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基本原理与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基本原理与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管理基本原理与方法一、管理的基本原理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管理原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由于管理科学正处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管理原理的认识尚不完全一致,下面仅介绍八项基本原理。(一)系统原理系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系统的目的性。任何系统的存在,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必有其特定的结构与功能。2系统的整体性。任何系统都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集合,而是各个要素按照总体系统的同一目的,遵循一定规则组成的有机整体。依据总体要求协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使系统整体功能达到最优,3系统的层次性。任何系统都是由分
2、系统构成,分系统又由子系统构成。最下层的子系统是由组成该系统基础单元的各个部分组成。4系统的独立性。任何系统不能脱离环境而孤立存在,只能适应环境而独立存在,只有既受环境影响,又不受环境左右而独立存在的系统,才是具有充分活力的系统。企业管理系统是一个多级多目标的大系统。它本身又是国民经济巨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管理系统有以下主要特点:1企业管理系统具有统一的生产经营目标,这就是生产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提高经济效益。2企业管理系统的总体具有可分性,即将企业管理工作按照不同的业务要求可分解为若干个不同的分系统或子系统,使各个分系统、子系统互相衔接、协调,以产生协同效应。3企业管理系统的建立要具有层
3、次性,各层次的系统组成部分必须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具有各层次功能的相对独立性和有效性,高层次功能必须统帅其隶属的下层次功能,下层次功能必须为上层次功能的有效发挥竭尽全力。4企业管理系统必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任何企业管理系统都是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系统之中,因此,必须适应这个环境,但又要独立于这个环境,才能使企业管理系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达到企业管理系统之最终日的获利。(二)分工原理分工原理产生于系统原理之前,但其基本思想却在承认企业及企业管理是一个可分的有机系统前提下,对企业管理的各项职能与业务按照一定的标志进行适当分类,并由相应的单位或人员来承担各类工作,这就是管理的分工原理。分工是生产力
4、发展的要求,早在 17 世纪机器工业开始形成时期,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劳动分工的理论,20世纪初,泰勒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分工的主要好处是: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分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分工可以减少工作损失时间。劳动分工使工人长时间从事单一的工作项目,中间不用或减少变换工作而损失时间。3分工有利于技术革新。劳动分工可以简化劳动,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劳动者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4分工有利于加强管理,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从泰勒将管理业务从生产现场中分离出来之后,随
5、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不断发展,管理业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划分,并成立了相应的职能部门,配备了有关专业人员,从而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分工原理适用范围广。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可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邮电、商业等部门;从工业部门来说,又有重工业、轻工业之分;从工业企业内部分工来说,可按产品标志进行分工,设立产品专业化车间,也可按工艺标志进行分工,设立工艺专业化车间。在工业企业内部还可按管理职能不同,将管理业务分解为不同的类型,分别有相应的职能部门去从事管理,从而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使企业处于正常、不断的良好运转状态。分工要讲究实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地分析,要实事求是。一般企业内部分工既要职责
6、分明,又要团结协作,在分工协作的同时,要注意建立必要的制约关系。分工不宜过细,但界面必须清楚,才能避免推诿、扯皮现象的出现。在专业分工的前提下,按岗位要求配备相应技术等级人员,是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得到保证的重要措施。在搞好劳动分工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对职工的技术培训,以适应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发展的新要求。(三)弹性原理弹性原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在组织外部环境或内部条件发生变化时,有能力适应这种变化在管理上的可调性。现代企业是国民经济巨系统中的一个系统,它的投入与产出都离不开国民经济这个巨系统。它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由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向其投入,它所生产的产品又需要向其他部门输出。可见
7、,国民经济巨系统乃是企业系统的外部环境,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而企业内部条件则是企业本身可以控制的因素。当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可以通过改变内部条件的措施来适应这种变化,以保证达到既定的经营目标。弹性原理在管理中应用范围很广,计划工作中留有余地的思想,仓储管理中保险储备量的设定,新产品开发中技术储备的构思,劳动管理中弹性工作时间的应用等等,都在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人们还自觉不自觉地把弹性原理应用于价值领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称其为产品弹性价值。产品价值是由刚性价值与弹性价值两部分构成,形成产品使用价值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叫刚性价
8、值,伴随在产品使用价值形成或实现过程中而附着在产品价值中的非实物形态的精神资源,例如产品设计者、制造者、销售者、商标以及企业的声誉价值,都属于产品弹性价值,又称无形价值或精神价值,是不同产品的一种“精神极差”。这种“精神极差”是产品市场价值可调性的重要标准,是企业获得非常超额利润的无形源泉,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呈弹性状态,是当今企业孜孜追求的目标之一。(四)效益原理效益原理,是指工业企业通过加强企业管理工作,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和资金占用,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每个工业企业的基本职责。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
