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5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厦门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目 录第一章 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4第一节 发展基础5第二节 发展机遇13第三节 总体思路15第四节 目标任务17第二章 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21第一节 完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21第二节 统筹儿童福利事业发展24第三节 提升助残服务能力27第四节 发挥福利彩票支持保障作用27第三章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28第一节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28第二节 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30第三节 加强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建设32第四节 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35第五节 提升区划地名和界线管理服务效能36第四章 优化基本社会服务功能38第一节 推进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建设38第二
2、节 提升婚姻收养登记服务水平40第三节 促进殡葬事业健康发展41第五章 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43第一节 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43第二节 提高基本养老服务水平44第三节 扩大养老服务供给45第四节 提升养老服务质量46第五节 强化养老服务综合监管47第六章 推动老区振兴发展48第一节 加大对老区建设扶持力度48第二节 落实革命“五老”人员生活待遇49第三节 弘扬红色文化和老区精神49第七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50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50第二节 夯实民政事业发展基础51第三节 优化民政资源配置53第四节 统筹民政领域发展和安全54第五节 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553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
3、党和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重大职责使命,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加快民政事业发展,充分发挥民政工作在民生保障中的兜底作用、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使民政工作始终与时代同发展、共进步,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厦门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以“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福建省“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为指导,主要阐述规划期内市政府对民政事业发展的战略意图和施政方向,明确民政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政府引导和推进民政事业发展的行
4、动纲领,是制定民政事业发展相关政策和安排重点项目投资建设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21-2025年。第一章 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期间,厦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民政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民生养老、社区治理创新、精准救助、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殡葬综合改革等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为厦门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作出积极贡献。第
5、一节 发展基础一、基本民生保障织密扎牢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打造公平正义便捷的社会救助体系。一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修订厦门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出台一系列配套实施政策,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在全省率先实现低保、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标准城乡一体化,低保救助从“收入型贫困”向“支出型贫困”延伸、从“家庭保”向“个人保”延伸。建立实行救助标准动态增长机制,实现救助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物价上涨挂钩联动的动态增长。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50元,人均补助水平增长54.5%。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275元,提高71%。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71.9%。为困难
6、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提供生活、护理补贴。五年来累计支出救助资金6.56亿元,年均增长10.9%。二是加强儿童福利保障。初步建立全市儿童福利保障体系,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标准统一提高至每人每月2125元。落实孤儿医疗康复保障政策,开展“明天计划”项目为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手术。市、区设立了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承担本级未成年人保护职责,为他们提供学习、教育、关爱、帮扶等服务。三是推进老区建设工作。坚持老区项目优先,资金保障优先,五年来投入老区扶建资金3591.21万元,扶建老区建设项目35个。革命“五老”人员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740元,五老遗偶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930元。二、
7、养老服务水平有效提高积极应对我市人口老龄化,加强补齐养老事业短板,着力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基本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取得显著成绩。厦门市先后被列为“全国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等试点城市。一是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编制完成厦门市养老设施专项规划(2020-2035年),相继出台厦门市推进养老服务发展(2020-2022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二是促进养老服务转型创新。在全国率先实行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运营模式,运营率超过80%。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先后推进四个养老
