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县城乡总体规划(2017-2035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顺县城乡总体规划(2017-2035年)》.doc(9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平顺县城乡总体规划(平顺县城乡总体规划(2017-20352017-2035 年)年) 文文 本本总则总则第 1.1 条 规划背景1、落实精准扶贫、美丽乡村的国策。2、探索符合平顺发展特色的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3、落实山西省转型发展的要求。4、建设长治市特色化的生态旅游城市。第 1.2 条 规划范围1、县域:即平顺县行政区范围,辖 5 镇 7 乡,共有行政村262 个,总面积 1550 平方公里。2、规划区:即青羊镇、苗庄镇的全部行政辖区范围,以及西沟乡的石埠头、北流滩、川底、西沟 4 个村和北社乡的东青北、掌里、广武、常家、河北 5 个村,总面积为 265 平方公里。3、中心城区:指规划城市
2、建设用地和其周边需要统一协调规划建设的农村地区。本次规划中,中心城区的范围西至高速公路出入口,东至张井-东峪-崇岩一带山前地区,北至张井村北部地区,南至石埠头村的村界,总面积 23.2 平方公里。第 1.3 条 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 山西省城乡规划条例 ;6、 山西省县(市)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导则 ;7、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 年) ;8、 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年) ;9、 山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10、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11、
3、长治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年) ;12、长治市上党城镇群规划(2011-2030 年) ;13、平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 ;14、国家、省、市的其它相关标准规范。第 1.4 条 规划原则1、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视山地城市的生态及自然资源保护。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努力促进平顺县城乡人居环境的改善。2、因地制宜地选择城镇化发展道路,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实现平顺县城市空间的优化布局;促进全域旅游、城乡统筹、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开发管制界线和生态红线,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使用,强化城市特色,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合理控制
4、城市发展规模。4、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民生导向作为城乡规划配置空间资源的基本出发点,引导城乡经济社会良性发展,保障民生需求和社会公平。5、创新发展。以全域旅游为龙头,促进城市建设、精准扶贫、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实现特色化的转型发展。6、与相关规划紧密协调,落实“多规合一” 。第 1.5 条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 2017-2035 年。其中:近期为 2017-2020 年;中期为 2021-2025 年;远期为 2026-2035 年;远景为 2035 年以后。第 1.6 条 规划效力本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规划,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编制下层次城乡规划和相
5、关专项规划,以及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涉及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不得违背本规划的要求。城乡发展目标与战略城乡发展目标与战略第 2.1 条 定位1、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2、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国家级中药材种植及深加工基地;4、长治市重要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与绿色食品制造基地。第 2.2 条 发展目标1、总体发展目标到 2020 年,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健全,全域旅游发展初见成效。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8%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0%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7:39:54。到 2035 年,城乡居民生
