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5课同步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开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 产生的影响是()A.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B.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C.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开展D.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晋书卷六十张辅传载:“梁州刺史杨欣有姊丧,未经旬,车骑长史韩预强聘其女 为妻。辅为中正,贬预以清风俗,论者称之。”这表达了A.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而无法真正选出人才B.魏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非常重视个人品德 C.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具有一定时代局限性D.魏晋时期中央集权制被破坏地方势力加强 3.南北朝时,形成了记述家族世系的谱学,“有司选举,必稽谱籍
2、,而考其真伪” “家之 婚姻,必由于谱系”。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A.保证土族高贵血统B.维护土族特权地位C.防止土族门第混乱D.弘扬土族良好家风.屯田制是一种由政府提供土地,组织农民或士兵耕种,以解决军队给养或收取税粮的制 度。三国时期的东吴推行了大规模的屯田,将屯田与水利开发并举,屯田制度与东吴政权相 始终。东吴的屯田()A.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4 .魏晋时期土族如与庶人通婚,就会成为门阀之玷(污点)。如与比庶人地位还低的工商杂 户通婚,那么将被降籍甚至被加罪。这一现象说明此时()A.世家大族垄断政权B.门阀制度导
3、致了阶层固化C.重农抑商政策加强D.九品中正制影响门第观念.东晋初年,政府为安置数量巨大的北方人民,设置了侨州郡县(为安置流民而在流民聚 居地所设的州郡县),注籍在侨州郡户口簿上的移入人口可以获得优复(免调役)等优待。 这一措施的实施()引发西、北边陲少数民族内迁有助于吸引中原人民渡江南迁推动了南方的土地被大量开垦开创了按职业编定户籍的做法A.B.C.D.考古发现,魏晋十六国时期,黄河以北的墓葬较之秦汉时期,无论在规模还是豪华方面均有不及,呈现出简埋薄葬的典型特点。这反映出当时A.勤俭节约之风十分盛行B.战乱不息社会经济凋敝C.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D.北方生产力落后于南方.诸葛亮鼓励蜀汉百姓种
4、桑养蚕,大力开展蜀锦生产。同时,他还首设“锦官”机构,以 加强政府对蜀锦生产的专门管理。这说明当时蜀汉A.织锦业成为重要财政来源B.官营手工业走向衰落C.百姓以蜀锦为主要衣料D.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5 .曹魏政权建立后,延续了东汉尚书台的旧制。魏文帝非常信任尚书台,诸事都依尚书台 协助处理。魏明帝时期,原先由三公所掌握的很多权力,如处理文书奏章、选拔官员等职权 均被尚书所侵夺。这实质上反映了()A.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B.专制主义皇权的加强C.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D.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分东西。宇 文周,与高齐。”以下选项中与三字经
5、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相符的是()A.出现百家争鸣局面B.时代特征是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C.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局面D.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创立6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 争,给中国社会带来深远影响。对此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魏蜀吴三国当中最先灭亡的是吴国B.十六国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C. “六朝”政权都被少数民族所左右D.西晋政权在灭亡吴国以后实现统一1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传统的长衣和袍服已不大适应社会需要,而北方民族短衣打 扮的挎褶渐成主流。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经济重心南移B.中央集权的强化C.对外贸易兴旺D.民族交
6、融的加强13 .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虽统一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此后的东晋、 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开展的主流特征是A.民族交融与繁荣开放B.经济开展与文化停滞C.民族融合与区域开发D.中外交流与政权分裂.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土”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 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 性形象。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说明当时A.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B.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C.少数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D.社会动乱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14 .三国时
7、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 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开展维持了这处局面的长期存在。反映出 A.南北经济开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南北对峙阻断交流二、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魏晋士族是历史地形成的一个社会阶层,是东汉士家大族势力开展的延续东汉 至西晋时期,世族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显著提高,但总体上仍然处于皇权的控制之下,缺乏 以超越皇权。到了东晋时期,权力结构才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平行甚至超越皇 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从东晋时期的史实来看,士族在这一时期具有
8、特殊的地 位和权益,不容皇权侵犯。与此同时,皇权也不容许任何一姓士族撞自废立。皇权与士族势 力的均衡与共治才得确保统治秩序的的平稳观水水之战后,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士族 势力大不如昔,东晋政权也日渐势微,门阀政治呈现日趋崩坏之势士族虽保存了很大的 社会政治影响,但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已不复存在,门阀政治逐渐回归于皇权政治。门阀 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阀政治时期,严格意义上的门阀 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南北朝后期,门阀士族已经显出衰落的迹象。至隋唐时期, 终于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材料二 在教育不普及而又信奉经典信仰的社会中,知识阶层极
9、易获得平人们的尊重,而这 种情况常常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淡薄。在魏晋南北期时期,学术的中心在士族集 团,总体上来说,士族子弟即使不学无术,普通平民仍然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他们依然能够 保持较高的社会政治地位。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得到迅速开展,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空间内普 及,学术的中心由家族转向社会,商品经济的开展和文化的普及使士族失去了在礼法门 风上的优势。一方面,他们所自矜的礼法逐渐在社会上普及,寒庶成地主中也出现了很多“名 节风教”之人;另一方面,一些士族门风日趋败坏,出现了不少家风沦替的例子,两方面的 合力使士庶区别日趋泯灭,动摇了士族赖以生存的等级特权。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根据材
10、料一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 的理解。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隋唐时期门阀土族衰落的原因。15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 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 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 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 的大交融。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
11、、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 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开展生 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开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 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根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 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的社会现象。根据材料三,评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1. B2. B3. B4. A5. B6. B7. B8. A9. BIO. Bll. D12. D13. C14. A15. B 16. (
12、1)理解:门阀政治强调的是士族特权,是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的历史 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状态。(是什么);东晋门阀政治的产生是特 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是成熟而有力量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一是微弱但尚有一定号 召力的皇权的存在,加之民族矛盾尖锐的外部条件。(为什么);门阀政治的存在是暂时性 的,它从皇权政治而来,又在一定条件下回归于皇权政治。(怎么样)。(2)原因:经济因素:商品经济的开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 缘纽带,这使得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文化因素:文化的开展和普及使士 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政治因素:隋唐时期以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剥夺了门阀 士族垄断官吏选举的政治特权。(答门阀政治的崩坏亦可);内在因素:士族失去了在礼法 门风上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答士族门风日趋败坏亦可)。 17. (1)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后果:北方民众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相处,相互学习,民族差异逐渐消除,民族 大交融局面形成。三国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为增强国力,开展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发 展;各国重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尽管三国时期国家分裂,但同东汉末割据混 战相比,形成相对稳定的局面,具有进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