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十四五”卫生健康.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18142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47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市“十四五”卫生健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厦门市“十四五”卫生健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厦门市“十四五”卫生健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市“十四五”卫生健康.docx(5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厦门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5 )2021年12月康及随访管理优先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效促进慢性病 早诊早治。三医联动”改革持续深化。厦门成为“4+7”国家药采试点工作首个落地实施的城市,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 工作得到孙春兰副总理充分肯定,“厦门经验”在全国推广。创新推动总额预算下“点数法”付费方式改革,每年节约医保基金支出约5亿元。积极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基本医 保应保尽保。4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公共卫生体系保障有力有效。我市连续五年在基本公共 卫生服务项目省级绩效评价中荣获前三名。我市成为全省唯 一一个省级以上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100%全覆

2、盖的设区 市。结核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 制。全市降低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通过国家消除疟疾评审, 并成为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2020年全市儿童疫苗预 约接种比例超过85%,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0%以上,免 疫规划针对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在3个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开展“体医融合”试点。我市成为继深圳市后全国 第二个拥有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副省级城市。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持续提高。加强卫生应急信 息化建设,完成4家综合性医院院前院内互联互通,完善重 大活动医疗救治应急指挥平台和急危重症远程救治指挥平 台,实现视频数字化查房和远程查房。全市公共场所配置急救设施

3、AED (体外自动除颤器)共116台。加强海陆空立体 急救体系能力建设,建立我国第一个紧密型的航空应急及救 援站。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第一时间建立联防联控机制,严 格落实国家防控策略,厦门位居有关大数据综合评估全国重 点城市疫情防控能力榜首。5 .中医药传承创新取得新进展 中医药体系建设加快推动。推进中医名医名科名院建设,已有8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 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1个福建省学术流派传承建设项 目一一“厦门康氏肝病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6个国家级中 医临床重点专科。推动厦门市中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市校 共建,厦门市中医院纳入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 博士

4、后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单位。中医药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制定厦门市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面推动中医药服务能力 提升。全市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能够提供6类 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97. 4%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 生院建成中医馆。在全市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提升了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开展市级中医专家进社区,积极推广 中医适宜技术。市中医院获评“福建省名优中医院”,并位 居艾力彼“中国中医医院100强”第44位。八宝丹中医药 文化馆和海峡两岸中医药文化展示馆被评为“福建省中医药 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积极开展中医药对台交流合作,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

5、讨会连续成功举办14届。6 .卫生健康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实现新突破。建成厦门市健康医疗云平台,实现信息资源集约化管理,厦门区域全民健康信息 平台建设成果获国家卫健委通报表扬。我市电子健康卡建设 获评2019年度全国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优秀案例。厦门是 首个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最高 等级测评的地市级城市。,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取得新进展。厦门市被确定为国家首批4个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和产业园建设试点城市 之一,成立厦门市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中心,建成厦门市健 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开放实验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循证 医学中心、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已入驻厦门大

6、学。全市共有九家互联网医院。建立全市门诊统一预约平台,建立 厦门市医疗就诊支付平台,极大改善群众便捷就医体验。(二),十四五”面临的发展形势.发展机遇“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开拓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广阔空间。党的十九大将维护人民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 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 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对新时代卫生 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作了明确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人民健康和卫生健康事业,将国家战略化为具体行动实践, 大力推进健康厦门建设,发出“建设高水平健康之城是使命 所系”的时代强音,明确了健康厦门行动中长期目标、路径, 厦门卫生健康事业将迈

7、上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快车道。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医疗健康领域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AI技术、5G等为代表 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卫生健康领域的变革和升级 注入新动能,不断催生智慧医院、智慧病房等互联网+医疗 健康的新模式和新业态,推动疾病预防、检测、诊断和治疗 模式朝着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远程化方向发展,科技 创新赋能健康行业已是大势所趋,为大幅提高厦门卫生健康 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创新发展、实现 弯道超车提供了有利时机。1 .面临挑战全球的疾病谱不断改变、新的健康问题不断涌现。经济 全球化、大规模人口迂徙、环境退化等因素,不断改变着全 球的