6、活进一步走向富裕阶段,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效益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获得较大提高,全域旅游发展较为成熟,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6%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8%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3:40:57。2、分项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目标: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特色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经济实现健康持续快速增长。到 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8%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7:39:54;到 2035 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6%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3:40:57。社会发展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全面消除贫困,城乡
7、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得到实现。到 2020 年,县城各项公共设施建设基本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农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 8.3 万人,每千人拥有病床数达到 6 张;到 2035 年,县城的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区域性服务设施发展较为成熟。资源与环境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资源和能源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污染得到进一步治理。2020 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 9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7.6%,大气环境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
8、在国家三类水质标准;到 2035 年,各项环境指标名列全国前茅,建成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第 2.3 条 发展策略1、总体发展策略策略 1. 塑造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策略 2. 建设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策略 3. 建设富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基地;策略 4. 培育县域城镇化增长极核。2、分项策略经济发展策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三次产业相协调;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新体系,加快发展以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社会发展策略: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
9、;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文化发展策略:完善公共文化体系;深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城乡统筹发展策略:实施县城带动战略;提升小城镇内涵;统筹推进建设新农村;统筹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城乡统筹布局规划城乡统筹布局规划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协调规划区域协调规划第 3.1 条 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格局1、依托自身特色优势资源,积极融入周边重点城市群建设。2、利用交通条件及自身优势,积极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第 3.2 条 共同打造太行山国际旅游目的地1、旅游合作,共同打造太行山国际旅游目的地。2、产业协作,由输血到造血,带动扶贫开发。3、生态共治,构建华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4、设施共享,推进跨区域重大基
10、础设施建设。第 3.3 条 推动平顺与长治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1、加强两地功能协调。2、加强两地交通联系。3、加快两地生态建设合作。第二节第二节 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第 3.4 条 产业发展定位着力打造休闲旅游、中药材、新型工业三大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基地,通过重点产业链打造构建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主导、多元产业协作发展的现代特色产业体系。1、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2、国家级中药材种植及深加工基地。3、山西省新兴的新能源基地。4、长治市重要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与绿色食品制造基地。第 3.5 条 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1、发展壮大休闲旅游度假产业链2、重点打造中药材种植及深加工产业集群第一,稳步
