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巢问题优秀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鸽巢问题优秀教学设计.docx(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鸽巢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鸽巢问题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下面是我整理的鸽巢问题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鸽巢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鸽巢问题又称抽屉原理或鞋盒原理,它是组合数学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原理之一,从这个原理出发,可以得出许多有趣的结果。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了“鸽巢问题”。学生在理解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会用
2、“鸽巢问题”解决问题,促进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学情分析: “鸽巢问题”的理论本身并不复杂,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的。但“鸽巢问题”的应用却是千变万化的,尤其是“鸽巢问题”的逆用,学生对进行逆向思维的思考可能会感到困难,也缺乏思考的方向,很难找到切入点。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的紧密联系,发展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这是标准的重要要求,也是本课的编排意图和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推理等活动,初步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运用鸽巢原理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2、过程与方法:在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鸽巢原理,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通过对鸽巢原理的灵活运用,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鸽巢原理,掌握先“平均分”,再调整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理解“至少数=商数+1”。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合作探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你们知道“料事如神”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今天老师也能做到“料事如神”,你们信不信?现在老师任意点13位同学,我就可以肯定,至少有2个同学的生日在同一个月。你们信吗?
4、 2、验证:学生报出生月份。 根据所报的月份,统计13人中生日在同一个月的学生人数。 适时引导:“至少2个同学”是什么意思?(也就是2人或2人以上,反过来,生日在同一个月的可能有2人,可能3人、4人、5人,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至少有2人”) 3、设疑: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能解释这个现象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我们先从简单的情况入手研究。 二、合作探究 (一)初步感知 1、出示题目:有3支铅笔,2个笔筒(把实物摆放在讲桌上),把3支铅笔放进2个笔筒,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2、学生上台实物演示。 可能有两种情况:一个放3支,另一个不放;一个
5、放2支,另一个放1支。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画图和数的分解两种方法表示两种结果。(3,0)、(2、1) 3、提出问题:“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句话说得对吗? 学生尝试回答,师引导:这句话里“总有一个笔筒”是什么意思?(一定有,不确定是哪个笔筒,最多的笔筒)。这句话里“至少有2支”是什么意思?(最少有2支,不少于2支,包括2支及2支以上) 4、得到结论: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3支铅笔放进2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2支笔。 (二)列举法 过渡:如果现在有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还会出现这样的结论吗? 1、小组合作: (1)画一画:借助“画图”或“数的分解”的方法
6、把各种情况都表示出来; (2)找一找:每种摆法中最多的一个笔筒放了几支,用笔标出; (3)我们发现: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了()支铅笔。 2、学生汇报,展台展示。 交流后明确: (1)四种情况:(4,0,0)、(3,1,0)、(2,1,1)、(2,2,0) (2)每种摆法中最多的一个笔筒放进了:4支、3支、2支。 (3)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了2支铅笔。 3、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画图”、“数的分解”两种方法列举出所有情况验证了结论,这种方法叫“列举法”,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找到“至少数”呢? (三)假设法 1、学生尝试回答。(如果有困难,也可以直接投影
7、书中有关“假设法”的截图) 2、学生操作演示,教师图示。 3、语言描述:把4支铅笔平均放在3个笔筒里,每个笔筒放1支,余下的1支,无论放在哪个笔筒,那个笔筒就有2支笔,所以说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了2支笔。(指名说,互相说) 4、引导发现: (1)这种分法的实质就是先怎么分的?(平均分) (2)为什么要一开始就平均分?(均匀地分,使每个笔筒的笔尽可能少一点,方便找到“至少数”),余下的1支,怎么放?(放进哪个笔筒都行) (3)怎样用算式表示这种方法?(43=1支1支1+1=2支)算式中的两个“1”是什么意思? 5、引伸拓展: (1)5支笔放进4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支笔。 (2)26支
