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讲义-精品文档资料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讲义-精品文档资料整理.doc(8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美学讲义引言.简介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专著美学(Aesthetica),标志着美学摆脱了哲学附庸的地位,而一跃成为独立的学科。美,表面看来似乎是对象世界的一种客观属性,但这种属性又只有人才能发现和欣赏,只有对具有美感经验的人才有意义。因此,美与美感、与人的审美心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人还可以有意识地去创造美,这就是艺术活动。黑格尔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中第一句话就指出: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者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所以美学这门学科,传统上包括三个分支,即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理论。西方美学自黑格尔以后,绝大多数美学家对于
2、传统的哲学美学不再感兴趣,而着重于对艺术现象和审美经验进行各种历史的和心理的分析研究。 我们说,对美的本质、审美规律以及对美的各种具体现象的探索与解释,只能从具体的审美活动出发,通过对人类审美活动的具体分析来获得答案。人类审美活动的各个方面构成美学研究的对象,在对这些对象的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美学学科体系。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把美学称为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学科。而从美学需要解释一切审美现象的角度看,又可以把美学称为研究审美现象的学科,或是研究美的学科。 .美学的任务: 作为哲学一个分支派生出来的“美学”,它的任务也不是为人提供打开审美和艺术殿堂的万能钥匙,传授具体操作层面的技巧和秘方。它是对人与
3、现实的审美关系、对人类的审美和艺术活动高屋建瓴的理性分析,是对各种审美现象的哲理层面的本质把握。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美学的任务简单说来就是使人生活得既清醒明白,又情趣盎然;既理智,又美好。 具体说来,美学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1.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美学观,提高分辨美、丑的能力,培养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2.总结和把握人类古往今来审美实践的历史,特别是艺术实践的客观规律,提高艺术创作水平和欣赏水平,不断开拓人类审美实践的新领域、新境界。.学习方法:1.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美学本来就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作为
4、一门理论课程,学习美学也必须具备比较雄厚的哲学基础,具备理论思维的能力。2.具备相当的艺术修养。美学是以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它的许多原理、法则、结论,都是从艺术实践活动中得来的。因此,要理解和掌握美学理论,也必须熟悉艺术活动,尽可能多地了解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有对艺术的亲身领会与感悟,才能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美学理论阐述的抽象结论。3.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前面说过,现代美学的研究重心,已经从对美的本体论的哲学沉思,转向对人类美感经验的心理学解析。心理学已成为美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许多重大美学理论问题的解决,没有对审美主体心理学层面的分析,几乎是不
5、可能的,起码是不完备的。因此,初学美学的人应当具备一定的普通心理学、艺术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甚至变态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方面的知识,这对于理解审美心理和艺术活动的心理机制,以及与心理分析有关的其他美学原理,都是有帮助的。4.联系实际,勤于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一贯倡导的革命学风,而且也是真正学好理论、掌握知识的经验之谈。美学从形态上看是理论的思辨与演绎,但其根基来源于人类审美活动的实际,有着强烈的实践性品格。只有在实践中淬火磨砺,才能愈发显示其夺目的睿智之光。因此,学习美学、真正地掌握美学,还必须联系个人学习、生活、工作的实际,学会运用美学理论分析解
6、释生活中实际遇到的美学问题。要勤于思考、勤于练笔,有一点心得、体会、感触,便及时记下,直至提炼成篇。久而久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定能在美学学习与研究中达到学理明晰、融会贯通的境界。针对考试,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每个章节的概念要牢固掌握2.理论问题要把握住要点3.知识性的东西要牢记第 一 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一)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和美的规律。这种看法在历史上出现很早,而且影响最大也最深远。比如,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以苏格拉底的名义讨论“美是什么”的问题。而希庇阿斯的回答却只是“美就是一个漂亮的女人”。柏拉图指出
7、这个答案把美和美女等各种各样具体的美的事物混为一谈了。他提出“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要问“美本身”是什么,但美女这些美的具体事物并不等于美本身。他要超出这些具体事物,寻找美本身,是使美的事物能够成为美的事物的那个东西,是美的原因所在。(二)美学是研究艺术的,因而也可以叫艺术哲学。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的黑格尔。黑格尔在柏林大学多次讲美学课,他去世后他的一些学生将听课笔记整理出版,名为美学讲演录。朱光潜先生译为美学。该书第一卷一开始讨论美学名称时就认为美学应该是艺术哲学,是哲学中专门研究艺术美的一部分。(三)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1)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这个传统是从17、18