11、壮大中药材种植基地。第二,大力扶持中药材龙头企业。第三,积极培育中药材专业合作社。3、加快建设山西省新兴的新能源基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以新能源为主,以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基地。4、积极培育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及深加工产业链第一,大力发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第二,实施“农业+”战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大农业”的转变,构建集“特色农业生产-深度加工-区域农产品物流-农业旅游”为一体,横跨一、二、三产业的大农业体系。第三,推进农副产品资源的深度转化,打造区域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首先,要发展园区经济,促进加工生产集中化。第四,着力搭建“互联网+大农业”平台。5、改
12、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统筹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铁矿、硅矿、石料等传统产业,延伸和完善传统产业链条,推进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6、加快平顺新型工业园区集约高效发展按照山西省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会议精神和“五规合一”要求,加快建设产业特色明显、竞争优势突出、平台功能完善的平顺县工业园区,规划范围东至绕城高速、南到苗庄镇镇区、西至壶关县交界、北到北社乡常家村,规划区总用地约为13.04km2,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新材料、轻工纺织等产业,着力将开发区打造成平顺县
13、经济发展增长极,并达到省级开发区标准。园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为“一轴、多片区”。第三节第三节 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第 3.6 条 发展定位1、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2、华北地区重要的休闲旅游度假基地;3、国家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区。第 3.7 条 发展策略1、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适应休闲度假旅游需求,从单个景区的旅游向县域的旅游转变,构建以景区、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不同旅游功能区为架构的旅游目的地空间体系,加快城乡旅游基础设施体系与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构筑平顺县全域旅游格局。2、从“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改变单一旅游形态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构建起以旅游为平台联动三次
14、产业的复合型产业体系。3、从旅游资源开发向旅游环境营造的转变,改变以旅游资源单一要素为核心的开发模式,构建起“旅游+城镇化、精准扶贫、城市功能完善”等旅游开发模式。4、从旅游行业管理向社会管理的转变。改变以部门为核心的行业管理体系,构建以旅游领域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系。第 3.8 条 旅游产业引导1、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第一,整合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度假产业;第二,依托山水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小镇;第三,加强核心景区建设,提升旅游发展的区域影响力;第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构建全域旅游产业体系第一,以旅游业为中心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第二,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及深加工产业发展。3
15、、完善全域旅游支撑体系第一,加快构建全域旅游集散体系与节点服务体系;第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建设;第三,规划建设旅游经济开发区。第 3.9 条 全域旅游空间布局规划确定“一核一环,双网串珠”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1、 “一核” 。指青羊特色小镇,建设全县旅游业发展的综合服务中心与集散中心、旅游特色展示中心,打造山西省重要的特色旅游小镇。2、 “一环” 。指平顺县交通旅游环线。指以省道 324、长李线、西沟旅游公路、古石线、阳寺线、张河线等为依托,整合沿线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以太行水乡为主题的生态休闲和文化旅游带,培育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品牌。3、 “双网” 。指风景旅游资源和旅游交通两大
16、网络。其中,风景旅游资源网根据地形变化的丰富度、历史文化与自然景点分布密度、河流水系、植被条件等因素综合划定;旅游交通网络是以旅游为主线,加强车行、自行车行、人行及三者的接驳,构筑绿色交通设施体系。4、 “串珠”。指旅游服务节点体系。结合城乡发展基础与旅游发展重点,着力打造“1-5-7-13”的四级旅游服务节点体系。1个旅游服务中心:平顺县城县域旅游服务和集散中心,加强旅游交通组织,完善旅游设施配套,强化城市功能;5 个特色小城镇包括西沟乡、东寺头乡、虹梯关乡、阳高乡和北耽车乡,重点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保护历史文化资源,镇区建设延续传统文脉;7 个服务基地完善各项设施配套,改善村庄人居环境;13