9、中,一方面努力设法降低消耗、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又努力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保证质量,增加附加值。从节约和增产两个方面来提高经济效益,以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社会效益。一般情况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一致的,但有时会发生矛盾。若出现这种情况,企业应从大局出发,首先要满足社会效益,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五)激励原理激励,是指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激励人的内在潜力,使每个人都能在其组织中尽其所能,展其所长,为完成组织规定的目标而自觉努力勤奋地工作。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创造团结和谐的环境,满足职工不同层次的需求,正确运用奖惩办法,
10、实行合理的按劳分配制度,开展不同形式的劳动竞赛等,都是激励原理的具体应用,都能较好地调动人的劳动热情,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之目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需求层次理论、期望理论和激励模式等。需求层次理论已在本章第三节中作过阐述,这里仅对期望理论和激励模式作一简单介绍。弗罗姆的期望理论认为,在任何时候,人类活动的激励力量取决于人们对所能得到结果的偏好程度以及对该项活动能产生所期望结果的概率之乘积,其公式为:FVE式中:F激励力;V价值,即参加该项活动个人对活动结果的偏好程度;E该项活动能产生期望结果的概率值。当个人对完成某项活动达到的目标不感兴趣或无所谓时,其价值为零,若不愿达到预定目
11、标,其价值为负数,这两种情况都无激励力,甚至是妨碍他人从事该项活动的阻力。如果,个人感到参加某项活动所达到的期望结果的概率很小甚至为零,那么也不会有激励力。激励模式是在期望理论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并应用于对劳动者行为的研究。其基本原理是人们对待工作的努力(积极性)决定于奖励的价值与个人需要努力的程度和受奖的概率,人们工作绩效的达成不仅取决于人们对工作的态度,而且还取决于个人完成该项任务所具备的能力以及对这个任务情况的了解。对完成任务奖励合适与否,又将反馈于个人,从而影响下一轮个人某项活动的积极性。严格地说,激励有两种模式,即正激励和负激励。对工作业绩有贡献的人实行奖励,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其积极性
12、,完成更艰巨的任务,属于正激励,即上述的帕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对由于个人原因而使工作失误且造成一定损失的人实行惩罚,迫使其吸取经验教训,做好工作,完成任务,属于负激励。在管理实践中,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的原则,正确运用这两种激励模式,可以较好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充分挖掘人的潜力,把工作做得更好。(六)动态原理动态原理,是指企业管理系统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自己的经营观念、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为达此目的,必须相应地改变有关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使其与企业的经营目标相适应。企业在发展,事业在前进,管理跟得上,关键在更新。运动是绝对的,不动是相对的,即企业既要随着经营环境
13、的变化,适时地变更自己的经营方法,但又要保持管理业务上的适当稳定,没有相对稳定的企业管理秩序,也就失去了高质量企业管理的基础。在企业管理中与此相关的理论还有矛盾论、辩证法、好与坏、多与少、质与量、新与老、利与弊等等都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运用辩证的方法,正确、恰当地处理矛盾,使其向有利于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转化。(七)创新原理创新原理,是指企业为实现总体战略目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根据内外环境变化的实际,按照科学态度,不断否定自己,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新思想、新思路、新经验、新技术,并加以组织实施。企业创新,一般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方法创新等。产品创新
14、主要是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创立名牌;技术创新主要是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设备技术水平和职工队伍的素质;市场创新主要是加强市场调查研究,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努力开拓新市场;组织创新主要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要按市场经济规律把企业组织结构尽快改组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组织形式;管理方法创新主要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具体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八)可持续发展原理可持续发展原理,是指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随时注意调整自己以适应变化了的外界环境,从而使企业始终处于兴旺发达的发展阶段。现代企业家追求的目标,不是企业一时的兴盛,而是长盛不衰。这就需要按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从历史和未来的高
15、度,全盘考虑企业资源的合理安排,既要保证近期利益的获取,又要保证后续事业得到蓬勃的发展。二、管理基本方法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为使其正常运转且处于良好状态,必须采用一些基本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一)行政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是指依靠企业各级行政组织的法定权力,通过命令、指示、规定、制度、标准以及具有约束性的计划等行政手段来管理企业的方法。行政方法具有强制性,企业所有成员对上级所采用的行政手段,都必须服从和执行。行政方法是管理企业必不可少的方法,是现代执行管理职能的一种基本手段。企业在外部要与社会经济系统相联系,企业在内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要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所有这些都要求企业
16、管理者采用强制的行政管理方法,来统一规范企业内部所有成员的意志和行动,才能有效地组织企业全体成员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奋斗。但是,行政方法并不是万能的,管理者在运用时要特别注意深入实际,了解现场,联系群众,讲究方法,身体力行,防止主观、武断、妨碍下属正常执行任务的现象发生,力争下属心情舒畅地与自己密切配合完成预定的任务。(二)经济方法企业管理的经济方法,是指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要求,正确运用工资、奖金、罚款、津贴、税收、价格、利益等经济手段来管理企业的方法。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在劳动的数量与质量上,在劳动的条件与强度上,在劳动的技术复杂程度上,在劳动的效果与贡献上,都存在着