8、服务工程项目建设。两个高端养老项目已落地,新增高端养老床位2800张。加大医养结合力度,探索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共享共建、先行先试等制度。在全省率先实现“互联网+养老”模式,建立市级统一的养老信息化平台,开通养老公益热线。建立社区助老员制度,全市已有908名助老员入驻525个村(居)开展服务,确保线上线下不脱节。加强养老人才培养,在厦门四所大专院校增设养老护理专业,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建设。三是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全市38个街(镇)和147个行政村中,已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9个,农村幸福院147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387个,实现城区、农村居家养老全覆盖。“十三五”期末,各类养老床位
9、总数15495张,每千名户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达41张,常住老年人养老床位数达31.4张。三、基层政权建设和城乡社区治理深入推进一是加强社区治理创新。社区治理创新成绩显著。在全国率先开展城乡社区结对共建工作,被民政部在全国推广。湖里区兴隆社区通过公益行动推进台胞融入社区、思明区曾厝垵社区共同缔造工作坊推进社区环境治理两个典型案例被民政部编入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成果集萃向全国推广。以“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为蓝本的社区治理创新实践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改革办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列入重要内容展出。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等
10、称号。二是完善基层自治制度。全面建设党领导下的城乡居民自治,落实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会议制度,完善村务监督工作机制。引导和发挥乡贤理事会等基层社会组织参与村务监督的积极作用。城乡社区普遍建立同驻共建机制、村居党(事)务听评会等机制,形成相对成熟完备的制度体系。广泛搭建居民自治协商平台,对村(居)“三重一大”工作进行规范,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规范村(居)民主决策流程。三是强化基层队伍建设。扎实做好2018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选好配强带头人。加强社区工作者管理,在全省率先建立社区工作者“四岗十八级”职业体系,规范社区工作者招聘、管理、使用、考核、薪酬及奖励等制度,增强队伍粘性,激发工作积极性
11、。四、社会组织管理改革增效一是提升党建水平。从完善机制、提升覆盖、优化服务、强化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强化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建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市委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大格局。实行党建指导员网格化挂钩联系制度,建成市级社会组织党建服务中心和党建孵化园。“十三五”期末,市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已建立209个支部,2019年6月市社会组织综合党委被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二是加大培育发展力度。通过网上审批、快递收寄办理等方式,实现审批提速。五年来全市新增社会团体499个、民办非企业单位784个、基金会24个。全市共登记备案社会组织7391家,形成门类丰富、层
12、次多样、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社会组织17.2个,居全国前列。三是深化登记管理制度改革。市委办、市府办制定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推进社会组织去行政化改革,完成138家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推动社会组织年检改年报制度,强化社会组织自治管理。四是加强监督管理。健全厦门市社会组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厦门市社会组织综合监管工作规则,通过社会组织年度检查、“双随机”检查、专项治理活动等,加强对社会组织负责人、资金、活动的管理。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615家社会组织进行财
13、务审计,出具整改通知书325份。实施信用承诺制,加强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建立红黑名单制度,166家社会组织被列入“红名单”,27家社会组织被列入活动异常名录,1家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开展非法社会组织整治,共取缔非法社会组织5家,劝散11家。五是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全市社会组织在助推经济发展、推动公益事业、规范行业管理、助力脱贫攻坚、参与爱心厦门、抗灾救灾、疫情防控等方面迸发巨大的正能量。28家社会组织抗击莫兰蒂超强台风和灾后重建工作获得表彰。积极参与对口帮扶甘肃临夏州脱贫攻坚工作,85家社会组织与临夏州169个贫困村签订238份协议,帮扶款物资金总额约2100万元。全市320多家社会组织及
14、会员企业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行动,累计捐赠款物2亿余元。五、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加快发展一是稳步发展社会工作。进一步健全社会工作运行机制,完善社会工作政策体系。夯实社会工作服务平台,社会服务相关事业单位开发设置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岗位取得突破性进展,五年来相关岗位由0个增至68个;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由46家增至115家,占福建全省的32%。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及其监督评估机制,推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逐步从各类特殊、困难群体向有需要的人群覆盖、从民政领域向其他社会服务领域延伸,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三社”有效联动。连续三年组织35名社会工作者赴甘肃临夏州开展短期支援,为临夏州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社会工作
15、专业力量。不断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8234人,其中高级社会工作师2人,社会工作师2266人。二是加强志愿服务规范管理。推动出台厦门经济特区志愿服务条例,为全市志愿服务发展提供法治保障。积极培育志愿服务组织,做好志愿服务组织身份标识,五年来全市依法登记志愿服务组织从19家增至52家。推进志愿服务信息化,推广使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80.61万人,占常住人口18.79%,志愿服务记录总时长达1352.70万小时。三是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将慈善事业发展纳入“爱心厦门”建设的总体框架,配套完善慈善相关政策。推动慈善信息公开,组织
16、慈善能力建设培训,开展慈善组织年报和“双随机”检查,依法查处慈善领域违法行为,切实加强慈善活动监管,促进慈善事业规范发展。全市依法登记的慈善组织共有61家。发挥公益慈善事业在促进社会和谐、助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五年来全市慈善组织共募集社会各界捐赠款物近30亿元。六、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服务提升优化一是推进殡葬事业健康发展。积极推进殡葬改革试点工作,免除未享受国家或单位丧葬费补助的本市户籍居民和在厦居住满一年以上的非户籍居民五项基本殡葬费用;全市火化率保持100%,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智慧殡葬”建设取得突破,殡葬试点工作成果被民政部列入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