17、 个美丽乡村加强生态保护和风貌整治,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山-水-村-田的传统格局。第四节第四节 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第 3.10 条 城镇化战略引导1、县城引领以县城的扩容提质为核心,整合周边空间资源,打造“大县城” ,形成工业集聚与创新发展中心、城乡统筹与综合服务中心、旅游服务与特色展示中心等三个特色中心。2、三化联动以县城城镇化为抓手,强化中心服务能力提升与工业化建设,以服务促进农业与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依靠特色富民,工业强县,实现工农互助、城乡互动、工业和农业共同繁荣、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3、全域统筹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构筑县域特色化发展格局,打造美丽平顺。以特色小镇和特色片区建设为支
18、点,促进主要廊道地区设施建设和产业优化,统筹全域发展。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功能体系格局与设施支撑体系,推进全域统筹发展。第 3.11 条 空间结构规划规划确定“一核、四极、四廊、四片、多节点”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1、一核:平顺县城。完善各项设施配套,推进城市空间优化,高标准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精品旅游城市。2、四极:苗庄、杏城、石城、龙溪四个重点镇。强化产业功能,发挥其在全县人口集聚、城乡统筹、扶贫开发中的重要载体与纽带作用。3、四廊:四条发展廊道。包括:沿长平高速公路的综合发展廊道、县域东部的山岳旅游发展廊道、县域北部的山水旅游发展廊道、县
19、域西部的产业与城镇优化发展廊道。4、四片:四个经济发展片区。包括:东部以石城镇为中心的特色农业及生态旅游发展片区、中部以县城为主中心的综合发展片区、西部以苗庄为中心的新兴产业与高效农业发展片区、南部以杏城为中心的产业升级与特色农业发展片区。5、多节点:多个特色城镇和特色景区。第 3.12 条 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规划确定“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乡镇”的三级体系结构。1、中心城市(大于 3 万人):县城(4.0 万人) 。2、重点镇(0.51 万人):苗庄镇、石城镇、杏城镇、龙溪镇。3、一般镇(小于 0.5 万人):中五井乡、西沟乡、虹梯关乡、北耽车乡、东寺头乡、北社乡、阳高乡。第 3.13 条 职
20、能结构规划规划平顺县域各城镇的职能结构分为 5 类:1、县域服务型:县城。2、片区服务型:苗庄、石城、杏城。3、旅游服务型:西沟、东寺头、虹梯关、阳高、北耽车。4、工贸发展型:龙溪。5、农贸发展型:北社、中五井。第 3.14 条 重点镇发展指引苗庄镇:片区服务型城镇,城镇人口规模为 0.51 万人,是县域西部重要城镇,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商贸物流业、现代高效农业、畜牧养殖和休闲旅游业等,规划要求其分担中心城区的部分商贸、居住等职能,建设大县城“一城两翼”中的西翼,打造新兴产业、商贸物流、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及深加工基地和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石城镇:片区服务型城镇,城镇人口规模 0.51 万人,着力加强
21、旅游服务能力建设,打造太行水乡旅游景区的重要服务基地,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杏城镇:片区服务型城镇,城镇人口规模 0.51 万人,重点推进矿产资源和新能源的合理开发与绿色开采,积极发展以马铃薯、中药材等高寒作物种植及畜牧业。龙溪镇:工贸发展型城镇,城镇人口规模为 0.51 万人,重点发展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第 3.15 条 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与要求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目标引导、试点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为途径,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
22、好、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平顺县美丽乡村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社会管理水平。1、有序引导村庄撤并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2、建立城乡循环产业链的产业统筹策略。3、构建多层级公共设施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 3.16 条 乡村分区分类发展指引重点建设县域交通旅游环线(指以省道 324、长李线、西沟旅游公路、古石线、阳寺线、张河线等为依托)沿线乡村,形成以太行山水为特色的美丽乡村旅游环线。加快建设“中心村基层村”两级村庄体系,突出重点,实施分区分类调控。1、城镇化整理型。即位于县城建成区及规划建成区范围内的村庄,规划纳入城区统一
23、改建,积极消除城乡差异,逐步过渡到城市地区。2、重点发展型。指现状人口规模较大、经济实力及设施条件较好、区位条件较为优越,或者通过村庄迁并后,有一定发展前景的村庄。按照集中发展的思路,促进农副产品加工等非农产业的发展;加强村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建设农村新社区,积极吸引周边村庄的人口集聚。3、一般发展型。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其一是人口集聚规模与发展条件较差,但基于合理的耕作半径应予以保留的村庄;其二是建设用地比较紧张的村庄。要严格保护耕地,坚持土地高效集约利用;加强村庄的整理和村容村貌的综合整治;鼓励人口向县城、镇区转移。4、搬迁归并型:针对地处山区、地理位置偏远、生活及生产
24、环境恶劣且规模较小的村庄,规划将其向条件较好的村庄迁并。第 3.17 条 中心村发展指引中心村的选择原则包括:具备良好的用地条件;具有较大的人口规模;具备较强的发展水平;具有良好的内外交通条件;具有相对良好的社会服务设施;地方已有发展规划并计划重点发展的村庄,或具有突出发展潜力的村庄;空间布局均衡。中心村根据山西省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的相关规定指导建设。人均建设用地应控制在 150 平方米以内;积极完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吸引周边村庄的人口集聚;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注重传承历史文化。第五节第五节 空间管制规划空间管制规划第 3.17 条 “三线”划定及管控要求1、生态保
