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卷语文(新高考1B卷)(全解全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卷语文(新高考1B卷)(全解全析).pdf(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新高考 1 B 卷【全解全析】本试卷共 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材料一: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文化就是以诗歌传统为中心的文化。那么我们今天如何借鉴这一传统呢?从艺术的角度说,我们能够借鉴的主要就是诗的语言。因为小说有人物、情节,戏剧还有舞台、表演等,而诗歌则除了语言以外,什么都没有。语言是人类非常宝贵的创造,有了语言,才有充分的思维,才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人类从本能向无限发展。可是,艺术需要鲜明的感性,而语言中的感性却是间接的。音乐可以使用音响,绘画
2、可以使用色彩、线条,它们都能直接诉诸听觉和视觉。而语言就不能直接被感受,而是通过许多概念的间接认识。所以,这是一个困难,诗歌的艺术就在于能充分地发挥语言的创造性来获得最新鲜、最丰富的感受。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给我们以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诗人不过是使用了“落日”“大旗”“马”“风”这样一些概念。这便是语言的艺术性,证明了诗歌创作的成功。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既不能舍弃语言,又不应被概念和逻辑性所局限,这就要有特殊的处理办法,诗歌因此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最起码的一点,在形式上,诗歌要分行。古典诗歌过去是可以不必分行的,那是因为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不分行也等于分了行。分行也
3、好,节奏也好,都是为了有利于摆脱散文与生俱来的逻辑性和连续性,使语言中感性的因素得以自由地浮现出来,这也就是诗歌语言的飞跃性。节奏是富于跳跃感的,它有利于诗歌语言的飞跃,从日常的语言中萌发出特殊的语言,捕捉到我们日常语言中所难以捕捉到的新鲜感受。唐诗在诗歌语言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那些为语法而有的虚字都可以省略,因为这些虚字都没有什么实感,省略了就更有利于飞跃。可是我们又不能失掉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省略掉这些字因此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掌握过程。我们新诗的这个过程还很短,就还不容易做到这一步。比方唐诗中可以完全不用“之”字,而新诗中“的”字就还不能完全不用。古典诗歌的语言离开散文越来越远,这就
4、是“诗化”的过程。诗化而自然天成,一点也不别扭,这标志着古典诗歌语言的真正成熟。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给我们以丰富的启发。但启发既不是止境,更不是胶柱鼓瑟。2 一切烦琐的技巧上形式上的讲求,都往往只会把诗歌引入歧途。艺术上的借鉴近于一种修养,艺术的修养好比人体丰富的营养,要能够创造性地消化它,才能成为自己的新鲜血液。否则,营养太多了,反而容易使人变成好像不爱多走路的胖子,觉得古诗的语言处处方便,信手拈来,一切都是现成的。不少新诗的作者因此往往写着写着就放下新诗,停下来作旧诗了。我们需要古典诗歌的丰富借鉴,但愿这借鉴是创造性的,它将有助于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而不是拜倒在古典诗歌之前。(摘编自林庚
5、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材料二:光明智库:谈到中华诗词的传承与发展,网友们最集中的主张有两种:一是跳出“曲高和寡”的小圈子,真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百姓生活;二是坚持与时代同步。对此,您怎么看?葛晓音: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传诵的面越广,传统诗词的生命力也越长久。现在能写古体诗词的人还有不少,并不限于专业研究者。运用传统形式,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不是没有可能。闻一多先生、林庚先生探索新诗格律,就是希望将古体诗词的形式原理用到新诗创作中去,创造出和古体诗一样容易传诵的新诗形式。但由于古体诗词的语言基础与现代不同,这种探索可能还要走很长的路。当然,形式只是诗词发展
6、的影响因素之一,关键还是要能写出真正代表新时代精神的好诗。在这方面,盛唐诗的经验值得借鉴。“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提出来的,首先是强调诗歌要反映时代和社会的重大问题,这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同时,他也希望诗歌明白易懂,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他用自己的讽喻诗和新乐府的创作实践证明了二者统一的可行性。康震:如果把古典诗词比作一个优盘,那么它便将古代社会丰富的情感与内容都聚合保存了起来。普通百姓读一些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有困难,而读一些语言浅显、内涵深刻的诗词就容易些。诗词以一种便捷、扼要、明快的方式将中国人的价值理念进行了充分表达。传承中华古典诗词需要从孩子抓起,让他们从小接触诗词,等他们长大后有了一定
7、的人生阅历,再来理解这些诗词就能有深切的体会。余江:诗词创作既要源于现实生活,又要反映时代的变迁与脉络。近年来涌现的中国诗词大会 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传承中华经典诗词、篇章的节目,一系列对诗词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人物的评选表彰,各个学校、机构等对优秀诗词作品的品读、诵读等,都是很好的传承方式,能够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摘编自古典诗词,如何赏其美、品其意、传其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3 A与小说、戏剧的组成要素相比,诗歌只有语言,所以诗的语言是我们今天唯一可以借鉴的诗歌传统。B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即使在写作时没有分行
