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合肥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研报告】合肥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调研报告】合肥经济高质量开展调研报告2022年1月7日,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韦 韬批示:“合肥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请市 委深改办结合太原实际,拿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改 革举措,推动太原市经济社会开展J高质量开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重大主题。202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 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开展的意见为中部地区开展再 次谋篇布局,对于推动中部地区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崛起, 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合肥市作为 安徽省的省会、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综合性国家 科学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 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
2、等重要战略机遇,坚 持新开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开展,创新动能汇 聚迸发,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全市经济总量和开展质量 同步提升。“十三五”以来,合肥经济实现了快速开展, 经济社会主要指标持续向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21 年,合肥市经济社会开展主要指标比2020年均有较大幅 业深度融合,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消费。积极培育物流直 配、数字娱乐、直播带货等新兴消费领域和消费热点, 有效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积极推动传统消费载体向 消费体验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文体时尚中心转型升级。 整合线下社区商业网点和便民服务网点资源,鼓励社区 小店在产品、服务、文化、技术、体验等方面表达特色, 支持在社区开展2
3、4小时零售、无人零售等,创新开展定 制配送、物流分拨、共享式社区冷柜、线上预约等服务, 为消费增长注入新活力和新动力。着力提升开放水平。对外贸易水平不断提高。积极 融入全球开放体系,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合 作。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全力扩大高技术、高附 加值、高效益产品出口,鼓励外贸企业在“一带一路” 沿线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营销服务网络。大力推动汽车、 家电、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走出国门,开展 国际产能合作。高质量推进服务贸易试点、进口贸易示 范区建设,做大信息技术等高附加值离岸服务外包规模, 扩大优势产品出口。开放平台功能持续提升。加快打造国家级中欧班列 集结中心,中欧班列
4、成为“合肥制造”走向世界的“钢 铁骆驼,高标准建设国际内陆港,推动合肥港开展多式 联运,稳定提升港口吞吐量。深入推进中德(合肥)智 慧产业园、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侨梦苑”等建设,打 造一批高端国际合作平台。高水平建设综合保税区、出 口加工区,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正式运行,中国(合 肥)跨境电商综试区保税、直购进口业务开通,出口加 工区进出口额位居全国第3。大力开展招商引智。建立重大招商引资工程市领导专题调度推动、重点工程市投促局定期跟踪推开工作机 制,落实新签约工程“月度通报、半年度检查、年度考 核”,全过程调度推进工程落地。同时,进一步落实重点 产业链链长推进机制,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
5、、新能 源汽车等重点产业,会同各县市区、开发区持续跟踪推 进重点工程。围绕重点产业链、科技创新链、城市功能 链,聚焦变革性技术研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 业高端环节,全力引进领军人才、顶尖研发团队、知名 研发机构,全链条引进重大产业工程。加强与央企、知 名民企、外企合作,依托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显示产 业大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平台,全面实施精准招商、委托 招商、产业链招商和工程推进活动。加快区域一体化开展,扩大合肥都市圈影响力辐射力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开展。坚持全面等高对接。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聚力完善“规划纲要一行 动计划一推进方案一重大工程”的工作链条,从公共服 务、科技创新、产
6、业协同、基础设施建设、制度等高对 接等多个维度,为长三角城市群开展提供更有力的核心 支撑,推动形成与国家省联动、部门、区域协同的工作 格局。强化要素流通,打造连接长三角市场、资本、产业、 人才、技术、信息同工程对接的平台,全力推动基础设 施“共建”、科创协同“共进”、产业协作“共兴”、生态 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共享二按照“局部引领、择优承接、共同培育”的开展思 路,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体系,构筑产业大平台。 深化城市结对共建,推动长三角优质资源跨区域合作。 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推进与长三角城市人力资 源信息共享和服务政策有机对接,在人才认定和待遇享 受、公共服务、住房保障、教育医
7、疗等方面探索实施“双跨双享”政策支持,促进人力资源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在 区域间有效流和优化配置。稳步推进合肥都市圈一体化更高质量开展。聚力推 动产业融合开展。围绕智能家电、新型显示及电子信息、 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强优势产 业协作,着力打造假设干国家级产业集群。合作加快新兴 产业开展,突出产业联动,强化和长三角区域城市的产 业互补开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方向,定期组 织产业招商和合作交流活动,推动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积极推进科创协同一体化。强化合肥综合性国家科 学中心引领作用,支持圈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充分 对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大科学装置等创新资源, 联合提升
