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市城乡总体规划(2017-203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辉市城乡总体规划(2017-2035).doc(1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卫辉市城乡总体规划(2017-2035)文本卫辉市城乡总体规划(2017-2035)文本卫辉市人民政府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8.07目 录附表目录4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4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7第四章市域城乡统筹规划9第一节 区域协同发展9第二节 市域城乡统筹10第三节 市域产业发展规划17第四节 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1第五节 市域空间管制24第六节 市域公共服务体系26第七节 市域综合交通28第八节 市域历史文化保护30第九节 市域旅游发展规划32第十节 市域公用设施规划33第十一节 市域综合防灾减灾37第五章城市规划区统筹规划40第六章中心城区规划47第一节 空间
2、布局47第二节 居住用地50第三节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及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51第四节 工业和仓储用地56第五节 综合交通57第六节 绿地系统和水系63第七节 历史文化保护66第八节 城市双修与旧城更新71第九节 总体城市设计73第十节 市政公用工程77第十一节 综合防灾84第十二节 环境保护85第十三节 地下空间87第十四节 建设用地控制88第七章近期建设规划和远景发展设想91第八章规划实施96第九章附则98附表目录附表 1城乡规划指标体系一览表99附表 2规划城镇等级结构一览表(2035年)100附表 3规划城镇规模结构一览表(2035年)100附表 4市域中心村分布一览表100附表 5市域
3、城乡用地汇总表101附表 6市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101附表 7城市规划区用地汇总表103附表 8城市规划区村庄建设引导表103附表 9中心城区城乡用地汇总表104附表 10中心城区用地平衡表105附表 11中心城区居住片区一览表106附表 12医疗机构规划一览表106附表 13中心城区中小学校规划一览表107附表 14中心城区养老院规划一览表107附表 15中心城区公路客运站规划一览表108附表 16中心城区高速出入口规划一览表108附表 17中心城区规划道路一览表108附表 18中心城区规划道路横断面一览表110附表 19中心城区社会停车场规划一览表111附表 20中心城区公交综
4、合场站规划一览表111附表 21中心城区市级公园规划一览表112附表 22中心城区河道规划一览表112附表 23近期棚改项目一览表113第一章 总则第1条 规划背景与编制目的为贯彻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等战略和规划,衔接郑济高铁、107国道改线等对城市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区域重大工程,促进卫辉市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特编制卫辉市城乡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本规划)。第2条 指导思想1、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5、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全面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要求、着力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3、“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产兴城”,全面落实“百城建设提质工程”要求,建设全国一流县城;4、强化总规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5、强化“规划统筹”和“统筹规划”,落实“多规合一”;6、事权对应,加强规划审批与监管的有效衔接,使总体规划成为统筹各类发展空间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平台。第3条 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2006年);3.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4.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
6、物保护法(2002)5.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6.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2016)7. 河南省实施办法(2010年);8. 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2010年);9.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10.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年)11.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意见(豫发201639号)12. 河南省县城规划建设导则(2016)13. 新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2013年)14. 卫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15. 卫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7、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年);16. 国家、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第4条 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7-2035年,其中近期为2017-2020年;远期为2021-203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以后。第5条 规划地位与作用本规划是指导卫辉城市发展建设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规划,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编制下层次城乡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以及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涉及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不得违背本规划的要求。第6条 强制性内容在文本中,规划强制性内容以文字下划线标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调整强制性
