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2 玉海:宋王应麟编。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 1269 年)刊行,全书 200 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 21 门,门下再分类,共 240 多类。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
2、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类目之间,时有“参见”。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有清光绪九年(公元 1883 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 1987 年影印。3 十三经注疏: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 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 1982 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 416 卷。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
3、、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4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 624年)成书。全书 100 卷。分为 46 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每部下又分各事物的细目,共计 727 个子目,约百万字。此书资料古稀,引用的古籍达 1431
4、种,现存者不到百分之十,且所援用者都为唐以前的古本。体例比较完善,事文兼备、先事后文,改变了以往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断的缺点,对后代类书影响较大。该书用途较广,宋以后多用来校勘古籍、辑录佚文以及查找唐以前的文献资料和诗文典故,颇有学术价值。有中华书局 1965 年出版汪绍楹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重印。5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著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
5、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6监本:指历代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五代后唐时,宰相冯道请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印出售,是为国子监刻书之始。五代监本经文、注文并重,保持了六期以来经注写本的旧式,宋代仍之。宋代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校刻了一些重要医学典籍。明代南北两京都设国子监,因而又有南监本、北监本之分,其先后刻印的廿一史以其内容充实和装帧优美而著称于世。7简牍:古时,有以竹为简记事者,有以木为牍记事者,合称为简牍。早在汉代就发现过古代的简牍。近世以来,自 1899 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新疆塔里木河附近出土晋代木简以后,到 1949 年 50
6、年间,发现竹木简并见于报导的共有 7 次,共计出土竹木简牍一万多枚。建国后,先后在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江苏、江西、甘肃、新疆等地发现竹木简 30 余批共计约三万枚。其中湖南长沙、河南信阳、湖北江陵出土的战国楚简、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书简、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仪礼简和医方简,以及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兵书简,都是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历史意义。8包背装:古书装帧方式之一,具体方法是,将印好的书叶正折,版心向外,折叠起来以后,书叶左右两边的余幅齐向书脊,并在右边栏外余幅的适当位置打眼,用纸捻穿订成册,外用一张较硬的纸,包裹书背,用浆糊粘连,即成包背装
7、。北京图书馆所藏南宋刻本文苑英华残本,上有“景定元年(1260)十月二十五日装背臣王润照管讫”条记,据此推测包背装当产生于南宋后期。元代较为普遍,明中叶以后渐少。惟政府官书写本,多取这种装式。如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四库全书等,都用包背装。包背装的装订方法,与蝴蝶装恰好相反,它改正了蝴蝶装的缺点,翻阅方便,翻出来的都是有字的正面,可以一目了然。但由于它的书背是用纸捻装订,浆糊粘背,长期翻阅,背脊容易被散,所以后来终于为线装所取代。9类书:所谓类书是我国古代采辑或杂抄各种古籍的有关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编次排列于从属类目之下,以供人们查阅的工具书。类书,“以杂见称”为其特点。所收内容往往是上