17、一定的差距,客观上要求企业管理者依照“按劳分配”的原则,运用各种经济方法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以便把劳动者个人的利益同企业对国家的贡献联系起来,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起钩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全体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企业的发展。在运用经济方法的同时,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防止“拜金主义”腐蚀职工的头脑,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确运用经济方法管理企业,还必须注意创造必要的条件,如对完成任务的数量要有完善的计量检测手段,要有健全的原始记录制度,要有合理的定额与标准。还要有可行的检查与考核制度等。改革以来,我国企业内部普遍采用责任制形式进行管理。所谓经济责任
18、制是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责、权、利相结合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它全面地反映了企业内部各个单位、各个岗位、各个个人之间的相互经济关系,实际上是企业从厂长到工人各个岗位经济责任制所组成的经济责任体系。实践证明,企业要有效地实行经济责任制,就必须在企业内部按行政隶属关系建立和健全严密的责任系统,建立和健全科学的计划指标系统,建立和健全严格的检查考核系统,建立和健全合理的奖惩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还要善于运用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来保护和发展自己,例如利率、汇率、税率的变化以及证券、期货市场的变化,都会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与企业投资的取向,企业应能迅速获取信息,抓住机会,果断决策,以达到保值增
19、值,避免风险之目的。(三)法制方法企业管理的法制方法,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以企业法人的身份,受到国家有关法规、法律的约束和保护,依法尽义务,依法享受权利,为企业生存与发展所取得的法律保障。在这方面,国家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已经或正在准备制订一系列的经济法规,例如企业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等等。此外,各个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制订必不可少的规章制度,用来疏导、规范人们的生产经营行为也是企业管理的法制方法。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重要保证,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基本前提,每个企业都要从严格管理的角度来加强各方面规章制度的建设,并付诸实施,以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20、。(四)教育方法教育的方法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对员工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施加影响,提高人的素质的一种方法。教育的方法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人生观、价值观、民主、法制、思想政治、科学技术与企业文化等许多方面。教育的方法在管理活动中是一项最根本的方法。人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说明教育的方法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任何有远见的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对员工的教育与管理,对人的培训要有明确的目标、计划、资金投入和必要的考核手段。由于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只有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企业才有活力和后劲,使生产经营活动立于不败之地。教育的方法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它所体现的
21、成果往往是长期的,不可急功近利。教育方法的不足是不具备约束机制,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必须与其他管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与经济或与行政手段结合,督导人们学习和提高,充分发挥教育方法的作用。(五)数学方法企业管理中的数学方法,是指将企业管理中可变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数学符号、公式来进行描述的一种科学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方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在企业的经营预测与决策中更显出其特殊的重要作用。数学方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可以使企业管理工作进一步定量化,可以使企业管理工作进一步精确化,可以使企业管理工作进一步合理化,可以使企业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但是
22、,数学方法本身也有很多局限性,不是任何管理问题都可用数学方法来解答,因为,实际管理问题都是很复杂的,很难用数学模型进行精确描述。因此,任何数学方法的应用,必须充分考虑它的应用条件范围,否则会误导管理行为。特别值得提醒的是,管理模型的数学解,只能作为企业管理辅助决策的一个参考,而不是企业管理唯一解。实际决策应以此为参考,结合其他因素,统一考虑,才可避免数学方法的局限性,将企业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企业管理中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是:1确定管理目标。确定管理所要达到的最终日的是什么,如利润最大、成本最小等。在实际管理问题中,有单目标与多目标之分。管理目标及其影响因素的确定,是正确建立管理数学模型
23、的基本前提。2收集管理数据。收集并阐述影响管理目标诸因素的有关问题,要尽可能把非确定性问题转化为确定性问题,这是建立管理数学模型的基础。管理数据要求真实、正确、可靠。3建立管理数学模型。每个管理数学模型都由因变量因素、自变量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建立正确的管理数学模型,是求得管理最优解的基本保证。4解出管理数学模型。通常借助计算机可以迅速求出解,只要能精确地描述出所研究对象的情况,这个模型就算解出。5测试检验。一个管理数学模型的解,在正式应用于企业管理之前,应当对它进行测试和检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正,然后再将修正后的模型再次进行测试和检验,直到符合实际,才能全面地推广应用。6实际应用。管理数学模型是从实际管理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又反过来应用于管理实际。在应用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发展模型是管理实际对建模者的基本要求。由于管理数学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求管理者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各种模型应用的约束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