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知识点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知识点重点总结.docx(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生理学概述一、生理学争辩的对象和任务生理学:争辩机体生命活动各种现象及其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命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人体生理学(human physiology):是争辩人体机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二、生理学争辩的三个水平1 .细胞和分子水平 争辩细胞和它所含的物质分子(细胞生理学)2 .器官和系统水平 争辩各器官及系统的功能器官和系统生理学)3 .整体水平争辩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协调的规律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节生理学争辩的方法一、试验方法1 .急性试验(acute experiment):在体(in vivo)试验(活体解剖试验);离体(in vi
2、tro)试验(离体组 织、器官试验法)2 .慢性试验(chronic experiment):争辩动物的胃液分泌承受假饲二、急、慢性试验的优缺点优点:急性试验:条件和对象简洁和单纯,问题分析的细致一分析法慢性试验:所得试验结果用来争辩整体动物的各种生理活动机制一综合法缺点:急性试验一试验结果常有局限性慢性试验一应用范围受限制第三节生命活动的根本特征陈代谢:生物体不断与环境进展物质和能量交换,摄取养分物质以合成自身的物质,同时不断分解自身 年轻退化物质,并将其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自我更过程称为陈代谢。物质代谢:合成代谢+分解代谢能量代谢兴奋性:一切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有发生反响的力量或特性。适应
3、性:机体能依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生理功能的过程。生理性调整、行为性调整)生殖第四节 机体内环境、稳态和生物节律外环境(external environment):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体内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体液生理功能:细胞内液是生物化学反响的进展场所;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internalenvironment)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渗透压、温度、电解质成分、血糖和pH),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 前提条件。血液pH值为7.35-7.45,体温为3637 )稳态(homeostas
4、is):内环境理化性质温度、PH、渗透压、化学组成等)的相对恒定。即在正常生理状 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波动。生物节律(Biorhythm):物体内的各种功能活动按肯定的时间规律周而复始的消灭,就叫节律性变化。意 义:使机体对环境变化作出前瞻性主动适应,也是临床提高药物治疗效果的手段之一。日周期:温度、血压 月周期:月经年周期:春困生物节律存在的意义:使机体对环境变化作出前瞻性主动适应,也是临床提高药物治疗效果的手段之第五节生理功能的调整假设两个连续的刺激间隔长于单收缩的时程,则消灭各自分别的单收缩。假设一系列连续的刺激间隔 短于单收缩的时程,则各单收缩会叠加。A.不完全
5、强直收缩:刺激落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内。收缩曲线可区分出各收缩波。B.完全强直收缩:刺激落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内,各次收缩完全融合,各收缩波不能区分,肌肉维持 于稳定的持续收缩状态。但动作电位不融合。意义:完全强直收缩产生张力大,整体中骨骼肌皆为完全强直收缩。第三章血液一、血液Blood:布满心血管系统中红色、不透亮的流体组织二、血液与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血液的“缓冲”和“纽带”作用。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泼局部媒介),与组织液交 换物质;通过肺、肾、皮肤及胃肠道与外环境进展物质交换。三、血量人体内血液总量,指存在于循环系统中全部血液容积循环血量:绝大局部在心血管中快速循环流淌储藏血量:“滞