8、,也有利于摆脱散文的逻辑性和连续性。C古体诗词的语言基础与现代不同,现在的作者是不可能借用传统的形式写当下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的。D白居易的创作实践证明,将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这二者统一起来是可行的,这就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答案】B 【解析】A“所以诗的语言是我们今天唯一可以借鉴的诗歌传统”中“唯一”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我们能够借鉴的主要就是诗的语言”。C“现在的作者是不可能借用传统的形式写当下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的”说法是非颠倒,原文是“不是没有可能”。D“将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这二者统一起来是可行的,这就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说法曲解文意,原文是“诗歌要反映时代和社会的重大问题,这是诗词创新的重
9、要动力”。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唐代诗歌语言发展到可以完全不用“之”字的程度,可见省略掉语法中的虚字,就能使诗歌语言具有飞跃性。B对古典诗歌的创造性借鉴有助于促进新诗的成熟和发展,新诗作者不能不加消化就使用古典诗歌现成的语言。C古典诗词凝结了古代社会丰富的情感与内容,以一种便捷、扼要、明快的方式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价值理念。D 中国诗词大会 经典咏流传等节目,有助于传承优秀文化,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答案】A 【解析】“省略掉语法中的虚字,就能使诗歌语言具有飞跃性”理解错误。材料一第三段“因为这些虚字都没有什么实感,省略了就更有利于飞跃”,
10、只是“更有利于飞跃”,不等同于就能飞跃。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诗歌语言的飞跃性”的一项是()(3 分)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是陶渊明生活中朝夕与共的,但此时的南山倏然映入眼帘,如同初次相会,因而别有天地。B“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山本来就在那里,本来也是青的。但似乎在曲声完了时,4 山峰才宛然在目,让人觉得格外地青。C“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山水本来就是绿的,但在这“欸乃一声”中,这 绿色就仿佛是第一次在我们的感觉中出现,绿得不同寻常。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两句不能分开理解,“当窗理云鬓”应“对镜”,“对镜帖花黄”也要“当窗”,表现了木兰恢复女
11、儿身的兴奋之情。【答案】D 【解析】ABC三项印证了语言的飞跃性带给人的新鲜印象。D项说明两句对偶兼用互文,词约意丰,不涉及语言的飞跃性。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 分)【答案】(1)对比论证,将诗歌与小说、戏剧,语言与音乐、绘画进行对比,论证语言不能直接被感受:(2)举例论证,以杜甫的诗句为例,论证语言的艺术性(以唐诗可以不用“之”字来论证古典诗词语言的成熟性);(3)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用人体消化营养来类比诗人借鉴古诗语言,论证要创造性借鉴古诗的语言。(答出 2 个给 4 分。手法 1 分,说明手法的运用1 分。)【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一,材料一中“小说有人物、情
12、节,戏剧还有舞台、表演等,而诗歌则除了语言以外,什么都没”,把诗歌与小说、戏剧放在一起对比,论证了从艺术的角度说,诗歌能够借给我们借鉴的主要是诗的语言。使用的是对比论证。还有”音乐可以使用音响,绘画可以使用色彩、线条,它们都能直接诉诸听觉和视觉”,这是把语言和音乐、绘画放在一起对比,论证语言就不能直接被感受,而是通过许多概念的间接认识。这是运用了对比论证。“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给我们以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诗人不过是使用了“落日”“大旗”“马”“风”这样一些概念”这以杜甫的诗句为例,论证诗歌语言的艺术性,证明了诗歌创作的成功。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比方唐诗中可以完全不用之字,而新诗中的字
13、就还不能完全不用”这是以唐诗中完全不用“之”字,新诗中“的”字不能完全不用为例,论证省略掉一些没有实感的字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掌握过程。我们新诗的这个过程还很短,就还不容易做到这一步。运用的是举例论证。“艺术的修养好比人体丰富的营养,要能够创造性地消化它,才能成为自己的新鲜血液。否则,营养太多了,反而容易使人变成好像不爱多走路的胖子”,把艺术的修养比作人体的营养,这是运用比喻论证。5 5中华诗词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 分)【答案】(1)创造性地借鉴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借鉴诗的语言。(2)既要有容易传诵的形式,又要与时代同步,反映时代精神。(3)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让孩
14、子从小接触诗词。(4)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每点 1 分,意思接近即可)【解析】根据“诗歌的艺术就在于能充分地发挥语言的创造性来获得最新鲜、最丰富的感受。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给我们以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诗人不过是使用了落日大旗马风这样一些概念。这便是语言的艺术性”“艺术上的借鉴近于一种修养,艺术的修养好比人体丰富的营养,要能够创造性地消化它,才能成为自己的新鲜血液。否则,营养太多了,反而容易使人变成好像不爱多走路的胖子,觉得古诗的语言处处方便,信手拈来,一切都是现成的。不少新诗的作者因此往往写着写着就放下新诗,停下来作旧诗了。我们需要古典诗歌的丰富借鉴
