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3年初中历史学习评价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2013年初中历史学习评价标准.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江西省2013年初中历史学习评价标准中国古代史部分基本线索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国家的产生、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民族政权的并立民族关系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第一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时序整合内容标准考点一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一、夏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灭亡: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叫“桀”,统治残暴,建
2、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征发劳役。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灭夏,夏朝灭亡。二、商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强盛:商王汤任用伊尹等贤能,关心百姓,使商朝很快强大。迁都:原因水患和政治动乱;盘庚迁殷,商朝又称殷朝灭亡:商朝最后一个国家叫“纣”,修筑豪华宫室园林,“酒池肉林”,设炮烙之刑。此时,商属国周强大,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商朝灭亡。三、周周国强大:周是商的属国,周文王勤于政事、重用姜尚,周逐渐强大。武王伐纣:武王继位后,兴兵讨伐商纣,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大战中,周击溃商朝军队,攻入商都,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定都镐,史称西周。考点二说
3、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原因:周朝建立后,其疆域超过前代,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内容:周王把土地和臣民分给亲属、功臣,封其为诸侯;诸侯服从周天子命令、交纳贡品、镇守疆土、随从作战;被分封诸侯有权在诸侯国内实行再分封。作用:起初起到加强统治、稳定秩序、扩充疆土的作用,后期诸侯争霸,王权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考点三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一、西周灭亡与东周建立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221年)”两个时期。二、春秋争霸(一)背景西周分封制推
4、行多年后,诸侯国与周王室血缘关系逐渐淡化,地方一些诸侯国开始不来朝贡,割据一方,再加上周王室的腐败,至春秋时期,周天子威性下降,诸侯不听周天子的命令,互相混战不休。(二)概况1.齐恒公首霸:齐恒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强大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齐国成为强国。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恒公召集各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标志着齐恒公建立霸业。2.晋楚争霸: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建立霸业;后来,楚庄王打败晋军,问鼎中原,成为霸主3.吴越争霸(春秋末年)(三)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各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大国谋求霸权,进行
5、改革,进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同时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这也为将来的社会统一,奠定了基础。三、战国七雄(一)形成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至此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二)兼并战争:七国都有统一中国雄心,这样各国战争更为频繁,这些战争都有兼并战争的性质,包括魏齐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诱敌);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进攻。考点四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一、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大思想
6、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史人。成就:在思想方面,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在教育方面,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主张“温故而知新”;有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晚年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二、百家争鸣(一)形成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日益激烈,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相继进行经济、政治、军事改革,社会发生激烈变化。当时,代表不同阶层的知识分子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出发,纷纷著书立说,对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政治环境宽松,各派之间还展开辩论,这样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二)主要流派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
7、对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主张“仁政”,轻徭薄赋;反对竭泽而渔。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主张“道法自然”;实行“无为而治”。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反对空谈,提倡改革,主张“法治”。兵家:代表人物孙武,提出“知彼知已”,著孙子兵法。(三)历史影响“百家争鸣”开始于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鼎盛于新兴地主阶级登上统治地位的战国时期,前后持续了几百年。这种局面有利于各方面的人才辈出。大量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涌现。他们提供了一大批关于战争、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学术研究,甚至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先进理论,同时,促进了思想的繁荣,对中国几千年
8、主流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评价视角一、“三代”、“先秦”和“春秋”例1.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其外延最小的是()A.东周B.春秋C.三代(夏、商、周)D.先秦(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解析】三代:特指夏、商、周三个朝代。先秦:一说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一说指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即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秦朝之前所经历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些历史时代。春秋:作为历史时代名称,其称呼来源于孔子所编撰的鲁国编年史春秋,起先把周平王49年至周敬王39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这段时间称春秋时期,今多以周平王东迁至韩、赵、魏三家分晋(公