6、留”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内,流淌较慢。应急时可参加循环血量一次失血10%全血量,不损害正常的生理活动,机体调整机制可进展代偿一恢复失血220%全血量,代偿不能维持动脉血压,引起生理活动障碍失血N30%全血量,危及生命四、血液的生理功能1 .运输机能2 .防范机能:与血液中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各种免疫抗体和补体系统有关3 .止血机能:血液中存在很多凝血因子4 .维持稳态:血液中含有大量的酸碱缓冲对,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水分具较高的比热,维持体温稳定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血浆占全血55%血细胞:红细胞45%;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比容(Hematocr
7、it):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安康成人:男性4()45%;女性3748%;生儿:55%血液总量7-8%体重估量动物最大采血量二、血液的物化特性1 .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及其所携。2的多少。2 .比重:正常人全血1.050-1.060,取决于红细胞浓度;血浆1.025-1.030,取决于血浆蛋白浓度;红细 胞1.090-1.092,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3 .粘滞性(viscosity):产生于内部颗粒或分子间的摩擦,通常测定与水相比的相对粘度表示 血液为45,打算于R.B.C数量血浆为1.62.4,打算于血浆蛋白的浓度,血液的粘度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 要缘由之一三、血浆(一)血浆的化学
8、成分水0%92%水0%92%血浆索白白家白球潢白 奸绰家白原血家50%-60%1电婚庆HCO3 CL. HPOJ SO?誉养检质小分子有机物.代谢终产物 激素血ifi随40%-50%-H悔随白施随 一血小板血浆蛋白7%9%):白蛋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球蛋白:a, 0参与脂溶性物质的运输;丫淋巴细胞分泌的抗体参与机体的免疫纤维蛋白原:参与血液的凝固(二)血浆渗透压(相当于7个大气压)1.渗透压(1)定义: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通过半透膜吸取膜外水分子的一种力气,其大小与单位体积中溶质分 子或颗粒的数目成正比.(2)单位:以溶质浓度lmol/L称1渗透克分子(3)血浆渗透压组成及正常值:300 mm
9、ol/L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源于溶解血浆的Na+和C1-,打算细胞内外水平衡。功能: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平衡。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白蛋白)形成,打算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功能: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正 常血容量。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全都的溶液。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外形的盐溶液(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形成的 等渗溶液,此为与等渗溶液的区分)(三)血浆pH值正常值:7.35-7.45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血浆中:NaHCtyH2co,比率为20: 1;红细胞内肺和肾:参与酸碱平衡的调整当pH7.8时,将消灭酸中毒或碱中毒其次节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
10、程1 .造血部位迁移:卵黄囊一肝、脾一骨髓一不规章骨代偿造血:4个月后,当骨髓不能供给血液,肝脾也可以造血。2 .造血过程造血过程的三个阶段: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Stem Cells),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sL前 体细胞(Precursors )二、红细胞生理1 .形态、数量:双面凸圆盘状(维持需ATP,来源无氧呼吸)儿童期RBC保持低水平2 .血红蛋白含量:儿童成人婴儿3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红细胞膜的通透性:脂溶性气体及尿素可自由通过,带负离子易通过,带正电荷离子则很难通过(2)可塑变形性: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力量,外力撤销
