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行动计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行动计划坚持把开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 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 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 开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一、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 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第一节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 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 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数据感知、 传输、存储和运算能力。
2、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用户普及率提高到 56%,推广升级千兆光纤网络。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藏。扩容骨干 网互联节点,新设一批国际通信出入口,全面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 (IPv6)商用部署。实施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推 动物联网全面开展,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 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强化算力统筹智能调度,建设 假设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建设E级和10E级超级计算中第一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开展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开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 价值链高端延伸。聚焦提高产业创新力,加快开展研发设计、工业设 计、商务咨询、检验检测认
3、证等服务。聚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 供应链金融、信息数据、人力资源等服务创新开展。聚焦增强全产业 链优势,提高现代物流、采购分销、生产控制、运营管理、售后服务 等开展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深 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流 程再造等新型专业化服务机构开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企业。第二节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开展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 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开展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 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扩大覆盖全生命期 的各类服务供给。持续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
4、扩容,与智慧社区、养老 托育等融合开展。鼓励商贸流通业态与模式创新,推进数字化智能化 改造和跨界融合,线上线下全渠道满足消费需求。加快完善养老、家 政等服务标准,健全生活性服务业认证认可制度,推动生活性服务业 诚信化职业化开展。第三节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全面清理不合 理的限制条件,鼓励社会力量扩大多元化多层次服务供给。完善支持 服务业开展的政策体系,创新适应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和产业融合开展 需要的土地、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健全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强 化标准贯彻执行和推广。加快制定重点服务领域监管目录、流程和标 准,构建高效协同的服务业监管体系。完善服
5、务领域人才职称评定制 度,鼓励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 革试点和扩大开放。(四)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 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第一节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 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 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数据感知、 传输、存储和运算能力。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用户普及率提高到 56%,推广升级千兆光纤网络。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藏。扩容骨干 网互联节点,新设一批国际
6、通信出入口,全面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商用部署。实施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推动物联网全面开展,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 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强化算力统筹智能调度,建设 假设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建设E级和10E级超级计算中 心。积极稳妥开展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 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加快交 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强泛在感知、终端联 网、智能调度体系建设。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打通多元化投资渠道, 构建新型基础设施标准体系。第二节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建设现代化综合
7、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 展,提高网络效应和运营效率。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出疆入藏、 中西部地区、沿江沿海沿边战略骨干通道建设,有序推进能力紧张通 道升级扩容,加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构建快速网,基本贯通“八 纵八横”高速铁路,提升国家高速公路网络质量,加快建设世界级港 口群和机场群。完善干线网,加快普速铁路建设和既有铁路电气化改 造,优化铁路客货布局,推进普通国省道瓶颈路段贯通升级,推动内 河高等级航道扩能升级,稳步建设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和货运机场, 积极开展通用航空。加强邮政设施建设,实施快递“进村进厂出海” 工程。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加快城际铁路、市域(郊)
8、铁 路建设,构建高速公路环线系统,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开展。提高 交通通达深度,推动区域性铁路建设,加快沿边抵边公路建设,继续 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道路安全设施。构建多层级、一体化 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优化枢纽场站布局、促进集约综合开发,完善集 疏运系统,开展旅客联程运输和货物多式联运,推广全程“一站式”、 “一单制”服务。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深入推进铁路企业改革,全面深化空管体制改革,推动公路收费制度和养护体制改革。第三节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 供给保障能力。加快开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 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
9、,加快开展东中局部布式能源,有序开展 海上风电,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建 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 高到20%左右。推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合理控制煤电建设 规模和开展节奏,推进以电代煤。有序放开油气勘探开发市场准入, 加快深海、深层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利用,推动油气增储上产。因地制 宜开发利用地热能。提高特高压输电通道利用率。加快电网基础设施 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 力,加强源网荷储衔接,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遥远 地区输配电能力,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
10、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完善煤炭跨区域运输通道和集疏运体系,加 快建设天然气主干管道,完善油气互联互通网络。第四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加强跨行政区河流水系治 理保护和骨干工程建设,强化大中小微水利设施协调配套,提升水资 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坚持节水优先,完善水资源配置体 系,建设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加强重点水源和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 程建设。实施防洪提升工程,解决防汛薄弱环节,加快防洪控制性枢 纽工程建设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堤防和蓄 滞洪区建设。加强水源涵养区保护修复,加大重点河湖保护和综合治 理力度,恢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体系。四、
1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坚持经济性和安全性相结合,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分行业做好 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 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强化资源、技术、 装备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立足 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局部领域先发优势,巩固提升高铁、电力 装备、新能源、船舶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 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 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能力建设。实施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藏工程,建设区域性应急物资生 产保障基地。实施领航
12、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 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强技术经济安全评估,实 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五、我国开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开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 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开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 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开展,国际力量比照深刻调整,和平与 开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 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 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幅员 深刻变
13、革,世界进入动乱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 世界和平与开展构成威胁。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开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 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开展韧 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开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 国开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 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开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 域开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 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 复杂的国际环