17、点优秀案例。2020年清明期间推出“厦门云祭园”,引导群众网络祭扫,被央视新闻频道报道推广。二是加强婚姻收养登记规范化建设。婚姻和收养登记合格率均达100%。稳步推进婚姻、收养登记管理信息化。“十三五”期间,连续举办集体婚礼、海峡两岸婚姻家庭论坛和两岸家庭青少年研学营活动。三是积极做好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累计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18179人次,寻亲成功1653人次。四是做好民政救济对象的精神患者和麻风病人救助服务。为民政救济对象提供救治补助5277人次。五是全面推动区划地名管理与服务工作。全市行政区划保持基本稳定,行政区划日常管理有序推进。高质量完成全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
18、名公共服务工程稳妥推进,地名文化建设富有成效。全市共更换标准地址二维码门牌约460万块,积极探索建立全市一体化的标准地址应用体系,提升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水平。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认真组织完成全市11条区级和26条镇级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全面落实界线界桩管理责任制,加强界线纠纷隐患排查,推进平安边界建设,确保边界地区和谐稳定。表1:“十三五”期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名称2020年目标值2020年实际值指标属性城市低保享受人数(万人)1.00.758预期性农村低保享受人数(万人)0.450.3978预期性城乡医疗救助人数(万人)7.0106.83预期性每万人社会组织(个)1017.2预期性农村
19、五保供养人数(万人)0.030.168预期性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2071.9预期性农村敬老院(所)00约束性老年福利机构床位数(张)2000013737预期性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占有率()38.741预期性市级福利中心(个)21约束性区级福利中心(个)65约束性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数(个)380387预期性社区工作站(个)484526预期性社区便民服务网点数(个)16501830预期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个)48447391预期性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数(人)50008234预期性五年累计发行福利彩票量(亿元)4056.4预期性救助管理站(个)21约束性殡仪馆数(个)11约束性殡葬火
20、化率(%)100100预期性城乡骨灰存放设施覆盖率(%)100100预期性第二节 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关键五年,也是我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助力民政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心民生保障、关注基层治理,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为推进民政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对民政工作作出战略部署,党中央、国务院
21、在一系列重要会议和文件中对民政工作作出系统安排,为民政工作更好发挥社会建设兜底性、基础性作用作出了顶层设计。各级党委政府持续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把民政工作纳入重大议题。随着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民政工作的诸多内容越来越成为党政领导关注的重点、社会公众关心的热点、民政工作者着力的兴奋点,这是民政工作发展的重大机遇。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助力民政事业发展。民政领域制度是新时代推进“中国之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一批重要法律法规,强化了民政职能,拓展了民政发展空间,提升了民政领域有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法制、政策的保驾护航,为民政部门更好履行法定职责提供了法律依
22、据,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社会软硬环境进步助力民政事业发展。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治理、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民政领域深度融合,正在催生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民政工作再造流程、整合提升注入了科技含量,带来了有力支撑。慈善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伴随伟大抗疫精神催生的全民慈善意识、全民志愿服务意识,厚植了民政发展沃土。厦门高质高速发展助力民政事业发展。厦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来,各项事业均衡发展,探索积累了许多发展成果和创新经验,在多区叠加、自然生态
23、、开放合作、社会治理等领域形成了显著优势,特别是近年来全力推进“跨岛发展”战略、“爱心厦门”建设,社会各项事业繁荣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提高,社会民生事业持续改善,民政事业发展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巩固,为我市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同时应当看到,目前我市民政事业发展仍受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投入不足等因素制约,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还比较突出,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和弱项,基础设施建设、基层能力建设、法规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还有待加强。“十四五”时期,必须突出重点、主动作为、扬长补短、攻坚克难,要全面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职责,在增
24、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展现新作为;全面推进养老服务发展,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中创造新业绩;全面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上实现新提升;全面管好用好社会组织,在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力量上取得新进步;全面规范行政区划管理,在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成绩;全面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在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上打开新局面。第三节 总体思路“十四五”时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期的新要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勇担使命、锐意进取,把民政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