11、可恢复其正常外形。(3)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RBC能比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红细胞沉降率:抗凝血静置于一根瘦长的带有刻度的玻璃管中,以第lh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 胞沉降的速度。红细胞叠连(rouleauxformation):红细胞能较快的相互以凹面相贴,形成一叠红细胞缘由:血浆,血浆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TRBC叠连T血浆白蛋白、卵磷脂f一叠连1(4)渗透脆性:RBC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裂开的特性4 .红细胞的功能(1)运送。2和CO2,RBC内0舞度血浆70倍(2)缓冲pH,由Hb实现5 .RBC生成的调整(1)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
12、维生素B12、叶酸、蛋白质、铁生成部位:成人骨髓,特别是扁骨、短骨及骨骨后才具有造血功能,骨髓外造血说明造血功能紊乱(2)生成的调整正性调整因子:BPA; EPO; IL-3、雄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等雄激素:增加EPO作用;直接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RBC加速生成三、白细胞生理1 .形态、数量和分类和类:m粒细胞(中性、嗜酸性、嗜磴性),占白细胞总数60%; 2)单核细胞;(3)淋巴细胞生理特性:(1) WBC渗出性(游走性):作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粒细胞,单核细胞)(2)趋化性:趋向某些化学物质细菌、病毒、异物等)的特性。(3)吞噬性:把异物包围起来,吞入胞浆。2 .各类WBC的生理功能
13、(1)中性粒细胞(50%):在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起作用,具吞噬病源微生物尤其是化脓菌。还参与 炎症反响和脓肿的形成(2)嗜酸性粒细胞C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响C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 应(3)嗜碱性粒细胞C释放肝素激活血脂分解C释放组织胺导致过敏反响C释放嗜酸性粒 细胞趋化因子A(4)单核细胞4%8%): C吞噬消化作用:能吞噬并消化病原微生物、凋亡细胞和损伤组织;t分 泌功能:能在抗原或多种非特异性因子的刺激下分泌多种物质;处理和递呈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并特异 性免疫应答;C杀伤肿瘤细胞。(5)淋巴细胞(20%40%):在机体的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T细胞:占全部淋巴细胞的40%6
14、0%,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20%30%,通过生成释放免疫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裸细胞K、NK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1%5%,免疫反响的效应细胞四、血小板生理Platelet, Thrombocyte血细胞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而来1 .正常值:(100300) X109/L1000xl09/L 易发血栓2 .功能:参与机体的止血功能和血液凝固修复血管内皮和保持血管内皮完整性3 .生理特性(粘附/释放/聚拢/收缩/吸附)(1) Adhesion (粘附)指血小板与非血小板夕卜表的粘着。(2) Release释放)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体、a-颗粒或溶酶(3) Agg
15、regation聚拢)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4) Constriction收缩在血小板收缩蛋白的参与下,血凝块回缩,血栓坚实(5) Adsorption (吸附)指血小板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于其磷脂外表,使损伤部位凝血因子浓集, 有利于血液凝固。第三节生理性止血一、生理性止血 Physiological Hemostasis1 .定义(hemostasis):小血管损伤出血,数分钟后自行停顿的现象。衡量指标: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 13分钟2 .生理性止血分为三个时相:(1)损伤、刺激引起缩血管反响(2)血小板止血栓形成(粘附/聚拢/释放/吸附/收缩)(3)纤维蛋白凝块
16、的形成与维持二、血液的凝固Blood coagulation:流出血管的血液由溶胶状态转化为凝胶状血块的过程本质: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血清和血浆的区分:血清中缺少纤维蛋原(一)血凝的根本过程和原理1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2 .根本过程: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复合物形成其次阶段:凝血酶原的激活第三阶段:纤维蛋白的生成凝血酶原激活复合物的形成按因子的激活途径可分为:A.内源性途径(Intrinsic pathway):依靠于血浆内的凝血因子激活C而引发的凝血过程。始动因子为因子 XII,依次激活、B.外源性途径(Extrinsic pathway)