8、世纪英国经验派开始的。在美学上,他们认为美学就是研究人的审美经验,没有必要研究所谓客观的美,客观的美不存在。后期维特根斯坦转向日常语言哲学,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语词的意义即用法(或译在其使用中)”。据此,美也是这样。“美”一般是一个形容词,在具体使用时常常表达对对象的一种赞赏、赞叹的情感,但由于对象的具体情况很不一样,主体的情况、状态也不大一样,所以使用同样的“美”这个判断词,意义也就不一样。当代中国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就说过:“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2)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审美心理活动。19世纪德国美学家费希纳(1801-1887),从实验心理学角度研究美感。精神分析美
9、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1856-1939),用无意识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例:达芬奇蒙娜丽莎【图1】)3)荣格(1875-1961, 瑞士精神病学家)将其学说改为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间产生,以后由人类群体一代代通过遗传机制得到传承。 4)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蒋孔阳美学新论提出美学的根本问题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一)对美学学科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的理解: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P7-8)美学的对象既不是完全外在于人的单纯客观的美,也不是与对象毫无关系、完全由人决定单纯
10、的主体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而是“审美”现象和活动。如果从字面上说,所谓“审美”,“审”作为一个动词,就一定有发出动作“审”的主体,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或介入就没有审美现象;同样“审美”作为人的一种特殊活动,也不能没有被“审”的对象,“审”这个动词,必定是有一个作为美的对象(客体)被“审”,这就决定了没有离开对象的、纯粹的审美主体。美学为什么把自己研究的对象定位为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答:美学的对象既不是完全外在于人的单纯客观的美,也不是与对象毫无关系、完全由人决定单纯的主体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而是“审美”现象和活动。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或介入就没有审美现象。如果离开了人
11、,根本无所谓美不美。审美现象实际上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那么“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是什么关系呢?我们认为,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两位一体的。所以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同样是审美活动中的现象。注意:并非所有有审美因素的现象都等于审美现象,否则就容易把审美现象泛化、无限化了。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二)为什么说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1)艺术美:艺术美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无论艺术创
12、造或艺术鉴赏,都是审美活动的不同方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但是只有我们在时进行创造和欣赏时,艺术品才作为审美对象对我们呈现为美的。艺术并不是现成的审美对象,艺术的美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在与人的审美关系中,才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2)自然美: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它一般分为两种: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的美,如沟渠纵横的田野、层层叠叠的梯田、渔帆点点的江湖、精心修剪的园林等等;另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的美,如波涛滚滚的大海、群星灿烂的夜空、巍巍高山、茫茫雪原等等。自然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
13、自然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成果。自然美以及其他美,只有和人产生了审美关系,才是美的。3)科技美:即科技活动中的审美现象。科学技术的美也是在科学家的创造活动中,在科学家与对象建立了审美关系时生成的审美现象。4)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进入现代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都讲究美,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审美现象。当然这只是日常生活的某些方面、某些部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的审美化,而不是整个日常生活都审美化了。日常生活中更普遍的现象是只具有审美因素,但还未构成审美关系,真正成为审美现象。(三)审美形态的多样性: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荒诞、惊颤。“丑”相对于美而存在,而且在
14、一定条件下也会向美转化,有其独特、不可取代的审美价值,常常成为艺术重要的表现对象。德国传教士花子安1875年谈到“丹青、音乐”“皆美学,故相属”。日本学者中江肇民1883年从西文翻译的维氏美学出版,也是用“美学”一词来翻译Asthetik的。(例罗丹老妓【图2】)等等。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总之,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人的审美活动。 三、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了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人类的知识大体可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美学不是科学,既不属于
15、自然科学,也不属于社会科学。(一)为什么把美学划入人文学科,而不归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美学不仅成为整个人生世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始终与人的生存实践、人的生活活动、人的生命感受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美学所面对的审美的现象,也不同于社会科学所面对的社会现象。在社会科学中,社会现象总是呈现为客观物化形态的社会关系,总结的一些规律。而人文学科则更多关注的一些非物化形态的社会现象,如精神、理想、价值等社会科学不能完全涵盖的东西,美学就属于这样一种人文学科。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自然科学研究追求对