15、,但愿这借鉴是创造性的,它将有助于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而不是拜倒在古典诗歌之前”可以得出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要创造性地借鉴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借鉴诗的语言。根据“运用传统形式,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不是没有可能。闻一多先生、林庚先生探索新诗格律,就是希望将古体诗词的形式原理用到新诗创作中去,创造出和古体诗一样容易传诵的新诗形式。但由于古体诗词的语言基础与现代不同,这种探索可能还要走很长的路”,“形式只是诗词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关键还是要能写出真正代表新时代精神的好诗”得出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既要有容易传诵的形式,又要与时代同步,反映时代精神。根据“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
16、,传诵的面越广,传统诗词的生命力也越长久”,“传承中华古典诗词需要从孩子抓起,让他们从小接触诗词,等他们长大后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再来理解这些诗词就能有深切的体会”“近年来涌现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传承中华经典诗词、篇章的节目,一系列对诗词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人物的评选表彰,各个学校、机构等对优秀诗词作品的品读、诵读等,都是很好的传承方式,能够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得出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让孩子从小接触诗词,并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6
17、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
18、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 50 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小伙子慌忙站起身
19、,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你看着来吧。”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撅屁股挖地沟呢。”“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
20、生就怕7 没个志气,对不?”我惊羡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我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回城没分配工作呀?”“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全。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都归我保全。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 10 元 20 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说话间,棚门
21、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姑娘噘噘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
22、。”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 2 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8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他忙哩。”“您不知道”“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
23、下。“他”我要喊出来了。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 50 元的票子。“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志让顾客打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B.理发师傅不愿意接受工友们理发时多给自己的钱,这不仅表现了理发师傅的自尊自爱,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C.“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天气的变化没有给小理发棚带来凉爽,这暗示了理发棚里气氛沉闷。
24、D.小说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象的塑造,含蓄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答案】B【解析】B 选项中“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错误,工友们多给理发师傅钱,表现了工友们的友爱互助精神;理发师傅不要这些钱体现了他的自尊自爱自强。作者对此是感到尊敬和温暖的,不是“对小人物的同情”,也谈不上“命运悲惨”。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细节描写细致传神,生动地刻画了小伙子拾钱时的动作。B.“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
25、遛腿的地方都没有”,暗示理发师傅已察觉小伙子捡钱的动作,设置巧妙。C.小说叙写理发师傅女儿送饭的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也表现了理发师傅夫妻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丰富了作品内容。D.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答案】C 9 【解析】“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错,主要是表现这一家人的互相关心、和睦幸福。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伙子的心理变化过程。(6 分)【答案】捡钱之前,吹着口哨,悠闲无聊;捡钱时,装模作样,兴奋紧张;捡钱后,对话心不在焉,内心慌乱;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决定还钱,内心悔悟。(每点 2 分,答对