25、护红线平顺县域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 678.05 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44.84%。生态保护红线包含: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白杨坡省级森林公园、平顺县太行水乡湿地公园、神龙湾-天脊山风景名胜区、太行山大峡谷风景名胜区、老顶山风景名胜区、通天峡风景名胜区、天脊山国家地质公园、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及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极重要区等生态重要区域,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须依据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和管理严格程度实施分类分区管理,做到“一线一策” 。生态保护红线一旦划定,应满足性质不转换、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责任不改变的要求。2、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按照国土部分的
26、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范围确定。按照国家和地方关于永久基本农田管控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严格管控。3、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将生态要素的保护作为基础,对城镇增长的终极规模进行估算,并结合道路、水体、山脉等空间限定要素,综合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应严格控制在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范围内,不得超出控制线的范围,保障生态安全;提升控制线内的城镇用地效率,推进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第 3.18 条 “三区”划定及管控要求1、禁建区禁建区包括坡度 25-90 度地区、高程为 1500 米以上地区、主要河流廊道的建设控制区、水源重点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公益林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重大基础
27、设施廊道。禁建区总面积 1097.9 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 70.8%。禁建区内严格禁止与限制要素无关的建设行为,在规划区禁建区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下,经相关部门批准、核准、备案后,方可进行建设。2、限建区限建区包括坡度为 10-25 度地区、高程为 600-1500 地区、河流水系廊道的外围缓冲区、非公益林的其它山林地和自然保留地等自然植被地区、一般耕地、地震断裂带。限建区总面积376.8 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 24.3%。限建区原则上禁止城镇建设,按照国家规定需要相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在控制规模、强度下经审查和论证后方可进行。
28、对于限建区内坡度较大、植被敏感地区的建设行为,必须经相关部门批准,采取特定的工程措施后才能进行城镇建设。3、适建区适建区为规划区内禁建区、限建区以外的地区。适建区总面积 75.3 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 4.9%。适建区的城镇建设应依照城乡规划进行,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要求。第 3.19 条 重要生态要素管控1、风景名胜区县域范围内的风景名胜区 4 处,分别为太行水乡风景名胜区、通天峡风景名胜区、天脊山风景名胜区、神龙湾风景名胜区。依据风景名胜区条例的要求,加强对市域内风景名胜区的保护。2、山体及公益林包括县域范围内主要的公益林及重要山体。依据国家、省、市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严格
29、执行林地及山体的用途管制,实现林地总量适度增加、森林保有量稳步增长、林地及山体保护利用结构逐步优化。3、河流湖泊河流湖泊分为建设控制区和外围缓冲区,其中建设控制区为河湖管理范围以内区域,外围缓冲区为河湖管理范围以外 50-200 米区域。建设控制区内控制城镇建设活动,要严格河湖管理与保护,不得侵占河湖水域岸线,减少水域面积;强化绿带建设;外围缓冲区内禁止影响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利工程安全的建设项目,禁止污染型工业布局。4、水源地保护区市域范围内的水源地保护区 8 处,分别为龙溪镇集中供水水源、石城镇集中供水水源、杏城镇集中供水水源、西沟乡集中供水水源、阳高乡集中供水水源、北耽车乡集中供水水源
30、、安乐泉集中供水水源、县城集中供水水源。依据水源地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加强对县域内水源地保护区的保护。5、永久基本农田即国土部门所确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规划县域范围内的永久基本农田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保护。6、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包括县域范围内的 10 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 2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文物保护和紫线管控的具体要求,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严格保护。7、高山陡坡地区包括县域范围内的坡度大于 25 度地区或海拔高于 1500 米地区。加强高山陡坡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建设工作,提高植被覆盖度;严格控制人类活动强度,原则上禁