16、客观事物属性规律的精确掌握,因此,采用观察、归纳、实验的模式;社会科学研究力求判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最忌主观的参与和情感的介入。人文学科则不同,它更多关注人的精神现象,而不追求研究的客观性。因而往往要求研究者的介入、参与、体察甚至投入。在研究方法上,现代社会科学越来越走精确量化的道路,比如社会科学研究常常采用调研问卷、量化统计和运行模式设计等方式进行研究。而量化的方法在人文学科就很难行得通,对美学就更加不适用,因为形形色色的审美现象本质上都是幽深微妙的精神现象,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审美心理、审美经验都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这些都是无法用哪怕最精确的量化方法加以测定的。因此,美学
17、只能归入人文学科,而不能归入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二)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作孤独的研究,它和很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的渗透、影响和综合。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哲学、自然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介入和融合。四、美学研究的方法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应当、而且只能是哲学方法。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Asthtik)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正式建立。(一)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例:鹰鼎【图3】,拉奥孔【图4】)1)人类审美意识的形成: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
18、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初级审美意识最典型地体现在原始初民的生存活动中。在生产领域中由对劳动工具单纯的适用性要求逐渐向着同时要求劳动工具具有悦目形式,如:形状的对称、均衡、线条的生动、流畅,颜色的和谐、变化等。鹰鼎【图3】高级审美意识与初级审美意识相比,不仅更为成熟、更为自觉,而且更为贴近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理解,也更具有普遍性,有更广泛的涵盖面。譬如悲剧意识就是比较高级的审美意识。一生下来就要接受命运的安排,这个问答典型地体现了古希腊人的悲剧意识,即对不可捉摸的命运的恐惧感和无可奈何。中国人的悲剧意识也觉醒得很早,对人生中
19、悲剧状态也具有自己深刻而独特的领悟和理解。如诗经和“楚辞”以及庄子中都有对于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表现出无奈和感伤的悲剧意识,都对于人生的终极结果表示了疑问,对于生死离合从审美角度上进行了把握和描绘。拉奥孔【图4】2)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如中国先秦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他认为,外在形式虽然可以给人以感官愉悦,但必须与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整个人生的审美化途径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艺术的功能和作用在于“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感发和陶冶人的伦理情感,促进个人与社会人伦的和谐发展。(二)鲍姆加登与美学学科的诞生: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
20、科的确立,有两个重要标志: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A.G.Baumgarten,1714-1762)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鲍姆加登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2)“美学”的最初意义和现实变化:(P22-23)1750年,出版了首部研究感性认识的专著,题为Aesthetica(Aesthetica为拉丁文,此词的德文为Asthetik,英文为Aesthetic),意为“感性学”,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美学”。鲍姆加登明确指出,Aesthetica这门学科“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
21、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是“对以美的方式思维过的东西所作的共相的理论考察”。“感性学”是把美的思维和艺术作为考察、研究对象的。“感性学”在我国被翻译成“美学”,对我国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存在某些负面作用,比如我们前面说到的对学科研究对象和性质容易产生误解,误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理所当然应当是美和美的本质。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一、美学的哲学基础美学史上的各种美学都有自己的哲学基础,如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以其理念论为哲学基础,康德美学以先验主体论为哲学基础,黑格尔美学以绝对精神论为哲学基础,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以其现象学的基本本体论为哲学基础。
22、(一)中国当代美学毫无疑问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具体说来,应当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社会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的各种哲学思想精华,来确立自己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1)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是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2)实践是生成性的,人类总体实践是无限的、永恒的、生生不息的。3)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人的精神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三)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从“自我意识”到“人自身”再到“现实的人”。最初,他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视人的存在的本质为“理性”、“自我意识”;