17、:组织因子途径)组织受伤后,释放的C进入血浆后与Ca2大C形成复 合物,激活激活始动因子为因子。C。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一、血型1 .血型(blood group):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2 .凝集原(Agglutinogen):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3 .凝集素(Agglutinin):血浆中存在的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原发生反响的特异性抗体4 .凝集(Agglutinatin):将含有不同凝集原的血混合,则会发生红细胞聚拢成簇,并伴有溶血发生的现 象本质:发生了抗原一抗体反响二、红细胞血型ABO血型和Rh血型系统(一).ABO血型由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A和凝集原B打算ABO血型的分型:血型
18、凝集原凝集素A1A+A1抗BA2A抗B+抗A1BB抗AA1BA+A1+B无A2BA+B抗A1O无抗A+抗BA型:A1和A2两种亚型。因此输血时应留意亚型的存在三、输血原则1 .保证供血者和受血者的ABO血形相符2 . Rh血型相合(育龄妇女与反复输血者)3 .穿插配血试验*主侧与次侧都无凝集:试验主侧:供血者红细胞+受血者血清;试验次侧:受血者红细 胞+供血者血清4 .成分输血(transfusion or blood components):把人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如红细胞、粒细胞、血小 板和血浆分别制备成高纯度或高浓度的制品再输入。既能提高疗效,削减不良反响,又能节约血源第四章第四章III
19、概述1 .心血管系统组成:心脏和血管2 .血液循环:心血管系统系统中血液单一方向周而复始的流淌。分为两局部*:肺循环:上、下腔静脉血一右心房一右心室一肺动脉一肺泡四周的毛细血管网一肺静脉一左心房体循环:肺静脉返回左心房动脉血一左心室一主动脉、中、小动脉一全身毛细血管一小、中静脉一上、下 腔静脉一右心房3 ,心肌的四种生理特性:电活动:兴奋性(excitability)自律性(autorhythmicity)传导性(conductivity)机械活动:收缩性(contractivity)4 ,心肌细胞的类型自律性细胞:窦房结,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浦肯野纤维非自律细胞工作细胞):心室肌,心
20、房肌5 .依据膜通道和膜电位不同,心肌细胞又可分为:快反响细胞有快Na+慢Ca2+通道:工作细胞,浦肯野细胞慢反响细胞只有慢Ca2+通道:窦房结P细胞结区细胞6 .心肌细胞主要离子浓度及其平衡电位离子浓度(mmol/L)内/外浓度比值平衡电位(mV)细胞内液细胞外液Na+3()1401: 4.6+41K +140435: 194Ca2 +10-421: 20220+ 132ci-301041: 3.5-33第一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重点(一)工作细胞(以心室肌细胞为例)1 .静息电位:同神经和骨骼肌,即K+的平衡电位,其静息电位90mv。2 .动作电位:A.去极化
21、过程0期:快Na+通道开放。B.复极化过程1期:暂短的K+外流。2期:平台期,心肌动作电位特征之一。(形成缘由:内向电流 Ca2+内流,外向电流K+外流,两电流处于平衡)3期:慢Ca2+通道关闭,K+外流增加。4期静息期或舒 张期)(二)自律细胞以浦肯野细胞为例)1 .动作电位形态及产生的离子根底其动作电位0、1、2、3期的形态及离子机制与心室肌细胞相像,但有4期自动去极化2 . 4期自动去极化的离子根底起搏电流(If): 4期产生随时间而渐渐增加的内向电流,主要为Na+内向电流(少量K+),能够被Cs阻断, 但不能被TTX阻断。特点:电压依靠性、时间依从性在3期复极至-60mV开头激活,至-
22、lOOmV时完全激活,去极至-50mV时失活。动作电位的3期复极化进展到肯定程度,引起内向电流启动和进展,内向电流的产生和增加导致4期 去极化,而膜的去极化一方面引起另一次动作电位,一方面又反过来中止这种内向电流。3 .工作细胞与自律细胞的不同工作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时,不能产生动作电位,4期膜电位稳定不变静息电位自律细胞在未受到刺激时,能自发产生动作电位,4期膜电位不稳定,表现为自动去极化舒张电位 4期自动去极,是自律细胞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根底。不同类型的自律细胞4期除极速度参差不一,但同类自律细胞4期除极速度比较恒定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一)心肌的自动节律性:心脏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
23、够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 节律性1 .心脏的自律细胞和自律组织自律细胞:P细胞和浦肯野细胞自律组织(哺乳类为例):窦房结:主要含有P细胞。房室交界:是心房兴奋传入心室的通道。房室束: 主要含有浦肯野细胞。浦肯野纤维不同自律组织的自律性不同:窦房结l()()/min 主要的起搏细胞;房室结区:50/min ;浦肯野纤维:25/min (后两者被称为潜在或关心起搏细胞)2 .相关概念A.正常起博点(NormalPacemaker):窦房结是正常心脏兴奋和搏动的起源地8 .窦性心率(节律)(Sinus rhythm):由窦房结把握的心率,6080次/minC.潜在起博点(Latent