8、疾病谱,新的健康问题不断涌现,为当今世界带来了各 种各样的公共卫生风险。尤其是2019年末突发的新冠肺炎 疫情,不仅给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防治领域带来严峻挑战,更 是给卫生健康事业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健康体质有了更多期待和更高要求。随着新 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4 要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也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特点,对全方位全周期健10 康服务提出了更高期待,迫切要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必须加 大创新力度,加快向整合资源、集约利用、提高效率和提升 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厦门卫生健康领域还存在一些不足短板亟待解决。“十 三五”时

9、期,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 群众期待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和短板,如, 医疗卫生资源总量还有待增加,中医、精神卫生等部分专科 床位数尚有一定缺口;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公共卫生应急管 理等方面还存在不少漏洞,重治轻防、防治脱节现象依然存 在,专业化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还不够; 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不足,儿 科和全科医生缺口较大,疾控人才队伍较为薄弱;医药卫生 体制机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 的分级诊疗格局还未完全形成,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还不够完 善;健康产业发展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产业规模集聚效应不 明显,产业

10、层次有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新发 传染病风险、食品药品安全隐患等影响居民健康的危险因素 亟待控制。“十四五”加快厦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超越的 任务仍较艰巨。对卫生健康的需求仍将持续增加。预计“十四五”末,我市人口规模将达到575万,增长规模与“十三五”较为接 近,卫生健康需求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考虑到厦门医疗辐 射范围有限、部分已建成医疗床位尚未投用、人口年龄结构11 仍较“年轻”、医保支付模式改革将加快病床位周转等因素, “十四五”时期,在完成规划医院项目建设的同时,推动建 成医疗床位尽快投用,达到千人床位数4. 5张,预计能够满 足对卫生健康需求的增长。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1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 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关于深化医改和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立足新发展 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 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新时代党的卫 生健康工作方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建设高水平健康之 城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预 防为主线,推动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全 面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 厦门在更高水平上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率 先实现全方

12、位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健康保障。(二)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 战略地位,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反映最突出 的健康问题作为卫生健康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 众健康需求为导向,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122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 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重视重大疾病防 控,优化防治策略,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快速检测能力、 应急处置能力、综合救治能力,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 变。3 .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坚持改革、发展两手抓, 纵深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 加大疾病预防

13、控制体系改革力度,不断激发卫生健康事业内 在活力。4 .坚持创新引领,提升品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 略,科技赋能,提升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提高医疗卫生 服务质量和水平,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健康服务产业转型升 级,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获得感。5 .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 公益性,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的领导责任、 投入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 务领域,鼓励社会力量提供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差异化、 个性化健康需求。6坚持科学治理,共建共享。加快完善卫生健康制度体 系,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创新社会动员机制,提升卫生 健康领域治理体

14、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政府、社会、 个人共同推进卫生健康发展的良好格局。(三)发展目标13到2025年,卫生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超越迈上新台阶, 基本建成高水平健康之城。居民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稳步提 升,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防治协同、 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体系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 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初步建立特色优势鲜明的中医药服 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以“一老一小” 为重点的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居民主要健康指标 居国内领先水平。2035年,基本实现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超越,建成健康 厦门。居民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达到新高度,强大公共卫生 体

15、系和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中医药实现振兴 发展,“一老一小”的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医疗 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健康需求 得到满足。“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居民健康素养进一步提高, 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到 2025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81. 63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 9/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 8%。以内,每千人口医疗 机构床位数为4. 5张,其中2021、2022、2023和2024年分 别规划为3. 85张、4. 10张、4. 28张和4. 4张。居民主要健 康指标居国内领先

16、水平。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加快构建。重大疾病防控救治、14 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更加强大,基本建立科学高效的公共 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公 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资 源优质、均衡化水平得到提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 推进,“名院、名科、名医“做强做优,医疗服务质量持续 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卫生健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推进。医药卫生体 制改革不断深化,多元办医格局加快形成,卫生健康科技支 撑力显著增强,数字健康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互联网+卫生 健康服务”进一步拓展,人民群众就医体验不断改善。“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

