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12 期待效应公开课.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18415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材12 期待效应公开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素材12 期待效应公开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素材12 期待效应公开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材12 期待效应公开课.docx(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一种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名字,相传他是塞浦路斯国王, 善雕刻,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他深深爱上了 这个“少女一并给他取名叫盖拉蒂。他还给盖拉蒂穿上美丽的长袍,并且拥抱它、亲吻它, 他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但它依然是一尊雕像。皮格马利翁感到很绝望, 他不愿意再受这种单相思的煎熬,于是,他就带着丰富的祭品来到阿弗洛蒂忒的神殿向她求 助,他祈求女神能赐给他一位如盖拉蒂一样优雅、美丽的妻子。他的真诚期望感动了阿佛洛 狄忒女神,女神决定帮他。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后

2、,径直走到雕像旁,凝视着它。这时,雕像发生了变化,它的脸颊慢慢 地呈现出血色,它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它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盖拉蒂向 皮格马利翁走来,她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着他,浑身散发出温柔的气息。不久,盖拉蒂开始 说话了。皮格马利翁惊呆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皮格马利翁的雕塑成了他的妻子,皮格马 利翁称他的妻子为伽拉忒亚。人们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中总结出了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 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1968年由美国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 1933-)等在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中 提出。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方面产生效应。如教师寄予很大期望

3、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后测试,他的学习成绩比其他学生有明显提高。因此效应与希腊神话 中皮格马利翁的故事相似,故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于60年代末期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孩子聪明,对他们 有积极期望,认为他们以后智力会开展很快,那么假设干个月后,这些孩子的智力果真得到了 较快、较好的开展。相比之下,没有得到教师这种积极期望的孩子智力的开展并不明显。而 两类孩子原来并没有什么差异。两类孩子几乎是在完全相同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因而他们智 力开展的差异只能由教师期望的不同来解释。罗森塔尔借于皮格马利翁神话,称这种现象为 皮格马利翁效应。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

4、,是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 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等,指人们在交往认知中, 对方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品质就会掩盖人们对对方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这种 错觉现象,心理学中称之为“晕轮效应”。美国心理学家H.凯利、S.E.阿希等人在印象形成 实验中证实了这一效应的存在。晕轮效应除了与人们掌握对方的信息太少有关外,主要还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 势的结果。它往往容易形成人的成见或偏见,产生不良的后果。故在人才选拔、任用和考评 过程中应谨防这种倾向发生。【相关实验】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实验。上课 之前,实验者向学

5、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 情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多项品质、向另 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 “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而学生们并不 知道。两种介绍间的差异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 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谈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 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从众效应从众效应是一种追随别人的行为的常见的心理效应。这种效应有时是积极的,如别人献血你 也去献;有时是消极的,如看到别人在公园摘

6、花,自己也跟着去摘花。【相关实验】某高校举办一次特殊的活动,请德国化学家展示他创造的某种挥发性液体。当 主持人将满脸大胡子的“德国化学家”介绍给阶梯教室里的学生后,化学家用沙哑的嗓音向 同学们说:“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种强烈挥发性的液体,现在我要进行实验,看要用多长时间 能从讲台挥发到全教室,凡闻到一点味道的,马上举手,我要计算时间。”说着,他翻开了 密封的瓶塞,让透明的液体挥发不一会,后排的同学,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都先后 举起了手。不到2分钟,全体同学举起了手。此时,“化学家”一把把大胡子扯下,拿掉墨镜,原来他是本校的德语老师。他笑着说:“我 这里装的是蒸储水!”这个实验,生动的说明了同学之

7、间的从众效应一一看到别人举手,也跟着举手,但他们并不 是撒谎,而是受“化学家”的言语暗示和其他同学举手的行为暗示,似乎真的闻到了一种味 道,于是举起了手。抚慰剂效应抚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 状得到舒缓的现象。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抚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 博士提出,亦理解为“非特定效应” (non-specific effects)或受试者期望效应。【相关实验】有报告纪录到大约四分之一服用抚慰剂的病人,例如声称可以医治背痛的抚慰 剂,表示有关痛症得到舒缓。而触目的是,这些痛症的舒缓,不单是靠病人报称,而是可以 利用客观的

8、方法检测得到。这个痛症改善的现象,并没有出现于非接受抚慰剂的病人身上。 由于发现了这个效应,政府管制机关规定新药必须通过临床的抚慰剂对照 (placebo-controlled)测试,方能获得认可。测试结果不单要证明患者对药物有反响,而 且测试结果要与服用抚慰剂的对照群组作比拟,证明该药物比抚慰剂更为有效(“有效”是 指以下2项或其中1项:1)该药物比抚慰剂能影响更多病人,2)病人对该药物比抚慰剂有更 强反响)。由于医生对有关疗程实用性的观感会影响其表现,亦可影响病人对疗程的观感。 因此,此药物测试必须以双盲(double-blind)方式进行:医生及病人都不会知道该药物是 否抚慰剂。最近亦发

9、现,模拟手术亦会出现相似的现象,所以,有局部的外科手术技术必须进行抚慰剂 对照研究(极少会以双盲方式进行,原因很明显)。为了使测试得到支持,药物测试群组会 比抚慰剂对照群组获得更好的待遇。几乎所有以这个对照方式进行的研究都显示抚慰剂对可改善病情。举例:Kahn公布了一项 有关抗抑忧药的整合分析(meta-analysis),发现服用抚慰剂的群组中出现自杀或企图自 杀的情况下降了 30%,而服用抗抑忧剂的群组那么下降40%。但是,一般研究工程都没有加设一个不接受任何治疗的群组作对照,因此很难推算出抚慰剂 效应实际的影响程度。“抚慰剂效应”与“反抚慰剂效应”是的提出,到现在已超过五十年了,却仍然很明确地时 常出现在实验的医疗情境里。而这种效应之所以会存在,就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医病关 系中非常重要的。因此“人性关怀”绝不能在医病沟通中缺席,医疗生态应该用心经营一个 “信任及安心”的区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