8、笔放进25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支笔。 (3)100支笔放进99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支笔。 学生列出算式,依据算式说理。 6、发现规律:刚才的这种方法就是“假设法”,它里面就蕴含了“平均分”,我们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把平均分的过程简明的表示出来了,现在会用简便方法求“至少数”吗? (四)建立模型 1、出示题目:5支笔放进3支笔筒,53=1支2支 学生可能有两种意见: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至少3支。 针对两种结果,各自说说自己的想法。 2、小组讨论,突破难点:至少2只还是3只? 3、学生说理,边摆边说:先平均分每个笔筒放进1支笔,余下2只再平均分放进2个不同的笔筒里,所以
9、至少2只。(指名说,互相说) 4、质疑:为什么第二次平均分?(保证“至少”) 5、强化:如果把笔和笔筒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呢? (1)10支笔放进7个笔筒,至少几支放进同一个笔筒? 107=1(支)3(支)1+1=2(支) (2)14支笔放进4个笔筒,至少几支放进同一个笔筒? 144=3(支)2(支)3+1=4(支) (3)23支笔放进4个笔筒,至少几支放进同一个笔筒? 234=5(支)3(支)5+1=6(支) 6、对比算式,发现规律:先平均分,再用所得的“商+1” 7、强调:和余数有没有关系? 学生交流,明确:与余数无关,不管余多少,都要再平均分,所以就是加1. 8、引申拓展:刚才我们研究了笔放
10、入笔筒的问题,那如果换成鸽子飞进鸽笼你会解答吗?把苹果放入抽屉,把书放入书架,高速路口同时有4辆车通过3个收费口,类似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解答。 三、鸽巢原理的由来 微视频:同学们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些事情,同时根据数据特征,发现了这些规律。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和一位数学家发现的规律一模一样,只不过他是在150多年前发现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从这么平凡的事情中发现的规律,就把这个规律用他的名字命名,叫“狄里克雷原理”,由于人们对鸽子飞回鸽巢这个引起思考的故事记忆犹新,所以人们又把这个原理叫做“鸽巢原理”,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抽屉原理”。 四、解决
11、问题 1、老师上课时提出的生日问题,现在你能解释吗? 2、随意找13位老师,他们中至少有2个人的属相相同。为什么? 3、11只鸽子飞进了4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3只鸽子。为什么? 4、5个人坐4把椅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2人。为什么? 5、把15本书放进4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4本书,为什么? 鸽巢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运用鸽巢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列举、假设、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使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形
12、成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鸽巢原理,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扑克牌吗?这里有一副牌,拿掉大小王后还剩52张,5位同学随意抽一张牌,猜一猜:至少有几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指名回答) 2、师:大家猜对了吗?其实这里面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问题,叫做“鸽巢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师: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通常从简单一点的情况开始入手研究。请看大屏幕。(生齐读题目) 1、教学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
13、2支铅笔。 (1)理解“总有”、“至少”的含义。(PPT)总有:一定有至少:最少 师:这个结论正确吗?我们要动手来验证一下。 (2)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一张作业纸,请同桌两人合作探究: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探究之前,老师有几个要求。(一生读要求) (3)汇报展示方法,证明结论。(展示两张作品,其中一张是重复摆的。) 第一张作品:谁看懂他是怎么摆的?(一生汇报,发现重复的摆法) 第二张作品:他是怎么摆的?这4种摆法有没有重复的?还有其他的摆法吗?板书:(3,1,0)、(4,0,0)、(2,2,0)、(1,1,2) 师:我们要证明的是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4种摆法都
14、满足要求吗?(指名汇报:第一种摆法中哪个笔筒满足要求?只要发现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就行了。)总结: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一共只有四种情况,在每一种情况中,都一定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支铅笔。看来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师:像这样把所有情况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数学上叫做“枚举法”。(板书) (4)通过比较,引出“假设法” 同桌讨论:刚才我们把4种情况都列举出来进行验证,能不能找到一种更简单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就能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引导学生说出:假设先在每个笔筒里放1支,还剩下1支,这时无论放到哪个笔筒,那个笔筒里就有2支铅笔了。(PPT演示) (5)初步建模平均分 师:先在每个笔筒里
15、放1支,这种分法实际上是怎么分的? 生:平均分(师板书) 师:为什么要去平均分呢?平均分有什么好处? 生:平均分可以保证每个笔筒里的笔数量一样,尽可能的少。这样多出来的1支不管放进哪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如果不平均分,随便放,比如把4支铅笔都放到一个笔筒里,这样就不能保证一下子找到最少的情况了) 师:这种先平均分的方法叫做“假设法”。怎么用算式表示这种方法呢? 板书:43111+12 (5)概括鸽巢问题的一般规律 师:现在我们把题目改一改,结果会怎样呢? PPT出示:把5支笔放进4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几支笔?(引导学生说清楚理由) 师:为什么大家都选择