17、发展主要指标领域指标名称单位2020 年2025 年 目标指标性质健康水平1.人均期望寿命岁81.0481.63预期性2.婴儿死亡率%01.93.8约束性3.孕产妇死亡率1/10 万3. 659约束性4.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02. 893.8约束性资 源 酉己 置5.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3. 774.5预期性6.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 数人3. 123.8预期性7.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3. 274. 06预期性8.每万人口中医医疗床位数张3. 824预期性9.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1.912.7预期性健康10.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 接种率%8595约束性15领域指标名称单位2020 年2

18、025 年 目标指标性质月艮 务n.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 幼儿托位数个4.5预期性12.公民健康素养水平%24. 128约束性健 康 管 理13.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80. 5585预期性14.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80. 2885预期性15.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85. 72290约束性16. 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 理率%59.6172预期性发 展 保 障17.期末总人口规模万人516575预期性18 .人口年平均出生率%013. 8713左右预期性19.年均自然增长率%09.889左/ f预期性注:数据来源于卫生健康统计年报。三、建设任务(一)健康优先,加快形成大健康发展新格局全面

19、落实健康厦门行动(20192030年),牢固树立 “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 战略位置,促进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 引导群众建立正确健康观,建立以市民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 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1.促进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建立健全促进全民健康制度体系。将健康理念融入各领 域政策制定和实施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保障公民获得健康教育、公 共卫生、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紧急医疗救助 等健康权益。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健全涵16前言1一、规划背景3(一)“十三五”卫生健

20、康事业发展成就3(二)“十四五”面临的发展形势9二、总体要求12(一)指导思想12(二)基本原则12(三)发展目标13三、建设任务16(一)健康优先,加快形成大健康发展新格局161 .促进健康融入所有政策162 .深化爱国卫生运动18(二)防治结合,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191 .加强公共卫生风险源头治理192 .促进医防协同发展 193 .提升疾病防控综合救治能力204 .提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处置能力235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设施和救治能力储备24(三)提升品质,推动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271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272 .提升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283 .打造优质高效的基层

21、医疗卫生服务304 .建设结构优、水平高的卫生人才队伍31(四)聚焦重点,突出重点人群保障351 .提升妇幼健康352 .促进老龄健康363 .强化职业健康安全38盖建设健康环境、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普及健康 生活、发展健康产业等方面的制度体系。推动城乡建设发展 与居民健康保障紧密融合,在城乡规划、土地使用、基础建 设、机构编制、财政投入等方面,统筹考虑卫生健康发展的 刚性需求和拓展空间,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提 供条件,努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国民健康促进政策与 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健康优势。完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健全城乡社区卫生健康网格化 服务体系和全民

22、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市社区15分钟 医疗卫生圈和体育健身圈,推动实现公共卫生、体育健身、 便民药房等基础设施“村村有“,基本医疗、医保、医药等 健康服务”村村通二推动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 身休闲、食品等融合发展,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和非医疗健康 干预,推动卫生健康服务向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家庭延伸。增强全民健康素养。开展健康促进行动,倡导全民健康生活。引导树立个人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观念,普及健康知 识,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的机制,组织专家 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工地、进农村开展多 种形式的、面向公众的健康科普活动和面向机构的培训工作。 加强健康教育,完善健康教育体

23、系,增强公民健康意识。加 大传染病防控、科学就医、急救护理以及精神卫生等医学知 识宣教力度,增强疾病预防控制的意识与能力。普及合理营 养、合理用药、科学就医和灾害自救互救等知识。引导群众17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养成健康饮食、分餐公筷、拒食野生动 物等良好卫生习惯。深入推进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 酒,倡导心理平衡、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结合的绿色 环保生活方式。加强卫生健康文化建设,提升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推动国家级健康促进区创建工作。2.深化爱卫生运动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完善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长效机制,推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推进美 丽乡村建设,加快各类农村环境改造、环境