8、科技创新能力。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探 索建立“卡脖子”技术攻关机制,聚力破除技术壁垒。 加快打造辐射带动圈内城市及重点企业创新开展的安徽 科技大市场,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标国际一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放管服”为主线,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着 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进注册资 本登记改革、实行先照后证、推进“多证合一”。对标国 际先进规那么,开展营商环境迭代优化专项行动。推进外 资企业登记备案“一口办理”,深化“证照别离”,推进 工程建设工程区域评估、多审合一改革,降低企业制度 性交易本钱。合肥市还通过简政放权,最大程度释放商 事制度改革效力,实现“降
9、门槛”、简程序”、“压时间”、 “提创新”、“促服务工实施创优营商环境攻坚,“最多 跑一次“、一日办结率、全程网办率实现100%,服务窗口 7义24小时不打洋,政务环境位列全国前列。加强政策引领,完善经济高质量开展政策措施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打造以“整体性”为特征 的财政扶持产业开展政策体系。按“全面整合、高度聚 焦”要求,将市财政扶持产业开展各项政策资金和目标 任务全面统筹整合,每年统筹市财政百亿元规模资金, 聚焦高质量开展目标任务持续发力,牵引各产业沿高质 量开展快车道加速前行。加大以“撬动性”为目标的财政政策投入力度。每 年统筹局部市财政扶持产业开展政策资金,以基金、金 融产品、“借转
10、补”等方式投入,有效与社会资本、金融 资本联合联动,实现政策资金滚动和放大使用。秉持以“长远账”来测算招商引资重大工程财政支 持额度。在工程急需资金的建设期提前兑现政策资金, 推动加快投产,对招商引资重大工程未来810年投入 产出进行长周期预测分析,按未来贡献情况分年度对企 业实行“目标考核”,在工程建设前三年关键时期予以“雪 中送炭”式的前倾支持,推开工程快速落地、快速建成、 快速投产。多措并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支持工业企业升级改 造。对12个重点产业链引进的龙头企业及关键配套企业, 给予“一事一议”支持。鼓励市属国有投资基金出资参 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发起设立的基金。对市重点 产业链企
11、业引进配套企业贡献突出的,给予通报表扬和 奖励。鼓励企业上市融资。企业上市申请获证监会或交易 所受理的,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获受理当年在科创 板上市的企业再奖励300万元,在其他板上市的企业再奖励100万元。对挂牌后备资源库企业完成新三板和进 入新三板“创新层”挂牌的,给予50万元奖励。促进领军型企业加快开展。对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 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省级“专精特新”冠军 企业,连续3年按其当年新增贡献超过全市平均增幅部 分的50%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建立“小升规”企业库, 对首次升规企业给予企业管理团队20万元奖励,并连续 3年给予稳定在规上的企业当年新增贡献50%最高5
12、0万 元奖励。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遴选一批“卡脖子”技术工程,通过“定向委托”、“揭 榜攻坚,等方式,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贴。对承当关键 共性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工程的,择优给予 50万元一100万元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入库国家科技型 中小企业,按符合加计扣除条件的研发费用15%,给予 10万元100万元补贴。设立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政府投资基金每年支持 高层次人才团队工程不少于100个。对建设中试平台(基 地),按实际投资额的30%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对技 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纪)人等开展技术成果交易服 务并在合肥市转化的,最高奖励100万元。支持企业
13、吸 纳技术就地转化,单项成果成功交易并实际支付100万 元以上的,按实际支付金额的15%给予最高150万元奖励。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 划,对符合加计扣除条件的当年研发费用支出占营业收 入比重超过30%的高成长种子企业、超过15%的潜在瞪羚 企业、超过10%的瞪羚和独角兽(含潜在)企业,分别按 照研发费用的50%, 20%和10%给予单个企业每年最高500 万元补贴。强化人才政策支撑。完善政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立足合肥科技创新和经济开展大局,突出“高精尖缺” 导向,不断优化支出方向和结构,全面打造积极、开放、 高效的合肥市人才政策支撑体系。通过“人才链”支撑 “创新链”
14、 “产业链”,实现科技创新、人才聚集与产业 升级的联动开展。多措并举支持人才集聚开展。坚持内培外引,强化 人才创新激励和保障,助力打造人才高地。坚持产业升 级与人才集聚互动,有针对性的设立补助或奖励资金给 与支持,打造“国内外顶尖人才引领计划”、“双引双培 人才计划”、“产业紧缺人才引进资助计划”等一系列重 点人才工程,大力集聚各领域、各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管理释放人才政策红利。坚持“预算有政策、 保障有力度、资金有绩效”原那么,加大财政资源整合, 建立人才专项联合审核机制,强化人才政策资金统筹, 突出绩效导向,重点对现行人才政策落实情况、专项资 金使用管理及其效果开展全过程评价,强化资金使
15、用主 体的绩效责任,促进人才政策和投入机制不断完善,提 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在安居保障、工程资助、生活补 助等方面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坚持为人才解决实际问题, 让人才更有获得感。把握新开展阶段、贯彻新开展理念、构建新开展格 局,推动高质量开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合肥市坚持新开展理念,坚 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开展,他们的成功经验与做法无疑值 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当前,太原正处于建设国家区域中 心城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开展、全面再现“锦绣太原 城”盛景的战略机遇期。面向新征程,面对新挑战,我 们必须抢抓新开展格局带来的重塑性机遇,自觉把太原 放在全国全省大局中审视谋划,
