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智能制造创新发展 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ABC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644020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引领智能制造创新发展 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ABC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引领智能制造创新发展 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ABC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引领智能制造创新发展 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ABC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引领智能制造创新发展 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ABC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引领智能制造创新发展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ABC 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 会和市第七次党代会决策部署,衔接落实国家、省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长期规划,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现结合我 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一、发展基础近年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制造强市建设,持续推进产 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三年 位居全国城市首位,新一代信息通信等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型 显示器件等3个集群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2、但是制造业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发展 后劲仍需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十四五”是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一阶段发展目标的关 键时期,也是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 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实际,紧密围绕服务制造强国、制造强省建设,发展 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对于稳住制造业基 本盘,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意义重大。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

3、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 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 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效应,坚 持制造业立市之本,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深化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为核心,大力发展 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 度融合,培育若干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抢占未来产业发展 先机,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打造引

4、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为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 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紧密结合,加强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优 化产业发展环境,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投资,不断激发产业发展潜力和市场 主体活力。坚持自立自强、创新引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强化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 度,构建自主安全、多元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坚持系统推进、重点突破。深刻认识现代产业发展规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 业与优势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

5、上下游协同联动,促进生产端、消费端 有机衔接,以点带面锻长板、补短板,实现产业梯次发展和整体跃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挥各区比较优势,统筹优05.绿色石化针对石化工业生产装置系统性强、工艺参数变化多、物料和生产形式变化复 杂等特点,重点发展具有在线监测、智能控制功能的化工生产装置,实现生产流 程的在线闭环管理。针对绿色石化产品价格波动频繁、资产价值高、排放耗能高、 安全生产风险大等特点,推动全流程系统性优化的价值链一体化。06.生物医药重点聚焦生产状态监控、产品全流程追溯、大数据应用创新等,提升部分生 产制造过程的实时监控、流通信息的及时跟踪以及供应商的供货管理,采用条

6、形 码、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和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 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建立药品生产全过程的实时监控系统。07.智能家居鼓励企业依法利用大数据手段精准洞察消费需求,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研 发,促进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大力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从关键工序智能化、 供应链优化管控等方面推进重点行业制造单元的智能化改造。开展智能营销,精 准识别客户信息,完整刻画客户肖像,进行个性化推送。08.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推动建立数字化风场,建立风机终端和设备状态智能监测感知系统。拓展分 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形成基于数字技术的微电网技术体系。推进人工智能与电力 领域深度融合,提高全省电网侧、

7、用电侧智能化水平。利用数字技术推进能源清 洁高效利用、高耗能设备节能改造及更新,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推进山区26县智造攀登。依托分行业产业大脑和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 典型场景开发低成本、模块化、普适性的解决方案,加快在山区26县的复制推 广。以开展产业链“山海协作”行动为契机,推动开展跨地区智能制造关键核心 技术创新、供需对接、人才培养、专业服务等合作,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和资源优 化配置,推动山区26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同步实施、推进、见效、缩差。(责任 单位: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3.打造智能制造先行区。开展省级智能制造先行区创建活动,以县(市、 区)为主,打造智能

8、制造创新技术策源地、示范应用集聚区、关键装备和解决方 案输出地。支持等地积极争创国家智能制造先行区。面向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 园区、工业园区等,开展智能制造进园区活动。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县 (市、区)创建活动,落实县(市、区)主体责任,建立相应工作推进机制,积 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化改造模式。(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 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人力社保厅)四、实施五大工程,强化智能制造支撑能力(一)实施智造标准领航工程。加强智能制造未来发展趋势研判,持续开展 未来工厂标准体系建设,提升制定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分行业推进智能制造产 品、装备、产线、车间、工厂、服务等标准制(修

9、)订,推动形成国际标准、国 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支持 企业开展全生命周期对标达标工作,积极采用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 准,实施一批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经信 厅)智能制造标准建设要点01.标准体系建设迭代完善未来工厂标准体系,制定未来工厂建设地方标准,推进数控机床、机器人、网络通信等标志性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02.智能制造标准研制聚焦产业集群细分行业需求,围绕装备、产线、车间、工厂、服务,推动一 批智能制造标准制(修)订,围绕十大智能制造场景,推进智能技术标准、智慧 供应链标准、智能服务标准、高端化产品标准研制