25、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对福建、厦门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引擎,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深刻把握民政工作的政治性、群众性、时代性、协同性,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统筹抓好发展和安全,贯彻落实“六稳”工作、“六保”任务,紧密围绕“七以七为”,实现基本民生保障更加扎实有力,基层社会治理更加精准有序,基本社会服务更加优质高效,民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健全完善,
26、为厦门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提供有力支撑。二、遵循原则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将党的全面领导体现到民政工作各领域、各方面,体现到民政部门作决策、出政策、抓落实的全过程、各环节,持之以恒加强党对民政工作的领导,以党建促业务,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2.坚持大局观念。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胸怀“国之大者”,树立大局观念,服从服务大局,构建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相呼应、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相适应的现代民政事业发展新格局,使民政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实现民政事业更好更快发展。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
27、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利益贯彻民政事业的各领域,实现全民共建共享、协同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民政工作首要任务,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制度,着力增进社会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和发展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4.坚持法治理念。贯彻依法治国战略,发挥法治在民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切实加强民政法治建设,实现民政法规制度体系更加完备,民政部门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升,民政普法更加扎实有效,民政法治保障更加健全,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5.坚持改革创新。发挥经济特区先试先行作用,强化改革创新的意识和定力,积极实践探索,
28、深入推进民政重点领域改革,破除影响民政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补齐补强民政工作的短板弱项,不断增强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第四节 目标任务“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发挥民政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保底作用、在完善社会治理体制中的基础作用、在社会服务中的支撑作用、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努力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厦门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贡献民政力量。基本民生保障更加扎实有力。进一步完善基本生活救助制度,构建统筹衔接、分层分类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急难救助制度,建立健全主动发现、快速响应、个案会商“救急难”机
29、制,确保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积极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进一步打造富有特色的示范模式。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和落实儿童福利制度。推动老区振兴发展。基层社会治理更加精准有序。改进基层社会治理。适应社会转型形势和居民需要,围绕基本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完善社区治理结构,落实基层民主制度,创新社区协商方式,加强基层民生保障,深化全市近邻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创建省级社区近邻服务试点市,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开展两
30、岸社区交流,培育社区治理品牌,持续推动社区治理创新,为率先建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市筑牢坚实基础。加强社会组织管理。以增强社会组织服务能力为着力点,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推动社会组织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加强党建,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发挥作用,努力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加快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推动社会工作纵深发展,完善社会工作制度、壮大社会工作队伍、创新社会工作模式、夯实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坚持依法行善,推动支持慈善服务向多领域拓展,更好地发挥公益慈善事业在促进社会和谐、助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志愿服务行政管理,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教育培训、记
31、录管理、监督评价、激励宣传等机制。培育发展志愿服务组织, 加强能力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健全各项制度。加强行政区划管理。顺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调整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基本社会服务更加优质高效。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编制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加大用地用房供给力度,提高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完善城乡养老服务设施网络体系,推进网格化、标准化建设,实施适老化改造工程。到2025年,全市每千名常住老年人养老床位不少于40张,实现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用地保障、信贷支持、补助贴息和政府采购等
32、多种形式,吸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营。实施“养老服务+行业”行动,促进养老服务与家政餐饮、文化旅游、保健康复等行业融合发展。探索社区互助式养老,推广为老助老志愿服务。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加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养老服务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进医养深度融合,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70%以上。发展养老服务专业教育,施行养老护理员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完善助老员项目绩效考核,建立养老服务激励和褒扬制度。深化殡葬改革,提升婚姻登记和收养工作等服务质量。表2:“十四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序号主要指标单位2020年2025年目