16、坚持锻长补短、厚积薄 发,坚持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紧盯先进地区和开展前 沿,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努力在中部地区争先崛起, 奋力当好全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开展排头兵。度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H412. 80亿元,增长9. 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4. 22亿元,增长10.7%;工业增加 值2472.25亿元,增长15. 7%;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6009元,增长10. 5%;进出口总额514. 60亿美元,增 长37.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11. 68亿元,增长13. 2%。 合肥的崛起,源于全力推进“科创+产业”深度融合,基 于合肥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一流的营商环境及政策体 系
17、,融于区域一体化开展。推进“科创+产业”深度融合,新兴产业壮大加速工 业高质量开展“十三五”以来,合肥市充分利用多重国家战略叠 加效应,特别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全力 推进“科创+产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强市, 初步形成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传统优势产业为 主导的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起合肥新的“产业地标”。新一 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 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加快开展,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起合肥新的“产业 地标二类脑科学、质子医疗高端装备、氢燃料电池等一 批代表
18、着未来产业开展方向的产业化成果不断涌现。蔚 来汽车中国总部落户合肥,德国群众21亿欧元入资江淮 和国轩,京东方10. 5代线、维信诺AM0LED 6代线拉动 新型显示产业跃升;合肥总投资超1500亿元的长鑫存储 内存芯片实现量产,180多家集成电路企业集聚合肥,初 步形成了从材料设计到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的全产业 链。以“芯屏器合” “集终生智”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 业领跑全国,连续三年获得国务院通报奖励。集成电路、 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城市前列。“十三五”以来,合肥市战 略性新兴产业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逐步形成了 3个国 家级、7个省级、10个
19、市级战新产业集群。战新产业的 开展壮大,为合肥近十年的高质量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数字经济加速壮大。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 字化,聚力打造具有国内比拟优势的数字经济高地。在 省会城市中率先出台数字经济开展专项规划,深入实施 “136”开展行动计划,以数据资源为1个核心驱动,构 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数字经济产 业体系等3大体系,加快推进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核心数字技术突破、数字新业态培育、人工智能产 业开展、工业农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业数字化升级等6 大重点任务。培育数字经济企业、形成数字产业集群、建设数字 经济园区,全力打造数字经济“主引擎”。在全国率先启 动市级数字经
20、济产业创新试验区建设,在数据要素流通、 市场主体培育、应用场景创新、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先 行先试。在国内率先量化认定大数据企业,累计认定有 效市级大数据企业741家,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企业超300 家,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企业近600家。科大讯飞成长为 全球领先的智能语音企业,飞友科技成为全球领先的航 空数据服务商,华米科技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全球第 一。合肥高新区中安创谷、庐阳区大数据产业园、瑶海 区物联网科技园、蜀山区大数据小镇、包河区光谷金融 港等数字经济特色园区初具规模。创新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二 合肥以“链长制” 为抓手,围绕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梳理出集成 电路、新型显示、创意文
21、化、网络与信息平安、生物医 药、节能环保、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 光伏及新能源、高端装备及新材料、人工智能、量子产 业等12条重点产业链,由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人担任产 业链“链长”,从市级层面建立统筹调度机制,以完善产 业开展规划,优化产业政策措施,协调推进重点工程, 加快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在更高层面上保障各个产业链 的完整、稳定和开展。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十三五”以来,合 肥市围绕现代物流、会展经济、现代金融、信息技术服 务、文化创意、智慧养老、旅游休闲等重点领域,着力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 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提速开展工业设计、大