23、以后,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下,他把人的存在看作“人本身”,即感性自然的肉体存在;最后,他告别费尔巴哈,把人定位于漫长实践中生成出来的处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存在。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一)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1)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存在才成为“属人的存在”。人就存在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生存方式和人的社会存在本质。因此,人在其现实性上
24、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马克思认为,人与世界的统一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达到的,人只能在世界中存在,离开了世界就没有人的存在,同样,世界也只是对人才有意义,离开了人也就没有所谓的世界。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又不断的改造自己。(二)马克思的存在论与实践论的关系:实践的根本内涵就是指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三)马克思主义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实践为根基的,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存在论。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实践论为根基的,而马克思的实践论则内在地含摄着存在论维度。马克思的实践论与社会存在论的结合,亦即
25、实践存在论就构成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四)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自由: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1)自由作为哲学范畴的根本含义是指人通过自己以物质生产为基础、包括审美活动在内的全面的人生实践而获得的超越和解放即从他者他律的束缚中摆脱出来。2)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自由概念。黑格尔把自由看作绝对理念不断显现自己、展开自己、转换自己、发现自己、回复自己的历史逻辑过程。“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3)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自由的三种基本形态:一种是物质生产劳动中取得的自由,主要是认识和支配必然性的自由;
26、另一种是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中取得的自由,这主要是人作为社会存在所获得的自由解放;另一种是在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即日常人生实践中的自由,这主要是感性个体获得的自我超越。马克思指出“真正的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然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中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4)人生达到自由状态,才是达到了审美的境界。人在生存实践中,在内不受功利欲望的支使,在外不受他者他律的限制,而全身心沉浸于天地万物一体的关系,与天地万物一道,自己如此地生成、显现、运作、存在,便是人生在世的自由状态。人生在世一旦达到自由状态,审美情境就会应运而生。第四节 审美与人生审美
27、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和生存方式之一。一、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就是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础性的实践活动,但不是全部,而审美乃是这种实践活动的一种形态、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产生证明了这一点,人的族类的形成和诞生是实践活动的产物,但这种实践不能仅仅理解为单纯的物质生产,不仅仅是狩猎或采集,也有原始的宗教活动,巫术活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部落与部落之交的交往,它们都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物质实践。还有原始的审美活动,比如我们看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的石窟的壁画,如下:人类一开始就是综合性的,就包含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也包括审美因素。后来,审美活动逐渐从人类其他实践中独立出来,但它
28、仍然是人的整个实践活动(或者说人生实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鲁迅先生曾经也说过,“人们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人仅仅维持生存即活着是远远不够的;温饱无非要使人在物质上生存得好一点,但仍然是不够的,因为人的生存还有精神上的需要,所以我们还要发展。从大的方面看,审美活动极大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从小的方面看,审美活动有助于个人超越现实的有限性,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审美对于个人追求精神的自由、塑造完美的人格、构建健全美好的心灵,有着独特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活所无法达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明的要求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也就越来越高,这时候,人们对
29、审美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强烈。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的。审美的创造与欣赏都离不开人生实践。审美活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汲取营养,才能丰富和发展起来。就艺术创造这种审美活动来讲,要取得真正的成功,一定要扎根于现实生活,只有从现实生活中激发了灵感,获得了素材,创造才能成功,才会有比较长远的生命。比如说法国的艺术家罗丹的雕塑思想者。(例:罗丹思想者)他截取了生活的一个瞬间,生动地刻画了那位陷入深深沉思的哲人的神情体态。同时又分析了社会人生的本质、社会人生。人要生活,要发展,就需要有思想的力量,有思想的智慧,在智慧的指引下,去改造世界。雕塑家的这种领悟,也源于生