33、标值指标属性1城乡低保标准占当地上年度居民月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2630预期性2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覆盖率%100预期性3区级未成年人保护机构覆盖率%100100预期性4社会组织与老区村“阳光1+1”覆盖率%53100预期性5每千名常住老年人养老床位数张31.440预期性6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6070约束性7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数张912预期性8家庭养老床位数张3000预期性9镇(街)范围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65预期性10每百户居民拥有的社区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平方米2630预期性11福利彩票销售网点数个626650预期性12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占总人口比例%
34、0.160.20预期性13志愿服务站点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的覆盖率%6080预期性14社会组织数量个73919000预期性15获得3A以上评估等级的市级社会组织占本级社会组织比例%1925预期性16节地生态安葬率%80.385预期性17区级公益性安葬(放)设施覆盖率%100100约束性18查明身份信息流浪乞讨受助人员接送返回率%100100约束性19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实施率%100预期性第二章 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坚持共享发展,落实民生优先。不断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与儿童福利服务体系。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筑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增强困难群
35、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第一节 完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一、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推动出台厦门经济特区社会救助条例,进一步完善专项救助制度,建立健全具有特区特色,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城乡一体、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完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人口审核确认办法,提升兜底保障精准化、规范化、及时化水平。二、健全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健全低保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双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低保标准占当地上年度居民月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由26%逐步提高到30%以上。完善特困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各类困难群
36、体保障标准与低保标准挂钩联动机制,逐步提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适当提高保障水平。三、健全急难救助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取消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依托“12345”便民服务平台、“i厦门”平台,开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健全主动发现、快速响应、个案会商“救急难”工作机制,健全市、区、镇(街)、村(居)四级疑难问题研判机制,针对性研究解决特殊情形和疑难问题,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四、健全常态化监测预警机制进一步健全民政、乡村振兴、卫健、医保、教育、住房、人社、应急管理等多部门联动的低收入人口风险预警、研判和处
37、置机制,建立完善包括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人口等在内的低收入人口信息资源库。完善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机制,实现社会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一窗受理、一网通办”,通过大数据分析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做到早发现、早救助、早帮扶。五、提升基层综合服务能力充实社会救助服务力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搭建社会救助供需对接平台,推进社会救助和慈善资源信息有效对接。实现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社会帮扶有机结合,形成“资金+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帮助救助对象构建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家庭生活不能自理特殊对象的访视照
38、料服务等关爱帮扶机制,实现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100%落实集中供养。六、完善社会救助监督检查机制多渠道公开公示社会救助政策、类别、条件、标准、程序以及资金分配使用、发放管理等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将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纳入各区各部门工作绩效评价。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督导检查,推动社会救助政策资金落地落实和经办人员工作作风持续改善。建立社会救助家庭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推行申报社会救助事项守信承诺制度,探索建立失信记录制度,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格局。建立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人口定期核查和主动报告制度。七、提高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39、管理服务水平健全救助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市、区两级全面建立由政府负责人牵头的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将救助管理工作纳入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考核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街面流浪乞讨人员转介处置机制,明确未成年人、老年人、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救助对象转介处置程序。完善源头治理和回归稳固机制,建立返乡受助人员信息台账。建立第三方监督委员会或特邀监督员制度,对救助机构和托养机构的运行管理、人员照料情况进行监督。提升救助管理工作服务能力,强化站内照料职责,充分利用站内设施设备开展照料服务。救助机构内设医务室或与专业医疗机构合作,开展受助人员健康检视、诊疗和护