8、内容,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执行。第7条 城市规划区卫辉市城市规划区包括卫辉市汲水镇全部、城郊乡部分(毛楼村及毛楼村以南地区)、孙杏村镇全部、柳庄乡全部、后河镇部分(李兴村、台上村、李劳庄村、曹庄村、李亨屯村、大辛庄村、小辛庄村、孔庄村、后河村、申庄村、范庄村、段庄村、赵庄村、田庄村、皇庄村、庄里村、王志屯村)、唐庄镇部分(南水北调工程以南)、太公镇部分(南水北调工程以南)、顿坊店乡部分(比干庙村,黄土岗村),总面积199.9平方公里。第8条 规划范围与空间层次市域范围:即卫辉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868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总面积199.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范围:北部以大岗路和汲水镇北
9、镇界为界,南部以郑济高铁和南辛庄为界,西部以翟阳路-石武高铁-石武路为界,东部以京珠高速为界,其中不包含行滞洪区,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35平方公里。第二章 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第9条 发展战略1. 创新驱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改变粗放扩张的城市发展模式,走内涵优化、特色提升的发展道路。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2. 协调统筹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合理引导人口、产业的集聚发展,推进城乡教育、医疗、文体等基层公共服务的建设,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向乡村的延伸。尊重资源条件特点,实现市域各地区差异化发展,走一条符合卫辉实际的新型
10、城镇化道路。3. 绿色发展以水、土地等资源环境承载要素为基础,保护区域生态格局,严守生态底线,推进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把节约用水和低碳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构建美丽幸福的生态宜居之城。4. 开放支撑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旅游开发为抓手,积极融入中原城市群和郑州大都市区的发展建设,加强与周边县市的合作发展,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构建区域性合作平台。5. 共享保障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突破口,更加注重城镇品质的提升,更加注重涉及民生的住房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开放空间的配置,辐射和带动县域整体发展,确保城镇发展红利为大众所共享。第10条 城市总体发展目标把
11、握国家战略重大机遇,立足区域地位和自身基础,突出水城、古城特色,在促进郑新融合发展进程中,将卫辉市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良,人文特色显著、经济发展稳健,设施配套完善的生态宜居城市。第11条 经济发展目标2020年,卫辉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5亿元,产业结构调整为23:22:55。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工业经济贡献率逐步提高,服务业健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2035年,卫辉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5亿元,产业结构优化为10:45:45。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拉动能力持续增强,质量效益和人
12、均水平同步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第12条 社会发展目标稳步提高城镇化水平,2020年市域城镇化率达到56%;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提高教育水平,发展职业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加就业容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城乡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教育、医疗水平明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规划远期2030年,市域城镇化率达到70%,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保持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第13条 生态发展目标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增强,坚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并重,坚持节约集约,推动绿色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020年市域森林覆盖率达
13、到23%,2035年达到30%;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1.7平方米。土壤、空气、水污染防治达到国家要求标准,重点水域和城市环境质量显著改善;2020年全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2035年达到95%以上;2020年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总量减排达到上级政府考核目标。万元GDP能耗降低率2020年比现状降低20%,2030年比2020年降低40%。推进城乡综合环境整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环境监管能力系统提升,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第14条 规划指标体系卫辉市城乡规划指标体系分为约束性指标和指引性指标两种类型,以2020年为近期目标,2035