30、活。如果离开了对现实的深入的观察与摹刻,离开了具体的人生实践,就不可能创造出如此成功的艺术品。又如齐白石老人的绘画作品,水、莲花、蝌蚪这些东西在寥寥数笔中被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这已经超越了对具体事物的描摹,而成为一种对人生、对生命的体验,成为人生实践的升华。这两个例子都说明,艺术活动是和人生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审美活动是扎根于人生的实践之中的,是我们人的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它不是派生的、无足轻重的,人类没有它人就成为怪物了,人类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转了。整个人类要健全的发展,审美活动这种实践就是不可或缺的。二、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人在各种生存实践活动中,在与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会有各种不同
31、的经历和体验,会有各种不同的层次和水准,就会形成不同层次的境界。人生境界不是自然界进化而成的物质实体,也不是主体心灵自身的幻影,而是我们在上文一再强调的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它不是认识论层面上的主客观统一,即外在的客观物理属性与内在的主观心理意识在认识上的统一,而是存在论层面上的统一,即在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的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统一。这种人与世界的统一关系着重体现在人对自身生存实践的觉解与对宇宙人生意义的体悟的不同程度、层次和水平上。境界在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中生成。境界的本体之根深植于人生的实践。(一)人生境界的特点:1)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
32、性和生成性。所谓个体内在性是指人生境界作为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悟总是一种个人独特的内存体验,具有个体性,不期望别人也有同样的体验;它是个体由觉悟而生的内心的澄明,别人是不易发现的,因而是内在的。生成性即指非瞬间性和非凝固性,即在稳定和变化中保持一定的张力。“生成”意为正在成为,正在发生,正在变为。2)层次高低不同。人生境界是人们通过自身锻炼修养、提高觉解水平而不断生成的。由于觉解的不同,造成人生有多种境界、多重境界。不同的人,对生活的自觉和了解的程度是有区别的,因而,表尽管每个人都面对着相同的宇宙,置身于大致相同的生活之流中,但是,生活对每个人是却是显示出不同的意义,从而使每个人身处不同的人生境
33、界中。冯友兰先生精辟地指出:“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亦有不同。人对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的有无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人所以有的某种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人所以有的某种境界。”又说,“各个人对于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别。境界的不同,是由于认识的互异。”据此概括出由低到高的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与冯先生不同的,宗白华先生则分境界为六种:“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艺术境界主于美。”(二)审美境界的特点:1)处于境界中较高的位置;2)与情感不可分离;在审美境界中,
34、情感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一定意义上,审美境界乃完全融化、溶解在情感中的人生觉解。3)人与世界实现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4)也有高低不同的层次。第五节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一)审美关系的特点1)情感体验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譬如我们审美地欣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诗之五),一抬头南山不知不觉地呈现在眼前的陶渊明的意象,返回自身的内心,去感悟和体验陶氏“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诗性境界和存在意义。同时,审美
35、关系中的体验因为不是认识,不追求普遍真理,所以不是理智的思考,而是情感的体验,情感活动伴随体验的全过程。2)感性直观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在审美关系中,客体往往不是通过其理性内容、而是通过表现其理性内容的感性形式向主体展现自身的;而主体则主要凭借其感官感觉来直观地把握、感受、体验客体的。所谓直观,指不通过知性、理性,而通过感官直接观照对象(客体)世界。3)自由关系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马克思在比较人高于动物、因而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时,明确指出,“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可见,自由关系是人与世界形成审美关系
36、的关键。自由首先表现为超功利性。康德在谈到审美判断的主体心意状态时就说,这是人的诸“表象能力的自由游戏的一种情感。”4)逻辑在先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这就是前面已经提到的逻辑在先的原则。当然,应该承认,在事实上即实际的时间上,审美关系与审美主、客体是同时发生的,同步发展的,互为前提的。但是,在理论逻辑上,审美关系却必定先于审美主体或审美客体。(二)审美活动的概念:所谓审美关系,就是植根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二者如呼如吸,密切相关,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
37、分割。审美关系含于内,审美活动显于外。审美关系的外在展开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内在构成是审美关系。审美关系是通过审美活动而建构起来的,而审美活动则只有通过审美关系才得到体现。马克思指出,人与动物相区别,“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追求全面完整的生存方式,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世界和人自身,正是人的审美需要。它是人之为人、人高于动物的根本特性之一。审美需要不仅能唤起人不断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激情,而且能激励人不断以审美理想为指导塑造自己全面完整的生存方式。二、美与
38、审美形态(一)现成论的“美为实体”观的批判:上文说过,传统美学关于美的思考范式是追问“美是什么”。这一思考范式得以确立的前提是对美的实体存在的预设,因为当你设问“美是什么”时,实际上已经预设了“美”作为实体已经存在。按照这种实体预设,美存在于人以外、与人无关的外在事物上,是物质世界本身固有的形式、结构、属性、规律的体现;从客观外在事物就可以找到何者美、何者不美的确切客观标志和标准;而且,这种美是与生俱来、永恒不变的客观实体或实体的客观属性,甚至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了,如大自然的山水、花鸟之美就是从来就有并永恒不变的。然而,在我们看来,美当然是存在的,但美不以任何现成实体的形式存在,而只能在现实