16、用假设法来分析?(假设法更直接、简单) 通过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总结:只要笔的数量比笔筒数量多1,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笔。 过渡语:师:如果多出来的数量不是1,结果会怎样呢? 2、出示: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里至少飞进了几只鸽子呢? (1)同桌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先让一生说出53121+23的结果,再问:有不同的意见吗? 再让一生说出53121+12 师:你们同意哪种想法? (2)师:余下的2只怎样飞才更符合“至少”的要求呢?为什么要再次平均分? (3)明确:再次平均分,才能保证“至少”的情况。 3、教学例2 (1)师:我们刚才研究的把笔放入笔筒、鸽子飞进鸽笼这
17、样的问题就叫做“鸽巢问题”,也叫“抽屉问题”。它最早是由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发现并提出的,当他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决定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出示例2。 (2)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师板书:73212+13 (3)如果有8本书会怎样?10本书呢? 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83222+13 师:剩下的2本怎么放才更符合“至少”的要求? 为什么不能用商+2? 103313+14 (4)观察发现、总结规律 同桌讨论交流:学到这里,老师想请大家观察这些算式并思考一个问题,把书放进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几本书?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去找到这个结果的?(假设法,也就是平均分的方法)用书的数量去除以抽屉的数量,会得到
18、一个商和一个余数,最后的结果都是怎么计算得到的?为什么不能用商加余数? 归纳总结: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可以放“商+1”本书。(板书:商+1) 三、巩固应用 师:利用鸽巢问题中这个原理可以解释生活中很多有趣的问题。 1、做一做第1、2题。 2、用抽屉原理解释“扑克表演”。 说清楚把4种花色看作抽屉,5张牌看作要放进的书。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 鸽巢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例1。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
19、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候课阅读分享: 同学们,大家好,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有关“鸽巢问题”的阅读资料,现在就某某同学的阅读在这候课的几分钟内与大家分享一下。 (二)激情导课 好,咱们班人数已到齐,从今天开始,我们
20、学习第五单元鸽巢问题,这节课通过数学活动我们来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你准备好了吗?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三)民主导学 1、请同学们先来看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只铅笔。 请你再把题读一次,这是为什么呢?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句话。我们再思考这一句话中,总有和至少是什么意思? 对总有就是一定的意思。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至少有两支铅笔,就是说最少有两支铅笔。或者是说,铅笔的支数要大于或等于两支。 那你能现在说说,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两支铅笔这句话的意思了吗?对,这句话就是说,一定有一个笔筒里
21、最少有两支铅笔,或者是说一定有一个笔筒里的铅笔数是大于或等于两支的。你说对了吗? 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完成前置性作业,就“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有几种摆法呢?”这儿老师收集到了各组组长整理出的大家的各种摆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方法一:用“枚举法”证明。也可用“分解法”证明把4分解成3个数。我们发现有(4,0,0)(0,1,3)(2,2,0)(2,1,1)四种不同的方法。 刚才的两种方法无论是摆还是写都是把方法枚举出来,在数学中我们叫它“枚举法”。 那大家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情况呢? 方法二:用“假设法”证明。 对,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在每个笔筒中放1支,先放3
22、支,剩下的1支就要放进其中的一个笔筒。这时无论放在哪个笔筒,那个笔筒中就有2支,所以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放进2支铅笔。(平均分) 方法三:列式计算 你能用算式表示这个方法吗? 学生列出式子并说一说算式中商与余数各表示什么意思? 2、把5支铅笔放进4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这道题大家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呢? 3种,枚举法、假设法、列式计算。 3、100支铅笔,放进99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要放进多少支铅笔呢? 还能有枚举法吗?对,不能,枚举法虽然比较直观,但数据大的时候用起来比较麻烦。可以用假设法和列式计算。 4、表格中通过整理,总结规律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当要分的物体数比鸽巢数
23、(抽屉数)多1时,至少数等于2“商+1”。 5、简单了解鸽巢问题的由来。 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我把我们的这一发现,称为笔筒问题。但其实最早发现这个规律的不是我们,而是德国的一个数学家“狄里克雷”。 (四)检测导结 好,我们做几道题检测一下你们的学习效果。 1、随意找13位老师,他们中至少有2个人的属相相同。为什么? 2、一副牌,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你们5人每人随意抽一张,我知道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相信吗? 3、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2只鸽子。为什么? 4、育新小学全校共有2192名学生,其中一年级新生有367名同学是2023年出