14、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 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 和把握开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树立底线思维,准 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 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资料整理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心。积极稳妥开展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 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加快交 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强泛在感知、终端联 网、智能调度体系建设。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打通多元
15、化投资渠道, 构建新型基础设施标准体系。第二节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 展,提高网络效应和运营效率。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出疆入藏、 中西部地区、沿江沿海沿边战略骨干通道建设,有序推进能力紧张通 道升级扩容,加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构建快速网,基本贯通“八 纵八横”高速铁路,提升国家高速公路网络质量,加快建设世界级港 口群和机场群。完善干线网,加快普速铁路建设和既有铁路电气化改 造,优化铁路客货布局,推进普通国省道瓶颈路段贯通升级,推动内 河高等级航道扩能升级,稳步建设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和货运机场, 积极开展通用航空。加强邮政设施建设,实施快递
16、“进村进厂出海” 工程。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加快城际铁路、市域(郊)铁 路建设,构建高速公路环线系统,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开展。提高 交通通达深度,推动区域性铁路建设,加快沿边抵边公路建设,继续 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道路安全设施。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优化枢纽场站布局、促进集约综合开发,完善集 疏运系统,开展旅客联程运输和货物多式联运,推广全程“一站式”、 “一单制”服务。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深入推进铁路企业改 革,全面深化空管体制改革,推动公路收费制度和养护体制改革。第三节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 供给保障能
17、力。加快开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 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开展东中局部布式能源,有序开展 海上风电,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建 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 高到20%左右。推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合理控制煤电建设 规模和开展节奏,推进以电代煤。有序放开油气勘探开发市场准入, 加快深海、深层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利用,推动油气增储上产。因地制 宜开发利用地热能。提高特高压输电通道利用率。加快电网基础设施 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 力,加强源网荷储衔接,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
18、,提升向遥远 地区输配电能力,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 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完善煤炭跨区域运输通道和集疏运体系,加 快建设天然气主干管道,完善油气互联互通网络。第四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加强跨行政区河流水系治理保护和骨干工程建设,强化大中小微水利设施协调配套,提升水资 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坚持节水优先,完善水资源配置体 系,建设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加强重点水源和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 程建设。实施防洪提升工程,解决防汛薄弱环节,加快防洪控制性枢 纽工程建设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堤防和蓄 滞洪区建设。加强水源涵养区
19、保护修复,加大重点河湖保护和综合治 理力度,恢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体系。二、开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开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 值占GDP比重超过17%o第一节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 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开展 新动能。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开展生物医药、生 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深化北斗 系统推广应用,推动北斗产业高质
20、量开展。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 产业集群开展工程,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建设 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鼓励技术创新和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 平重复建设。发挥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加大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 力度。第二节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 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 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 厚的地区,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 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实施产业跨界融合
21、示范工程,打 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假设干未来产业。三、加快开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把开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 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 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 开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 开展。第一节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 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依托行业龙头
22、 企业,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工程化产业化突 破。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完善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推动首 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健全产业基础支 撑体系,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完善国家质量基 础设施,建设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 试验验证等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工艺等工业基础 数据库。第二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坚持经济性和安全性相结合,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分行业做好 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 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强化资源、技术、 装备
23、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立足 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局部领域先发优势,巩固提升高铁、电力 装备、新能源、船舶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 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 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能力建设。实施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藏工程,建设区域性应急物资生 产保障基地。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 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强技术经济安全评估,实 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第三节推动制造业优化
24、升级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开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 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 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 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 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原材料产业 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扩大轻工、纺织等优质产品供给,加快化工、 造纸等重点行业企业改造升级,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深入实施增强制 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 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制造
25、业产品“增品种、提 品质、创品牌”。第四节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强化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务,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果,降低企业生 产经营本钱,提升制造业根植性和竞争力。推开工业用地提容增效, 推广新型产业用地模式。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增 加技改贷款,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允许制造业 企业全部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规范和降低港口航运、公路铁路运输 等物流收费,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建立制造业重大工程全周期服 务机制和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支持建设中小企业信息、技 术、进出口和数字化转型综合性服务平台。(二)开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开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
26、支柱性产业,推动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 值占GDP比重超过17%o第一节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 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开展 新动能。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开展生物医药、生 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深化北斗 系统推广应用,推动北斗产业高质量开展。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 产业集群开展工程,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建设 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构建一批各具特色、
27、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鼓励技术创新和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 平重复建设。发挥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加大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 力度。第二节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 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 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 厚的地区,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 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 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假设干未来产业。(三)促进服务业繁荣开展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 务产业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