10、。03.强化贯标工作加强智能工厂通用技术要求数字化车间通用技术要求智能制造能力 成熟度模型和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方法等国家标准和未来工厂标准的 贯标工作,实施一批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二)实施智能装备攻关应用工程。支持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 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装配、智能仓储与物流等智能装备的研发攻关及规模化 应用,针对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环节短板,突破一批基础零部件和装置。 每年滚动实施一批智能制造引领性的首台(套)产品工程化攻关项目,认定智能 制造领域首台(套)装备20个以上。推动数字挛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应 用,研制一批国际先进的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责任单位:

11、省科技厅、省经信 厅)智能装备发展重点01.基础零部件与装置研发先进控制器、高精度伺服驱动系统、高性能减速器、数控系统等智能装 备基础件;钛合金、高强合金钢、高强铝合金等高性能大型关键构件;工业物联 设备、工业物联网关等智能制造基础通信设备。02.通用智能制造装备研发精密数控车床及车削中心、高精度立式/卧式加工中心、高精度立式复 合磨床等机床整机装备;电焊、码垛、锻造、装配、洁净等工业机器人;激光、 电子束、离子束及其他能源驱动的主流增材制造装备;智能型光电传感器、智能 型接近传感器、高精度流量传感器、高端分布式控制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等智能感知与控制装备;高性能增材制

12、造成套装备及主流工 艺装备;轻型高速堆垛机、高速托盘搬运车、复式AGV等智能仓储与物流装备; 在线成分分析仪、在线无损检测装置、在线高精度三维数字超声波探伤仪等智能 检测与装配装备。03.专用智能制造装备研发新型焊接、大型清洁热处理与表面处理、汽车零部件制造、轴管类自动 化加工、电机制造、非晶带材制造、电池生产制造、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生产制 造、医疗器械生产制造、集成电路制造、新型轻工纺织装备等智能化、数字化非 标专用装备。04.新型智能制造装备及产品研发融合数字挛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区块链、 边缘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北斗、卫星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智能工

13、 控系统、智能工作母机、协作机器人等新型装备及产品。(三)实施工业软件铸魂工程。推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领域 知识显性化、模型化和标准化,形成一批具有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的工业软件。 组建工业软件产业技术联盟,支持建设工业操作系统开源开放平台,打造安全可 控的工业操作系统、工业软件和工业APP,构建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开源开放生 态。发布首版次软件产品应用推广指导目录,支持工业软件进入国家工业软件供 给能力清单,鼓励制造业企业运用目录和清单内软件产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 机构等使用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开展教学实验。(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教育 厅、省科技厅)工业软件发展重点01.研发设计类

14、软件开发计算机辅助类(CAX)软件、基于数据驱动的三维设计与建模软件、 数值分析与可视化仿真软件等设计、工艺仿真软件。02.生产制造类软件开发制造执行系统(MES)、高级计划排程系统(APS)、工厂物料配送管控 系统(TMS)、能源管理系统(EMS)、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软件(PHM)、运维 综合保障管理(MRO)、安全管理系统、环境和碳排放管理系统等。()3.经营管理类软件开发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 统(CRM)、人力资源管理(HRM)、质量管理系统(QMS)、资产绩效管理系 统(APM)等。04.工业控制类软件开发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支撑软件、

15、嵌入式应用软件,以及系统集成关 键技术和解决方案。05 .行业专用软件开发面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纺织服装、 轻工家电等行业领域的智能制造模型库、工艺库、参数库、算法库、零件库等基 础知识库;装备设计/生产/运维一体化平台软件、全流程一体化优化软件、中小 企业综合管控平台软件等。06.新型工业软件开发工业APP、云化软件、云原生软件、工业信息安全软件。(四)实施数字能力强基工程。加快5G、物联网、千兆光网等新型网络规 模化部署,支持企业开展内外网升级改造,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健全“1+N”工 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开发上线模型组件、共 性