24、生的,这个学校一年级学生2023年出生的同学中,至少有几个人出生在同一天? (五)全课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作业:两导两练第70页、71页实践应用1、4题。 鸽巢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抽屉原理”(“鸽巢原理”)的基本形式,并能初步运用“抽屉原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或解释相关的现象。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说理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形成过程,体会和掌握逻辑推理思想和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了解掌握“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
25、模式: 学、探、练、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师生玩“扑克牌魔术”游戏。 (1)教师介绍:一副牌,取出大小王,还剩下52张牌,你们5人每人随意抽一张,我知道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相信吗? (2)玩游戏,组织验证。 通过玩游戏验证,引导学生体会到:不管怎么抽,总有两张牌是同花色的。 2.导入新课。 刚才这个游戏当中,蕴含着一个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有趣的问题。 二、呈现问题,探究新知 课件呈现: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为什么呢?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总有”和“至少”是什么意思? (2)把
26、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可以怎么放?有几种 不同的放法?(请大家用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 (3)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xxx支铅笔? (一)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2、反馈交流。 (1)枚举法。 (2)数的分解法:(4,0,0)(3,1,0)(2,2,0)(2,1,1)。 (3)假设法。 师:除了像这样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列举出来,还有没有别的 方法也可以证明这句话是正确的呢? 生:我是这样想的,先假设每个笔筒中放1支,这样还剩1支。这时无论放到哪个笔筒,那个笔筒中就有2支了。 师:你为什么要先在每个笔筒中放1支
27、呢? 生:因为总共有4支,平均分,每个笔筒只能分到1支。 师:你为什么一开始就平均分呢?(板书:平均分) 生:平均分就可以使每个笔筒里的笔尽可能少一点。 师:我明白了。但是这样只能证明总有一个笔筒中肯定有2支笔,怎么能证明至少有2支呢? 生:平均分已经使每个笔筒里的笔尽可能少了,如果这样都符合要求,那另外的情况肯定也是符合要求的了。 (4)确认结论。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齐):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二)提升思维,构建模型 师:(口述)那要是 (1)把5支铅笔放进4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xx支铅笔。 (
28、2)把6支铅笔放进5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xx支铅笔。 (3)10支铅笔放进9个笔筒中呢?100支铅笔放进99个笔筒中 2.建立模型。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生:只要铅笔的数量比笔筒的数量多1,那么总有一个笔筒至少要放进2支笔。 师:对。铅笔放进笔筒我们会解释了,那么有关鸽子飞入鸽巢的问题,大家会解释吗?(课件出示) 师:以上这些问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生:其实都是一样的,鸽巢就相当于笔筒,鸽子就相当于铅笔。 师:像这样的数学问题,我们就叫做“鸽巢问题”或“抽屉问题”,它们里面蕴含的这种数学原理,我们就叫做“鸽巢问题”或“抽屉问题”。(揭题) 三、基本练习。
29、四、拓展提升。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第71页,练习十三,第1题。 鸽巢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审定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鸽巢问题,也就是原实验教材抽屉原理。 设计理念 鸽巢问题既鸽巢原理又称抽屉原理,它是组合数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最先是由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明确提出来的,因此,也称为狄利克雷原理。 首先,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总有一个筒至少放进2支笔”这句话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说起来生涩拗口,而且抽象难以理解。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觉得要让学生充分的操作,一在具体操作中理解“总有”和“至少”;二在操作中理解“平均分”是保证“至少”的最好方法。通过操作
30、,最直观地呈现“总有一个筒至少放进2支笔”这种现象,让学生理解这句话。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证明结论的过程中探究方法,总结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特别是这种原理的初步认识,不应该是教师牵着学生去认识,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所以我认为应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来证明他们的结论是否正确,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再者,适当把握教学要求。我们的教学不同奥数,因此在教学中不需要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也不需要学生确定过于抽象的“鸽巢”和“物体”。 教材分析 鸽巢问题这是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如任意13名学生,一定存在两名学