31、止布局城乡建设用地和产业用地;实施退耕还林,加强生态修复。8、重大基础设施廊道县域长平高速公路、中南铁路、341 国道、高压电力走廊等重大基础设施两侧的建设管控地带。重大基础设施廊道内应严格按照国家对高速公路、铁路、高压电力线路等设施的管控要求,禁止一切无关的建设和开发活动。9、地震断裂带地震断裂带周边地区,主要位于县域西北角地震断裂带周边地区应严格控制城镇建设强度,提高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加强生态修复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城乡专项规划城乡专项规划第一节第一节 城乡综合交通规划城乡综合交通规划第 4.1 条 规划策略1、交通一体化策略加强与高铁站、长治市区及中原城市群的
32、交通联系,改善县域主要城镇通达性,建成面向区域、服务均衡的县域交通系统。2、旅游优先策略合理组织县域范围内的旅游交通,通过“旅游环路+其它各级旅游公路”的方式组织旅游交通。3、枢纽提升策略。加强平顺县城的道路交通组织和交通设施建设,形成县域交通枢纽,提升县域整体交通效率。4、差异化发展策略针对县域多样化的地形地貌和发展条件,在南北部山区加强旅游景观路和乡镇公路建设,中部沟谷地带构建快速交通廊道。第 4.2 条 公路交通规划规划在平顺县域构建“五纵七横”的公路交通格局。1、五纵包括后石线、平龙线、北社苗庄线、庄和黎城线、龙柏庵石城镇线。2、七横包括长安高速公路、河潞线、河张线、长平线、古石线、花
33、壶线、341 国道接长平二级路。规划要求重点提升长平线的道路等级,控制道路两侧的城镇建设和产业布局,妥善设置公路出入口,保障公路的交通效率;预留长平线与郑太客运专线长治东站的对外交通通道之间的联系,升级改造长平线与长治绕城高速的交叉口,构建平顺县城与长治中心城区的交通廊道。详见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3、其它道路推动县域其它道路的提质改造,适应旅游发展需要,提高道路安全防护设施等级。第 4.3 条 县域客、货运枢纽布局规划1、县域客运主中心在平顺县城设置 2 座客运站,一是位于县城西侧的平顺汽车站,以服务县域和县城的客运为主;二是位于县城南部的平
34、顺汽车南站,兼具县域客运枢纽和县域旅游换乘枢纽的职能。2、县域客运次中心县域各乡镇加强客运中心建设,形成县域客运的次中心。重点镇规划建设三级客运站,一般镇规划建设四级或五级客运站。3、县域货运主中心在县域西侧苗庄镇工业园区一带建设县域货运主中心,结合工业园区发展及区域重大交通设施,适度发展货运物流功能。4、县域货运次中心在县城及各乡镇结合产业发展,酌情建设货运次中心。第 4.4 条 城乡绿道系统规划规划在平顺县域形成“四横、两纵、多支线、多节点”的城乡绿道发展格局。其中:四横:指 324 省道、张河线、古石线-后石线、花壶线四条东西向的主要绿道。规划要求上述道路的绿道建设以自行车道为主,绿道宽
35、度在 1.5-3 米之间,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设置步行骑行综合道。除借道段之外,原则上应避免机动车进入绿道,只允许对绿道进行维护管理和消防、医疗、应急救助用车临时通行。两纵:指 325 省道和后石线两条南北向的主要绿道。其建设条件与“四横”主要绿道相同。多支线:指广泛利用县域的乡镇公路和其它旅游道路,作为 “四横两纵”主要绿道的重要补充,共同构建主次分明的县域城乡绿道系统。支线绿道应尽量与现状自然地形相结合,结合现状地形,避免大填大挖。多节点:指依托绿道沿途的乡镇、村庄,及部分新增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的绿道服务设施系统。绿道服务设施可细分为三个级别的驿站,其中一级驿站主要结合沿途乡镇、大型村庄建设,
36、是绿道管理和服务中心,承担管理、综合服务、交通换乘功能;二级驿站主要结合沿途村庄建设,是绿道服务次中心,承担售卖、租赁、休憩和交通换乘功能;三级驿站灵活结合沿途村庄,并根据服务间距适度新建,主要作为使用者休息场所。第二节第二节 城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城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第 4.4 条 供水工程规划1、县城集中供水工程规划平顺县县城供水水源主要由安乐提水工程供给,县城内的地下水井群作为补充,规划水厂位于迎宾大道,水厂供水规模为 7000m3/d。(2)各乡镇供水工程包括:安乐提水工程、北耽车乡集中供水工程、阳高乡集中供水工程、西沟乡集中供水工程、石城镇集中供水工程、龙溪镇集中供水工程、杏城镇集中供
37、水工程。第 4.5 条 排水工程规划规划平顺县县城污水处理厂位于平顺县青羊镇山南底村,占地面积 1.5 公顷。污水厂设计处理能力 1 万 m/d,实际处理污水 0.52m/d。实施苗庄镇、东寺头乡神龙湾村及重点景区污水处理和配套管网工程,提高污水处理率和排放标准。第 4.6 条 电力工程规划1、110KV 电网:完善平顺县 110KV 高压配电网建设,新建杏城变电站,加上现状的 2 座 110KV 变电站,共 3 座 110KV 变电站。2、35KV 电网:规划在县城建设 35KV 城关变电站;同时建设 35kV 石城站;建设 35kV 寺头站为寺头地区提供负荷;优化及新建变电站为 35kV
38、龙镇站、35kV 苤兰岩站、35kV 苗庄站、35kV 城关站、35kV 石城站、35kV 寺头站,共 6 座 35KV 变电站为平顺县供电。第 4.7 条 环卫设施规划1、生活垃圾收运规划平顺县各乡镇建设具有压缩功能的密闭式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转运采用环卫机动车收运,每座垃圾转运站服务半径为 12 公里,用地面积为 8003000 平方米。2、医疗垃圾处理平顺县医疗垃圾实施单独集中收集和运输,运输到长治市环卫处进行焚烧处理。3、工业及建筑垃圾处理由环卫部门统一管理,有偿清运,含有重金属污染物、有毒物的工业垃圾由工厂进行特殊处理。加强垃圾再利用。第三节第三节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城乡基本公