16、应用和解决方案,构建开放创新、共建共享的创新应用生态。加快产业大脑能 力中心和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丰富数据、知识、算法、模型、组件,加快形成 产业大脑核心能力。探索推进数据价值化改革,规范公共数据开放流动,引导企 业数据共享,共建安全可信的工业数据空间,提高数据资源价值创造水平。(责 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大数据局、省通信管理局)(五)实施专业人才智汇工程。定期编制智能制造人才需求目录,加大智能 制造领域创新创业团队、高层次人才、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引培力度。支持高校院 所加强智能制造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开展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加强应届毕业生、在职

17、人员、转岗人员培训。支持建设 一批省级及以上现代产业学院,加快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 精神,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技工教育提质 增量计划,培育一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 教育厅、省人力社保厅)五、完善五项机制,提升智能制造集成服务水平(一)建立完善资源共享与对接机制。推进产业整体智造集成服务改革,搭 建“企智造在线”公共服务应用,汇聚创新资源、服务资源和专家人才,构建开 放共享的协同创新网络和数字化服务网络,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源共享 与对接机制,为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提供协同创新、诊断评估、供需对接等精准服 务。(

18、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力社保 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大数据局、银保监局)(二)建立完善供应商培育提升机制。实施智能制造生态伙伴计划,聚焦“415 X”产业集群,分行业建立智能制造供应商图谱,引培壮大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 应商、数字化服务商和工程服务公司,优化服务资源配置。成立国家智能制造系 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分盟,引入优质供应商资源,通过良性市场竞争,提升系 统集成和专业化服务能力,降低企业成本和改造风险。建立完善供应商评价管理 与推荐机制,区分综合能力和单项能力对供应商进行精准画像,每年遴选公布一 批智能制造优秀解决方案供应商和解决方案。鼓励各地加大对优秀供

19、应商的政策 扶持,优先向企业进行推荐。(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市场监管局)(三)建立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按照企业“改造前、改造中、改 造后”三阶段提供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规范诊断咨询服务,定期组织开展线上 线下诊断服务,摸清企业智能制造现状,梳理改造需求。针对企业改造需求,通 过线上张榜招募、线下考察出方案、专家辅助选方案等方式,在企业自愿选择的 基础上,帮助遴选对接优质供应商,促成项目转化落地。分级分类建立智能制造 项目培育库,跟踪项目建设进度,针对项目需求提供精准服务。探索建立项目第 三方监理和验收机制,完善评价验收标准,提升财政资金的引导效率和政策兑现 便利化水平。(责任单位:省

20、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四)建立完善金融创新服务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智能制造的信贷投 放力度,支持工业企业运用直接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升级 版,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提供融资对接精准服务,降低企业智能 制造融资成本。鼓励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合融资租赁公司,为企业提供智能制 造系统解决方案、工程建设、项目融资、设备租赁等一揽子服务,缓解中小企业 资金瓶颈。(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行中心支行、银保监 局)(五)建立完善对标提升机制。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标准 宣贯,以规上工业企业为主,每年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成熟度评估,对标找出企

21、业 智能制造能力差距,明晰升级改造方向。加强对第三方评估咨询机构和评估专家 的资质管理,提升评估认定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鼓励各地通过发放服务券等 形式,加大对线下诊断评估的政策支持,将第三方评估结果作为相关项目验收或 评估认定的重要参考。(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财政厅)六、保障措施(一)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在省数字经济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下,构建部门协 同、省市县联动的未来工厂建设机制。建立完善智能制造发展统计与监测评价体 系,对年度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级分类建立项目培育库,完善项目协调与 推进机制,加强资源集成、政策集成和服务集成,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 难和问题。(责任单位:省经信厅、

22、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 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国资委、省统计局)(二)加大政策扶持。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对接,积极争取国家相关专项资 金及政策支持。统筹优化省工业与信息化发展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智能制造的 支持力度,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山区26县相关项目。鼓励各地创新资金引导激 励方式,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 扣除、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税收优惠、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相关税收政策。(责 任单位:省经信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税务局)(三)统筹资源要素保障。加强用地保障,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未来工厂项 目纳入省重大产业项目,享受新增建设

23、用地计划指标奖励政策。新一轮制造业“腾 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中的考核激励用地指标以及盘活腾出工业用地、能 耗指标优先用于未来工厂等新建项目。根据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等级,探索建立 用电、用水、用气差别化价格制度,建立促进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的引导机制。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自然资源厅)(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优化企业办事流程,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 依法保护智能制造相关知识产权。加强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标准化技术委 员会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市场化推广应用机制,营造 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环境。进一步清理制约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 动的制度障

