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pdf

上传人:l*** 文档编号:72550236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教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教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教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教育.pdf(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中国古代教育-作者:_ -日期:_ 2 第一章 中国古代教育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一)学校萌芽的传说 1,五帝时期 成均 庠 2,夏代学校 序 校 3,商代学校 大学 小学 庠 序 (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_)(二)西周的教育制度 1,学在官府 书,器,学 2,国学与乡学 国学:王都内,为奴隶主设立,分小学和大学 乡学:郊外,一般奴隶主和平民,司徒负责。(“乡三物”:六德,六行,六艺)3,小学和大学 小学:贵者 8 岁,庸者 15 岁,德行艺仪 大学:辟雍,泮宫。大学学大艺,履大节。道行,道艺。“小成”“大成”4,家庭教育 礼记 3(三)“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 二、私人讲

2、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一)私人讲学的兴起“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官学衰败,世袭制度下,贵族子弟的没落“可以无学,可以无害”。王权衰落,礼崩乐坏 掌握文化知识的部分,士阶层崛起“学术下移”(二)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1,养士之风盛行 一方面,各家各派以学校为阵地,以讲学为手段,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不同的学派就是不同的教育团体。另一方面,各家各派的教育认识不同而相互辩难。2,私学发展 儒墨道法,儒墨为“显学”(三)齐国的稷下学宫 性质:基本上是私学,是一家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议论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学府。讲学特点:学术自由 历史意义: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

3、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4(四)孔丘 1,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2,教育作用和地位 社会作用:庶,富,教 个体发展:性相近,习相远 3,“教育无类”与教育对象 原意 实践 历史作用:扩大教育对象促进文化下移,使得文化学术繁荣,百家争鸣。4,“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 语出:子夏。历史意义:在春秋时有打破世袭制的时代意义,后来发展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对保证官僚队伍的基本文化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5,教学内容 文,行,忠,信(文忠信是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6,教学方法 学思行并重 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 由博返约 7,道德教育 仁和礼是孔子

4、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道德修养方法:立志 克己 力行 中庸 内省 改过 5 8,论教师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以身作则 爱护学生 教学相长 9,历史影响 首先提出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 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 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订六经,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造就各类人才。重视道德教育 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等等。论述:1 孔子和

5、苏格拉底德育、教学方法比较 2,孔子、孟子、荀子、墨子人性论(教育作用)异同(五)孟轲 1,孟轲与思孟学派 6 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2,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强调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四心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人性本质上的平等性“人可皆为尧舜”教育的作用在于扩充“四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良知良能扩而充之”3,明人伦与教育目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4,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大丈夫人格;充满道义感、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和家庭义务感“浩然之气”:“富

6、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修养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内法说”:强调内心的体察反省,启发人的道德自觉,强调理性的自律道德。5,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深造自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专心致志 7 论述:孟子、荀子、墨子三者的比较(如大丈夫、大儒、兼士的异同)(六)荀况 1,“六经”传人 2,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恶”,人的感知觉引导人向满足自身欲望发展。“伪”,人的“礼”、“义”是人为结果,是后天习得的社会行为。“化性为伪”,通过教育来改变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3,培养大儒的教育目标 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4,以儒经为教

7、学内容“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荀子“外铄”;孟轲“内发”)5,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如见之”理想的学习心理状态“虚壹而静”6,论教师 强调教育作用 维护学术思想统一性的角度强调尊师(七)墨家 8 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2,“素丝说”与教育作用“染于苍者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3,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兼士、贤士“兼士”具体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政治和道德教育。“十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兼爱是核心。科学技术教育。“各

8、从事其所能”文史教育 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5 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主动“叩则鸣,不叩则不鸣”创造“述而作”,既继承古代文化,又有所创造。实践“听其言观其行”量力“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一、学生的精力;二、学生的知识水平。(八)道家 1,“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9 道家认为,一切人为的东西都是错误的,教育是最大的人为,它是破坏自然、违背人性的。2,“逍遥”的人格理想 道家反对儒家的礼教,主张“绝圣去智”,“不言之教”,培养“上士”“隐君子”。3,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贵师、道观、用反、虚静(九)法家 实践来源“理官”理论来源李悝法经商鞅韩非五蠹孤愤说难显学内外

9、储 1,“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绝对性恶论”2,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师”法家基本特征 提倡“耕战”(十)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荀况非十二子;道家庄子;法家韩非子显学五蠹;杂家吕氏春秋 1,学记 地位:中国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教育学的雏形”。作用:10 社会作用学记将教育与政治高度结合起来,是教育成为政治的手段。“建国君民,教育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个体作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人的发展问题是服从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育制度及学校管理 大学学年制,年限为 9 年,分两个阶段。前 7 年后 2 年。特点逐

10、年加深,德智结合,强调师生与同学间的关系。教育教学原则 未发先预;及时施教;循序渐进;相观而善;启发诱导;长善就失;藏息相辅;教学相长 2,乐记公孙尼,刘向整理。3,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与学记互为表里之作“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中庸教育哲学论文 性与教 道德是最高标准“中庸”修养的途径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 学问的步骤学、问、思、辨、行 三、儒家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11 统一文字,严禁私学,焚书坑儒,推行吏治制度,在官府中设立“学室”,以官吏为教师,以法律为教学内容(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二)