39、共服务设施规划第 4.8 条 配置标准规划各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详见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第 4.9 条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1、中小学布局规划规划要求乡镇小学均衡布局,服务半径控制在 500 米左右;农村保留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规划要求平川地区 1-2 万人口的乡镇设一所初中;人口不足 1 万的乡镇,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或安排到邻近乡镇初中就读;普通高中依托城镇进行布局,适度扩大教学规模。2、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规划要求完善县域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县、乡镇、乡村公共卫生网络建设。规划
40、要求县域每个乡镇建设一所卫生院;依托重点乡镇建设中心卫生院。规划要求每个行政村设置一处农村卫生所。规划平顺中心城区及各乡镇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其中每 1-2 万人设置一处社区卫生服务站。3、文化、体育设施规划规划县域形成县、乡镇(街道、社区) 、村(居委会)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县级层面,改造、完善、新建县综合图书馆、文化馆、文化宫,配建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等体育设施。乡镇(街道、社区)级层面,规划要求每个乡镇或街道社区建设 1 处综合文化设施和 1 处综合体育设施。村(居委会)级层面,规划要求每个村庄或居委会建设 1处综合文化设施。第四节第四节 城乡
4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第 4.10 条 历史文化保护目标整体保护平顺县山水交融的自然景观格局和太行山区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全面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在保护的前提下可持续发展,充分弘扬平顺的文化特色。第 4.11 条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1、加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落实根据文物保护法和山西省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订详细的保护和利用策略,并依法进行严格的管理。2、加强保护意识和法制建设。3、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领域应用新技术,形成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数字化信息工作模式。4、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管理,严防建设性破坏。5、规划县域重点文保单
42、位的名录详见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第 4.11 条 古村镇保护规划1、重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公布后一年内,由平顺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完成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技术评审后,报请长治市人民政府审批。2、严格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规划实施管理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以保护规划为依据,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规定,依法办理规划审批手续。3、加强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利用,培育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促进就业。第 4.12 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1、以物质文化遗产为
43、载体,将四景车、扛妆、上党八音会、曲艺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单位、古村镇等组合起来,维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2、将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第 4.13 条 其它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加大县域历史文化资源普查的力度,扩充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对象和范围,将现有文物保护单位、古村镇之外的其它历史文化资源尽快纳入保护体系。第五节第五节 防灾减灾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第 4.14 条 抗震严格执行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规定;城镇选址和布局以城乡用地评价为前提,参照城乡用地评定标准进行评定,重点进行各类地质灾害对工程地质的影响分析;对地质灾害频发地区进行监测预警,对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地质不