14、年为远期目标,详见附表1。第三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第15条 城市性质历史文化名城,豫北水城,郑州大都市区南北发展轴上的节点城市,以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和文化旅游为支撑的生态宜居城市。第16条 城市职能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基地:紧抓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契机,以创新为动力,推动企业调整升级产品结构、提升生产智慧程度、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向绿色化、低碳化、智慧化方向发展;持续做强既有绿色建材产业和食品加工产业,不断拓展新的产业门类,打造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基地。文化旅游和健康养生基地:强化旅游景区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以文化旅游、节庆旅游、健康旅游、休闲旅游为特色,与区域内其他旅游景区特色互补、发展联
15、动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做强做精新乡医学院的教学科研、一附院的医疗服务,衍生发展康复疗养、健康管理、休闲养生、咨询培训等健康养生产业。推动文化旅游和健康养生产业联动发展。人文城市:保护卫辉古城、老卫河等历史文化遗存。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产生活的融合,塑造一座既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又体现时代风貌的特色人文城市。宜居城市:优化完善城市空间布局,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保护城市河湖水系,生态廊道,优化城市生态格局,建设以水为特色的城市生态环境。突出教育、医疗、体育、养老等民生设施的保障。通过提升城市综合保障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建设服务便利、绿色生态的宜居城市。第17条 市域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加快工业、服务业发展
16、进程,以产业发展促进人口集聚。顺应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和人口回流的趋势,完善和优化服务设施配套;大力发展特色化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力生产技能,促进人口资源优势向人力资源优势转变。规划市域常住人口2020年达到57.5万人,2035年达到62.4万人。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规划2020年市域城镇化率达到56%,城镇人口32.2万人;2035年市域城镇化率达到70%,城镇人口43.7万人。第18条 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在满足环境资源承载的基础上,强化中心城区在市域城镇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通过产业、教育、医疗等功能的优化,引导市域新增城镇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规划至2020年,卫辉中心城区人口为24.8万人,2
17、035年为35万人。第19条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卫辉中心城区规划至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4.8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人以内;至2035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5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人以内。第四章 市域城乡统筹规划第一节 区域协同发展第20条 区域协同发展思路1、积极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全面融入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新十年中部崛起”战略;充分依托石武高铁和郑济高铁两大战略通道,强化卫辉面向京津冀城市群和的门户和通道地位,成为郑州大都市区南北轴线上的节点城市;抢抓中原城市群建设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契机,努力成长为区域城镇体
18、系中的重要战略支撑点。2、按照优势互补、经济协作、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环境共治的原则,加强与周边城市协同,强化与新乡、郑州等城市的对接与协同发展,促进在文化旅游体系共建、产业协作、生态环境治理、交通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的全面合作。3、按照优势互补、经济协作、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环境共治的原则,加强与周边城市协同,强化与新乡、郑州等城市的对接与协同发展,促进在文化旅游体系共建、产业协作、生态环境治理、交通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的全面合作。第21条 区域协同发展重点1、以文化旅游的合作与交流为突破口。与中原城市群及黄河历史文化遗存带各城市建立文化旅游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联合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活