11、察举制度(三)太学(四)鸿都门学东汉灵帝 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打破了汉代儒家独尊的传统,同时作为一种儒学之外的专门学校。(五)郡国学文翁兴学 办学目的:一、培养本郡县的属吏和向朝廷推荐优秀学生。二、推行地方教化。(六)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春秋繁露对贤良策 1,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独尊儒术 兴太学以养士,建议中央建立太学,直接掌控教育大权 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2,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人性只有在教育的条件下才能向道德之善和现实人格转化。“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人性差异论。12“斗莦之性,中民之性,圣人之性”3,伦道德教育(七)王充的教育实

12、践与教育思想 1,对神学的批判 2,教育的作用胎教后天教育 3,以培养“鸿儒”作为教育的理想目标文吏、儒生、通人、文人、鸿儒 4,论学习学思结合“问难”“距师”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一)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1,西晋的国子学 2,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二)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1,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 2,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 的确立 3,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 4,私学发展 5,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三)科举制度的建立 1,科举制度的萌芽于确立 2,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3,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13 4,科举制的影响(四)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1,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2,论士

13、大夫教育 3,论家庭教育(五)韩愈的教育思想 1,“性三品”说与教育的作用 2,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 3,论尊师重道师说的教师观 五、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一)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官学的改革 1,科举制度的演变 2,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 3.,宋代“兴文教“政策 4,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5,“苏湖教法”6,积分法 7,“六等黜陟法”8,社学(小学教育)9“监生历事”(二)书院的发展 书院 VS 科举制度 14 1,书院的产生与发展(1)书院的萌芽(2)书院的发展 宋代书院特征:(1,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在组织结构上也已经趋向完善。(2,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繁荣

14、。(3,书院已出现官学化的倾向。元代的特点:(1,政府对书院的统治加强,通过由政府委任山长,规定教学内容,教给经费的方式使书院官学化。元代书院逐渐接近官学,和地方官学没有什么两样,也变成了科学的附庸。(2,理学对书院的影响加深,理学家的著作成为书院中重要的教育内容。明代沉寂勃兴焚毁(无锡东林书院顾宪成)清代 发展时期:前期顺治时期至雍正十年沉寂 后期雍正十一年到鸦片战争以前官学化 特征:(1,控制书院的设立和经费;15(2,规定书院师长的选聘和学生的招生与考核都必须经由督抚、学政等地方官过问;、(3,政府实现了对书院的严密控制,使书院严重官学化。2,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主要内容、意义

15、)3,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 4,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 5,书院教育的特点(三)私塾与蒙学教材 1,私塾的发展与种类 2,蒙学教材的发展(四)朱熹与理学教育思想“朱子读书法”(五)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六、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一)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二)黄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学校”(三)颜元的教育思想 辨析题:1.,西周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2,“监生历事”是明代出现的一种教学实习制度。16 简答、论述:1,简述“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2,墨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有什么特色 3,简述唐代中央官学制度的构成,分析其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简述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内容与意义 5

16、,朱熹关于“大学”“小学”的教育思想 6,书院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 7,科举制度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对教育的影响 8,学记关于教育原则的论述 9,试述“朱子读书法”10 孔子和苏格拉底德育、教学方法比较 11,孔子、孟子、荀子、墨子人性论(教育作用)异同 12 孟子、荀子、墨子三者的比较(如大丈夫、大儒、兼士的异同)13,孟子的教育思想和“性善论”教育作用 14,荀子的“性恶论”及其教育作用 “性伪之分”“性”,人与生俱来的生理本能与感知能力,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伪”,后天习得的社会行为,人类的“礼”“义”是人为的结果。人的自然本能感知觉都引导人向满足

17、自身欲望的方向发展,故人性是恶的。而人的善行美德都是后天习得的。因此,“性”“伪”是相互区别的,又是彼此对立的。“性伪之分”论证了教育的必要性。17“性伪之合”人性的存在是道德认知的前提,而道德也是对认知的规范与调节,二者是联系、统一的,“性伪之合”论证了教育的可能性。“化性起伪”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化性起伪”的作用,通过教育来改变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具体办法为“积”,个人的住主观能力;“渐”,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15,简述荀子的教学方法闻见知行 16,孟子,荀子,墨子的教育目的的异同(孟子大丈夫,荀子大儒,墨子兼士)17,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的人性论 18 18,道

18、教的自然主义与卢梭的自然主义的比较 19,法家的“人性利己说”与荀子的“性恶论”异同“化性起伪”,趋利避害是法治的心理基础;改变约束,利用 教育转化人性;法律强制 “立五经博士”的政策是_统治的时期确立的。公元前 124 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_的正式成立。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成为_ 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_的形成。汉灵帝时设立的_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19 是 明年初 20 科举(乡试、会试、殿试)?还是直接给做官资格,还是直接做官?明清中央官学学生的仕途?书院产生的原因 书院始于唐代,当时其性质相当于皇家图书馆。唐末五代学者,隐居山林讲学,吸引 一些士子前来求学,书院开始具有讲学授徒的功能。1,唐末五代官学衰落,学校不修,学者求学而又没有适当的求学之所,因而选择了创建书院这种教学形式,来满足世人求学的需要 2,私人讲学传统的延续(春秋,汉)3,佛教禅林讲学的影响 21 4,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大增,藏书丰富 -THE END,THERE IS NO TXT FOLLOWI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