40、理、卫生保健、站内消毒和疾病防疫等服务。切实加强对托养机构的监管,确保送托人员合法权益。提升救助寻亲服务水平,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建立专业化寻亲队伍,充分利用DNA比对、人像识别等智能手段开展寻亲服务。对符合落户安置条件的长期滞留人员及时予以落户安置,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救助管理工作保障,加强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救助管理政策与实务培训。广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志愿服务、公益合作、慈善捐助等方式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加强救助管理工作标准化建设,制定站内照料、护送返乡等工作标准。第二节 统筹儿童福利事业发展一、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按照困境儿童保障标准,分类实施保障政策。
41、规范落实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标准和程序。落实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动态管理制度,做到“应保尽保,一个不漏”。健全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使保障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与相关社会福利标准相衔接。持续开展“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和“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完善社会散居孤儿、家庭寄养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家庭走访、家庭培训和监护评估、监护保护制度。建立翔实完备的困境儿童信息台账,实现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完善因突发事件影响造成监护缺失儿童救助保护制度措施。加强对困难家庭的重病、重残儿童生活保障和救助工作。动员引导企业、公益慈善等社会力量参与困境儿童保障和关爱服务
42、,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展儿童福利服务。二、深入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加强动态信息管理,为农村留守儿童精准化管理、个性化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健全监护指导制度措施,督促指导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推动因外出务工等原因在一定期限内不能完全履行监护职责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依法确定被委托照护人,指导其签订书面照护协议。指导外出务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加强与留守子女亲情关爱和日常联络沟通,密切亲情。指导村(居)委会有效履行强制报告、预防干预等职责。推进实施“福蕾行动计划”,健全完善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关爱服务网络;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打造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农村留守
43、儿童关爱服务项目。三、推进儿童福利机构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儿童福利机构养育、康复、教育、医疗、社会工作一体化发展,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集中养育本市由民政部门长期监护的儿童,为社会散居孤儿、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等未成年人提供救助保护服务。支持儿童福利机构建造家庭式居所,推广家庭式养育模式。提升儿童福利服务能力,健全孤残儿童护理员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与专业康复机构、专业医疗机构、特教机构融合发展。推动儿童福利机构达到定点康复机构标准。加强儿童福利标准化建设,提升儿童福利机构标准化管理水平,争创省级高质量发展示范性儿童福利院。四、开展农村留守妇女关爱行动加强精神关爱和家
44、庭教育支持,有效发挥农村留守妇女主体作用,引导农村留守妇女积极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活动。会同相关部门加强指导,提升农村留守妇女就业创业能力,积极为农村留守妇女创业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实现农村留守妇女就近就地就业。提高农村留守妇女法律知识和意识,配合有关部门畅通法律援助受理渠道,加大对侵害农村留守妇女合法权益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和惩治力度。第三节 提升助残服务能力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保持补贴标准在全省处于较高水平。建立健全标准统一、便民利民的申请、审核、补贴发放机制。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为残疾人提供更加贴心暖心的服务。加强政策评估和绩
45、效评价,不断提高制度运行效率,确保精准识别、精准发放。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延伸至低保边缘家庭,探索推动护理补贴覆盖范围向四级智力等非重度残疾人延伸。加强“两项补贴”制度与长期护理保险、老年人福利、社会救助等制度相衔接,形成残疾人社会保障合力。推动精神障碍残疾人康复服务向社区延伸,加强精神障碍治疗与康复资源的整合协调,探索建立服务转介机制,全市各区100%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60%以上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第四节 发挥福利彩票支持保障作用切实践行福利彩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发行宗旨。顺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文化娱乐消费新趋势,逐步建立规范化精细化的渠道管理体系,推动传统销售网点转型发
46、展,加强渠道创新,提高购彩便利性,培育购彩新习惯。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公益事业发展规律和彩票市场发展规律的运营模式,提高运营效率。深入推进福利彩票社会责任建设,宣传普及彩票基础知识,防范非理性购彩,保障参与者合法权益。适应融媒体信息传播模式,整合资源开展福利彩票线上线下各种形式营销。加大福利彩票公益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手段,打造公益品牌,展现福利彩票为民、责任、阳光形象,促进公益金使用和销售良性循环。第三章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以近邻党建为引领,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强化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形成体系完备、共治共享、和
47、谐有序、群众满意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努力让生活更加便利、社区更加有爱、邻里更加和谐、社会更加文明、管理更加有效、组织更加坚强有力。第一节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推动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村(居)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二、做好村居组织换届选举依法依规做好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稳步扩大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范围,力争到2025年直接选举率达到30%以上,推动社区居民委员会设立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例在现有基础上稳步提