8、自天文,下至地理,旁及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举凡人间的学问,世上的知识,以类相从,无所不收,是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古典文献。我国古代的类书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很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成为我国古籍辑佚、校勘和考证的重要文献资料的来源。10辑佚:就是想方设法,希望通过其他书籍中引用的材料,把这些散佚的文献重新搜辑、整理出来,力图恢复作者原书的面貌,使之成为足本。这便是辑佚。辑佚是随着古文献的大量散佚而产生的。辑佚也是整理古代文献的具体工作之一。11经厂本:明代内府刻书,由司礼监领其事。司礼监设汉经厂、番经厂、道经厂。汉经厂专刻经、史、子、集四部之书及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番经厂刻佛经;道经厂刻道
9、藏。后人把这三类经厂刊刻的书籍称为经厂本。经厂本的特点是书品宽大,行字疏朗,粗黑口,赵体字,白纸精刻,印刷装潢都比较讲究,容易识别。但由于出自宦官之手,校勘不精,而且所刻有实用价值的书不多,后人不甚重视。12蜀本:宋代四川地区所刻的书,世称“蜀本”。蜀本特点是:字体多似颜体,字画肥劲朴厚,结构架势雄浑壮丽,版式疏朗悦目。版心大都是白口,左右双栏,没有耳子。版心下端多有刊工姓名。纸张洁白,校勘精当,可与浙本相媲美。宋叶梦得石林燕语评宋刻本书:“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由于在宋末元军进攻四川时大肆焚毁抢掠,因而蜀本流传至今,比浙本、建本要少得多了。蜀本中又可分为成都本、眉山本。
10、13 通志:宋郑樵撰。本书是仿史记的体例,收罗上起传说中的三皇、下迄隋唐之史料而编成的一部通史著作。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 1161 年)成书。全书 200 卷,附考证 3 卷,内容极广,包括了本纪、年谱、世家、列传、载记和二十略。其中纪传终于隋,礼乐刑政诸略止于唐,艺文、校雠二略止于北宋。此书发凡起例,贯通各史书志,包举历代典章制度、学术源流,提供了有关古代社会和自然的各种知识,在史学上颇有贡献。其最大价值在于“二十略”,除礼、职官、选举、刑法、食货五略多据前人典章加以论述外,余下十五略多为阐述个人见解,而且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等五略为旧史所无,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等略亦颇有可
11、取之处,有较高的文化史、学术史价值。有商务印书馆 1935 年影印本,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 年重印本。14别集:是指汇集某个作者所著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的文献著作,与“总集”相对而言。如陆放翁全集韩昌黎集 文山先生集 杜少陵集等。别集比较系统地收载了某一个作者的著作,所以这就为研究该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创作提供了较重要的材料,为研究所涉及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它对保存历史文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编辑总集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依据。15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原编,蒋廷锡奉敕校补,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体例最完善、用途最广的一部类书。雍正三年(公元
12、 1725 年)编成。全书 10000 卷,分为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等六汇编。汇编之下又分 32 典,典下分部,共 6117 部,每部设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项,无者缺之。它集古代图书之大成,搜罗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历史、地理,以及天文、气象、地质、矿产、农业、牧业、渔业、手工业、工程技术、数学等各方面的资料,其中保存明代文史资料特多,西学传入也多有反映。此书不仅收罗丰富,而且分类细密,体例完善,检索甚为方便。二、问答题 1宋刻本书有何特点?雕版印书,至宋而大盛,两浙、
13、四川与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成了刻书的中心,到书单位有监司、州学、书院、家塾、书坊等。宋代刻书的版式,前期刻书多白口,四周单边,后期亦多白口,左右双边,上下单边,少数四周双边,南宋晚期有的出现细黑口,也叫线黑口。版心有鱼尾,上鱼尾上方多镌本大小字数,上下鱼尾之间刻书名、卷次、页码,下鱼尾下方多镌刊工姓名,有时镌斋、堂、室名。前期刻书首行小题在上,大题在下,序文、目录和书之正文不分开,互相连属。官刻书多在卷末镌校勘人衔名,私刻和坊刻本多在卷末镌刻书题记或牌记。印书的纸张,多就地取材,采用桑树皮、楮树皮、竹子为原料。专家们认为宋版书的用纸,尽管名色很多,就其质料来说,多数都是皮纸和竹纸(采李致忠说)。