26、 3 点就给满分 6 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捡钱之前可结合“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概括出“吹着口哨,悠闲无聊”;捡钱时,可结合“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栗,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可概括出“装模作样,兴奋紧张”;捡钱后结合“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概括出“对
27、话心不在焉,内心慌乱”;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结合“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 2 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可概括出“决定还钱,内心悔悟”。9.小说题目“清风拂面”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6 分)【答案】指自然界的风和小姑娘用扇子扇的风,给人带来凉爽。指理发师傅的言行让小伙子醒悟,改正错误。理发师傅对小伙子的包容、爱护,小伙子的知错能改,像清风一样使“我”舒畅。故事蕴含的人性光辉,像清风一样使读者愉悦。(每点 2 分,答对 3 点就给满分 6 分
2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10 等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首先看浅层含义,文中写到了自然界的风,比如“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因此题目表层含义是“指自然界的风和小姑娘用扇子扇的风,给人带来凉爽”。再看深层含义,这“清风”也喻指理发师傅的一番教诲,“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这番
29、话让做错事的小伙子醒悟,改正了错误。这是深层含义之一。再看深层含义之二,“清风拂面”也是“我”的感受,理发师傅不仅用自己的话教育、点醒了小伙子,并且还说“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他的大度、包容、爱护,以及小伙子的知错能改,像清风一样使“我”舒畅。最后从主题上看,这“清风”也指理发师傅的美好品格、理发师傅一家的相亲相爱、小伙子的知错能改等,喻指美好的人性光辉,像清风一样使读者愉悦。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 分)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
30、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推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那,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修幼失父,母尝谓日:“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好古嗜学凡周汉以
31、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报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奉诏修唐书,自摸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中子柴字叔弼,广览强记,能文辞,年十三时,见修著鸣蝉贼,侍侧不去。修抚之曰:“儿异日能为吾此贼否?”因书以遗之。修卒,代草遗表,神宗读而爱之,意修自作也。服除,知襄州。曾布执政,其妇兄魏泰倚声势来居襄,规占公私田园,强市民货,郡县莫敢谁何。至是,指州门东偏官邸废址为天荒,请之。吏具成牍至,柴曰:“孰谓州门之东偏而有天荒乎?”却之。众共白曰:“泰横于汉南久,今求地而缓与之,且不可,而又可却邪?”某竟持不与。泰怒,谮于布,徙知11 潞州。(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
32、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遣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B.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报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C.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D.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遣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答案】D【解析】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33、的一项是(3 分)A.学者,指的是有学问的人,与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含义相同。B.服除,即脱去了丧服,意为守丧结束,文中指的是欧阳棐为其父欧阳修守丧期满。C.谁何,盘诘、查问,与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的“谁何”含义相同。D.牍,写字用木片,文中指公文,与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的“牍”含义相同。【答案】A【解析】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含义是“求学的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欧阳修贬至夷陵初,反复阅读自己往日处理的案卷,发现许多是非颠倒、错误判决的案例。B.欧阳修为政力求宽简,不炫耀治理政绩,不追求名声荣誉,所任职的地方百姓都感
34、到安适。C.欧阳修深受其父生前断治狱讼事迹的影响,一生重视以仁厚之心处理与民休戚的狱讼案件。D.醉翁亭记的山水之乐、伶官传序的盛衰之叹,体现了欧阳修文章滋养身心的观念。【答案】A 12 【解析】欧阳修初到夷陵,反复阅读夷陵县往日已办结的案卷,发现许多错误判决案例,而非阅读自己 旧日处理的案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答案】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在夜间点着蜡烛审理(处理)官府公文,多次停下来叹息。【解析】“烛、治、废”,各 1 分,大意 1 分,共 4 分。烛,点着蜡烛;治,审理、处理、研读;废,停下。(2)今求地而缓与之,且不