19、动,联手建设精品旅游线路,共同举办文化艺术周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打造集文化保护、旅游体验、产业发展、产品交易、文化交流等为一体的区域文化旅游合作交流平台。2、提升卫辉与国家高速公路、铁路网的衔接度。加快建设范辉高速、郑济高铁濮卫高速、安新高速等重要区域性通道建设,构建全方位立体开放交通格局。3、以卫辉市优势产业基础为依托,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拓展与京广产业带、南太行山前经济带和中原城市群各县市经贸技术交流与产业对接合作,培育具有发展潜力创新平台。4、生态环境区域综合治理,加强地区河流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第22条 协同推进脱贫攻坚聚焦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20、、河南省扶贫开发条例,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原则,开展扶贫开发的精准识别、精准退出、项目安排、资金使用、人力资源调配、项目推进实施等工作。第23条 与周边城市对接与协同发展1、对接郑州都市区:依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等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加强与郑州都市区的联系。2、对接新乡市:积极推动新卫一体化,在产业发展、功能布局、交通和生态网络构建等方面加快融合,提升城市能级和竞争力。3、与延津、淇县、辉县等周边县协同发展:在食品、建材、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领域积极对接,联动发展,形成集聚发展态势。第二节 市
21、域城乡统筹第24条 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目标1、城乡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按照城乡不同的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构建具有卫辉特色的城乡产业空间统筹发展新格局。2、城乡社会服务均衡配置。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引导人口回流,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配置,改善乡村生活方式与生活水平。3、城乡生态环境有序保障。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尊重城乡生态空间架构,促进多规协调,明晰生态功能区划和各级城镇开发边界。4、城乡基础设施高度共享。实现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地区的延伸,建立便捷的城乡交通体系;建立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服务,实现城乡信息资源共享。第25条 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策略1、五化推动、体系完善以新型
22、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绿色化“五化同步”为核心动力,推动城乡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2、重点突出、分区引导以整合提升卫辉中心城区、完善城乡空间体系、增强城镇对乡村的整体带动力为出发点,重点突出地制定中心城区综合交通网络和产业升级转型战略;在市域范围内划分差异化发展片区,并为各片区制定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3、服务均衡、政策保障从城乡土地统筹利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城乡规划统一编制以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等社会经济多重视角,制定促进政策和保障机制。强调城镇与农村的协调发展,提供城乡交通、社会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均衡化服务。4、一体谋划、共建共享打破行政区划壁
23、垒,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中去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以规划为引导,以产业园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的共建共享为抓手,搭建综合发展平台,谋划市域一体化发展。第26条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卫辉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一主三副、两心一带、两廊五联”:“一主三副”:以卫辉中心城区为市域主中心;以唐庄,孙杏村、后河为市域副中心。“一主三副”组成市域城镇产业发展核心区,应通过交通和基础设施引导,促进功能互补、空间对接、产城融合、设施共建、信息共享,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成为新乡大都市
24、区的东北翼城市组团和大东区北部的重要功能区域。“两心一带”:以太公镇、李源屯镇为中心镇,作为带动北部和东部乡镇发展的中心;沿S306-S225-S226形成市域镇乡发展带,推动带上太公、安都、顿坊店、上乐村、李源屯、庞寨、狮豹头七个乡镇的功能协同和特色化发展。“两廊五联”:依托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石武高铁、G107(旧)形成市域新卫发展廊道,依托郑济高铁、S101、濮卫高速形成市域濮卫发展廊道;依托S101、G107(旧)和京珠高速、S226、S306(旧),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中心,联连周边城市的五条发展轴线。第27条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市域城镇体系形成六个等级:第一级别:市域主中心卫辉中
25、心城区,2035年规划人口35万人。第二级别:市域副中心3个,分别是后河、唐庄、孙杏村,2035年市域副中心规划人口合计7万人。第三级别:太公、李源屯两个中心镇,规划2035年中心镇规划人口合计1万人。第四级别:一般镇(乡)5个,规划2035年一般镇(乡)规划人口合计0.7万人。第五级别:中心村(60个)。第六级别:一般村。第28条 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市域城镇职能分为六大类型:综合型:规划卫辉中心城区为综合型城市工业及旅游型:唐庄镇商贸及文教型:孙杏村镇商贸型:后河镇旅游型:狮豹头乡、太公镇农贸型:李源屯镇、上乐村镇、顿坊店乡、庞寨乡、安都乡第29条 市域空间发展管控规划市域划分为生态空间、
26、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三类空间。生态空间:主要包括一般林地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城市生态廊道及滨河、滨湖的重要生态空间,总面积约343.2平方公里。生态空间作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保护优先,原则上禁止任何与保护无关的城镇建设。农业空间:主要包括基本农田、一般农地区和村庄,总面积约454.3平方公里。农业空间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实施基本农田分类管理,提升农用地综合效益,落实针对不同村庄的保护、整合、迁并等差异化调整要求。城镇空间:主要包括城镇建设用地及与城镇紧密联系的区域交通、公用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总面积约70.5平方公里。城镇空间重点优化城镇空间结构,调整用地结构,提高用地