22、 数据、服务外包等高技术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 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开展,加快培育开展新动能,形成现 代服务业快速开展的新格局。促进服务业集聚与创新。鼓励服务业企业应用新技 术、开展新型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包括供应链、运营 方式、渠道整合、服务方式、赢利模式创新等,支持企 业开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创新工程。积极引进国际知 名服务品牌和服务企业,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国家检验 检测高技术服务集聚区建设,培育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示范园区39家。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重点 围绕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优 化供应链管理、拓展服务衍生制造、开展工业文化旅游 等,加快业态模
23、式创新,释放融合开展潜力,实现制造 业、服务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开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创新高地合肥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开展的第一动力,坚定 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奋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 技创新策源地,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高质 量开展的“最大增量”,构建起具有合肥特色的自主创新 体系。构建高能级平台体系。围绕国家战略,突出原始创 新,扎实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建设, 在更高水平上彰显合肥战略地位。建成合肥滨湖科学城、 安徽创新馆、高新区等三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能 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和环境综合研究平台陆续 组建运行,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未来网
24、络实验设施合 肥分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中科大先 研院、清华公共平安院等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到达26家。 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着力打造包括量子信息 国家实验室、超导核聚变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 肥中心等在内“七大平台”,初步构建起由国家实验室、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 平台、“双一流”大学和学科组成的“1+4+11+N”(建设1 个国家实验室、4个大型综合性研究平台、11个重大科 技基础设施、N个科研及产业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体 系。实施高水平科技攻尖。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一 批领军型科学家和顶尖创新团队会同世界领先研究力量 共同开展科技攻
25、关。集成电路产业突破了 “卡脖子”核 心技术,实现国内首款自主研发DRAM芯片量产。全面启 动建设量子创新院,通过量子科学等前沿领域创新突破, 实现在一些“卡脖子”领域的重大突破,以及在颠覆性 研发上取得突破,为合肥高质量开展提供更为强劲的驱 动力。推进高效能成果转化。以高校院所为主体,与中科 大、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大院大所大学合作共建中科大 先研院、清华公共平安研究院等平台,深度加强产业技 术方面的研究和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清华合 肥公共平安院研发出世界首个城市生命线平安监测系统, 并在合肥率先开展示范应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加 速走向“应用场”。以企业为主体,成立了平板显示、新
26、能源汽车、公共平安、集成电路、轨道交通、机器人等 22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企业承接成果转化能 力。服务构建新开展格局,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链 接广辟渠道扩大有效投入。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 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围绕增动能扩投资,聚焦补短板扩 投资,盯住大工程扩投资。突出抓好重大工程谋划工作, 持续推进一批战略性、标志性、引领型的重大工程。用 足用好中央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加大“两 新一重”(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 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先进制造业、民生保 障等领域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扩大投资。设立合肥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围绕全
27、市重点产业开展, 以推进重大产业工程落地和本地工程培育为抓手,通过 参股设立子基金、直接投资等形式,广泛吸引具备海内 外资源、连接一二级市场的各类股权投资机构、基金进 入合肥,借助合作管理机构的全球视野、优质工程资源, 着力嫁接全球资源于合肥重点产业,引导民间资本投资 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符合区域开展需求的好工程, 建立起政府引导、民资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政府投资引 导基金体系,成为聚合社会资本、注入创新活力,推动 产业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开展的重要资本引擎之一。丰富业态释放消费潜力。全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开展 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培育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多业态 聚合、多场景覆盖为特征的新型消费,开展商品消费新 模式,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力开展商贸流通新兴服 务业态,着力建设一批国内知名商圈、特色商业街区、 新兴消费场景。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布局一批 知名品牌旗舰店、首入店、体验店,提升商圈品牌消费 档次和能级,推动商圈多元化、差异化开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互联网与传统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