24、碍,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 省科技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市场监管局)为了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做强创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打 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明确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 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 统筹推进科技和产业融合、当前和长远结合、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立足产 业基础和生态优势,集中力量、滚动培育,全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 创新高地。(二)发展目标到2030年,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

25、、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领 域涌现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硬核成果、创新企业和领军人才,未来产业产值达 到亿元左右。建设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未来高地。依托各类社会主体,建设未来产业 研究院,成立5家左右未来技术学院,培育15个左右未来产业创新中心,建设 一批创新联合体,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双向通道。做强未来产业集群发展的未来引擎。打造5个未来产业集群,建设15 个左右未来产业先导区,攻关100个左右核心部件,推出100件左右高端产品, 形成100项左右中国标准,促进产业集聚引领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未来范式。推动10家左右领军企业向未来 产业布局,发展20家左右生态主

26、导型企业,打造10。家左右企业技术中心,培 育100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相互融合。营造要素集聚、开放包容的未来生态。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 学工程,引进一批高层次战略科学家和企业家,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形成50个 左右综合性应用场景,形成产学研用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到2035年,形成若干领跑全球的未来产业集群。二、布局未来产业,打造未来产业集群(一)打造未来健康产业集群在等区域,提升“张江研发+制造”承载能力,打造未来健康产业集群。1 ,脑机接口。加速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脑机融合技术、类脑芯片技术、 大脑计算神经模型等领域突破。加强脑工程学、脑神经信息学、人工神经网络

27、等 基础研究,推动类脑芯片、类脑微纳光电器件、类脑计算机、神经接口、智能假 体等研发创新。探索脑机接口技术在肢体运动障碍、慢性意识障碍、精神疾病等 医疗康复领域的应用。2 .生物安全。突破新型微生物、病原体快速鉴定和短期规模化检测、科学追 踪溯源等关键技术。推动新型疫苗、抗体及分子、免疫诊断等共性技术研发转化,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传染病防治药物,构建生物安全产业体系。支持生 产和储备一批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药物、检测试剂和设备。3 .合成生物。推动攻关DNA/RNA底层关键技术,发展基于生物信息学和机 器学习的DNA/RNA自动合成系统。聚焦生物体初级和次级代谢间的相互作用, 发展代谢科

28、学共性交叉技术。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在创新药研发、医美产品研制、 微生物菌株试验、生物可降解材料等领域的应用转化。4 .基因和细胞治疗。突破加速载体递送、基因编辑等技术,鼓励攻关临床级 病毒载体、规模细胞培养工艺等关键技术。加快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溶瘤病毒 等相关技术产品的研发转化。支持关键原材料、重要设备耗材等研发创新与产业 化应用。(二)打造未来智能产业集群在等区域,以场景示范带动产业发展,打造未来智能产业集群。1 .智能计算。推动超大模型智能计算突破,培育智能计算自主框架和算法平 台,发展自主智能芯片。协同云边端算力,推动知识增强、跨模态统一建模、提 示学习、持续学习等技术在超大模型创新应用

29、。加快超大模型向机器视觉、智能 语音语义、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等领域应用,推动AI普惠化。2,通用AI。构建具有泛化知识、动态学习和自主规划的通用AI模型,深化 模型在城市治理、生物安全预警等领域部署应用。布局AI+药物研发、AI+新材 料等应用,推动AI与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科学深度融合发展,开发为科学 服务的基础性工具。攻克柔性感知、自适应迁移、群体智能等关键技术,建设感 知、决策、规划和控制一体化的机器智能体,推动在医疗、陪护、养老等场景的 应用。3.扩展现实(XR)。突破XR关键技术,推动近眼显示、感知交互技术、渲 染计算技术、云内容制作分享技术等突破。加快XR终端产品和应用软件开