35、可,而又可却邪?【答案】如今(魏泰)素要土地,给慢了尚且不行,又怎么可以拒绝呢?【解析】“缓、且、却”,各 1 分,大意 1 分,共 4 分。缓,迟缓、慢;且,尚且;却,拒绝。14.欧阳修的一生不仅福泽民众,也“惠”及子孙。请结合选文概述欧阳棐哪些方面受到其父欧阳修的影响?(3 分)【答案】为文之道上深受欧阳修影响:代父所拟奏表,神宗读后喜爱,误认是欧阳修所作;为政之德上深受欧阳修影响:坚持正义,性格刚强,明知魏泰朝中有人,得罪不起,毅然拒绝其无 理要求;【解析】根据原文“修卒,代草遗表,神宗读而爱之,意修自作也。”得出答案;根据原文“曾布执政,其妇兄魏泰倚声势来居襄,规占公私田园,强市民货,
36、郡县莫敢谁何。至是,指州门东偏官邸废址为天荒,请之。吏具成牍至,柴曰:“孰谓州门之东偏而有天荒乎?”却之。众共白曰:“泰横于汉南久,今求地而缓与之,且不可,而又可却邪?”某竟持不与。泰怒,谮于布,徙知潞州。”得出答案。(答出 1 点即可得 2 分,2 点 3 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吴中书事 杨乘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香径自生兰叶小,响廊深映月华空。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13 (注)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
37、。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传说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首联以“天堑东”交代了吴中的地理环境,“十万人家”写出吴中的繁华,而“管弦台 榭“写出了作者于亭台楼阁之中,欣赏着莺歌漫舞,如同春风拂面。B颔联“国破西施一笑中”指范蠡用美人计助越灭吴,“名归范蠡五湖上”指范蠡功成退隐后,泛舟五湖。但因为韵律要求,这一联上下句语序颠倒了过来。C颈联描写现实之景,特别是“自”“空”二字,意蕴丰富。“自”独自之意,表现了香径荒凉冷落之景;“空”徒劳之意,渲染了响廊空寂无人之境。D这首七言律诗
38、,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A 项“写出了作者于亭台楼阁之中,欣赏着莺歌漫舞,如同春风拂面”错,这是作者的想象,虚写当年吴国的繁华。故选 A。16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愁:诗人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伤感;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2 分)(2)表现: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借古伤今,感叹晚唐国运渐衰。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只能独自借酒消愁,表达无人理解的惆怅。用典。以范蠡和西施颠覆吴国的典故,感叹历史兴
39、衰,寄寓了对唐朝衰落的感慨。(如果学生分析典故从范蠡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角度,点出作者的羡慕之情或回答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给分)(手法任答两点,每点2 分)【解析】题目“吴中书事”,吴中,地名,现位于江苏苏州,“书事”,说明这是一首即景抒怀诗或怀古咏史诗。作者为晚唐诗人,因此诗歌中可能含有国势衰颓之叹。首联中“天堑”指长江,“天堑东”交代吴中的地理位置。“十万人家”极写吴中的繁华,柳永望海潮有参差十万人家语。“管弦”为借代,指音乐;“台榭”为泛指,意为亭台楼阁;满春风满面春风之意,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宋陈与义寓居刘仓廨有纱巾竹杖14 过荒坡,满面春风二月时
40、语。因此,第二句意为在这美好的春天,于这亭台楼阁之上,欣赏音乐歌舞。首联为以景写古,写出当年吴国歌舞升平,一片繁华景象。颔联用典,用范蠡助越灭吴,后携西施归隐的典故。范蠡历来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所推崇,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是功成名就又激流勇退的典范。因此,运用范蠡的典故,蕴含有诗人对他的羡慕之情,同时也有自身不能自主的无奈。颈联赏析:颈联写景。怀古咏史诗多为怀古事,写现景,景色应为诗人眼前所见。本联着重于自空二字,自独自,空徒劳的,杜甫蜀相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语,自空二字写尽景色虽好,可无人赏识之意。本联应同此意。香径自生,回廊空响,当年的繁华已成往事,让
41、人陡生世事变迁、物是人非之感。尾联中,尊为樽,酒器;暇,空闲;但,只,只能。前句意为现在多有空闲时间,只能喝喝酒,怀怀古,空闲苦闷、无人赏识、无可奈何之感油然而生。后句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点出愁字,谁与同意为与谁同,这份悲愁有谁能够理解呢?虽无人理解,但看不出有欲辞官归隐之意。范仲淹岳阳楼记亦有微斯人,吾谁与归之语,但范文意为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能和谁一道归去呢?蕴含归隐之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将进酒中气势惊人,以时间空间范畴夸张,以比喻来表现人生易逝,用黄河的永恒伟大反衬生命短暂渺小脆弱的诗句是:“,。”(2)梦
42、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诗人在惊悸中苏醒后的所见,颇能表现诗人心中的无限惆怅 的诗句是:“,。”(3)“扁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意象,古代诗文中也常出现“扁舟”这一意象,如:“,。”【答案】(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3)示例一: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示例二: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解析】易错点(1)中容易漏掉“君不见”三个字。易错字:“惟”、“匏尊”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发动机的轰鸣震动大地,耀眼的尾焰辉映海天,长征七号火箭成功发射
43、,将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此时,距地球 400 公里外的中国“天宫”,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正 ,迎接空间站形成“T”字构型后首枚航天器的到来。作为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七火箭总体技术状态逐渐趋于稳定,但研制团队以“打一发进步一发”的目标,不断向着更高效、更精准、更可靠的方向奋力迈进。设计师张博戎表示,长七火箭要达到的入轨精度偏差不能超过 4 秒。“以前要求精准投篮,现在还要空心入网。”经过不懈努力,长七火箭入轨精度再提升一个数量级,托举天舟五号,以优异的性能投出了一个漂亮的“空心球”。“从质量到流程,我们都要 。”长七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邵业涛说。本次任务是长征七号前序多枚火箭任