24、卫生整治与日常 防病工作相结合,促进人居环境整洁。完善爱国卫生工作常 态化机制,广泛动员市民积极参与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融 合的爱国卫生运动。健全各级爱卫会办事管理机制。推动健康责任的社会化和全民化。倡导自己是健康第一 责任人。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建设,深化健康促进学校、健康 促进医院等健康单位建设。推进健康家庭建设,广泛开展“健 康家庭行动”、“新家庭计划”和“营养进万家”活动,为家 庭成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服务,倡导家庭健康生活方 式。夯实卫生城镇创建基础。深入推进国家卫生城镇创建, 建立城乡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加强卫生创建技术指导和 监督管理,严格评价标准,改进评价办法,采取约谈、通报

25、、 排名等方式,加强动态管理,完善退出机制,巩固扩大卫生 城镇建设成果。18(二)防治结合,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加强公共卫生风险源头治理,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全面提升 监测预警、快速检测、应急处置、综合救治能力,推进公共 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 .加强公共卫生风险源头治理建立公共卫生危害源头治理机制。完善生态环境、野生 动物保护、市场监管等制度,建立健全公共卫生风险多渠道 监测和多点触发预警机制,建立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合作机 制。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机制,健全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 监管体系和进口食品溯源体系,筑牢生物安全屏障。加强农 产品中

26、农药、兽药、真菌毒素、重金属等残留和其他有毒有 害物质检测检验,完善餐桌污染综合治理制度,防范“病从 口入”。健全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强 化家禽家畜强制免疫和重大动物疫情监测,严防传染病在动 物与人间交叉感染。完善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和人员密集场 所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制度。创新口岸与属地卫生检疫联 动机制,实现排查隔离、闭环转运等无缝对接,严控传染病 跨境传播。2.促进2.促进甘防协同发展建立健全医防协同联动发展机制。建立各级疾控机构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推动疾控专业技术力量下沉,带动 基层提升疾控业务水平。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19 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

27、服务中心疾病预防职责, 支持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夯实联防联 控的基层基础。结合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建立人 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原则上 以各区为单元网格,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疾 病控制-临床诊疗-健康促进的“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强化 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设置独立 的公共卫生科,安排专人负责;建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 清单和评价机制,将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纳入医院等 级评审指标体系和医疗机构年度绩效考核。筑牢公共卫生治理基层基础。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 街道(乡镇)的协同联动机制,为街道(乡镇)开展公共卫

28、生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形成基层公共卫生工作合力。加 强街道(乡镇)公共卫生工作力量,结合实际配备具有公共 卫生专业背景或工作经历的工作人员,落实公共卫生政策、 引导社区力量参与防控、开展健康知识宣教。发挥社区居民 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作用,推进基层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3 .提升疾病防控综合救治能力加强各级疾控机构建设。推动市、区疾控中心综合改革, 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规范机构设置,按照国家标准完善业 务用地用房、专业设备、技术能力和人员等配置,探索对区 级疾控中心实行市区共管、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打造专业20 化、规范化、智能化的疾控网络。健全公共卫生医师制度。 强化市疾病预防

29、控制中心专业技术指导服务职能,推动市疾 控中心与国内知名高校共建厦门预防医学研究院,建立适宜 传染病防控技术和实施策略评估专家咨询机制,将市疾控中 心打造成辐射闽西南的区域中心。加强疾控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加强市、区疾控机构病 原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网络建设,规范开展实验室检测项目。 按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和生物安全通用准则要 求,在现有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动物 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面向全市医疗卫生机构、高校和科研 机构、企业开放。建立全流程安全核查、监管和责任追溯制 度。统筹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科研院校、第三 方检验机构力量,优化检测方法,最大限度提升检验检测