27、利用效率,积极引导城、镇、村或工矿等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向城市开发边界内集中。严格保护生态红线、基本农田边线,城镇建设不得超越城镇增长边界。第30条 市域用地规划规划市域建设用地116.99平方公里,占比13.48%;其中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85.30平方公里。非建设用地751.01平方公里,占比86.52%。第31条 镇乡发展指引唐庄镇:新乡中心城区和卫辉中心城区之间的重要发展节点,是以食品饮料、新型建材、印刷包装产业为主导,以旅游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为特色的工业及旅游城镇。城镇生活区以老镇区为基础集中布置在京广大道北侧,加强居住、公共服务功能,成为产业集聚区的配套服务区,工业区结合卫辉市产业集聚区统
28、筹布局。孙杏村镇:新乡中心城区和卫辉中心城区之间的重要发展节点,新乡大东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健康养老、生态宜居、公共服务为主导,并积极拓展新乡市级高等教育职能。镇区生活区集中布置在新濮路西北侧,以新卫一体化和新乡大东区建设为契机,引导镇区往南与新乡中心城区对接、往北与卫辉中心城区对接。后河镇:卫辉中心城区东翼的重要发展节点,围绕卫辉南站发展商贸产业,围绕中心城区的大健康大旅游产业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旅游产品制造等绿色生态产业,形成中心城区东部的商贸城镇。镇域内产业园区、镇区、高铁站前商贸区三区联动发展;镇区以卫辉南站和老镇区为基础,沿新濮路向西发展;强化与卫辉中心城区及107国道的交通衔接,
29、优化卫辉南站与市域各地区的交通联系。太公镇:市域重点镇。以旅游为主导职能,强化对山体的生态恢复。镇区布局与南水北调工程二级保护区相协调。镇区布局沿道路展开,并与两侧溪流衔接,形成滨水特色。李源屯镇:市域重点镇。以养殖、商贸、和林木加工为主的农贸城镇。镇区集中布局,沿新濮公路向南北两侧纵向发展。上乐村镇:以生态特色农业、农业旅游、农副产品深加工和仓储物流为主的农贸城镇。城镇建设严格遵循柳围坡蓄滞洪区相关管理要求。镇区布局“轴线布局,组团完善”。顿坊店乡:服务型农贸集镇。集镇区以行政和公共服务为中心,沿道路集中布局。集镇区布局与南水北调工程二级保护区、西气东输工程相协调。庞寨乡:以高效农业、木材加
30、工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贸型集镇。集镇区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沿新濮路向西发展。安都乡:以农业、林果、养殖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农贸型集镇。集镇区建设以现状完善为主,并与南水北调工程二级保护区相协调。狮豹头乡:以自然、人文景观旅游为主导职能,适度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集镇区布局与山地地形结合,适度发展旅游服务功能。第32条 中心村建设指引积极引导农业人口在中心村集中居住,强化中心村的服务设施建设。1、中心村选址:尊重农民意愿,考虑耕作半径,有利于组织现代农业生产,方便居民现代生活;应保护耕地、节约用地,鼓励以规模大、区位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村庄为基础建设新农村;新农村布局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1、产业发展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相衔接。2、中心村规模:坚持集中紧凑的发展方式,新建住房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统筹安排中心村建设用地。规划建设59个中心村。3、中心村建设:尊重民意、合理引导,科学稳妥地推进中心村建设。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基本达到户户通自来水,户户通无线数字或有线电视、户户通电力通讯;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至少有文体活动场所、商业服务设施、卫生服务中心、幼儿园等。第33条 一般村建设指引尊重民意、合理引导,有序推进一般村建设,优化市域农村居民点布局。积极引导一般村人口向中心村、城镇集中。控制一般村新增宅基地投放,推动宅基地返耕工作,逐步缩减一般村建设用地
32、规模。大力改善一般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村庄特色风貌。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提升一般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逐步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村庄居民点。第34条 乡村振兴规划通过土地整治、产业提升、人口疏解、设施配套、环境美化、资金投入六大措施,促进乡村地区振兴。1乡村土地整治。推动乡村居民点集中布局,提高乡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推进居民点搬迁后宅基地的复垦;推进农田的集中规模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2乡村产业提升。推进乡村农业生产规模
33、化、产业化、特色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进土地改革,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推动土地向经营大户集中,实现规模化经营。以经营权集中为为契机,引入现代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技术提升,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结合市域空间布局,推动乡村农业特色化经营。北部生态休闲区乡村农业发展结合旅游业,发展生态度假农庄;中部农业发展区发展农产品特色加工业,如地方传统食品制作等,同时发展观光农业。南部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都市农园,为城市居民提供近距离游憩服务。3乡村人口疏解。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减少乡村农业从业人口,推动乡村富余人口向城镇转移,减少乡村环境压力和农业就业压力。4乡村设施配套