44、安全因素进行详细论证,划分出可能威胁城镇和村庄的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和影响范围,提出对地质灾害隐患的综合防治方案和工程处理措施;加强矿山采空区的管理、监督检查和整治;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科学管理;加大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宣传。第 4.15 条 消防规划在中心城区建设 1 座一级消防站,站内建设消防指挥中心。加快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组织修订和实施城镇消防规划,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设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等设施,对不能满足防火、灭火应急救援需要的公共消防设施,及时增建、改建、配置或进行技术改造,到 2020 年,实现乡镇志愿消防队伍全覆盖。规划区空
45、间管控规划区空间管控第 5.1 条 规划区范围包括青羊镇、苗庄镇的全部行政辖区范围,以及西沟乡的石埠头、北流滩、川底、西沟 4 个村和北社乡的东青北、掌里、广武、常家、河北 5 个村,总面积为 265 平方公里。第 5.2 条 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1、村庄发展分类指引县域村庄分为积极发展、控制发展、撤并、调整建制四类进行布局调整。详见文本第 3.14 条。2、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引规划区内中心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参考城市居住组团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其中必须配套的 11 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包括劳动保障站、卫生服务站、教育设施(幼儿园) 、人口计生服务室、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警务室、全民健身
46、设施、农贸市场、日用品放心店、农资放心店、公厕。3、村庄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指引中心村或与中心城区较近的村庄由城市、镇供水管网供水,其余村庄由自建集中供水设施供水。逐步实施雨污分流排水体制,收集污水集中处理,处理方式为接入城市污水管网或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生化塘等处理设施。能源以电力、罐装液化石油气、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或再生能源为主,以煤炭等能源为辅。加强电网改造力度,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电压合格率。提高通信、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和通信质量。生活垃圾实行一般村收集,中心村转运到城市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4)规划区的用地腾退、整治与提升根据规划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对规划区内的部分村庄用地和
47、工业用地提出腾退、整治与提升的要求。具体包括:腾退类村庄用地:主要是未来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包括苗庄镇的北甘泉村、广武村,中心城区的张井村等。此类村庄用地近期加强管控,原则上禁止新增村庄建设用地,未来结合城市建设统筹考虑居民的安置和再就业问题。整治与提升类村庄用地:包括规划区内东青北村、王庄村、路家口村等。规划要求通过环境整治、设施优化、绿化建设等方式,逐步提高此类村庄用地的人居环境和景观风貌。腾退类工业用地:包括规划区内山南底村、石埠头村、苗庄镇驻地周边等的部分工业用地。规划要求尽快落实企业的清退和搬迁工作,合理规划其未来功能,治理工业污染。整治与提升类工业用地:包括规划区内山南底
48、村、苗庄镇驻地周边的部分工业用地。规划要求加强环境污染整治,加强绿化建设,提高产业的环境友好度。第 5.3 条 规划区功能布局规划区构建“一城两翼”的空间格局。1、一城:中心城区建设平顺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治市未来旅游发展的重要节点和东部门户,形成精品旅游城市。规划要求中心城区疏解一般的商贸物流、工业仓储功能,以及一部分面向县域的公共服务和城市居住功能,集中有限的土地资源做好旅游设施的建设工作,形成集约、精致、特色化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空间发展模式。2、西翼:苗庄-北社规划要求苗庄镇驻地一带妥善整理土地资源、有效组织道路交通体系。依托 341 国道,在北侧地区集中布局新兴工业用地和仓储物流
49、用地,形成集约高效的现代化产业园区;341 国道南侧对现有的苗庄镇区进行更新提升,优化公共服务职能和城市居住职能,并适当布局面向北侧工业园区的生产性服务职能;中南铁路西侧北社乡一带集中建设现代化的商贸园区,为县域特色中药材产业、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等提供集中展销的场所,同时布置适量的城市居住用地,分担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和人口安置压力。3、南翼:西沟未来规划要求继续强化西沟乡作为旅游服务基地的职能,加强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分担中心城区的旅游接待压力;合理引导西沟乡政府驻地北侧的用地布局,实现与中心城区南部地区的空间对接,推动石埠头村一带的旅游设施集聚区的共建。第 5.4 条 环城生态休闲区布局规划围绕平顺县中心城区,构建环城生态休闲区。该休闲区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生态郊野公园和休闲绿道。1、生态郊野公园规划依托中心城区内及周边的现状山体,构建围绕城市的生态休闲空间和绿色屏障。规划生态郊野公园共分为 10 片,总面积达到 19.4 平方公里。详见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具体规划措施包括: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实行定桩划界和管控,并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和保护条例;设置多种活动类型及相关服务设施;对区域内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