24、pacemaker):其它自律组织的自律性在正常状况下处于窦性节律的把握之下,其 本身的自律性不能表现出来D.异位节律(Ectopicrhythm):在某些病理状况下,窦房结以外节律组织的节律性表现出来,引起心脏 的额外起博.E.异位起博点(Ectopicpacemaker):产生异位节律的自律组织9 .窦房结细胞把握潜在起搏细胞基于抢先占据:S-A结自律性高于潜在起搏细胞,后者尚未发生兴奋之前即承受窦房结传播的的兴奋产 生AP 超速驱动压抑:当外来的超速驱动刺激停顿后,自律细胞不能马上呈现其固有的自律性活动,需 经过一段静止期后才渐渐恢复其自律性。超速驱动压抑具有频率依靠性。10 影响自律性
25、的因素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差距小,自律性增高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增快,自律性增高(二)传导性:衡量传导性的指标一AP的传导速度1.心脏内兴奋传播的特点A.心肌细胞间存在闰盘,相邻细胞间兴奋可通过直接电传递,心肌组织是机能性合胞体,能使AP快速传 播B.通过特别传导系统有序传播兴奋: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心室肌C.各种心肌细胞传导性凹凸不同:浦肯野纤维4m/s,保证心室同步收缩,有利于心室射血;心室肌lm/s; 心房肌0.4m/s;房室交界区0.02m/s,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传入心室的必经之路,传导最慢,保证房室 收缩不重叠。(三)心肌的兴
26、奋性1. 一次兴奋后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A.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 0期至3期复极化至60mv,有效不应期其中,0期去极化至55mv确定不应期,55mv至60 mv局部反响期B.相对不应期:3期复极6()mv至-8()mv,阈上刺激,可产生动作电位C.超常期:3期复松80mv至-90mv ,阈下刺激,能引起动作电位2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A.静息电位的大小(钾离子浓度高,则静息电位下降,心肌兴奋性提高)B.阈电位的水平C.Na+通道的性状3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A.P的有效不应期收缩期至心舒早期(收缩期落在有效不应期中,不能
27、强直收缩)相对不应期一心舒期超常期一心舒后期有舒有张的节律性收缩活动,保证了心脏泵血的功能4 .心肌兴奋性变化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0.3s(1)期前收缩(Extasystole):假设心肌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人工的或窦房结之外的异位起搏点的刺 激,可以产生一次额外的兴奋和收缩(2)代偿间歇(Compensatory pause):紧接在期前兴奋之后的窦房结兴奋传到心肌时,常恰好落在期 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不能引起心肌的兴奋和收缩,形成一次脱失,必需等到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 时,才能引起收缩。四)心肌的收缩性(1)心肌收缩的全或无(2)对细胞外液中Ca2+依靠性大:无Ca2+或Ca2+浓
28、度极低,兴奋-收缩脱偶联。骨骼肌中钙离子主要 来自细胞内的内质网)(3)不发生强直收缩(五)理化因素对心肌活动的影响LK+:胞外K+浓度增加一R.P减小A.少量增加一心率加快,但收缩力削减B.细胞外液中K+渐渐上升-R.P (Na+通道是电压门控性通道)下降一去极化速度下降一心率下降, 收缩力下降C.最终Na+通道完全失活,心肌的兴奋性和传导性均消逝,而处于舒张状态。2. Ca2+当细胞外Ca2+上升,兴奋收缩偶联增加一收缩力提高钙僵:Ca2+过高,肌浆中Ca2+过多,心肌舒张不全,最终停顿于收缩状态。3. Na+A.细胞外液中Na+稍微变化时一对心肌的影响不明显B.细胞外液中Na+显著增加时
29、快反响细胞的自律性增加,传导性增加4. Ach乙酰胆碱(副交感神经纤维产生、分泌)心肌膜上的M型受体结合一心肌对K+通透性增加,Ca2+通透性下降一P细胞的最大舒张电位上升一去极化 速度下降一自律性下降一心率下降一心肌收缩力量下降5. NE去甲肾上腺素NE+0-受体一肌膜上的腺甘酸环化酶一细胞内的CAMP提高一肌膜上Na+、Ca2+通道激活一心率提高, 心缩力提高 三、体表心电图1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将测量电极放在人体外表的肯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 线。2 .心电图曲线的特点(1)细胞外纪录,它只能测出已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膜外两点之间的电位差.(
