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试题-高考统编版历史(适用于老高考)二轮总复习.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72581513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0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试题-高考统编版历史(适用于老高考)二轮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二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试题-高考统编版历史(适用于老高考)二轮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试题-高考统编版历史(适用于老高考)二轮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试题-高考统编版历史(适用于老高考)二轮总复习.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一、选择题1.(2022山东学情联考)有学者指出,就综合国力来讲,秦国的文明程度、人力和物质资源不一定较六国强,但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通过一级一级的组织把权力集中于君王,整个国家被组织成为一台高效有力的战争机器,进而一口一口地将六国吞噬掉。该学者意在说明秦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是()A.综合国力的增强B.分封制的普遍推行C.君主权力的强化D.统治者的雄才伟略2.(2022山东菏泽一模)有学者指出,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中国从秦汉开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先于欧洲一千八百年。“现代”是指()A.严密的法律体系B.精细化

2、的基层管理C.理性化官僚体系D.大一统的儒家思想3.在汉朝的政治语汇中,常常可以看到“拨乱反正”的说法,下表为其中的某些叙述。它表明拨乱反正的核心是()内容出处(刘邦去世后,群臣赞美他)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史记高祖本纪高皇帝拨乱世反诸正史记三王世家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汉书礼乐志A.结束农民战争B.否定秦朝暴政C.继承秦的制度D.消除地方割据4.(2022山东潍坊期中)汉武帝采纳文帝时贾谊“上收铜,勿令布”的建议,禁止郡国铸钱,让各郡(国)把以前铸的钱全部销毁,将铜料输送给三官,并在产铜的地方设置铜官,负责采矿冶铜并把铜输送到中央。这些

3、做法()A.旨在稳定市场秩序B.体现西汉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C.加重地方财政危机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5.(2022湖南衡阳一模)游士本是奔走于诸侯之间,宣扬自己政治主张的特殊阶层。但西汉武帝后,游士之游从汉初时政治性很强的社会活动逐步发展成为结伴交游,欣赏自然景观的游览活动。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中央集权的逐步强化D.传统礼乐制度的瓦解6.(2022辽宁沈阳一模)东汉光武帝下令“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将民间品评歌谣作为郡国长官政绩考评参照。东汉时,荆州刺史郭贺因百姓赞“厥德仁明郭乔卿,忠正朝廷上下平”,被赐以三公之服。据此可知,东汉民间

4、品评谣谚()A.起到监督官吏的社会作用B.是九品中正制的雏形C.成为考核官吏的主要依据D.遏制了地方官员贪腐7.(2022山东济宁一模)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范围却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A.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B.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C.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8.下面是战国和西汉西北部地区农牧界线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B.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C.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D.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9.(

5、2022山东烟台期末)魏书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这体现了()A.尊祖敬宗的宗法观念B.民族交融的不断加强C.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D.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10.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遥领和虚封制度。遥领就是以不属于本政权的州郡设置刺史、太守,而虚封则是受封的诸侯王只有虚号,其封土则在其他政权境内。如蜀国马超领凉州牧,吴国孙休为琅邪王,凉州与琅邪均位于曹魏境内;北魏“以会稽、苍梧、建业、丹阳等郡,封其臣为公侯”。这一制度()A.彰显国家统一的愿望B.宣示王朝统治合法性C.激励部

6、下进取的斗志D.制造对敌对政权的压力11.(2022浙江慈溪期末)魏晋时期法典的编制和修订落入儒臣之手,于是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尽量将儒家之精华“礼”糅杂在法律条文里,一直到法律全部为儒家思想所支配为止。这表明魏晋时期()A.以法家思想治国B.律令儒家化加快C.中华法系已确立D.乡约与法律合流12.(2022山东泰安一模)史记中有“世家”三十篇,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汉书则将汉代王侯勋臣一律编入“传”,删去“世家”一体;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了汉书的做法。这一变化可以看出()A.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B.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C.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D.官修史书缺乏固定体例二、非选

7、择题13.(2022福建厦门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表为汉文帝时期颁布的部分诏令及内容。诏令名称诏令内容(部分)振(赈)贷诏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阽于死亡其议所以振(赈)贷之养老诏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开籍田诏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议除连坐诏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收,朕甚弗取劝农诏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除肉刑诏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令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年而免与匈奴和亲诏结兄弟之义,以全天下元元之民。和亲以定,始于今年遗诏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据严可均全汉文等整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上述材