44、务的归纳和总结,在前序任务“精雕细琢”的基础上,又进行了 10 项技术改进,火箭操作的可靠性进一步提升。长期以来,高密度发射对中国航天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长七系列火箭 2021 年成功发射 4 次,今年已成功发射 3 次,迎来了 的“高密度发射”,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精度、中国速度、中国高度。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答案】翘首以待 精益求精 名副其实【解析】翘首以待:形容殷切盼望。前面提到“长征七号火箭成功发射”,后面也提到“迎接的 到来”,可推断得出答案;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还求更好。从后面提到的“创造了世界最快纪录”“进 行了 10 项技术改进”等信息可以推断得出
45、;名副其实:名声或名称与实际完全一致。前面提到高密度 发射对中国航天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事实证明了中国已完成了挑战,具备了相对应的实力。(评分标准:对一个空 1 分,共 3 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语段情境,且为成语,均可酌情赋分)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连贯准确,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 分)【答案】但研制团队以“打一发进步一发”为目标,不断向着更精准、更高效、更可靠的方向奋力 迈进。【解析】原文第一处错误是搭配不当,应该是“以为目标”;第二处错误是语序不当,导致语意不 连贯。根据下文的内容顺序,应该是“更精准、更高效、更可靠”。(评分标准:改对一处
46、2 分,共 4 分,考生作答时可以写修改后的句子,也可类似答案解析之处之处错误 进行针对性修改)16 20.请指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答案】拟人。赋予“长七火箭”人格化特征,使语言表达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比喻。把“长征七号火箭将天舟五号精准送入预定轨道”比作为“投出漂亮的空心球”,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入轨精度的准确,中国航天技术的高质量发展。(评分标准:每种手法 2 分,共 4 分)【解析】1、拟人,是体现在“托举”,和“投出”这两个动作上,赋予了赋予“长七火箭”人的动作,把它人格化了。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通俗易懂。2、比喻,本体是“长征七号火箭将天
47、舟五号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喻体是“投出漂亮的空心球”,二者的相似性是“精准度”,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入轨精度的准确,中国航天技术的高质量发展。(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 小题。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的最后时刻,。一组部件是“伽马刹车指令员”,它位于返回舱底部,负责利用伽马射线测量返回舱距离地表的高度。在接近地面时,然后快速捕获反射回的射线,并做出精确测量,精度达厘米级。另一组部件就是“着陆反推发动机”,“伽马刹车指令员”计算出着陆的最佳距离和时机后,得到指令的“着陆反推发动机”立即点火,大量燃气积聚在燃烧室内,形成高压,最终从尾部的喷口
48、中喷出,以反推力来减缓降落速度,提高返回舱降落的安全性。作为飞船上最后一个实现国产化的单机设备,“伽马刹车指令员”在此次返回舱顺利着陆中,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答案】有两组部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向地表发射伽马射线就会发出点火指令【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处,根据句间结构,所在的句子与后文“一组部件一组部”是总分关系;从内容上看,此处需要填写这两组部件在“最后时刻”的作用,故填“有两组部件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处,根据后文“然后快速捕获反射回的射线”可知,机器要完成
49、精准测量,需要首先向地表发射伽马射线,故填“它向地表发射伽马射线”。第处,根据后文“得到指令”可知,“伽马刹车指令员”计算出着陆的最佳距离和时机后需要及时发出点火指令,故填“就会发出点火指令”。22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17 A人怎么还不来?B他人在心不在。C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中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C 选项和画横线处的“人”是一个代词,代指每个人,或者是指一定人群中的每一个人。A 选项“人”是指别人、他人;B 选项“人”是指“身体”;D 选项“人”是指夜归的主人。23.阅读
50、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经过 70 多年的接续奋斗,中国从贫穷落后逐步走向富裕强大。2021 年,我国 GDP 再次突破 100 万亿大关,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国人民彻底与贫困告别,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到了第 12 位,高速铁路、5G 网络领先世界,载人航天、火星探测取得重大突破当然,我们在人民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比还有一些差距,在很多关系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我们还面临着很多高端技术“卡脖子”问题。要实现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这要靠中国人民的继续奋斗来实现。知不足而奋斗才能获得高质量的发展,这是一个国家复兴强盛的根本途径,对于我们青年的发展进步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