14、宋代刻印之书,由工于书法的人缮写上版,字体既美,校刻亦精,字体大都采颜、柳、欧阳笔法,其风格北宋质朴,南宋挺秀。所谓“纸坚刻软,字画如写”(明高濂遵生八笺)则是宋刻本的共同特色。2如何进行古书辨伪?答(要点):(1)查明传授源流对校法;(2)考订作者生平;(3)分析作品内容;(4)研究版刻特征。3我国历史上采用过的文献载体有哪些?我国文献的载体经历了从天然的载体(如石板、树皮、骨头、竹、木等),到人工加工的载体(如泥板、帛、金、竹简、羊皮、布匹等),到汉代蔡伦发明的纸,再到胶片、磁带、磁盘、光盘数据库等的过程。从古到今,我们可以按照与各种载体相应的记录方法把载体分为四大类型:刻铸型(甲骨、金石
15、),书写型(简牍、缣帛),书写兼印刷型(纸),感应型(胶片、磁带、磁盘、光盘数据库)。4蝴蝶装和包背装图书各有什么优缺点?蝴蝶装书直立时书背向上,灰尘不易侵入书内,而且即使书口或天地头脚受损,对版框内的文字亦无影响。此外,蝶装书整幅图画同在一版内,一目了然,不像线装书之被隔成两个半幅。上述这些,都是它的优点。不过,蝶装书的缺点也相当突出,因为它所有的书叶都是单叶,翻阅时,须翻过两个背面的空白,翻两次看一叶书,比较费时,所以后来逐渐为包背装所取代。包背装的装订方法,与蝴蝶装恰好相反,它改正了蝴蝶装的缺点,翻阅方便,翻出来的都是有字的正面,可以一目了然。但由于它的书背是用纸捻装订,浆糊粘背,长期翻
16、阅,背脊容易被散,所以后来终于为线装所取代。5荀勖中经新簿与刘歆七略相比有何优劣之处?中经新簿创立四部分类法,其特色在于:(1)将史书从七略“六艺略”所附“春秋类”中独立出来,独立为丙部,即后来“史部”的雏形;(2)合诸子、兵书、术数、方技为一类,是后代“子部”的创始。这些都是对目录分类体制的重大变革。另外,中经新簿记录图书的存、亡,也为目录书的著录开创先例。这些都是它可取的地方。新簿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是,没能继承刘向撰写叙录的传统,对图书的内容和特点,少有论辨。其二是,其分类有不妥之处,如:“皇览部”是后世类书的始祖,并非史书,而并入史书之部;又如:汲冢书中四部皆有,却只并入丁部,等等。
17、故后人认为荀氏概念混乱。这些都是它的不足之处。6如何鉴定活字印刷本书籍的版本?(1)首先应将活字本与刻本区别开来。活字本与刻本相比较,在栏线接连、界行、版面长短、版面断裂情况、字行、字的大小和笔画粗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以及墨色等各方面都不相同,应注意辨别。(2)注意活字本内部的区别。就活字本来说,木活字本和金属活字本也有区别:木活字吸墨性强,印本墨色较浓;金属活字本吸墨性较弱,印本墨色较淡。另外,木活字的硬度不如金属活字,印刷时所形成的纸痕不大明显;而金属活字质地坚硬,印刷所形成的纸痕就比较明显。7版本有何作用?答(要点):(1)明示各本的特点。(2)用于校勘。(3)用以辨伪。(4)考订书史源
18、流。(5)显示多种价值。8辨伪通常采用哪些方法?答(要点):(1)查明传授源流;(2)考订作者生平;(3)分析作品内容:从历史事实或典章制度来辨别,利用语言与时代的关系来辨别,从文体来辨别,从文法来辨别,从思想上辨别;(4)研究版刻特征。9四部分类法是怎样形成的?(1)四部分类法的创始。四部分类法的创始于晋荀勖的中经新簿。西晋武帝泰始十年(274)荀勖领秘书监,与当时著名学者张华合作,“依刘向别录,整理纪籍”(晋书荀勖传)。这次整理图书的规模很大,可与刘向时相比。在荀勖等人整理图书之前,有魏秘书郎郑默著有中经。荀勖依据中经,更著新簿,分图书为四部。(2)四部次序的确立。新簿甲、乙、丙、丁的次序
19、相当于经、子、史、集,与后来的经、史、子、集稍有不同,直到东晋时李充编晋元帝四部书目,才确立了一直被后世所沿用的四部顺序。李充所编目录,当时现存图书只有 3014 卷,由于图书数量较少,“遂总没众篇之名,但以甲乙为次”(隋书经籍志序),即只有四部,不立各书的类名。不过,他开始确立四部顺序,在我国图书目录发展史上,仍然有较大影响。(3)经史子集四部的确立。荀勖也好,李充也好,他们都只是把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并未采用经史子集等名称。经史子集四部的确立始自隋书经籍志。唐初编纂的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的一部重要史志目录。它主要依据隋唐时国家藏书,并参考以前的有关目录编成。隋志在各部、类之末,都仿汉志体例写序,简要地说明诸家学术源流及其演变,各部小序都分别说明与汉志的继承关系。隋书经籍志四部类目如下:经部 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谶纬、小学;史部 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子部 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集部 楚辞、别集、总集。附 道经部、佛经部 至隋志,四部分类已经定型,此后一些史书的经籍志、艺文志和宋代的崇文总目、晁、陈二目以及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都沿用这种四部分类法,直到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