30、2)心电图反响的是一次心动周期中整个心脏的生物电变化.与心脏的机械活动无关。(3)电极放置位置不同,记录的心电图曲线也不一样.其次节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动周期和心率1 .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心房或心室收缩或舒适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2 .心率(Heart rate) : 75次/分;心率过速 100次/分;心率过缓60次/分3 .心动周期特点及意义(1)舒张期长于收缩期(2)存在全心舒张期心室舒张时的充盈量约占总充盈量的70-80% 二、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一)一个心动周期心脏的射血和充盈过程1 .心房的收缩房缩前处全心舒张期:连接心房的大静脉的压力”大气压(外周静脉压,
31、静脉血一心房一心室,心室充盈 两心房收缩一心室进一步充盈2 .心室的收缩0.3s (分为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3 .心室的舒张0.5s (分为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二)心音: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液的加速、减速流淌以及形成的涡流等引起机械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第一 心音:发生在心缩期。心室肌收缩产生的涡流和房室瓣的关闭引起的振动,标志着心缩期的开头。其次 心音:发生在心舒期。与主(肺)动脉瓣的关闭有关。标志着心室舒张期的开头。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一)心输出量衡量心脏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1 .每搏输出量(stroke votume): 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液。6
32、0-80mL2 .每分输出量(Minute volume):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Stroke volumnxheart rate。人在安静时, 心输出量与体外表积成正比3 .心指数(Cardiac index):在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外表积的每分心输出量。正常身材的成 年人心指数为3.0-3.5L/min.m2(二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每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正常人约55%-65%射血分数=搏出量x100% =舒张末容积-收缩末容积-00%舒张末容积舒张末容积(四)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增加而增加的力量其大小取决于心率和搏出量可能
33、发生的最大、最适的变化程度。认真脏的最大输出量表示四、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1 .搏出量的调整:取决于心肌收缩的强度和速度(1)异长自身调整:在肯定范围内,静脉回心血量增加一心脏容积增加一心肌初长增加,心肌收缩力 增加,心输出量提高。舒张末期心室肌纤维的长度(前负荷)和每搏输出量之间的关系称为心脏收缩的施塔 林定律Starlings law),或称异长自身调整(2)等长自身调整:不依靠于其负荷而转变收缩强度和速度的一种内在特性称为心肌收缩力量 (contractility).心肌不通过转变心肌细胞的初长度来调整心肌收缩力量的方式2 .静脉回心血量回心血量增加;在神经体液调整、异长自身调整下,收缩力
34、提高;输出量上升3 .心率:在肯定范围内(40180次/min)心输出量与心率成正比心率 40 或心率18()次/min心输 出量下降第三节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1 .血管的分类动脉:弹性储器血管主动脉和大动脉;安排血管(中等动脉);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 脉)真毛细血管:交换血管静脉: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后阻力血管,微静脉;容量血管2 .各类血管的功能(1)动脉A.弹性贮器血管使心室的连续射血变成动脉系统连续的血流B.中动脉一安排血管运送血流至小动脉C.小动脉和微动脉一阻力血管是机体调整器官血流量和器官之间血液重安排的主要部位,其血管的口径 受神经体液因素的调整(2)毛细血管一交
35、换血管完成血液和组织液的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把握毛细血管的流入量动静脉短路吻合):血液由微动脉直接到达微静脉(3)静脉血管一容量血管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1 .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也称容积速度,单位:mL/min或L/min2 .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淌时所遇到的阻力。主要由血管口径和血液粘滞度打算。3 .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血压的形成条件:心血管系统中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动力条件:心室收缩或心脏射血;阻力条件外周阻 力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一)动脉血压: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侧压力称为动脉血压1 .测量方法通常测量运用间接测压法,临