30、能 力。提高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在市疾控中心建立现场流行病 学实训平台,重点加强基层疾控人员疫情形势研判、传播规 律研究、流行病学溯源等能力培训。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建设完善传染病救治 服务网络,加强医疗救治平战能力建设,完善院前医疗急救 体系建设,加强市区两级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提升医疗救治 水平。加快市传染病医院建设和发热门诊标准化改造,加强 重症医学、呼吸、麻醉等专科建设。依托厦门市杏林医院,以“做大专科,完善综合”为发 展目标,规划建设集医疗、急救、公共卫生、预防、保健、21 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打造全省重大疫情救治基 地、省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区域医学中心。依据急救中心

31、 建设标准(建标177-2016)等要求,择址新建标准化、规 范化、现代化的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同步推进建设标准化 急救分中心。加快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强精神卫生防治和心理 健康促进工作,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心理健康服务 网络,打造医防融合、功能互补、市区协同、优质高效的精 神疾病综合防治服务网络。加强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增 加精神科医师数量,完善人事薪酬分配制度,提升精神专科 领域医疗服务、教学、科研等综合能力。完善精神卫生医疗 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衔接的精神障碍 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评估、心 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心理援助与心理危机干预工

32、作机制。 普及常见精神障碍防治知识,提升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和综合 性医疗机构心理治疗及心理咨询服务功能,提高人群对抑郁、 焦虑等心理行为问题的自我识别能力。加强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持续落实新冠肺炎疫情常态 化防控措施,按照部署加快疫苗接种,尽快建立人群免疫屏 障。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控, 确保稳定在低流行状态或实现基本控制。到2025年,将艾 滋病全人群感染率控制在0.13%以下,肺结核患者报告发病 率控制在45. 2/10万以下。强化免疫规划,加强预防接种。22 提升地方病监测和防治能力,巩固消除碘缺乏病危害成果, 开展血吸虫及寄生虫病综合防控工作,巩固消除疟疾、控制

33、饮水型地方氟中毒成果。4 .提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处置能力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建设覆盖全市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管理与指挥决策信息系统,健全重大公共卫生专家 咨询委员会,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 控协同机制,建立健全综合研判、预测预警、快速响应、应 急处置等应对流程。提高公共卫生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构建多层级突发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在口岸、机场、火车 站、长途客车站、学校/托育机构、药店等场所建设完善监 测哨点,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市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传 染病症状监测系统。构建覆盖全市传染病专科医院,二级以 上医疗机构发热、呼吸、肠道门诊以及基层医疗卫

34、生机构的 传染病动态监测系统。发挥市级传染病定点医院和市疾病预 防控制中心专家优势,及时开展国际国内、省内市内新发突 发传染性、流行性疾病流行趋势和对厦门地区公共卫生安全 风险挑战等的专题公共卫生风险评估与研判。提升卫生应急救援处置能力。修订完善我市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应急预案。加强省级、市级、区级14支卫生应急队 伍建设,强化建设疫情研判、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实 验室检测、心理援助、物资调配等力量。加强市、区级综合23 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完善队伍培训演练制度,提升基 层突发事件先期处置能力。依托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力量 为主建设国家级航空医学救援基地,构建全市立体紧急医学 救援网络,

35、推动建成集海陆空为一个的省级综合性紧急医学 救援闽西南中心。完善医疗急救网络。强化我市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提升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及疫情防控能力,提高城市公 共卫生应急保障水平。优化院前急救布局,规划择址新建厦 门市医疗急救中心,新增岛内及岛外各区各1个急救分中心, 根据人口增长情况按每15万人设置1个急救站点,各区至 少新建1个标准化洗消中心。将全市具备条件的基层医疗卫 生机构及新建医院纳入院前急救体系。建立和完善智慧急救 体系,完善统一指挥调度信息化平台,实现与区域健康信息 平台、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共享。提升发热门诊收治筛查能力。制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 肠道门诊、隔离留观病床