30、发, 推动新一代通信网络(NGN) +XR融合创新,发展软硬一体的智能交互设备产 业链。构建XR科技应用场景,加快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工业制造、体育娱 乐等行业应用。4,量子科技。围绕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积极培育量子科技产业。 攻关量子材料与器件设计、多自由度量子传感、光电声量子器件等技术,在硅光 子、光通讯器件、光子芯片等器件研发应用上取得突破。推动量子技术在金融、 大数据计算、医疗健康、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应用。5.6G技术。科学有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和规模化 商用。突破空天海一体化、确定性网络等关键技术。聚焦6G智能终端、系统设 备、通感算一体化网络以及融合应

31、用等领域,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建立6G国家 标准与技术推进中心,强化6G标准引领。(三)打造未来能源产业集群在等区域,打造未来能源产业集群。1 .先进核能。加快商业化先进核能技术攻关,开展新型小堆、超高温气冷堆 装备研制以及新型核工程材料研发应用。攻关小型模块化牡基熔盐堆核能系统及 模块化智能装备,研发高温超导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开展新型核聚变能源系统 技术预研,推进核能小型化技术验证,开展多能融合示范应用。2 .新型储能。推动开展战略性储能技术研发,推动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长 时储能技术商业化,促进“光储充”新型储能站落地,加快飞轮储能、钠离子电 池等技术试验,推动固态电池电解质技术攻关。推动

32、大功率长寿命氢燃料电池和 碳纸、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关键材料创新,推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固体 氧化物燃料电池等应用研究。(四)打造未来空间产业集群在等区域,打造未来空间产业集群。1 .深海探采。推动研发深远海和极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发展重型破冰船、 高冰级LNG船等极地装备,构建极地科考和资源开发装备体系。研制深远海运 维保障、多功能救援等特种船舶,提高应急救援装备能力。研制深水大型浮式生 产储卸装置等能源海工装备以及驻留浮式研究设施。研制深海采矿装备,加快海 试验证及示范应用。2 .空天利用。突破倾转旋翼、复合翼、智能飞行等技术,研制载人电动垂直 起降飞行器,探索空中交通新模式。聚焦智

33、能机载、复合材料、新能源动力创新, 研制超音速、翼身融合等新一代商用飞机,推动氢电池、氢涡扇等氢能飞机技术 验证示范。研制低成本卫星和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加快宽带通信卫星发射组网 及商业运营,积极利用空间频率和轨道资源,建设陆海空天领域全天候、全球性 卫星互联网。(五)打造未来材料产业集群在等区域,提升产业转化承载能力,打造未来材料产业集群。L高端膜材料。提升膜材料基础结构设计和原料自主化能力,突破高端分离 膜技术,研发攻克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及专用树脂、体外膜肺氧合器用中空纤维 膜、5G/6G天线用液晶高分子聚合物膜、高导热石墨烯薄膜等原材料及成膜技术。 持续推进高端锂电池用膜材料、新型显示用

34、光学膜、集成电路离型膜等材料技术 迭代和产业化。3 .高性能复合材料。做强高性能纤维产业链,布局极端环境纤维、生物医用 纤维、人工智能纤维等方向。加强聚丙烯睛基碳纤维研发,支持粘胶基碳纤维、 沥青基碳纤维、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烯烧纤维等制备技术与工艺提升,攻关 核心催化材料,突破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量产技术。研发能源转化及存储纤 维、变色纤维、形状记忆纤维和致动纤维等应用技术。持续攻关航空发动机用高 温合金、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高端医用可降解合金等技术。3,非硅基芯材料。推动碳化硅、氮化铁等宽禁带半导体化合物发展,持续提 升宽禁带半导体化合物晶体制备技术能级和量产规模,积极布局宽禁带半导体晶

35、圆制造工艺技术,增强宽禁带半导体芯片产品设计能力,扩大产品应用领域。积 极推动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碳基芯片材料,半导体二维材料等未来非硅基半导体 材料技术研究和布局。三、实施六大计划,竞逐未来赛道(一)未来技术“筑基计划”筹划组建一批未来技术学院,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中国工程 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作用,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建设未来产业研究院。 发展创新联合体,组建一批未来产业创新中心,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 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完善未来产业全球创新网络,加强国际创新协作,布局 一批海外技术转移转化网络节点、国际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中心。(二)未来布局“领跑计划”谋划未来产