9、元前770年前476年)共295年,为春秋时期。答案:B。二、纪年例2.中国历史纪年的方法主要有黄帝纪年法、帝王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公元纪年法等。从纪年角度看,下列哪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同类()A.赵惠文王十六年B.天宝三年C.贞观十五年D.宣统三年【解析】黄帝纪年:黄帝纪年是根据黄帝历和天干地支以及帝王世系表推算的华夏人文始祖黄帝即位以及创制历法的时间为华夏纪年元年的纪年方式。公元2013年是黄帝纪年4711年(公元纪年2698)。王公即位年次纪年: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这种纪年方法一般是这些帝王或诸侯死后,史官记述史事时所采用,其结构为“王公谥号在位年数”,如“鲁僖公三十三
10、年”。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之句。年号纪年:汉武帝后,开始改用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中有“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干支纪年: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依次序组合起来的纪年方法。如“辛亥革命”、“戊戌变法”、“庚子赔款”等。国号纪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中华民国成立,改国号纪年。把1912年记为“民国元年”,之后依次为民国二年、三年等。公元纪年:是国际通行的纪年方法,它以传说中耶稣基督的生年为公元元年,公元常以AD(拉丁文 Anno Domini的缩写,意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则以BC(英文Before Christ 的缩写,意为“基督以前
11、”)表示。答案:A。三、分封制例3.今江苏、安徽南部,浙江一带被称为“吴越之地”,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而山西省的简称为“晋”,这些都源于西周的分封制。按照这个思路推测,“三秦”之地应该指的是今天的()A.河北B.河南C.湖北D.陕西【解析】本题从现实问题着手,把现实与历史联接起来,说明西周的分封制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西周统治者分封姬姓子弟、功臣、先朝贵族等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这些诸侯国虽然早已经消亡,但封地的名称却一直沿用了下来,体现了历史的传承与文明的延续。如北京一带称“燕”、山西简称“晋”、陕西的简称“陕”或“秦”,关中地区称“三秦之地”、太湖周边地区称“吴越之地”等。答案:D。
12、【素材选摘】关于分封制,还可结合如下一些材料来加深对它的理解。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意思是封立亲戚(周王室的同族)建立邦国,以各邦国来保卫周王室。隋唐间儒家学者孔颖达将其注释为“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以藩屏周”是“拱卫周王室”的意思,因此这句话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情况,指出了实行分封的方法和目的。即前一句是说分封的方法,后一句是说分封的目的,从目的上看,分封是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材料三“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左传周朝的分封有安抚民心,达到巩固统
13、治的目的,而从材料二和材料三来看,西周多分封同姓诸侯,更体现了周天子稳固姬姓天下的目的。材料四“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礼记材料五“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材料四、五主要记述了武王分封的具体史实。材料六“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诸侯每年派大夫访问周天子),三年一大聘(派上卿访问周天子),五年一朝(诸侯亲自拜见周天子)。”礼记材料七“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
14、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材料八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材料九“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史记周本纪材料六九说的是受封诸侯的义务,包括定期朝觐、缴纳贡物、带兵勤王等,以此表示对周王的忠诚,由此可知,最初,周武王设计的目的是,用诸侯国来拱卫周王室,达到天下永固的目的。材料十“(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左传材料十一“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正由方伯。”史记周本纪材料十、
15、十一说的是分封制的弊端,重要表现是周天下威信下降,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甚至反叛周王。四、百家争鸣例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第二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墨子尚贤中。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哀,冷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16、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1)上述四则材料提出主张的核心分别是什么?这些主张都是围绕着什么问题而阐发的?(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的社会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主张?(3)上面的哪种主张对社会的影响最大?为什么?(4)上面的哪种主张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这样思想文化活跃与繁荣的局面,这与大变革的社会背景有关,也与活跃的、开放的文化政策有关。特别要说明的是,这一时期思想家提出的思想主张,对中国后世影响之深远令人振憾,它奠定了中华民族思想的、文化的根基,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中国民族的性格。答案:(1)材料一:主张“德和礼”;材料二
17、: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严刑重罚”。(2)当时处在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了阶级关系重大变化,上述思想家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因而提出了不同的主张。(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因为它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4)材料一的“德和礼”的主张。因为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素材选摘】下面列举一些崇尚“法治”的言论。“凡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矣。”韩非子诡使“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韩非子有度“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者国强,奉法弱者国弱。”韩非子有度“蔽失政而危亡也。故法度行而国治,私意行则国乱。”管子明法解“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汉王符潜夫论述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