36、床上常用压脉带法2 .正常值(1)收缩压(systolic pressue, SP):心脏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上升,到心室的快速射血之末到达最 高值。100 120mmHg(2)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e, DP):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室舒张末期到达最低点。60 80mmHg舒张压90mmHg高血压舒张压50mmHg,收缩压90mmHg低血压(3)脉(搏)压(phisepressue, PP):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3040mmHg(4)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e, MAP): 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压的平均值舒张压+1/3 脉压。lO
37、OmmHg3.血压的昼夜波动:双峰双谷(日节律)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二)动脉脉搏: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压力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的动脉血管壁的扩张与回缩的搏动 四、静脉血压影响因素变 化收缩 压舒张 压脉 压备注每搏输出量增 加TTT增 大成正比,主要影响收缩压。减 少U心率(40180次/分)增 加TTT心率的快慢主要影响舒张压。心率过快或过慢血压 都将下降。减 少增 大外周阻力增加tTT舒张压的凹凸主要反映外周阻力大小。减 少增 大大动脉的顺应性减 少T增 大大动脉弹性下降致弹性贮器效应减弱。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 比例增 加TT循环血量增加或血管容积减小。减 少1循环血量削减或血管容积增大
38、。1 .静脉血压:当体循环血液流经动脉和毛细血管到达微静脉时,血压下降至约2.027kPa (15-20mmHg),右心房作为体 循环的终点,血压最低,接近于零2 .中心静脉压:反映心血管功能的又一指标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0.4L2kPa取决于心脏射血力量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关系3 .外周静脉压:指各器官静脉的血压五、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功能:进展血液与组织液间的物质交换六、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中,绝大局部成凝胶状。由血浆滤过毛细血管管壁而形成。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整一、神经调整(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1.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左侧心交感一窦房结一心率上
39、升 右侧心交感一房室交界一心肌收缩力上升作用:心率上升(正性变时);传导速度上升(正性变传导);输出量心肌收缩力增加(正性变力)。从而一、神经调整(快速,准确,作用部位局限,持续时间短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 反响。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二、体液调整1缓慢,作用部位较广泛,持续时间长体液调整:机体的某些组织细胞能产生特别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到达并作用于靶器官,调整靶器官的 生理活动。有些内分泌细胞可以直接感受内环境中理化因素变化:甲状旁腺直接感受血钙离子浓度变 化 三、自身调整(特点:调整强度
40、较弱,影响范围小,且灵敏度较低,调整常局限于某些器官或组织细胞内,但对 于该器官或组织细胞生理活动的功能调整仍旧具有肯定的意义)自身调整:组织、细胞凭本身的内在特性,不依靠神经或体液调整,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响过程。第六节 人体内自动把握系统一、非自动把握系统调整体内少见:开放系统,不具有自动把握的力量二、反响把握系统Feedback control system:闭环系统,具有自动把握的力量。(正、负)三、前馈把握系统Feedforward control system):指干扰因素在被控局部生理活动消灭之前先对把握局 部触发生作用,以影响其所对受控局部的生理活动(前馈可以避开负反响调整