36、业先导区,聚焦临港、张江、紫竹等,集聚创新要素,推动创新 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建设未来产业加速园,遴选若干特色产业园区前瞻布局, 发挥未来产业科技园作用,建设一批推动创新成果转化的加速器。打造未来产业 试验场,建设未来社区、未来工厂、未来医院、未来商业、未来农业等标杆示范 场景。(三)未来伙伴“携手计划”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鼓励国有企业加强未来产业布局,加大企业创新 开放力度,纳入企业年度创新考核。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发布硬核科技百 强榜单,形成一批在细分领域引领的“未来之星:依托“浦江之星”计划,构 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整合的项目挖掘与甄别机制。(四)未来场景“开源计划”发布

37、早期验证场景,研究未来技术可行性,加速“0-1”的创新突破。发布 融合试验场景,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建设中试基地和验证平台,实施跨界融 合示范工程,推动“1-100”产业加速孵化。发布综合推广场景,以大规模示范 推动“100-100万”的爆发式增长,加速应用迭代与产业化。(五)未来人才“雁阵计划”推出一批面向全球的“揭榜挂帅”项目,充分赋予科学家自主权和决策权, 营造自由探索的良好氛围。引进全球顶尖人才、科研团队和创新型企业,建立以 市场化为导向的利益风险分担机制,推动研发活动产业化。发挥院士(专家)工 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功能,跟踪未来技术创新成果,培育未来产业创 新人才,支持申报

38、各类人才计划。(六)未来生态“雨林计划”探索设立市场化主导的未来产业引导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和服务创 新。推动国际性行业组织落户,支持企业参与制定未来产业标准规范。建立未来 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注重数据安全、产业安全和伦理制度建设。放大世界顶 尖科学家论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溢出效应,搭建未来产业合作交流平台。联 动“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举办未来产业大赛。四、落实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推进依托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市级层面未来产业推进工作机 制,加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一体化部署,扩大产业规模,统筹协调未 来产业发展。加强部市合作,争取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

39、、重要平台等落户。 加强市、区联动,强化区域布局和要素保障。(二)加强战略研究依托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咨询委员会,成立未来产业战略咨询专家组。编制 未来产业发展白皮书,加快完善统计体系。组建未来产业促进平台,促进资源对 接、成果转化,优化未来产业发展生态。(三)加强政策支持研究制订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加大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性新兴 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专项的支持力度。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装备 首台(套)、科技创新券、创新产品推广等政策,鼓励市场开展消费补贴,培育 壮大市场需求。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和融资支持。各区可结合实际出台专项支持政 策。(四)加强改革创新健全完善适应未来产业技

40、术更迭和产业变革要求的制度规范。按照包容审慎 原则,统筹监管和服务,适当放宽新兴领域产品和服务市场准入,深化科研人才 减负松绑的机制政策创新。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研究 未来产业用地模式,推动数据开放和交易。(五)加强氛围营造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与创新文化。 加强场景建设,加大试点应用、创新示范案例总结和经验推广的力度。深化科普 教育,让更多未来科学种子孕育发芽,为未来产业持续发展筑牢基础。化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土空间布局,“一群一策”推动产业集群建设,构建各 具特色、错位发展、功能协同、优势互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三)发展目标到

41、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 发展的主引擎。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优质龙头企业,推动一批关键核 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打造一批现代化先进制造业园区和世界级“灯塔工 厂”,形成一批引领型新兴产业集群,网络与通信、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终端、 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海洋产业等增加值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更加凸显,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工业母机等产业短板加快补齐,智能网联汽车、 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数字创意、现代时尚等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 升,合成生物、区块链等未来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新增长点。三、发展重点(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细分领域

42、1 .网络与通信产业集群。推动固网通信、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协同发展,加 强网络通信芯片、关键元器件与模组等技术攻关,建设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 中心、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重大创新载体,启动前沿技术储备,加强行业标准研 制,支持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全球网络与通信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和“双千兆”、 全光网标杆城市。2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加快完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等产业 链,开展EDA工具软件、半导体材料、高端芯片和专用芯片设计技术攻关,推 进12英寸芯片生产线、第三代半导体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等区建设集聚区, 打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地、人才汇聚地、创新策源地。3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