34、。提高乡村医务室、学校,以及道路、给排水等设施配套标准,提高乡村公共设施供给水平。5乡村环境美化。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美化乡村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乡村。6强化资金投入。以工商业反哺农业、城镇反哺乡村,加大对乡村地区资金投入,提高乡村产业经营水平和村民收入,促进城乡平衡、充分发展。第三节 市域产业发展规划第35条 产业发展策略1、总体策略:立足资源禀赋与区位要素加快资源转化;基于自身优势基础和产业关联战略延伸;遵循区域发展导向与可持续发展要求;避免区域恶性竞争,引导产业合理错位发展。2、农业:以“产业化”为核心推进模式创新。以打造经济升级为主线,以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为思路,依托特色优势农产品原料基地,
35、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推进模式创新;尤其是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由初级向精深加工转变。3、工业:以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为核心进行“微笑拓展”。以食品饮料与包装和绿色建材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为核心,以核心企业为龙头,瞄准上下游关联产业、企业和配套项目,通过延链补链和集群招商实现主导产业链式拓展和集聚发展的同时,加快形成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色和优势。4、服务业:以“大健康+大旅游”为核心形成多元一体。依托新乡医学院、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医疗教育资源发展大健康产业,依托苍峪山、跑马岭等为代表
36、的山水景观和以比干庙、望京楼、香泉寺等为代表的人文景观资源发展大旅游产业,并以二者为核心进行复合拓展,形成多元服务业体系,推进商贸物流、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等产业的发展。第36条 产业选择构建“现代工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齐驱”的产业发展体系,并立足产业链培育,形成以绿色、健康为核心的“2+2+X”全产业链发展模式。“2”:指以食品饮料、绿色建材为核心的现代工业,并围绕两大核心,延伸拓展产业链,衍生发展新型包装与印刷业、特色装备制造业、新型纺织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等;“2”:指以大健康大旅游和商贸物流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并围绕两大核心,串联发展养老养生、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商务服务、特色金融
37、等。“X”:指围绕核心产业,延伸拓展的其他产业。第37条 重点产业发展策略重点发展食品饮料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商贸物流业和休闲旅游业四大主导产业和新型包装与印刷业、装备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和商务服务业四大辅助产业。1食品饮料制造产业:(1)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基础,重点发展粮食加工、畜牧业深加工及休闲娱乐食品、绿色有机食品、冷链食品、酒水饮料制品等产业,并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不断提高营养食品、功能性食品和健康保健食品等高端产品的生产比重。(2)围绕消费升级需求,将食品饮料产业的产业链由加工制造向前后端延伸,构建上游生态农业、观光采摘-中游食品深加工、食品机械生产、产品包装生产-下游食品销售、冷
38、链物流、商贸会展、进出口贸易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从原材料生产到食品最终消费的“大食品产业链”。(3)加快软饮料基地和好运有机食品建设,利用新乡市为省规划的食品特色产业集群这一有利契机,加大对自身食品产地资源优势、制造综合优势的推介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国内一流的食品饮料加工产业集群,争取吸引大型食品零售商投资设立区域采购、分拨中心。2、绿色建材产业:(1)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产业资源,顺应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新型耐火材料、节能环保型房屋装饰建材(节能环保门窗、玻璃、五金等装饰建材)、新型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建筑组件等功能性建材和绿色建材。(2)构建上游原材料开采、绿色建材研发
39、、设计和生产-中游开采和生产设备制造-下游产品销售和品牌推广应用的绿色建材完整产业链;同时,着力推进绿色建材产业与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房地产、现代物流等产业的发展融合。(3)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多方位开展产学研合作,以生产绿色耐火材料、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等为导向,发展高、精、尖产品,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工艺改进,不断提高产业的技术性能和科技含量,实现传统水泥建材行业的转型升级,打造国内知名的绿色建材生产基地和绿色建材产业发展示范区。3大健康大旅游产业(1)依托卫辉的区位、资源条件和现有健康产业基础,发展大健康生产与服务产业,打造大健康产业集群。近期重点发展健康医疗、健康管
40、理、健康养老、保健养生、药品和健康食品、医疗装备和器械、体育健身、科研实训等多元产业方向。中远期顺应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趋势,构建大健康产业链。(2)充分挖掘卫辉优势山水文化资源的价值,结合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产业,并实施“旅游+”战略,构建大旅游产业链群。近期依托卫辉的区位和山水文化资源,重点发展休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健康旅游,着力建设卫辉古城旅游区、苍峪山旅游区等;加强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建设旅游服务中心。中远期大力实施“旅游+”战略,促进旅游业与一二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动力,充分挖掘旅游业对区域人口的吸纳和集聚潜力。4商贸物流产业(1)与卫辉市大