41、时矫枉过正产生的波动和反 应的滞后现象,使调整把握更富有预见性,更具有适应性意义)其次章细胞的根本功能第一节 细胞膜的构造和物质转运功能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构造化学组成:膜脂质、膜蛋白、糖类构造:流体镶嵌模型二、细胞膜的转运功能(一)单纯集中单纯集中:小分子的脂溶性物质顺浓度梯度的跨膜集中现象。对象:CO), 09, NHV NO,尿素、乙醇等指标:集中通量影响因素:膜两侧分子的浓度差膜;对物质的通透性(二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1 .易化集中(被动转运)顺浓度梯度差易化集中:非脂溶性或脂溶性低的物质,在膜蛋白质帮助下,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现象。影响因素:。C膜两侧物质浓度差和电位差
42、;膜上载体的数量或通道开放的数量(1)由通道介导:离子经通道完成的跨膜集中Na+、K+、。.、Ca2+特点:选择性:只允许肯定离子通过;高速性;顺浓度差;通道开、关的瞬时性;不同离子通道有特异阻断剂(Na+通道河豚毒素;K+通道四乙基胺;Ca2+通道异搏定)通道分类:C电压门控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启、闭取决于膜两侧电压差,如Na+、K+和Ca2+通道等。C化学门控性通道chemically-gated channel)或配体门控通道(ligand-gated channel:启、闭取决于 膜两侧化学信息,如N型乙酰胆碱门控通道。C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
43、lly-gated channel):启、闭取决于机械牵拉刺激,如皮肤触压觉和内耳毛 细胞的机械门控通道。(2)由载体介导:主要是葡萄糖、氨基酸、核甘酸等非离子物质使心脏输出量上升。 心迷走神经左侧迷走神经一房室结传导性右侧迷走神经一窦房结自律性1作用:心率减慢(负性变时);传导速度减慢(负性变传导);输出量心肌收缩力降低(负性变力)。从而 使心脏输出量下降。2 .血管的神经支配(1)缩血管神经纤维:均为交感神经纤维交感缩血管纤维NE +a受体结合一血管平滑肌收缩NE +。受体结合一血管平滑肌舒张弱)不同器官、不同部位,缩血管纤维分布的密度不同:在器官:皮肤骨骼肌,内脏冠状血管,脑血管在动脉血
44、管:微动脉动脉静脉容量血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交感缩血管紧急: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纤维持续发放13次/s的低频冲动(2)舒血管神经纤维A.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作用:不参与血压调整,寻常无紧急性,与防范、心情反响、运动初期肌肉血流量有关B.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作用:扩张腺体血管,调整外生殖器等处的局部血流,对总外周阻力影响很小二、体液调整1 .肾素血管紧急素醛固醛系统(1)肾素(renin)的释放 部位:近球细胞(2)血管紧急素(angiotensin, Ang)的生成与作用2,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1生成部位ENF肾上腹髓质80%90%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W0%(2)生理作用心脏血管Illi
45、J卡作用F+4=+不明显4=用心NE4=3 .抗利尿激素血管升压素)antidiuretichormone, ADH)正常状况下,血浆中ADH浓度上升时首先消灭抗利尿效应,当其血浆浓度明显上升时,才引起血压上升。 ADH对体内细胞外液量的调整起重要作用。在禁水、失水、失血等状况下,ADH释放增加,保存体内液 体量,维持动脉血压。4 .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1)舒血管物质:前列环素(PGI2);血管内皮舒张因子一一氧化氮(NO)(2)缩血管物质:内皮素endothelin, ET),包括ETL ET-2、ET-35 .心钠素cardionatrin)合成部位:心房肌细胞,28肽生理作用:心
46、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1,血管舒张;抑制RAAS系统的活性,肾排水排钠T;抑制血管 升压素的释放6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的最猛烈的舒血管物质作用: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但在其他平滑肌则引起收缩;增加局部血流;利钠利 尿三、自身调整:通常指组织局部血流量的调整。1 .代谢性自身调整机制:指组织细胞代谢所产生的各种代谢产物或局部体液因素,对局部组织血流量的调 整。一般发生在微循环水平。2 .肌源性自身调整:某一器官的血管内压力突然上升时,牵扯平滑肌,平滑肌紧急度上升,引起血管收 缩,血流量减小。当血管内的血压突然降低时则相反。肌源性自身调整机制可以使血流量维持稳定,不随 血压的变化而大幅波动。第五章呼吸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