策。回到上述事件,2000 元班费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活动费,而是包含购买教材、教辅资料、学习用具等费用, 如果家委会提出要给学生代购教材、教辅资料、学习用具,认为这可方便家长购买,而且价 格比自己去买更低,就此听取家长意见,如果有家长反对,那就不能要求反对的家长也接受 这一服务。这样才能处理好服务家长与尊重家长选择的关系。建设家委会的目
42、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出家长的声音,维护学生的权利,促进学校规范办 学。因此,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和目标,构建家长委员会,建立健全家委会的运行机制。北京青年报“全体家长同意”的8万元班费为何引质疑班费不能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如果学生在学校产生的一切费用,都应该由家长 来承当,这无疑是对班费使用范围的无限扩大。家委会对班费支出大包大揽,或许真是为了方便家长,又或许是在慷他人之慨。但学 校和老师心里至少应该有个分寸,知道哪些花费可以由家长凑钱,哪些花费绝不能由家长凑 钱。对家委会的大包大揽听之任之,甚至于刻意纵容,最后引发了争议就甩锅给家委会,这 显然不是为人师表的应有态度。从此前引发争议的强制“众筹”
43、为教室安装空调,到家长不愿集资买礼物被逼退群, 再到此次家长留言投诉高额班费,其中家委会的错位和越位是事情发生的一方面原因,而学 校和老师的默许那么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试想一下,如果老师第一次就对送礼行为义正言辞 地说不,一开始就拒绝家长用班费承当本该由学校支出的费用,类似的越界行为还会一次次 发生吗?就此而言,对于家委会的越界之举,学校和老师还是多一些指正,少一些自我委屈 吧。正观新闻人均班费2000元,真的都怪家委会?关键词:“背篓少年”03.“背篓少年” 一战成名,有一块金牌叫拼搏来源:长安观察公众号2022.09. 13这两天,一个背着背篓的网球少年火出了圈。阳光自信的外貌,特色十足的
44、背篓,格 外惹人注目。少年名叫王发,来自云南沧源,依族,刚刚赢得了 2022亚瑟士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广 州站冠军。在大伙印象中,网球之类“贵族运动”工程好像和大山里的孩子很远,可从山到 海,小小少年竟真的靠网球改变了人生。少年自有凌云志。“后浪”奔腾、人生“逆袭”,令人感慨也引人深思:山里娃是怎么与体育结缘的?又是如何走向更大舞台的?一靠伯乐。网球少年的背后,是云南昆明野象俱乐部及著名网球教练张晓洪。该俱乐 部致力于开掘培养贫困家庭的孩子,王发8岁时,被张晓洪一眼看中,“是个好苗子,不培 养可惜了! ”“一分钱不用出”“孩子我会照顾好”,教练向王发的父母打下包票,带他走 上了网球这条路。说起来,
45、体坛伯乐与千里马的佳话不少。国内知名运发动如武磊、全红婵、朱婷等, 能有所成皆少不了教练、老师的大胆开掘、悉心培养、层层举荐。万丈高楼始于基石。青少年是体育的未来,发现好苗子令人欣喜。但也要看到,青少 年体育人才的开掘与培养仅靠某个人、某个俱乐部零敲碎打显然不够。整个体育界要在这一 方面建立更健全成熟的体系,引入更丰富多元的力量,才能有更多“背篓少年”在赛场上崭 露头角。二靠拼搏。有道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胜利从来需要汗水浇灌,要想在 赛场上闪亮,就必须在赛场下苦练。王发每天挥拍不低于7000次,体能训练、文化课学习 等更是一样也不能少。“每星期只有一个小时看手机”,自己的照片传遍全
46、网了,王发也浑 然不知,“他把精力都集中在打球上”。此外,由于出身贫寒,野象俱乐部的孩子们极为节 俭,鞋底磨穿了,才舍得去换,网球起毛了,还在继续打。面对精神与物质的双重磨炼,他 们不骄不躁、奋力向前,屡屡在各种青少年赛事中摘金夺银。无论赛场内外,总有一块金牌叫拼搏。只要注入了奋斗的汗水,梦想就会是金色的。 自信、激情、坚毅、洒脱,那些挥汗如雨的身影,彰显着“体育之希望”,也成就着“青春 之中国”。“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 “背篓少年”前路可期,也期待在更多力量 支持下,体育中国的青春力量能更坚实,改变更多小小少年的人生。链接阅读:奋斗才能梦想成真,拼搏圆梦适得其势。关于王发,有个
47、很美好的故事。这个皮肤黝 黑、笑容憨厚的山村少年,因为网球走出大山,走上赛场,从而改变了人生轨迹。如果说接 触网球的机会是偶然,那么刻苦训练、每天挥拍7000次的努力那么成为他夺冠的必要条件。那个装着球拍、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低族背篓如同一个符号,标记着他的来路,也承载着他 的梦想。王发是幸运的,他遇到了赏识他的教练、支持他的父母。还有很多像王发一样的孩子, 渴望走出大山,闯荡出精彩人生。他们也想接触更专业的运动,希望自己的才华被发现,想 通过追梦竞技文体运动圆梦人生,就像王发一样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光”。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步伐、 加快推进教育现
48、代化新征程的当下,大力提升乡村教育水平、不断满足农村孩子的文体需求, 是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开展的重要一环。全社会应不断努力,为广大乡村孩子提供更加多样的 文体产品,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孩子们开阔视野、增长才能、提升素质、增强信 心。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托举起更多乡村孩子逐梦的翅膀,让他们在各自的舞台上闪 闪发光。央广网背背篓的少年夺冠,背后故事为何如此动人?“背篓少年”让我们看到了体育赛场上更多的可能性。一些观点认为,体育运动是“有 钱人”才能参加的,偏远地区的孩子很难靠体育走出大山。不可否认,很多体育工程需要科 学的、系统性的训练,而这些开销让众多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孩子难以承当,从而导致很 多有天赋的“好苗子”被埋没。因此,这些不易被发现的“良马”需要更多像张晓洪教练这 样的“伯乐”。此前,在东京奥运会大放异彩的跳水小将全红婵,也受益于“伯乐”的挖掘。她在 学校操场玩跳格子游戏时引起了教练陈华明的注意,从而开始接受跳水训练。此外,女排运 发动朱婷也是在得到了体育老师的推荐后,才进入体校进行了专业的体育训练。倘假设没有“伯 乐”的慧眼,或许“全红婵们”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更不必说走出国门、为国争光了。但“伯乐”的数量终究是有限的,要想更多的“背篓少年”走出大山,仍需要向偏 远、贫困地区投入更多的资源。目前,国家体育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