31、生,他们在同一个月过生日。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鸽巢问题”。 通过第一个例题教学,介绍了较简单的“鸽巢问题”:只要物体数比鸽巢数多,总有一个鸽巢至少放进2个物体。它意图让学生发现这样的一种存在现象: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筒至少放进2支笔。呈现两种思维方法:一是枚举法,罗列了摆放的所有情况。二是假设法,用平均分的方法直接考虑“至少”的情况。通过前一个例题的两个层次的探究,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至少”的情况,能用这种方法在简单的
32、具体问题中解释证明。 第二个例题是在例1的基础上说明:只要物体数比鸽巢数多,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放进(商+1)个物体。因此我认为例2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尽量平均分”,并能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思维的过程。 学情分析 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鸽巢问题,他们在具体分得过程中,都在运用平均分的方法,也能就一个具体的问题得出结论。但是这些学生中大多数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平均分能保证“至少”的情况,他们并不理解。还有部分学生完全没有接触,所以他们可能会认为至少的情况就应该是“1”。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
33、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建模”思想。 2.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鸽巢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鸽巢问题”,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相关学具(若干笔和筒)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 游戏规则是:请这四位同学从数字1.2.3中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写在手心上,写好后,握紧拳头不要松开,让老师猜。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
34、生积极投入到后面问题的研究中。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1.具体操作,感知规律 教学例1:4支笔,三个筒,可以怎么放?请同学们运用实物放一放,看有几种摆放方法? (1)学生汇报结果 (4,0,0)(3,1,0)(2,2,0)(2,1,1) (2)师生交流摆放的结果 (3)小结: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2支笔。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不会说,“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2支笔。”) 设计意图:鸽巢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特别是“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2支笔。”这句话的理解。所以通过具体的操作,枚举所有的情况后,引导学生直接关注到每种分法中数量最多的筒,理解“总有
35、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2支笔”。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质疑: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次,也能得到这个结论的方法呢? 2.假设法,用“平均分”来演绎“鸽巢问题”。 1思考,同桌讨论:要怎么放,只放一次,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汇报 2汇报想法 预设生1:我们发现如果每个筒里放1支笔,最多放4支,剩下的1支不管放进哪一个筒里,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有2支笔。 3学生操作演示分法,明确这种分法其实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索,寻找不同的证明方法,在枚举法的基础上,学生意识到了要考虑最少的情况,从而引出假设法渗透平均分的思
36、想。 三、探究归纳,形成规律 1.课件出示第二个例题:5只鸽子飞回2个鸽巢呢?至少有几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巢里?应该怎样列式“平均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平均分思想,并能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思维的过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2=21 (学情预设:会有一些学生回答,至少数=商+余数至少数=商+1) 根据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至少数=商+余数? 至少数=商+1? 2.师依次创设疑问:7只鸽子飞回5个鸽巢呢?8只鸽子飞回5个鸽巢呢?9只鸽子飞回5个鸽巢呢?(根据回答,依次板书) 75=12 85=13 95=14 观察板书,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得出“物体的数量大于鸽巢的数量,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放
37、进(商+1)个物体”的结论。 板书:至少数=商+1 设计意图:对规律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在初次发现规律的基础上,从“至少2支”得到“至少商+余数”个,再到得到“商+1”的结论。 师过渡语: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鸽巢问题”,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鸽巢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四、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件出示习题.: 1三个小朋友同行,其中必有几个小朋友性别相同。 2.五年一班共有学生53人,他们的年龄都相同,请你证明至少有两个小朋友出生在同一周。 3.从电影院中任意找来13个观众,至少有两个人属相相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常事中也有数学原理,有探究的成就感,激发对数学的热情。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趣的规律?请学生畅谈,师总结。第 29 页 共 2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