8、料的史料价值。14.(2022天津河西期末)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史臣曰: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魏书高祖纪材料二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9、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材料三其私后魏之论者曰:魏之兴也,其来甚远。自昭成建国改元,承天下衰弊,得奋其力,并争乎中国。七世至于孝文,而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北宋)欧阳修欧阳修集(1)分别概括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对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的评价。(2)研究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时,你如何看待魏书高祖纪文献通考欧阳修集的史料价值。(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和事件评价的因素。第二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1.C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秦统一的主要原因在于秦通过强化君主权力,提高

10、了国家对社会资源的组织能力,故选C项;该学者认为秦国的综合国力并不比六国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统治者的个人素质,排除D项。2.C从材料信息看,这里的“现代”是指“强大的国家能力”,也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理性化官僚体系是这一制度的重要内容,C项正确。秦朝法律“重公法、轻私法”,谈不上“严密的法律体系”,A项错误。秦朝“重法治,轻教化”,谈不上“精细化”的基层管理,B项错误。大一统的儒家思想形成于汉代,D项错误。3.B“拨乱反正”的含义是“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汉朝“拨乱”的对象是秦朝的暴政,B项正确。农民战争不是“乱”的根源,A项错误。汉承秦制不属于“拨乱”,

11、C项错误。汉初推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为地方割据埋下隐患,排除D项。4.D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领域采取的措施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经济的控制,D项正确。5.C游士之游从政治性很强的社会活动逐步发展为结伴交友的游览活动,是因为汉武帝时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得游士难以参与诸侯王的政治活动,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社会阶层流动加速,排除A项;游士之游政治性的减弱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无关,排除B项;传统礼乐制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瓦解,排除D项。6.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东汉皇帝重视民间对郡国长官的品评,并“作为郡国长官政绩考评参照”,使得官员关心民意,注意规

12、范自己的言行,故选A项;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东汉皇帝重视的是民间谣谚,排除B项;题干材料“作为郡国长官政绩考评参照”不等于谣谚是主要依据,排除C项;“遏制了”表述绝对,排除D项。7.B材料中南方大量使用金属货币,说明南方商品交易量大,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高,B项正确。当时,农业仍然是经济水平的主要指标,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仍然高于南方,A项错误。货币的功能和价值在南北方是一致的,C项错误。材料说明南北方货币使用的不同,无法反映中央管控力的大小,D项错误。8.B根据地图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农牧界线明显北移,这主要是因为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加强了对北方黄河流域的控制,说明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府

13、边疆政策的影响,故选B项。9.D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观点认为汉族与少数民族都是黄帝子孙,说明北魏统治者认同华夏文化,同时,又强调了鲜卑的不同,体现了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D项正确。10.A材料中的“遥领和虚封”将尚未处于本政权统治的州郡视为其统治范畴,体现了国家统一的愿望,A项正确。“王朝统治合法性”一般是从君权神授的角度论述的,与统治范围的大小无关,B项错误。“遥领和虚封”并无实际利益,也非具体的军事行动,无法激励斗志,不能对敌对政权造成压力,C、D两项错误。11.B根据材料“将儒家之精华礼糅杂在法律条文里,一直到法律全部为儒家思想所支配为止”可知,魏晋时期的儒生将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之中,这是

14、律令儒家化的体现,故选B项;魏晋时期治国思想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中华法系在唐代确立,排除C项;明清时期乡约与法律合流,排除D项。12.B材料说明相对于史记,汉书中的王侯地位降低,这与两汉削弱王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有关,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司马迁、班固等作为封建地主阶级史学家,思想境界并无巨大差异,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3.参考答案 诏令是古代王朝以皇帝名义发布的敕令文书,朝章国典、时政民情悉载其间,题目中材料作为汉文帝时期的一手文献史料,直接体现了汉文帝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政策,具有较高的价值。振(赈)贷诏养老诏提倡尊老孝亲、济弱扶贫;开籍田诏劝农诏主张轻徭薄赋,

15、旨在发展农业生产;议除连坐诏除肉刑诏提倡减轻刑罚,缓和社会矛盾;与匈奴和亲诏意在维持和平、促进交流;遗诏反映了汉文帝提倡节俭、薄葬。诏令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律令刑罚、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相关状况,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14.参考答案 (1)评价材料一:高度赞扬北魏孝文帝的汉文化修养和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积极学习汉文化,在文学、制度方面卓有建树,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材料二:否定北魏孝文帝改革,认为改革矫枉过正,弃武尚文,引发内乱,造成分裂。材料三:肯定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认为北魏孝文帝德行接近三代,肯定其文化、制度等措施。(2)魏书高祖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修史书,时期接近,史料价值较高;但是,官修史书政治性强,不能完全反映客观事实。文献通考属于元朝个人编著文献史料,史料价值逊于前者,可与魏书高祖纪中的观点相互补充。欧阳修集是宋朝个人文集,文学色彩浓厚,能够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佐证魏书高祖纪中的观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