36、建设标准,推进定点发热门诊改扩 建或新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现有用地和医疗用房条件, 条件可满足“三区两通道”等发热门诊建设要求,按照发热 门诊规范建设改造;难以达到“三区两通道”规范的,按照 基层发热哨点诊室方案规范建设。5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设施和救治能力储备构建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机 制,加强实物、生产能力和技术等社会化储备,建立健全全24 市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收 储轮换、调剂调用、物流配送机制。建立和完善物资保障应 急预案制度。完善政府应急征用补偿制度,优化应急物资分 配机制。强化应急物资保障信息化、智慧化水平。构建分级多元物

37、资储备体系。以市、区两级政府储备为 支撑,以重点医疗物资生产企业产能储备为基础,以医疗卫 生机构实物储备、社会捐助捐赠和家庭储备为补充,构建规 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 系。推进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制定大型公共建筑转换为 应急设施等应急医疗资源启用预案。公共建筑在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发生时,依法可临时征用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方 舱医院等场所。新建的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会展中心等 公共建筑,要兼顾应急救治和隔离需求,预留转换接口。全 市设置1-2处以上公共建筑可在应急状态时转为集中医学隔 离观察点、方舱医院或后备救济救灾场所,形成应急医疗设 施分布图和启用次序清单

38、表。专栏1: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疾控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市区疾控中心建设,2021年6月 前,市区疾控中心设备、技术能力、建筑面积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疾控中心实验室设备配备:参照省级标准,2021年,完成厦门 疾控中心进行设备配置,建成覆盖闽西南区域中心;支持区级疾控25 中心,开展病原学检测实验室建设。传染病床位建设:2021年底前,依托第一医院杏林分院并整合院 区北侧医疗用地,设立独立建制的市级传染病医院,编制床位800张, 配置必要的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设施。2024年底前,在厦门市杏 林医院规划建设全省重大疫情救治基地,设置传染病床位600张,其中 在原院区200张负压床位的基础上再改造

39、100张负压床位,在新建院区 按平战结合方式建设300张负压床位,承担危重患者集中救治和应急物 资集中储备任务,配置心肺复苏、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设 备。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2024年底前,依托厦门大学附属 翔安医院力量为主建设国家级航空医学救援基地,在此基础上,建 成集海陆空为一体的省级综合性紧急医学救援闽西南中心;加强 市、区级综合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队员包括传染病、呼吸、 重症医学、院前急救等专业技术人员。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管理和指挥决策信息系统建设:2021年底前, 建设覆盖全市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管理与指挥决策信息系统,健全重 大公共卫生专家咨询委员会,完善公共卫

40、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 策、防控协同机制,建立健全综合研判、预测预警、快速响应、应急 处置等应对流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2022年底前,强化市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指导服务职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个专业 设置首席专家,在首席专家的带领下将本专业队伍建设成省内一流的 团队;加强疾控机构病原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网络建设,提升应急检测264.促进人口家庭稳定发展39(五)激发活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411 .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422 .完善分级诊疗制度423 .推进“药价保”联动改革42(六)中西医并重,增创中医药服务优势431 .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432 .推进中医

41、药传承与创新443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444 .发挥中医药防治疫病的作用445 .完善中医药服务价格政策45(七)科技引领,打造“数字健康”发展高地461 .加快卫生健康重点学科相关领域创新发展462 .加强“互联网+医疗健康”融合发展 473 .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484 .提升“互联网+智能监管”水平505 .推动健康产业发展50(A)开拓创新,深化厦台港澳与国际交流合作531 .深化与台港澳卫生健康交流合作532 .加强医疗卫生国际交流合作54(九)共建共享,推进卫生健康治理现代化541 .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552 .推进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共建共享553 .加强卫生健康综合监管5

42、5四、实施保障56(一)加强组织领导56(二)强化投入保障56(三)实施督导评估 57(四)营造良好环境57 能力水平;加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建设,2021年底前,在市疾控 中心建立现场流行病学实训平台,每个区建立不少于30人的专业流行 病学调查队伍,配备必要的物资装备和交通工具,流行病学调查人员 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上级组织的专业培训;到2022年,完成岛内急救分 中心项目建设。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改造:到2025年底前,持续改造完善全市二 级及以上医院发热门诊。到2021年底前,在各级妇幼保健机关设置发 热哨点诊室和留观室,配备诊疗检查设备、消毒设施及信息化通讯等 设备。(三)提升品质,推动医疗