39、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感(审美主体)同时生成和当下发生的。因此,应当从人生实践着眼,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当下生成的时机、境遇着眼,用生成论而不是现成论来思考美和美感。(二)生成论的“美”的概念:这里美指的是广义的美,它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美感指的是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客体)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
40、愉悦感。(三)审美对象的特点而审美对象作为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则呈现出如下特点:其一,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其二,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其三,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其四,它是能唤起主体的联想、想象,使主体从有限的存在趋向无限的存在意义的超越形象。1)情景交融的人生形象2)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3)超眼前功利的自由形象4)唤起联想的超越形象三、美感与审美经验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如前所说,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
41、和存在状态。美感或审美经验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审美经验的特点:1)感性经验2)快感体验首先,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经验。认识活动当然也离不开感性经验,但在认识活动中,感性经验仅仅只是为理性的抽象、整理、概括提供感觉材料。同时,在审美经验中,感性本身常常能显示出一种完满自足性,无需依靠知性的转化和提升就能让人感到富有意味。其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而是精神上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
42、开精神性的对话和交流,以达到主体在心灵上与对象的和谐交融,产生精神上的满足和快感,即美感,而不是实际地占有、利用对象,所产生的快感也不是个体眼前功利实现的满足感或感官刺激满足的生理快感。四、艺术和艺术活动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艺术活动使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因此,艺术和艺术活动也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一)艺术与艺术品的区别。艺术与艺术品是两个密切联系又不完全等同的概念。艺术有它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即存在于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三环节循环往复的动态流程中,离开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艺术就不能存在。这也就是艺术活动的
43、全过程。艺术品是精神性的人工制品,是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结晶,也是艺术家对世界审美关系的感性显现和凝定,它一旦进入接受者的审美欣赏活动,与接受者建立起审美关系,便生成、显现为最高层次的审美对象。(二)艺术活动三环节:艺术创造艺术作品艺术接受。(三)艺术活动的四个特点:1)必须有作者;2)作者的制作是独特的;3)艺术品的内在意蕴存在不确定性;4)必须被人审美地接受。艺术活动三个环节的构成和展开体现为以下四点:首先,它必须有作者,作者是作为人工制品的艺术品的所从由来者。其次,作者对艺术品的制作、生产是独特的,它被称为“创造”,今天的人类生活中,可以被称为“创造”的活动已不多了。“创造”的独特性,在
44、于艺术品的独特性,艺术品不是普通制品,而是精神产品;它常常有多重意义,而不是单一意义;它的精神意义是通过各种感性的媒介和形式显现出来的;它所展示的是超越个体眼前功利的自由的精神价值。第三,艺术品从结构上来说是多层次的,其内在意蕴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空白,有待接受者的填补和确定。第四,艺术品必须被人审美地接受,进入具体、特定的审美关系之中,方能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艺术品是艺术家审美状态的凝定和封存,它的再生需要接受者的审美重建,并且,接受者由于自身的背景不同,他重建的审美对象在具体内容上与在创造者那儿是不一样的。五、审美教育(一)审美教育的概念、内容。美育即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两层意指。狭
45、义的美育指有意识地通过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提高人的整体精神素质,焕发人的精神风貌。广义的美育指通过审美活动,建构人的全面发展的成长和存在方式,促进人向理想的、自由的、健康的、精神丰满的人生成。可见,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美育,都是内在地相关于人生实践,即以人生整体的培育、人生境界的提升为旨归的;而且,都必须和只有通过审美活动才能实现。(二)审美活动的独特性:1)全面触及人生真相、打动人的心灵。2)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解放。美育的独特性就在于,它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审美教育的这种独
46、特性质根本上是由作为其实践基础的审美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独特的人生活动,它之独特性不仅在于与求真、求善活动不同,而且在于:(1)以“感性”的方式最为丰富、全面地触及人生的真相,打动人的心灵;(2)不仅如此,它还提升人,在审美活动中,生活在片面性中、异化状态中的人得到了解放,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揭示。总之,美学理论,从审美活动出发,最后也是通过审美活动落实到审美教育上。审美活动可以说是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第 二 章审美活动论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只有审美理想的召唤,才使自然需要变成审美需要,并使审美需要摆脱欲望而走入现实并不断进步;还是审美理想,使人得以实现对现实的超越。而在向审美理想的超越过程中,审美趣味起着综合的掌控作用。(一)审美需要:1)概念:所谓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2)特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为什么在宇宙间一切有生命的动物中,只有人才有审美需要,也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