41、健康大旅游、食品饮料、绿色建材等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重点发展商贸展示、商务服务、电商物流、冷链物流、绿色物流等。加强商贸商务中心建设,依托大禹湖周边现代化商贸、商务等设施的集聚,形成滨湖商贸商务中心。(2)加强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铁西公铁物流园形成铁西物流服务中心;完善商贸物流网络布局,提升商贸流通服务水平。(3)加快商贸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建设。推进商贸信息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全面提高商贸信息化水平。建立和完善B2B网上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积极探索、加快推广特色商品线上销售和配送的有效模式。第38条 市域产业布局规划规划市域产业布局为“2+2+4+N”“2”两带:沿京广铁路、石武高铁的新卫发
42、展带,为郑新发展带、京广发展带的有机组成部分;沿郑济高铁的濮卫发展带,为郑济发展带的有机组成部分。“2”两轴:沿S226、S306(旧)发展轴。“4”四区:生态休闲区:主要位于市域北部。保育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避免大规模产业开发和城镇建设,适当发展休闲度假、户外拓展、农林观光等多种旅游活动,形成市域北部的生态休闲区。农业发展区:主要位于市域东部和孙杏村镇。推进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提升重点城镇和中心村的服务功能,形成合理的城乡居民点聚落体系。城镇产业集聚区:主要位于中心城区及周边。依托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城镇和产业基础,把握中原城市群发展建设机遇,实现产业人口集聚和城镇发展,形
43、成产城一体的市域城镇产业集聚发展地区。矿产资源保护区:主要位于唐庄西北部、太公镇西北部的矿产资源集中分布与开发区。规划控制矿产资源的开采规模,对其实施保护性开发和综合治理,对已破坏的矿山进行修复,逐步实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N”:指在四大产业区之外,结合地方特色打造若干个特色产业小镇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如建设文旅特色小镇、健康特色小镇、绿色食品特色小镇、特色农业小镇等。第四节 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第39条 市域生态功能区划卫辉市域生态功能区划分为:山林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主要包括狮豹头乡、太公镇西北部、安都乡北部、唐庄镇北部的山区,属区域性重要生态保育区。针对区域生物多样性、水源地、山林生态系统
44、实施重点保护。矿产保护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太公镇和唐庄镇北部、狮豹头乡南部地区。规划实施保护性开发和综合治理,对已破坏的矿山进行修复,逐步恢复原有生态环境。河湖水系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卫辉历史城区及护城河,共产主义渠、卫河、东孟姜女河、沧河等,保护河湖生态环境,严格控制河道两侧生态影响区的开发建设,加强污染防治和水源保护,恢复和维护传统人居环境和水系的空间格局。平原农业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卫辉市其他区域,是黄淮海平原农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典型的农业生态系统,应加大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比重,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抗虫新品种等技术。第40条 环境保护目标水环境
45、功能达标率达到95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大于90%;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危险废物综合处理率达100。第41条 环境功能区划1、水环境功能区划市域河流水库水源一级保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其余总体执行类标准,城镇纳污段执行类标准,远期消除类水和劣类水。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中的类标准。2、大气环境功能区划一类功能区:北部生态休闲区。二级功能区:市域内除一类功能区以外的区域为二类功能区。一类功能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一级标准,二类功能区执行二级标准。3、声环境功能区划规划城市区域应按照(G
46、B/T 15190)划定功能区,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1、2、3、4类标准。集镇执行2类功能区要求,村庄原则上执行1类功能区要求。独立的工业、仓储集中区执行3类功能区要求,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宜执行4类功能区要求。第42条 环境污染防治1、水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加强水资源管理、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控制农药、化肥随地表水径流进入水源地,减轻面源污染。采用集中治理的方式,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加强城市水体的水质监管和综合整治力度,严格执行环境排放标准。对工业废水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削减。对新建、扩建、改建项目,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及污染物排放总量,优先发
47、展低排污项目和节水项目。加强对共产主义渠、卫河、沧河等主要河流的治理,河流沿线加强截污治理,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对全市的水功能区划进行梳理,取缔非纳污段的排水口。重点监控工业、养殖污染,明确防护隔离距离。2、大气污染防治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发展城市天然气,提高燃气普及率。积极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广太阳能蓄能及风电利用。抓好重点大气污染源的污染防治工作。加强扬尘污染综合防治。加强建筑施工工地管理;防治道路交通扬尘污染,提高城市道路机械化保洁水平;防治露天堆场扬尘污染;控制人行道扬尘;加强城市道路、社区绿化,实现城市扬尘污染的有效控制。推动秸秆、稻草综合利用,禁止焚烧秸秆、枯叶等产生大气污染的行为。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