43、卫生服务高质发展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整体医疗 服务质量水平,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构建更 加完善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1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优化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提升岛内外医疗资源均衡化水平,推动新增卫生资源向岛外倾斜并稳步提质,利用资源重 组、机构拆分、举办分院、合作办医等多种途径,持续落实 名院出岛战略,加快环东海域医院、马銮湾医院等一批岛外 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医疗机构服务功能均衡发展。重点加强专科医院建设,增加儿童、妇产、精神卫生、康复、肿瘤、老年护理等 薄弱专科资源,着力解决儿科、产科、精神科、康复专科等27 急需紧缺学科供给不足问题

44、,满足市民多样化健康需求。健全完善采供血网络体系。加强厦门血液中心基础设施 建设,规划建设集美血站分中心,合理布局数量适当的固定 采血点(屋),形成血站采血室、献血屋、活动献血车三位 一体的献血体系。推进采供血信息化管理,提高血液资源利 用效率,增强突发公共事件供血保障能力,杜绝发生经血传 播疾病,保障临床用血需求和安全。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对社会办医区域和专业不作规划限制。引导社会资本优 先发展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举办康复医院、护理院、医养一 体化及肿瘤、妇儿、口腔等特色专科医院和高端医疗机构, 鼓励品牌化、集团化发展。落实社会办医在投融资、土地、 医保、财税、

45、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等方 面的扶持政策。将社会办医统一纳入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管 理控制及评价体系,加强综合监督管理,促进社会办医持续 健康规范发展。到2025年,社会办医床位数占全市医院床 位数26%左右,基本形成功能互补、规范有序、持续发展的 社会办医体系。2 .提升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通过托管现有医疗机构或合作新建等方式,推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市 儿童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三个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 点;推动市儿童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马銮湾医院、28 环东海域医院积极与国家高水平医院合作,共建区域医疗中 心,打造区域高水平临床

46、诊疗中心、高水准临床科研创新平 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提高区域内疑难病症诊治能力。做优名院做强重点专科。通过“市校合作、高位嫁接” 方式,有序有效引进知名高校及附属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做 优做强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复旦儿科医院厦门分院、四川大 学华西厦门医院等名院,发挥高水平医院龙头引领和辐射带 动作用,带动提升医疗服务整体水平。办好厦大医学院、厦 门医学院和华西医学厦门研究院,强化科研能力建设,深入 开展战略性市校合作,对标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区域医学中 心标准,建成一批国内领先的品牌学科。持续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提高 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水平,加强市医疗质控中心建设,

47、支持我市医院成为省级医疗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大力推行临 床路径,力争三级公立综合医院60%的出院患者、二级公立 综合医院50%的出院患者按照临床路径管理。继续扩大优质 护理服务覆盖面,鼓励三级医院所有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优化诊区设施布局和就医流程,推广预约转诊、诊间结算、 手机等移动设备支付等便民服务。在统一质量和标准前提下, 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大力推行日间手术, 推进医学人文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健全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体系。推进市级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扩能提质”、“补缺口 ”,推动区级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建29 设,鼓励偏远地区配备必要的可移动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加 强医疗废物应急处

48、置能力建设,修订医疗废物处置定价标准, 建立按医废生产量和医疗机构床位量相结合的定价机制,统 一将医废处置企业列入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 惠目录明确,依法给予符合条件的“医疗垃圾处理”类企业 相应的退税优惠,促进医疗废弃物源头减量和处置市场健康 发展。3 .打造优质高效的基层完善基层卫生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建设标准,推进基层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 心设置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床位配置。优化基层医疗服 务机构网点布局,构建便捷可及的基层服务网络,打造“十 五分钟健康服务圈”。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能力,推进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建设发热哨 点诊室和留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