43、推动新型显示器件、面板生产、终端制造和应 用等领域协同发展,着力突破4K/8K视频采集器件与设备、显示面板工艺与技 术、核心基础材料等关键共性技术,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依托南山、宝安、 龙岗、光明等区打造全链条产业创新区和全场景“AI+5G+8K”应用示范先行区, 努力建设全球领先的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4 .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围绕智能手机、个人电脑、VR/AR、智能可穿戴设备、 智能车机、智能家电等智能终端产品,打造从关键核心元器件到高端整机品牌的 完整产业链,加快应用软件、核心器件等关键技术突破,推动智能终端产业向等 区集聚发展,打造全球手机及新型智能终端产业高地。5 .智能传感器产业集

44、群。聚焦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等环 节,加快新型传感器材料、CMOS-MEMS集成技术、先进封装工艺等核心技术 攻关,建设MEMS中试线、MEMS传感器产业基地,丰富智能传感器在消费电 子、汽车电子、智慧城市等领域应用场景,支持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全要素完 备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6 .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推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套件、 低代码开发平台等关键性基础软件和CAD、CAE、BIM、CIM等工具软件实现 源头创新,加大基础共性标准、应用示范标准研制及推广力度,实施开源生态孵 化工程,推进软件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依托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 具有竞争力

45、的软件名城。7 .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数字文化装备、影视制作、动漫 游戏等细分产业,塑造一批优质数字内容原创作品和IP,高标准建成一批数字 创意孵化和服务平台,加快数字创意与文化旅游产品以及教育等公共服务融合融 通,支持等区建设数字创意产业集群,构建“一核、一廊、多中心”的数字创意 产业布局,打造全国数字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标杆。8现代时尚产业集群。推动服装、家具、黄金珠宝、钟表等优势传统产业时 尚化、品牌化升级,加强服装功能面料、家具智能芯片、钟表机心等技术攻关, 建设时尚产业互联网平台和珠宝玉石综合贸易平台,培育若干国际知名展会,支 持等区,以及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下简

46、称前海)建设集聚区,打造新 兴时尚产业高地、国际时尚消费中心城市、国际会展之都。9工业母机产业集群。聚焦数控机床、锂电池制造装备、半导体制造装备、 显示面板制造装备等重点领域,突破主轴、丝杠导轨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加 强装备数字化技术攻关,建设新型显示技术智能装备总部基地、集成电路检测装 备研发及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支持等区建设集聚区,增强工业母机对先进制造 业的基础支撑能力。10 .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 无人机(船)等领域,突破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和集成应用 技术,扩展智能机器人在电子信息制造、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应用场景,

47、依托等区及前海建设集聚区,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高端制造、集成应 用示范区。11 .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功率超快激光器与装备、增材制 造装备与系统等行业,提高特种光纤、高功率光栅、高功率激光芯片、高性能激 光器等上游材料和器件国产化率,开展专用特色装备技术攻关,建设光电光纤激 光总部及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支持等区及前海建设集聚区,巩固激光与增材制 造产业竞争优势。12 .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围绕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信息计测与 电测仪器、科学测试分析仪器等领域,提高探测器、传感器、高端示波器、频谱 分析仪等关键零部件和产品创新能力,建设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

48、院、先进测试与高端仪器研究平台等重大创新载体,支持等区建设集聚区,提高 精密仪器制造国产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水平。13 .新能源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电网、分布式光伏、氢能、海上风电等 细分产业,加强高效燃气轮机、高能量密度储能、燃料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推进虚拟电厂落地,加快综合能源补给设施建设,依托等区推进数字能源融合发 展示范区、国际低碳城和求雨岭氢能产业园等建设,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 智慧创新的现代能源体系。14 .安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提升监测预警技术装备、应急处置救援技术装 备、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先进环保装备等行业发展水平,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 用,大力发展安全节能环保服务业,健全安全应急物资生产保供体系和绿色生产 消费体系,支持等区建设集聚区,为建设韧性城市提供坚实保障。15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感知系统、车载计算平台、车用 无线通信、云服务终端、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快速充电设施等细分领域,突破 感知设备、线控底盘、智能驾驶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建设智能网联交通测试示 范平台、深汕汽车工业园等重点项目,依托等区建设集聚区,引领智能网联汽车 产业高质量发展。16 .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新材料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等产业 融合发展,发展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分子材料、绿色 建筑材料、前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